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歐民族音樂大盤點,挪威上榜,最後一位挪威樂派人都快認不出來了
在19世紀,北歐和俄羅斯一樣,嚴肅音樂的產生與發展都比較晚,那裡的音樂家大部分受教育於德國,主要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個地區的音樂與德國音樂的興衰同步。
北歐音樂家中對鋼琴音樂貢獻最大的要數挪威作曲家格裡格,他被譽為挪威最著名的民族樂派作曲家。接下來我們就對他的音樂發展道路展開討論。
格裡格(Edvard Grige)生於1843年,卒於1907年。出生於一個音樂環境良好的家庭,少年時代常去山上旅行,北歐景色中特有的原始粗獷美在他的心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由於挪威本國沒有古典音樂的傳統,幾乎所有的北歐音樂家都赴德國留過學,格裡格也不例外,15—19歲在萊比錫音樂學院學習,接受嚴格的專業教育,充分接觸了孟德爾頌、蕭邦、舒曼及華格納的作品。
1864年返回祖國後遇到挪威民族音樂家諾拉克,深受其影響,這就導致他的作品具有德國風格的傾向性。
同時,這也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他明確了自己的創作道路,熱愛並親自收集挪威民間音樂,又直接根據民間歌舞改編及創作了大量作品。
從格裡格的鋼琴創作道路來看,他先是汲取歐洲古典與浪漫派音樂的優秀傳統,繼而融入本民族民間音樂的精華,進而進行別具一格的獨創。
因此他的音樂的獨特魅力也就在於把自己經常採用的民族音樂語言與他在萊比錫汲取的浪漫主義養料融於一爐。
格裡格主要是一位音樂家中的抒情詩人,尤以親切動人的鋼琴小品為長。
格裡格的鋼琴小品繼承了舒伯特、孟德爾頌、舒曼和蕭邦的浪漫主義傳統。
但是他的作品不是完全與前輩作曲家一樣的,他不是以抒發內心的激情、憂傷和幻想為主,而是以簡練樸素的筆法注重客觀的描繪,更像一位充滿鄉土氣息的風俗畫家。
在他的這些小品中,不僅可以看到北歐的自然風光,還可以看到民間風俗的場面,以及神話傳說中的人物。
格裡格的音樂語言和創作風格無不與挪威的民間歌舞有著血緣關係。他在鋼琴作品中大量運用民間舞蹈「哈林」「剛加爾」和「斯普林」的節奏,採用樸實清新的民歌旋律,模仿民間樂器「恰爾當格爾」的音響,並且在和聲配置上與民間曲調水乳交融。
格裡格擅長細緻動人的小品寫作,缺乏掌握大型結構的意志和邏輯力量,因此即便他寫的大型作品也是由一連串短小的樂思構成的。
在格裡格為數不多的大型鋼琴獨奏作品中,以四個樂章《e小調奏鳴曲》(作品7號)、《敘事曲》(作品24號)和荷爾貝格組曲最為成功。
除了鋼琴獨奏曲外,格裡格還寫過一首《a小調鋼琴協奏曲》(作品16號)。由於其調性和開頭的引子酷似舒曼的《a小調鋼琴協奏曲》,人們常常將這兩首協奏曲放在一起演奏。這首協奏曲可列為世界最優秀的鋼琴協奏曲之一。
全曲充滿青春的活力,宏大的氣魄和濃鬱的鄉土氣息,曾受到李斯特的盛讚,至今仍在各地的音樂會上廣為演奏。
縱觀格裡格的所有作品,除了重要的敘事曲以及奏鳴曲中的特定段落,他沒有在自己的大型作品中加入過過多民族因素。
但是在他創作的特性樂曲中,挪威的民間舞曲是主要角色,而且在格裡格的創作晚期,誕生了他運用民間音樂創作的最傑出作品,即《斯拉特舞曲》(Slatter,17首,Op.72,創作於1901—1903年,1903年出版)。
斯拉特舞並不是一種特定的舞蹈,而是指採用本地樂器伴奏的任何一種舞蹈。
在這些樂器中,有一種樂器叫作哈丹格爾小提琴,這種小提琴與普通的小提琴有很大的不同,它有八根琴弦,其中四根屬於共鳴弦,與樂手拉奏的琴弦產生共振。
挪威民俗學研究者約翰·哈沃森(J0han Halvorsen)擔心斯拉特和哈丹格爾小提琴這樣的古老藝術會銷聲匿跡,於是採集了一定數量的旋律,並且編成現代小提琴曲。
此後,為了使這種音樂能夠傳播得更加廣泛,哈沃森勸說格裡格將它們改編成鋼琴曲。
格裡格也曾經對這種樂器的演奏留有深刻的印象,因此,便答應下來,並且憑著高超的作曲技巧,在鋼琴上有效地保持了原始的音響和織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