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原名菌桂,其始載本草為《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云:「生交趾、桂林山谷巖崖間。無骨,正圓如竹。立秋採。」《新修本草》云:「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菌桂。然大枝皮不能重卷,味極淡薄,不人藥用。今惟出韶州。」《蜀本草》引《新修本草圖經》云:「葉似柿葉而尖狹,光淨。花白蕊黃,四月開,五月結實。樹皮青黃,薄卷若筒,亦名筒桂。厚硬味薄者名板桂,又不入藥用。三月七月採皮,日幹。」《本草圖經》曰:「今嶺表所出則有筒桂、肉桂、桂心、官桂、板桂之名,而醫家用之罕有分別者。舊說菌桂正圓如竹,有二三重者,則今所謂筒桂也。筒、菌字近,或傳寫之誤耳,或雲即肉桂也。……參考舊注,謂菌桂葉似柿葉,中有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筒,與今賓州所出者相類。」並附有「賓州桂」圖。李時珍曰:「菌桂,葉如柿葉而尖狹,光淨,有三縱文而無鋸齒。其花有黃有白。其皮薄而卷。」並附有葉脈三出的「菌桂」圖。根據以上本草所述考證,與現今藥用肉桂相符。至於古代本草所載的「牡桂」一藥,李時珍謂其「葉長如枇杷葉,堅硬有毛及鋸齒。」此種肯定不是現今的肉桂。再《名醫別錄》所載的「桂」一藥,陶弘景引《經》云:「桂,葉如柏葉」。此種也肯定不是現今的肉桂。
15版藥典肉桂: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樹皮。
性味歸經: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
功效:補火助陽,引火歸元,散寒止痛,溫通經脈,用於陽瘻宮冷,腰膝冷痛,腎虛作喘,虛陽上浮,眩暈目赤,心腹冷痛,虛寒吐瀉,寒疝腹痛,痛經經閉。
藥用部位: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樹皮。
【別名】桂,牡桂,紫桂,大桂,小桂,辣桂,桂皮,玉桂,桂木皮,木桂,木桂皮,桂樹皮,糠桂皮,紫油桂,菌桂,筒桂,板桂,油桂,官桂,安桂,薄桂,油肉桂,赤油桂,上肉桂,上油桂,上官桂,筒桂,月桂,膠趾桂,大板桂,安邊桂,綠水桂,桂楠,刁安,丹陽木皮。
【商品名】官桂:又名上官桂、菌桂、菌桂,筒掛、桂爾通、桂通、油桂通、條桂、廣條掛。指肉桂中品質優良者。按李時珍的解釋,官桂「乃上等供官之桂」。
高山肉桂:進口肉桂中的野生品。
低山肉桂:進口肉桂中的栽培品。
企邊桂:又名清化桂,清化玉桂、清化肉桂。是越南北圻清化所產的野生桂。又分為高山企邊桂、低山企邊桂等規格。
板桂;又名桂楠,平板桂。為15年以上老內桂樹的外皮。多壓成板狀,故名板桂。
廣肉桂:產於廣西、廣東的肉桂。
安南肉桂:又名安肉桂,安桂。產於越南(舊稱安南)的肉桂。
黃瑤肉桂:又名黃瑤桂。產於大瑤山區的肉桂。
漿自肉桂:又名蒙自桂。產於北圻與滇邊接近的盂山,因在蒙古出售,故名蒙自肉桂。
桂心,刮去栓皮,表面較平滑,紅棕色者,通稱桂心。
以上商品均以皮薄、含油多、香氣濃、味甜微辛、肉細,嚼之無渣者為佳。
【處方名】肉桂、桂心、桂皮,紫油桂,板桂,官桂。
產地與道地
肉桂商品野生栽培品均有。國內主要分布於華南、西南地區,國外則主要來源於越南北圻清化、中圻會安及斯裡蘭卡、印度等地區。在我國主產於廣西防城,平南、容縣、桂平、藤縣、岑溪、欽州、博白、陸川、北流、蒼梧、玉林、靖西、大新、龍州、德保、東興;廣東信宜、高要、羅定、鬱南等地。另外廣東信宜及廣西某些地區有七十年代自越南引種的肉桂。
植株形態
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肉桂(唐本草)桂(南方草本狀,廣東高要),玉桂、肉桂、桂枝、桂皮(廣東),筒(廣西)
