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武統臺灣和和平統一臺灣

2020-12-18 懷著夢想的落落呀

首先我們要闡述我們大陸的一個立場,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這個是不容置疑的,我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任何試圖分裂我國領土的國家和勢力勢必會遭受到我國人民鬥爭及摧殘。

個人而言,我不知道該怎麼去和大家去闡述,愚昧之建,大家聽聽就好

如果真的發生戰爭的話,我們大陸有可能是不缺錢的,也不缺武器以及裝備,但是有沒有想過,我們的軍人是有家人,有親屬以及子女,如果他們陣亡了怎麼辦 ???

我們做一個最壞的打算,如果我們以及臺灣各地區開戰,那豈不是在做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

臺灣勢必統一,但是個人更加希望是和平統一

或者以經濟壓制的手段,這樣子更加能夠體現出來我們愛好和平以及我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

在此還是要鄭重聲明,我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不容置疑,不容任何挑釁

相關焦點

  • 胡錫進:實事求是看武統臺灣的選項
    從昨天晚上開始,大陸網際網路上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聲音迅速升高。老胡今天專門談談這個問題。武統臺灣,從兩岸軍事對比來說毫無問題,會比70年前解放軍打平津戰役拿下北京城還容易。第二,中美經濟實力對比形勢逆轉,中國的市場規模和綜合經濟競爭力超過美國,使得美國在與中國發生嚴重軍事衝突的時候無力對中國開展全面經濟制裁,也無力聯合西方力量在經濟上圍堵中國。也就是說,武統臺灣不會給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不確定性。
  • 統一臺灣有3策?上策比和平統一更高明!
    上策丨智統以「零傷亡」、「不戰而屈人之兵」、「不戰而阻美軍來犯」的文武兼備的文明方式統一臺灣中策丨和統持續時間較長,但最終兩岸皆大歡喜下策丨武統以非和平方式即速統一,但代價很大基於這兩點,和平統一雖然依然是我們的追求,但考慮到可能性和成本,所以當前各方的普遍認知逐漸認為可能性越來越低,並且也不再願意承擔那麼高的時間成本。基於此,和平統一已並非上策。那麼,什麼是「文武兼備的文明方式統一臺灣」呢?用佔豪(微信公眾號:佔豪)一直以來的說法就是:兵臨城下,籤城下之盟。
  • 有專家建議大陸以武統壓力來爭取和平統一,國臺辦回應
    有記者問,近日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上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朱鳳蓮回答說,我們也看到了有關的報導。長期以來,我們為解決臺灣問題,促進祖國的和平統一,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 專家稱大陸應對臺施加武統壓力爭取和平統一 國臺辦回應
    中新網12月16日電 國臺辦16日舉行例行發布會,發言人朱鳳蓮指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它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我們願意以最大的誠意,盡最大的努力,來爭取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但凡有一絲和平解決的可能,我們都將付出百倍的努力。
  • 和統、武統?國臺辦發言人講話具有兩重含義,國家統一進入倒計時
    國臺辦12月16日上午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有記者問:近日在環球時報的年會上多名與會專家認為,當前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在下降。大陸應採取以武促統、以武促和的方式,也就是通過對臺施加武統壓力來爭取實現和平統一,請問發言人如何評論?我也參加了《環球時報》的年會,現場聆聽了各位專家的發言,尤其是贊成邱毅老師的思考。
  • 會不會武統臺灣?國臺辦原副主任王在希:還有第三條道路可選
    加上國民黨也在兩岸關係立場上趨近民進黨,讓和平統一前景基本喪失。但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但如何實現統一?以下是國臺辦原副主任、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王在希先生,就當前臺海形勢和未來統一之路,為人民政協報讀者獨家撰寫的重量級文章。
  • 臺灣媒體人:大陸理性決策,應不會武統臺灣,和平統一是唯一道路
    長年關注兩岸議題的資深媒體人陳朝平接受訪問時表示,臺灣在中美對抗之間,已沒有能力作為美國的棋子,在冷戰時期,臺灣的實力至少有恐怖平衡的能量,但兩岸實力消長,臺灣已無法發揮棋子作用。而民進黨當局被過去的思維、政策綁架,兩岸路線不可能改變,他對兩岸關係很悲觀,就看大陸未來怎麼做。
  • 大陸網上主張武力統一臺灣聲音迅速升高 胡錫進回應
    @胡錫進從昨天晚上開始,大陸網際網路上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聲音迅速升高。老胡今天專門談談這個問題。武統臺灣,從兩岸軍事對比來說毫無問題,會比70年前解放軍打平津戰役拿下北京城還容易。第二,中美經濟實力對比形勢逆轉,中國的市場規模和綜合經濟競爭力超過美國,使得美國在與中國發生嚴重軍事衝突的時候無力對中國開展全面經濟制裁,也無力聯合西方力量在經濟上圍堵中國。也就是說,武統臺灣不會給中國大陸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不確定性。兩個條件缺其一,中國大陸武統臺灣就將面臨巨大戰略風險。我們必須面對這個現實。
  • 美艦抵達高雄時便是武統臺灣日!中國發出最直接警告
