佛教:僧人吃肉還有飲水的規定,由來已久,寓意非凡

2020-12-23 歷史國學教堂

佛教傳入中國初,依據戒律僧人是允許吃肉的,至南朝梁武帝時代,中國僧人吃魚肉還是極為常見的事。

梁武帝在《斷酒肉文》中一再指出當時僧人食魚肉的情況,說他們或以年事已高」,或以「肉非自殺」而「啖食魚肉」;還說僧人「以錢買肉,亦復非嫌」。

梁武帝根據當時流行的大乘經,如多部經文中諸如「不餐酒肉,以火淨食」;「夫食肉者斷大慈種」等內容,以及佛教關於業報輪迴的理論,撰寫了四篇文章,第一次提出禁止僧尼「食一切肉」的主張。

他認為僧尼嗜食酒肉是「違於師教」;是「自行不善,增廣諸惡」,是「違背經文」,是「披如來衣,不行如來行」,是與「盜賊不異」的假僧人的行為。他出於虔誠的信仰,為了使眾僧「遠離地獄」,便以皇帝的權威,下令嚴禁僧尼飲酒食肉。

正因為此,他召集僧尼1448人於皇宮「風莊門」集會,親臨會場,令「蓍閣寺道澄」宣唱此文。

文中除揭露僧人食魚肉及飲酒的種種劣跡外,就是借「王法」一再中述禁斷酒肉的旨意,所謂「若復有飲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借缽子(即梁武帝本人)當以王法治問」。

正是在這種強制性的措施下,形成了中國漢地僧人素食的制度,並一直堅持至今。要說明的是,吃素的制度唯中國漢地僧人獨有,世界各國,包括我國蒙、藏及傣族等少數民族的佛教僧人都允許吃葷。

中國僧人吃素,不只是不食魚肉,還包括不食「五種辛菜」,佛教稱為「五葷」,指五種有辛辣味的蔬菜,即蔥、蒜、韭、薤、興渠。韭,即韭菜,,似韭;興渠,據說生長在于闐,味同大蒜,漢地沒有。

據佛經中講,這五種辛菜,「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鹹皆遠離」。

僧人不得飲酒是佛教通行的一條根本大戒,五戒、十戒及具足戒中都有禁止飲酒一戒,這表明,無論是在家的居士,還是初出家的沙彌,以及比丘僧都不準飲酒。

據戒律規定,飲一滴酒也是犯戒;甚至手拿酒器請別人喝酒都不可以,這種行為要得到「五百世無手」的報應。佛教認為飲酒會造成十大過失,即一顏面失去常態,沒有善相;二威儀不整,為人輕賤;三眼視不明,昏昧不辨色境;四恣意憤怒,現瞋恚之相;五破費產業,散失資財;六飲酒過度,致生疾病;七酒醉發狂,與人爭鬥;八棄捨善法,醜名惡聲;九昏迷愚痴,智慧減少;十惡業日增,終墮地獄。

此外,還有「三十五過」,「三十六失」等說法。總之,飲酒能使人心多生縱逸,不能自守,從而引起種種過失。

佛教對飲水一事也十分重視。因為病從口入,飲用不乾淨的水會妨害生命。佛教將水分為三種,一稱「時水」,即當時飲用之水,此水必須過濾,認為可用才飲;一稱「非時水」,即當時不用,儲存起來供以後飲用。

這種水經過過濾後,要盛放在一個清洗過的淨瓶中,上面加蓋,安置在一個乾淨的地方,需用時要再三漱口後才能飲用:一稱「觸用水」,即專門用於洗手或清洗器物用的水。

這種水要有專門器具盛放,不能與淨水放在一起,更不能飲用。佛教把飲用未過濾的有蟲的水認為是犯戒,稱「飲蟲水戒」。

佛教律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比丘,結伴前往佛所在地。路途中口渴難忍,走到一水並前,一比丘汲水便飲;另一比丘見井水中有蟲不飲。飲水的問不飲水的說:「你為何不飲?」回答說:「世尊所定戒律,不得飲有蟲之水。」

飲水比丘勸說:「長老但飲無妨,不然就渴死了,還能見著佛麼?」回答說:「我寧可死了,也不能破壞佛所制定的戒律。」結果乾渴面死。飲水比丘一人來到佛所,述說了以上情況。

佛說:「那位已去世的比丘已升三十三天,成就了天王身。你雖然見到了我,但因為放逸自己的行為,不遵守成律,已離我更遠了。」

這一故事說明佛教對僧人飲水是非常重視的。正因為這樣,僧人在受具足戒後,要像三衣一樣準備一件濾水囊,外出時隨身攜帶,以便過濾飲用水。

好了,《佛教:僧人吃肉還有飲水的規定,由來已久,寓意非凡》今天就為大家分享到此,若有補充或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焦點

