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三月中的潮州,是一年最好的去處。撐一把折骨雨傘,仄起腳後跟兒,走在文星路相思樹掩映的翠綠裡,聽淅淅瀝瀝的雨聲,從路旁的相思葉濺落下來。一邊是孔廟學宮簷水滴嗒的花窗紅牆,一邊是宋家園勒石作匾的烏漆大門。幽深幽深的柏油小路,慢慢兒走到盡處,水淋淋中,一座清新儒雅的大宅,卓府赫然可見。
三十六街,百廿四巷,綿綿煙雨中,潮州,有多少歷朝歷代的大宅,掩映在你斜斜的雨簾裡,有多少把綢傘布傘,踏著你淺淺的雨水和淺淺的綠意,在寬不盈丈的深深小巷,尋找宋許駙馬府。
煙雨中這樣帶著一份閒適和恬淡,我漫遊潮州的民居。麻石板換成水門汀的窄窄小巷,一個門兒串著一個門兒。潮州的民居,古來就講究一種小巧的格局和布置,進門是一道木雕的門屏風,轉過去是六扇木雕的客廳門,天井是種著蓮花的大陶缸,客廳裡的木柱上,是掛著烏漆沐金的木楹聯 ;一把半開半合的黑綢傘,一條仄仄窄窄的後花巷,又把你引到一戶人家的大門前。
從城南,到城北,一聲聲簷花的嘀嗒中,一聲聲工夫茶的「請、請」裡,就這樣一家家穿過了潮州,認識了潮州。潮州是雨的天下。春夏秋冬,一年四季,總是二百天有雨。大街小巷,上班下班,花花綠綠雨披過後,就是踮起腳尖、撐著雨傘、悠悠兒慢慢兒走路的行人。
潮州是千年古城,具有光榮革命傳統的地方。早在1907年饒平發生了丁未黃岡起義;在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徵在此設立了黃埔軍校第一所分校;1927年周恩來帶領的南昌起義軍進入潮州,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紅色政權;朱德在茂芝的軍事決策會議,抒寫了創立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輝煌史冊;此後饒和埔詔縣委領導的工農革命鬥爭,使饒平成為中央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240多處革命史跡,是潮州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也構成潮州名城文化的壯麗景象。1925年3月7日,中國共產黨參與和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反封建軍閥東徵軍進駐潮州時黃埔軍校學生軍辦事處設在涵碧樓。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周恩來就在這座小樓辦公。
1925年11月4日,第二次東徵的國民革命軍再克潮州,涵碧樓仍是東徵軍領導人活動的重要場所。1927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南昌起義軍佔領南昌後,按照中共中央南下廣東,爭取恢復廣東根據地的原定決策,千裡轉戰,向潮汕挺進。9月23日,周恩來、賀龍、葉挺、劉伯承、彭湃、郭沫若等帶領起義軍佔領潮州,以二十軍第三師(師長周逸群、政治部主任徐特立)的教導團和第六團的一部戍潮州,師司令部設於涵碧樓。
9月30日,起義軍撤出潮州城。佔領潮州期間,起義軍建立了7天的紅色政權——潮安縣革命委員會,史稱「潮州七日紅」。
潮州小吃源於民間,是全國點心的八大派系之一。其突出的特點是: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肥而不膩。潮州小吃有一百多種,蒸、煎、烙、焗、焯、燉、烤、炸齊全,酸、甜、鹹、辣各異,葷素皆有。有口皆碑的小吃有胡榮泉鴨母捻、狀元亭頭阿輝粿桃、劉察巷頭喜盛筍粿、雞鵝鴨巷口無米粿、義井腳順合棵汁、圖訓巷口阿開油炸芋、瀛洲樓下曾伯油炸粿、南門古薯粉糕、維新煎餃、人龜蠔烙、宏陽豆捧、厚刀春餅。
上述小食,有的以酥脆噴香取勝,有的以鮮美可口見長。蠔烙是來潮州觀光者必嘗的傳統民間小食。精選小顆黑耳白肚(黑白對比越強烈,說明越新鮮)的「珠蠔」,拌和蕃薯粉攪拌,用旺火厚煎至上下兩面俱熟,再攤上攪散的新鮮雞蛋、蔥花、少許胡椒粉,烙至煎黃,散些洗淨切碎的青青翠翠的芫荽,上桌時配上沙茶和魚露醬碟。蠔烙色澤金黃,表皮香酥,鮮美爽滑,外脆內嫩,蠔香、蛋香、蔥花香,匯成一股濃香,觀之饞涎,食之咬舌。
糯米豬腸是把豬五花肉、香菇、蝦米、蓮子全部切成小粒,和糯米一起拌勻,調入醬油、味精、胡椒粉等,塞入豬腸內放到蒸籠上蒸製而成。煮熟的糯米豬腸皮薄、餡飽、圓鼓鼓,如同一條條胖乎乎的大茄子,將它橫切成薄薄的一小片一小片,擺成花瓣狀拼盤,吃時再醮上紅豉油,別具特色。如下鍋略煎再吃,就令人更加的回味了。
牛肉丸是潮州最為普遍和大眾化的民間小食,既是點心小食,又可作為一道湯菜上筵席。潮州牛肉丸現已經譽滿全國,尤其在廣東,處處可見其招牌,只是想吃到真正手捶而非機器絞制的牛肉丸還得到潮州來。食店的師傅高舉兩根特製的呈方形的鐵棒左右開弓,輪流捶打,直至把牛肉打成肉漿,再捏成肉丸,然後扔進用牛肉、牛骨慢熬成的滾湯內。
煮熟的牛肉丸爽脆,絕對夠筋道,吃起來又香又有嚼勁,配著沙茶醬,口感超好。吃完再喝上一碗原汁原味的牛肉鮮湯,連打出來的嗝都透著滿足,特別是那份濃鬱和鮮甜,讓你恨不能馬上遷做潮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