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醫別錄》謂楝根有「療蛔蟲,利大腸」的功效。楝皮的始載本草為《日華子本草》。李時珍曰:「楝長甚速,三五年即可作椽。其子正如圓棗,以川中者為良。」《本草綱目》附方中收載有以「苦楝根白皮」、「楝木皮」為主藥治療蛔蟲病的藥方。根據以上本草所載考證,與現今藥用苦楝皮及其原植物相符。
15版藥典苦楝皮: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楝 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樹皮和根皮。
性味歸經:苦,寒;有毒。歸肝、脾、胃經。
功效:殺蟲,療癬。用於蛔蟲病,蟯蟲病,蟲積腹痛;外治疥癬瘙癢。
藥用部位:本品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或 棟 Melia azedarach L.的乾燥樹皮和根皮。
【別名】楝皮,楝樹皮,楝根皮,楝樹根皮,苦楝白皮,楝白皮,森樹皮,翠樹皮,紫花樹皮,楝根白皮,楝棗樹皮,火捻樹皮,花心樹皮,苦辣樹皮,洋花森皮,川楝皮,川楝根皮,川楝白皮。
【商品名】苦楝皮:為植物楝樹的樹皮或根皮。
川楝皮:為植物川楝樹的樹皮或根皮。
以上均以皮厚、條大、乾燥、無粗皮者為佳。
【處方名】苦楝皮,川楝皮,楝皮。楝白皮。
產地與道地
主產四川、湖北、安徽、江蘇、河南、貴州等地。此外,陝西、山東、雲南、甘肅等地亦產。
植株形態
1、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 FOC已修訂
註:ACC Melia azedarach L.(楝)川楝(中藥大辭典)川楝子(通稱),金鈴子(四川)
喬木,高10餘米;幼枝密被褐色星狀鱗片,老時無,暗紅色,具皮孔,葉痕明顯。2回羽狀複葉長35-45釐米,每1羽片有小葉4-5對;具長柄;小葉對生,具短柄或近無柄,膜質,橢圓狀披針形,長4-10釐米,寬2-4.5釐米,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兩面無毛,全緣或有不明顯鈍齒,側脈12-14對。圓錐花序聚生於小枝頂部之葉腋內,長約為葉的1/2,密被灰褐色星狀鱗片;花具梗,較密集;萼片長橢圓形至披針形,長約3毫米,兩面被柔毛,外面較密;花瓣淡紫色,匙形,長9-13毫米,外面疏被柔毛;雄蕊管圓柱狀,紫色,無毛而有細脈,頂端有3裂的齒10枚,花葯長橢圓形,無毛,長約1.5毫米,略突出於管外;花盤近杯狀;子房近球形,無毛,6-8室,花柱近圓柱狀,無毛,柱頭不明顯的6齒裂,包藏於雄蕊管內。核果大,橢圓狀球形,長約3釐米,寬約2.5釐米,果皮薄,熟後淡黃色;核稍堅硬,6-8室。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產甘肅、湖北、四川、貴州和雲南等省,其他省區廣泛栽培;生於土壤溼潤,肥沃的雜木林和疏林內。
2、楝
採收加工
四季可採,川楝以冬季採者最好(川楝素含量最高),楝樹以春、夏季採為宜(苦楝索含量較高)。常先刮去粗皮再剝皮,曬乾或低溫烘乾
類別特徵
苦楝皮商品有幹皮和根皮二種:
幹皮:呈不規則塊狀或槽狀卷片,厚3~7mm。未除去粗皮的老皮,外表面粗糙,灰棕色至棕褐色,有寬縱裂紋及細橫裂紋,並有灰棕色橢圓形橫長皮孔,栓皮常呈鱗片狀剝離;已除去外皮者,表面淡黃;幼皮表面紫棕色,平滑,有蠟質層。內表面黃白色。質韌,難折斷,斷面纖維性,用手摺疊揉搓,可分成多層薄片。層層黃白相間,剝下的薄片有極細的網紋。無臭、味苦。以外表皮光滑、不易剝落,可見多皮孔的幼嫩樹皮為佳。
根皮
呈不規則條塊、片狀或槽狀,長短寬窄不一,厚約3~6毫米。外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皮孔大而明顯,有不規則的縱裂深溝紋,木栓層常作鱗片狀,衰老的栓皮常剝落。露出磚紅色的內皮;內表面淡黃色,有細縱紋。質堅韌,不易折斷。斷面纖維成層,可層層剝離,剝下的薄片,有極細的網紋。氣微弱,味極苦。以乾燥、皮厚、條大、無槽朽、去栓皮者為佳。
規格等級
幹皮、根皮兩種商品均為統貨,不分等級
質量評價
苦楝應商品以身幹、皮厚、條大、無粗皮者為佳
炮製用法
將原藥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絲,乾燥,篩去灰屑。
飲片性狀
本品為條狀、捲筒狀的絲,長短不一,厚2~6mm。外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的可見交織的縱皺紋及點狀灰棕色皮孔,除去粗皮者淡黃色。內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質韌,纖維性,切面呈層片狀,易剝離。氣微,味苦。
各家論述
1《別錄》:"療蛔蟲,利大腸。"
2陶弘景:"根:以苦酒摩塗疥;煮汁作糜,食之去蛔蟲。"
3《日華子本草》:"治遊風熱毒,風疹惡瘡疥癩,小兒壯熱,並煎湯浸洗。"
4《滇南本草》:"根皮殺小兒寸白蟲。"
5《醫林纂要》:"殺疳、治疽。"
6《現代實用中藥》:"根皮對絛蟲、蛔蟲、蟯蟲都有效。"
7《湖南藥物志》:"治凍瘡。"
附:其他部位藥用
苦楝葉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葉。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採收,鮮用或曬乾。
性味:苦;寒;有毒
功能主治:清熱燥溼;殺蟲止癢;行氣止痛。主溼疹瘙癢;瘡癬疥癩;蛇蟲咬傷;滴蟲性陰道炎;疝氣疼痛;跌打腫痛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搗敷或絞汁塗。內服:煎湯,5-10g。
苦楝花
藥材基源:為楝科植物楝Melia azedarach L.和川楝M.toosendan Sieb.Et Zucc.的花。
採收和儲藏:4-5月採收,曬乾、陰乾或烘乾。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清熱祛溼;殺蟲;止癢。主熱痱;頭癬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塗。
中國植物志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芸香目 Rutales
芸香亞目 Rutineae
楝科 Meliaceae
楝亞科 Subfam. Melioideae
楝族 Trib. Melieae
楝屬 Melia
本屬約3種,產東半球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我國產2種,黃河以南各省區普遍分布。
檢索表
1子房5-6室;果較小,長通常不超過2釐米,小葉具鈍齒;花序常與葉等長。楝
1子房6-8室;果較大,長約3釐米;小葉近全緣或具不明顯的鈍齒;花序長約為葉的一半。川楝
下級分類
楝 Melia azedarach L.
川楝 Melia toosendan Sieb. et Zu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