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學習筆記之——苦楝皮 歡迎指正

2021-02-22 中藥學習

 《名醫別錄》謂楝根有「療蛔蟲,利大腸」的功效。楝皮的始載本草為《日華子本草》。李時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本草綱目》附方中收載有以「苦楝根白皮」、「楝木皮」為主藥治療蛔蟲病的藥方。根據以上本草所載考證,與現今藥用苦楝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15版藥典苦楝皮: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楝 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樹皮和根皮。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
功效:殺蟲,療癬。用於蛔蟲病,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
藥用部位: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 棟 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樹皮和根皮。
【別名】楝皮,楝樹皮,楝根皮,楝樹根皮,苦楝白皮,楝白皮,森樹皮,翠樹皮,紫花樹皮,楝根白皮,楝棗樹皮,火捻樹皮,花心樹皮,苦辣樹皮,洋花森皮,川楝皮,川楝根皮,川楝白皮。   
   【商品名】苦楝皮:為植物楝樹的樹皮或根皮。
   川楝皮:為植物川楝樹的樹皮或根皮。
   以上均以皮厚、條大、乾燥、無粗皮者為佳。
   【處方名】苦楝皮,川楝皮,楝皮。楝白皮。

 產地與道地

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此外,陝西、山東、雲南、甘肅等地亦產。

植株形態

1、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FOC已修訂
註:ACC Melia azedarach L.(楝)川楝(中藥大辭典)川楝子(通稱),金鈴子(四川)

       喬木,高10餘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狀鱗片,老時無,暗紅色,具皮孔,葉痕明顯。2回羽狀複葉長35-45釐米,每1羽片有小葉4-5對;具長柄;小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膜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10釐米,寬2-4.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側脈12-14對。圓錐花序聚生於小枝頂部之葉腋內,長約為葉的1/2,密被灰褐色星狀鱗片;花具梗,較密集;萼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約3毫米,兩面被柔毛,外面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長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圓柱狀,紫色,無毛而有細脈,頂端有3裂的齒10枚,花葯長橢圓形,無毛,長約1.5毫米,略突出於管外;花盤近杯狀;子房近球形,無毛,6-8室,花柱近圓柱狀,無毛,柱頭不明顯的6齒裂,包藏於雄蕊管內。核果大,橢圓狀球形,長約3釐米,寬約2.5釐米,果皮薄,熟後淡黃色;核稍堅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產甘肅、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其他省區廣泛栽培;生於土壤溼潤,肥沃的雜木林和疏林內。


2、楝

採收加工

四季可採,川楝以冬季採者最好(川楝素含量最高),楝樹以春、夏季採為宜(苦楝索含量較高)。常先刮去粗皮再剝皮,曬乾或低溫烘乾

類別特徵

 苦楝皮商品有幹皮和根皮二種:
幹皮:呈不規則塊狀或槽狀卷片,厚3~7mm。未除去粗皮的老皮,外表面粗糙,灰棕色至棕褐色,有寬縱裂紋及細橫裂紋,並有灰棕色橢圓形橫長皮孔,栓皮常呈鱗片狀剝離;已除去外皮者,表面淡黃;幼皮表面紫棕色,平滑,有蠟質層。內表面黃白色。質韌,難折斷,斷面纖維性,用手摺疊揉搓,可分成多層薄片。層層黃白相間,剝下的薄片有極細的網紋。無臭、味苦。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剝落,可見多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

根皮
呈不規則條塊、片狀或槽狀,長短寬窄不一,厚約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顯,有不規則的縱裂深溝紋,木栓層常作鱗片狀,衰老的栓皮常剝落。露出磚紅色的內皮;內表面淡黃色,有細縱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成層,可層層剝離,剝下的薄片,有極細的網紋。氣微弱,味極苦。以乾燥、皮厚、條大、無槽朽、去栓皮者為佳。

規格等級

 幹皮、根皮兩種商品均為統貨,不分等級

質量評價

 苦楝應商品以身幹、皮厚、條大、無粗皮者為佳

炮製用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本品為條狀、捲筒狀的絲,長短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的可見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纖維性,切面呈層片狀,易剝離。氣微,味苦。

各家論述

1《別錄》:"療蛔蟲,利大腸。"
2陶弘景:"根:以苦酒摩塗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3《日華子本草》:"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4《滇南本草》:"根皮殺小兒寸白蟲。"
5《醫林纂要》:"殺疳、治疽。"
6《現代實用中藥》:"根皮對絛蟲、蛔蟲、蟯蟲都有效。"
7《湖南藥物志》:"治凍瘡。"

附:其他部位藥用

苦楝葉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葉。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溼;殺蟲止癢;行氣止痛。主溼疹瘙癢;瘡癬疥癩;蛇蟲咬傷;滴蟲性陰道炎;疝氣疼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絞汁塗。內服:煎湯,5-10g。