  • 佛教:僧人的飲食規定和制度
    比如施主請某僧就食,某僧就以為自己是有功德的僧人受之應當;如果不請則產生怨恨,或者認為不請是自己功德淺薄,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眾僧食要服從統一的規定,要進行種種準備工作,費思勞神,使身心散亂,妨害修道等。因此,初期佛教以乞食為本,認為常行乞食才是清淨的「正命」,即正確的維持生命的方法。
  • 漢傳和尚純素食,而藏傳僧人吃肉! 殘忍?破戒?
    所以佛陀並未禁止僧人食肉,除了黃牛種類的肉、狗肉、象肉、馬肉、人肉、部分鳥類的肉不得吃外其餘肉類,只要三淨肉就可接受(見四分律)。佛教傳入中國到公元四百零五前漢傳僧人也堅持著託缽乞食的生活。那麼,中國漢傳佛教僧人為什麼要吃素呢?其實漢傳佛教僧眾的素食與梁武帝「制斷酒肉」的政策有著直接的關係。
  • 佛教嚴禁殺生 為什麼喇嘛還能吃肉呢
    正在食用肉食的喇嘛 其實,如果你熟悉佛教經典,或者了解佛教的發展史,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就會更深刻一些。 佛教早期的僧人託缽乞食 而今,流傳於東南亞及我國雲南一些地方的南傳佛教僧人託缽乞食,自然是別人供養什麼他吃什麼,這裡面當然也有可能出現肉。但只要是淨肉(不見殺,不聞殺、不為我殺之肉),他們還是會食用的。
  • 金庸小說裡,為什麼藏傳佛教僧人都是反派?
    比如在《天龍八部》裡,藏傳佛教僧人鳩摩智,就是個非常重要的反派角色。當初玩《天龍八部》,被鳩摩智秒殺過兩次,以至有了陰影。所以,我深知他武藝超群。 鳩摩智的絕技「火焰刀」,是藏傳佛教寧瑪派上師教給他的。寧瑪派,是藏傳佛教歷史最悠久的一個宗派,因為這個宗派的寺廟常常塗紅色,僧人傳紅袈裟,又稱「紅教」。
  • 佛教講究慈悲為懷,而日本隨軍僧人,一手撥佛珠一手殺中國人
    我們都知道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民犯下了累累罪行,但鮮為人知的是在日本軍隊中還有隨軍的僧人,他們一手撥弄佛珠為日軍陣亡士兵超度,一手殘忍殺害中國人,甚至比士兵還殘忍。自佛教傳入日本以來,佛教就一直與日本政治息息相關。
  • 佛教辛亥革命時期的兩位革命僧人:黃宗仰、意周
    但中國佛教卻與近代革命有重要的關係。一些革命者從佛教文化中汲取革命精神,用佛教思想展現革命理論。章太炎就寫過許多有佛教內容的革命宣傳文章。這些革命者也因為有更為近代化的理念,對佛教提出了批評和改革的建議,給佛教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改革方向。佛教界深受革命思潮的影響,開始了佛教的近代化改革。
  • 和尚原來是可以吃肉的,什麼時候開始不能吃了?
    佛教以講究「慈悲」為宗旨,戒殺生。似乎不吃肉是理所當然的。可是一開始佛教徒是允許吃肉的。這也可以理解:古代生產力低下,正常情況下糧食是不夠吃的。靠施主布施吃食的和尚們當然不能挑三揀四,只能有啥吃啥。雖然可以吃肉,但畢竟有違佛教「護生」的本意。於是小乘佛教也有了變通式的規定,並不是所有肉都可以吃的,只能吃「三淨肉」。這三種淨肉是指:一、眼不見殺,意即是自己沒有親眼看到動物被殺;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親耳聽到動物被殺;三就是動物不是因為自己被殺。
  • 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
    後臺經常會收到朋友提問:「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的區別是什麼?」我一直沒有回覆,因為我個人覺得沒必要非得去弄清楚個中異同,同為佛教,沒必要非得討論哪個才是正統,修行的人為什麼要執著於這些無謂的事情上呢?那我告訴你,漢地僧人不吃肉,藏地僧人可以吃肉,這個算嘛!?不,當然不能這麼說了。
  • 臘八節:佛教寺院中的飲食生活文史知識
    早期佛教傳入時,其戒律中並沒有不許吃肉這一條。僧徒託缽化緣,沿門求食,遇肉吃肉,遇素吃素,只要吃的是「三淨肉」,即不自己殺生、不叫他人殺生和未親眼看見殺生的肉都可以吃。正如趙樸初先生在《佛教常識答問》中所說:「比丘(指受過具足戒之僧男)戒律中並沒有不許吃肉的規定。」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佛教盛行。
  • 漢傳佛教中的基本禁忌有哪些