    中國駐美公使李克新當地時間8日在華盛頓對此表示,他告訴美國國會友人,「美國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我解放軍武力統一臺灣之時」。有媒體報導稱,北京這是針對美國的「2018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發出的最強硬警告,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評估「美臺軍艦互停」的可行性。
  • 2020臺灣這一年|「武統」之年
    前言 在2020年之前,臺灣人對於武統的形象僅止於模糊的「威懾」,兩岸關係主要是以和平統一作為指導原則。邁入2020年之後,蔡英文配合川普採取一連串「反中親美」的走偏鋒措施,導致兩岸不得不軍事攤牌,威懾不再是個遙遠又抽象的名詞,武統不但越來越真實、而且距離臺灣越來越近了。 軍售年之媚美 臺美軍售種類與時間一向都是由美國單方面根據其國家利益來決定,臺灣只有接受而沒有拒絕的權利。
  • 為什麼最近各方都在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表?
    包括近日,前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喊出「解放軍武統臺灣首戰即終戰」,引起網絡炸鍋,兩岸專家學者、政治評論員、資深媒體人也紛紛對「大陸是否會武統臺灣」、「大陸什麼時候武統臺灣」等話題進行分析討論,為什麼最近島內和國際上都在猜測大陸武統臺灣時間表?
  • 不能把和統、武統對立 專家:光憑談判、交流、讓利 不可能統一
    據中評社27日報導,全國臺研會副會長王在希日前就臺灣問題未來發展趨勢與祖國統一前景,提出三點看法: (一)民進黨不可能在臺灣長期執政。(二)不能把「和統」與「武統」兩者對立起來。(三)要站在戰略全局來思考兩岸統一的時機。
  • 臺灣是要「武統」還是「和統」?學界又起爭論
    文/歐尼(鳳凰網《臺灣日月談》特約作者)首發於鳳凰新聞客戶端兩岸學界最近爆出「武統」「和統」之爭,大陸重量級涉臺學者章念馳被近來表態尋求武統的學者李毅槓上,臺灣涉兩岸學界觀察,大陸近來支持武統聲浪明顯升高,但對臺政策仍維持基本論調。
  • 國臺辦:「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
    新華社北京12月16日電(記者石龍洪、劉歡、查文曄)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16日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應詢表示,長期以來,我們為解決臺灣問題,促進祖國和平統一,進行著不懈的努力。「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實現國家統一的最佳方式,它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
  • 「反中」是一時民氣,和平才是臺灣主流民意
    第二,大陸學者對兩岸情勢並未徹底悲觀,仍強調堅持和平穩定、融合發展。第三,大陸專家對「民意」的認知非常理性,主張要理解、疏導、影響兩岸民意。對照近期大陸輿論場七嘴八舌的「武統」聲音,這場研討會傳遞的訊息,代表理性決策者的思考。如同一面鏡子,照出哪些是真正有決策影響力的人,哪些是攪動民粹渾水摸魚的人。
  • 最近,關於「臺灣統一時間表」都有這些說法
    稱,臺灣要靠提升軍備「以武拒統」,不但是緣木求魚,而且是南轅北轍。島內民眾看最清楚不過:用武器堆不出安全感,搞對抗、搞軍備競賽,不僅不能保障臺灣安全,反而會給兩岸關係帶來風險,損害臺海和平。一年多來,在民進黨狹隘的對抗思維下,兩岸關係越來越「冷」。與此同時,輿論上關於「兩岸統一時間表」的說法也是眾說紛紜。
  • 馬英九超級智囊:面對大陸壓力,2024臺灣「大選」候選人需提統一方案
    他直言,「只要臺灣要獨立,那就是戰爭」,「先避險、創造和平、再談統一」,是未來臺灣領導人要面對的問題。趙春山,1946生,馬英九兩岸政策重要智囊,在馬英九執政時代,擔任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遠景基金會董事長,也是2015年「習馬會」重要幕僚之一,現為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 親綠學者聲稱大陸統一臺灣有三大目標 臺灣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臺灣如何預防大陸武力攻臺?就大陸統一兩岸的立場來說,林穎佑表示,第一目標一定會希望,最好完全不要動軍事行動,和平統一就好,不必大動幹戈花大錢,假如需要動武,第二目標就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用一些灰色地帶的小規模軍事行動,促使臺灣主動投降。第三目標則是「小戰而屈人之兵」,可能是對付包括東沙島、邊陲離島等,達到本島封鎖圍困,促使臺灣投降。
  • 臺灣「大選」結果當何以看待
    新華社北京1月11日電 題:莫道浮雲終蔽日——臺灣「大選」結果當何以看待新華社記者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投票結果11日晚揭曉,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得以連任。究竟當如何看待臺灣地區的這次選舉,又如何評估下步臺海局勢與兩岸關係?臺灣地區實行西式民主選舉,若憑執政表現的優勢贏得選戰,自無可厚非,但蔡英文和民進黨施政乏善可陳,政策荒腔走板,令社會撕裂、民生凋敝、民主倒退,引發爭議不斷、民怨不息。為轉移社會批判焦點,其恣意動用執政資源,全力開動黨政軍機器撈取選票。
  • 英國政黨威脅中國:一旦武統臺灣,就和華斷交
    英國政黨威脅中國:一旦武統臺灣,就和華斷交 自從新冠疫情對英國進行衝擊之後,中英此前良好的合作關係也變得緊張起來,一些英國的反華政客也因此散播關於中國的不實言論,令英國民眾反對中國。此外英國政客還想要成立一個「反華機構」,挑撥中英之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