苦楝花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

採收和儲藏:4-5月採收,曬乾、陰乾或烘乾。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祛溼;殺蟲;止癢。主熱痱;頭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中國植物志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芸香目 Rutales
芸香亞目 Rutineae
楝科 Meliaceae
楝亞科 Subfam. Melioideae
楝族 Trib. Melieae
楝屬 Melia

本屬約3種,產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產2種,黃河以南各省區普遍分布。

檢索表

1子房5-6室;果較小,長通常不超過2釐米,小葉具鈍齒;花序常與葉等長。楝
1子房6-8室;果較大,長約3釐米;小葉近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鈍齒;花序長約為葉的一半。川楝

下級分類
楝 Melia azedarach L.
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相關焦點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榆樹皮 歡迎指正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榆樹皮歡迎指正       榆皮出自《本經》陶弘景:(榆白皮) 即今榆樹剝取皮,刮去上赤皮,亦可臨時用之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肉蓯蓉 歡迎指正
    《本草經疏》:肉蓯蓉,滋腎補精血之要藥,氣本微溫,相傳以為熱者誤也。甘能除熱補中,酸能入肝,鹹能滋腎,腎肝為陰,陰氣滋長,則五臟之勞熱自退,陰莖中寒熱痛自愈。腎肝足,則精血日盛,精血盛則多子。婦人症瘕,病在血分,血盛則行,行則症瘕自消矣。膀胱虛,則邪客之,得補則邪氣自散,腰痛自止。久服則肥健而輕身,益腎肝補精血之效也,若曰治痢,豈滑以導滯之意乎,此亦必不能之說也。7.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凌霄花 歡迎指正
    各家論述①《本草衍義補遺》:"凌霄花,治血中痛之要藥也,且補陰捷甚,蓋有守而獨行,婦人方中多用何哉。"②《綱目》:"凌霄花及根,甘酸而寒,莖葉帶苦,行血分,能去血中伏火,故主產乳崩漏諸疾及血熱生風之證也。"③《本草經疏》:"紫葳,入肝行血之峻藥,故主婦人產乳餘疾,及崩中、症瘕、血閉寒熱、羸瘦諸證;至於養胎,決非其性之所宜,用者慎之。"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絡石藤 歡迎指正
    《名醫別錄》云:「生太山山谷,或石山之陰,或高山巖石上,或生人間。正月採。」《新修本草》云:「此物生陰溼處,冬夏常青,實黑而圓。其莖蔓延繞樹石側。若在石間者,葉細厚而圓短。繞樹生者,葉大而薄。人家亦種之,俗名耐冬,山南人謂之石血。療產後血結,大良。以其苞絡石、木而生,故名絡石。」《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生木、石間,凌冬不凋。葉似細橘,蔓延木、石之陰。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石龍芮 歡迎指正
    李時珍說:「蘇恭言水堇即石龍芮,蘇頌非之,非矣。按漢《吳普本草》石龍芮一名水堇,其說甚明。《唐本草》菜部所出水堇,言其苗也。《本經》石龍芮,言其子也。寇宗奭所言陸生者,乃是毛堇,有大毒,不可食。」石龍芮,現代主要以之外用,認為其有毒,《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說:「石龍芮,全株有毒。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鉤藤 歡迎指正
    質量評價 鉤藤商品以莖圓、色紫紅有光澤、質嫩、鉤形健壯、雙鉤且莖枝兩端切齊、無枯枝者為佳;方莖、色淡紅或青褐,單鉤次之。光枝無鉤或方莖有毛最次。各地商品以溫鉤藤、桂林鉤為佳,星子鉤較次。炮製用法將原藥除去老鉤藤(枯鉤)、老梗(枯梗)等雜質,略浸,洗淨,潤透,切段(長2~3cm),曬或低溫乾燥,篩去灰屑。入煎劑宜後下。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燈心草 歡迎指正
    南人夏秋間採之,剝皮以為蓑衣。其心能燃燈,故名燈心草。」《本草綱目》曰:「此即龍鬚之類,但龍鬚緊小而瓤實,此草稍粗而瓤虛白。」《植物名實圖考》曰:「江西澤畔極多。細莖綠潤,夏從莖旁開花如穗,長不及寸,微似莎草花。」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本品與現今所用燈心草原植物相符。    15版藥典燈心草:本品為燈心草科植物燈心草Juncus effusus L.的乾燥莖髓。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竹茹 歡迎指正
    竿可作引水管及擔荷之用,亦可劈篾編結竹器,但易蠢蛀,使用期不長久。b.大頭典竹(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專刊)(變種)大頭甜竹(中國竹類志略)      竿高達15米,直徑可粗至11釐米,幼時被白粉,成長後呈深綠色而常染有桔紅色,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尤以竿中部為然),下部的節間較短,幼時密生柔毛;節處稍隆起,在第十節以下各節的節內常密生一圈白色或棕色的柔毛環。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接骨木 歡迎指正