    十善實際上是五戒的分化和細化,分為身、 語、意三業的禁忌,其內容包括,身體行為的善(禁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方面的善(禁忌):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意識方面的善 (禁忌):不貪慾,不嗔恚,不邪見。  佛教對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為嚴格,這裡僅介紹一部分內容。一、飲食方面的禁忌。
  • 佛家弟子以前是吃肉的,有個皇帝寫了篇作文兒,他們就不吃了
    在我們印象中,佛家弟子不吃肉,是天經地義的,是他們的教義所規定的,其實這只是電視和小說給我們造成的錯覺。只有中國中原的佛家弟子不吃肉,像藏傳佛教和外國的佛教,是可以吃肉的。佛教的經書裡,並沒有規定不許吃肉。
  • 佛教中「袈裟」的真正寓意是什麼
    袈裟是僧人最重要的服裝。袈裟的顏色在佛教的諸律中說法不一,但大致有三種,即以青、泥(皂、黑)、茜色(木藍色)三種為袈裟之如法色。佛教傳入中國後,漢魏時穿赤色衣,後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唐宋以後,朝廷常賜高僧以紫衣、緋衣。
  • 同是佛門弟子,為什麼日本和尚不禁喝酒吃肉,甚至可以娶妻生子?
    不過好看歸好看,在我們的認知裡和尚應該是斷絕欲望,六根清淨,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出家人(而中國的僧人們也完美的做到了這一點),同樣是信奉佛陀、剃髮出家,為什麼日本的和尚就能娶妻生子喝酒吃肉呢?這就得佛教在日本的傳播開始講起了。
  • 佛教與中國民俗,我們常見的這幾個節日原來是從佛教來的
    在漢文佛典裡,對佛誕日的記載有二月八日、四月八日、十二月八目三種,隨著時代、地區不同所選定的日期也不同,後來元代《敕修百丈清規》規定四月八日 為佛誕節,至今相沿不變。佛誕節在東南各國也有深遠的影響,他們把釋迦牟尼誕生日、成道日、涅槃日並於一日,稱作「吠舍法」節,時間是五月的月圓日。在這一天舉行的儀式是設水盆供奉釋迦牟尼誕生像。
  • 佛教:求得解脫的修行僧人,嚴格遵照清規戒律,真令人可敬可佩
    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能看到,有的僧人穿的黃色僧衣,有的僧人則是穿的青色僧衣,也一定會注意到,中國佛教寺廟有青、黃兩廟之分。這裡要說明一下,長江源頭地區青藏高原的「喇嘛」,直接翻譯就是「上師」,或如同「和尚」,是親敬教師的意思,並不是統稱一切僧人的,而是特指寺院中的長老、主持、堪布等,這與「和尚」在漢寺院的意思一樣。而統稱漢寺一切僧人為和尚只能算是俗稱,藏地稱一般僧人為「格隆」,或「阿科」,或「覺莫」。
  • 泰國冷知識:泰國僧人為什麼要剃眉毛?
    為什麼泰國僧人要剃眉毛?上一期泰國冷知識篇講到了泰國男人為什麼都會出家,這一期咱們就一起來探討泰國僧人剃度的時候為什麼要連眉毛一起剃掉呢?這是一個全世界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我也想知道答案,所以在網上隨便搜索看看,有的帖子說是為了區別偽裝成僧人進入泰國的緬甸間諜,還有帖子說防止和尚擠眉弄眼勾搭尼姑。
  • 【癲狂自在的道濟禪師】濟公真的喝酒吃肉嗎?應該怎麼看待這個問題呢?
    卷,但已經失傳,現在還有許多傳說為其所作的詩作在流傳。這首詩給人的感覺是非常的天真和灑脫,但畢竟也表現出了道濟禪師喝酒是事實,於是便有人由此指責道濟禪師破戒,非僧非俗,也有人由此認為僧人喝酒吃肉也無關緊要,其實這都是對佛教和僧人的誤解。
  • 關於佛教的派系劃分,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說藏傳佛教就是密宗
    現在的千僧齋會(全山齋會),是全山僧人,無論僧尼、老幼,無論藏、漢共同出席,這成為五臺山最盛大的佛事活動之一。按照佛教教制,把漢傳和藏傳,分為前部和後部。前部是漢傳在念誦自己的經文,以自己的儀軌進行。後部是藏傳格魯派,以自己念誦方式來給功德主消災。舉行千僧齋會的羅睺寺,是五臺山現有8座黃廟之一,始創於唐朝,歷史上曾是五臺山5大禪處之一。
  • 「最信佛教」的國家不是越南,也不是憲法規定的國教印度
    ,分布在亞洲,特別是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和人們的生活有非常普遍的影響,很多人覺得中國的寺廟已經非常多了,但是所有的景區山上都有寺廟建,所以有保護一方水土的美名,中國確實是佛教文化的中心,中國也是佛教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