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供給側,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
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原標題: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 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
-
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
「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綜合分析國內外形勢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十四五」時期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仍在供給側,必須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改善供給結構,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
-
需求側管理 應與供給側改革有效結合
會議指出,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更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五中全會在回答怎樣構建這一新發展格局時,特別指出要「把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這一原則與黨的十九大強調的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方略是一致的。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重點在於既要從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向入手,又要以此為主線展開。
-
...經濟工作會議首提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猶如自行車前、後輪
會議指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要更加注重以深化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在一些關鍵點上發力見效,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效果。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這些問題的主要矛盾是結構性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這就要求我們把改善供給結構作為主攻方向,向實體經濟發力,創造適應新需求的有效供給,破除無效供給,著力提升整個供給體系質量,實現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就要求我們堅持把推動高質量發展作為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
政治局會議定調明年經濟工作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
會議提出了「整體推進改革開放」,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需求側改革並重,還特別提到了「要抓好各種存量風險化解和增量風險防範」。會議認為,今年是新中國歷史上很不平凡的一年。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學家張連起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內需不足導致供需兩端出現溫差。
-
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會議要求「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什麼是需求側改革?
-
貴申改:2019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年貴州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2019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組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推進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堅決落實
-
如何推動供給和需求形成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核心觀點: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只有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構建供給和需求正反饋機制,才能促使供需兩端相互配合、協同發力,推動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
供給側改革是什麼意思?供給側改革誰提出的?
要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穩中求進,堅持改革開放,實行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託底的政策,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推動中國社會生產力水平實現整體躍升。
-
經濟日報頭版: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來源:經濟日報原標題:實現供給與需求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本報記者 熊 麗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需求側管理,擴大消費是重要落點
□ 王學文12月18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這是中央在2015年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後,首次在中央會議上提出「需求側管理」。相信隨著更多租賃住房的推出,必將減輕購房壓力,從而為擴大消費騰出空間。而要減輕醫療、教育等支出壓力,則要繼續推進相關改革,同時注意解決農民工的市民化問題,讓他們在這方面享受市民待遇。推動供給側提供多層次、多樣化的商品,讓老百姓有更多選擇、買得稱心,是提高消費能力的另一面。
-
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構建新發展格局
2020-11-08 09:25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提升產業鏈水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這是一場時間和速度的競爭,誰動作快,誰就能搶佔先機,掌控制高點和主動權。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南京以強鏈補鏈為抓手,創新實施產業鏈「鏈長制」,堅持「一鏈一策」,著力做大產業規模、做高產業能級、做強產業競爭力,全面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力爭到2025年,建成自主可控的先進位造業體系,形成若干全國有影響力的產業鏈條。
-
政治局首提需求側改革 擴大內需核心堵點是消費能力
與「雙循環」一脈相承會議提出,要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注重需求側改革,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
-
...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研討...
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門設置了「青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綜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等一系列課程,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確保參訓學員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有清醒的認識和準確的把握,能夠有的放矢,將「道」與「術」相結合,將「學」與「用」相貫通,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韓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塑造中國農業未來的關鍵之舉
2020年11月任吉林省委副書記、省政府黨組書記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代表當前, 我國農業發展環境發生重大變化, 農業的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 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 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三農」工作的主線。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 對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了全面部署。
-
注重需求側管理意味著什麼——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
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打通堵點,補齊短板,貫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注重需求側管理意味著什麼?
-
王敬堯等:國家治理、農地制度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年底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討論的主要內容;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提升農業競爭力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關鍵舉措;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的主題,直接定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2018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我國轉向農業強國的主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