    siebaldiana Blume 的異名,並分出了 var. gracilis Schwerin 和 var. longifolia Schwerin 2個變種; Rehder在 Sargent 著 Plantae wilsonianae 中將我國西部產的接骨木鑑定為 S. sieboldiana Blume, 將S. williamsii 作為異名,但指明 S. sieboldiana 未作有效發表;中並猛之進對日本和朝鮮的接骨木屬的研究中記載了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石楠藤 歡迎指正
    以藤莖帶葉、色綠灰,氣清香,嚼之辛辣者為佳。    【處方名】石南藤。產地與道地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等。石南藤商品均來源於野生資源。胡椒科石南藤主產於西南、華南地區,亦在西南、華南使用;薔薇科石楠藤主產於江蘇,在華北、東北等地作石南藤用。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柘木 歡迎指正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肉桂、桂枝 歡迎指正
    《藥性類明》:桂,導引陽氣,調和榮衛之氣,只是辛熱助氣上行陽道。血為營,氣為衛,營衛不相合諧,桂能導引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同行。《局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子與黃耆補氣,四物湯補血,內加桂者,是要其調和營衛之氣,使四君子、四物皆得以成補之之功也。13.《藥性辨疑》:桂心,性最烈,不可多服,配二陳則行氣之效大,配四物則行血之功速。14.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紫蘇梗 歡迎指正
    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採莖、葉,秋採實。……若欲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大良。」《本草綱目》曰:「紫蘇、白蘇,皆以二三月下種,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莖方,其葉團而有尖,四圍有巨齒;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蘇,乃荏也。紫蘇嫩時採葉,和蔬茹之,或鹽及梅滷作殖食甚香,夏月作熟湯飲之。五六月連根採收,以火煨其根,陰乾,則經久葉不落。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木槿皮 歡迎指正
    《醫林纂要》:木槿花,白花肺熱咳嗽吐血者宜之,且治肺癰,以甘補淡滲之功。又赤白花分治赤白痢,以大腸與肺相表裡,小腸與心相表裡,凡痢,二腸溼熱也,以滑去滯,則愈矣。《綱目》:治偏正頭風,燒煙燻患處;又治黃水膿瘡,燒存性,豬骨髓調塗之。2.《飲片新參》:清肺化痰,治肺風痰喘,咳嗽音瘖。木槿葉藥材基源:為錦葵科植物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的葉。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鮮用或曬乾。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黃柏、關黃柏 歡迎指正
    遂處以北方寒水所化大苦寒之藥,黃檗、知母各一兩,酒洗焙碾,肉桂一錢為引,熱水丸如芡子大,每服二百丸,沸湯下,少時如刀刺前陰火燒之狀,溺如瀑泉湧出,床下成流,顧盼之間,腫脹消散。《內經》雲,熱者寒之,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以黃檗之苦寒瀉熱補水潤燥為君,知母之苦寒瀉腎火為佐,肉桂辛熱為使,寒因熱用也。"
  • 英語學習筆記:幾個表達「手藝人」概念的英文單詞及例句
    這篇學習筆記的主要內容,是關於「手藝人"這個概念在英語中怎樣表達。查到了"手藝人"對應不少單詞,通過例句來看一下吧。---craftsmanLi Hua is a ceramic craftsman from Jingdezhen.
  • 毒藥本草:川楝子、苦楝子、苦楝皮
    毒藥本草:川楝子、苦楝子、苦楝皮 《神農本草經》載「楝實」,列為下品藥物。
  • 中藥材學習筆記之——雄黃、雌黃
    《吳普本草》云:「山陰有丹雄黃,生山之陽,故曰雄,是丹之雄,所以名雄黃也。」《名醫別錄》云:「雄黃生武都(在今甘肅省)山谷、敦煌山(在今甘肅省)之陽。採無時。」《本草經集注》云:「武都、氐羌是為仇池。宕昌(在甘肅)亦有,與仇池正同而小劣。」《新修本草》云:「好者作雞冠色,不臭而堅實,若黯黑而虛軟者不好也。宕昌、武都者為佳,塊方數寸,明澈如雞冠,或以為枕,服之闢惡。」
  • 英語學習筆記:固定搭配at large的意思和例句
    這篇學習筆記的主要內容,是關於固定搭配at large的意思和例句。----at large 中的兩個單詞,直譯是「在"和「大",搭在一起,不但可以表示"在大(的範圍或方面)",還可以是"在逃,廣大的,全部都是的,自由的,為所欲為的…,等等。」
  • 英語學習筆記:固定搭配make do等等
    這篇學習筆記的主要內容,是舉例說明以下4個固定搭配的意思和用法:make a …, make do ,make done,make into---------------------make a…m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