中等大喬木;樹皮灰褐色,老樹皮厚達13毫米。一年生枝條圓柱形,黑褐色,有縱向細條紋,略被短柔毛,當年生枝條多少四稜形,黃褐色,具縱向細條紋,密被灰黃色短絨毛。頂芽小,長約3毫米,芽鱗寬卵形,先端漸尖,密被灰黃色短絨毛。葉互生或近對生,長橢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16(34)釐米,寬4-5.5(9.5)釐米,先端稍急尖,基部急尖,革質,邊緣軟骨質,內卷,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晦暗,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側脈近對生,自葉基5-10毫米處生出,稍彎向上伸至葉端之下方漸消失,與中脈在上面明顯凹陷,下面十分凸起,向葉緣一側有多數支脈,支脈在葉緣之內拱形連結,橫脈波狀,近平行,相距3-4毫米,上面不明顯,下面凸起,其間由小脈連接,小脈在下面明顯可見;葉柄粗壯,長1.2-2釐米,腹面平坦或下部略具槽,被黃色短絨毛。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釐米,三級分枝,分枝末端為3花的聚傘花序,總梗長約為花序長之半,與各級序軸被黃色絨毛。花白色,長約4.5毫米;花梗長3-6毫米,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內外兩面密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毫米,花被裂片卵狀長圓形,近等大,長約2.5毫米,寬1.5毫米,先端鈍或近銳尖。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一、二輪雄蕊長約2.3毫米,花絲扁平,長約1.4毫米,上方1/3處變寬大,花葯卵圓狀長圓形,長約0.9毫米,先端截平,藥室4,室均內向,上2室小得多,第三輪雄蕊長約2.7毫米,花絲扁平,長約1.9毫米,上方1/3處有一對圓狀腎形腺體,花葯卵圓狀長圓形,藥室4,上2室較小,外側向,下2室較大,外向。退化雄蕊3,位於最內輪,連柄長約2毫米,柄纖細,扁平,長1.3毫米,被柔毛,先端箭頭狀正三角形。子房卵球形,長約1.7毫米,無毛,花柱纖細,與子房等長,柱頭小,不明顯。果橢圓形,長約1釐米,寬7-8(9)毫米,成熟時黑紫色,無毛;果託淺杯狀,長4毫米,頂端寬達7毫米,邊緣截平或略具齒裂。花期6-8月,果期10-12月。
原產我國,現廣東、廣西、福建、臺灣、雲南等省區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廣為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印度、寮國、越南至印度尼西亞等地也有,但大都為人工栽培。
肉桂的樹皮、葉及「桂花」(初結的果)均有強烈的肉桂味,其中以桂花最濃,依次為花梗、樹皮及葉。枝、葉、果實、花梗可提制桂油,桂油為合成桂酸等重要香料的原料,用作化妝品原料,亦供巧克力及香菸配料,藥用作矯臭劑、驅風劑、刺激性芳香劑等,並有防腐作用。入藥因部位不同,藥材名稱不同,樹皮稱肉桂,枝條橫切後稱桂枝,嫩枝稱桂尖,葉柄稱桂芋,果託稱桂盅,果實稱桂子,初結的果稱桂花或桂芽。肉桂有溫中補腎、散寒止痛功能,治腰膝冷痛,虛寒胃痛,慢性消化不良,腹痛吐瀉,受寒經閉。桂枝有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功能,治外感、風寒、肩臂肢節酸痛,桂枝煎劑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傷寒桿菌和人型結核桿菌有顯著抗菌作用。桂子可治虛寒胃痛。肉桂的藥用品質因產地和品種而異,如越南北部所產的清化桂,品質較佳,其桂皮嚼之有先辣後甜的感覺,而我國所產的大多數桂皮嚼之有先甜後辣的感覺,這可能與其所含的化學成分差異有關。
採收加工
當樹齡10年以上,韌皮部已積成油層時可採剝,春秋季節均可剝皮,以秋季8-9月採剝的品質為優。環剝皮按商品規格的長度稍長(41cm),將桂皮剝下,再按規格寬度略寬(8-12cm)截成條狀。條剝皮即在樹上按商品規格的長寬稍大的尺寸劃好線,逐條地從樹上剝下來,用地坑燜油法或籮筐外罩薄燜製法進行加工。通常每年分兩期採收,第一期於4~5月間,第二期於9~10月間,以第二期產量大,香氣濃,質量佳。
根據採收加工方法不同,有如下加工品:
①桂通(官桂):為剝取栽培5~6年生幼樹的幹皮和粗枝皮,或老樹桂皮,不經壓制,自然捲曲成筒狀,長約30cm,直徑2~3cm。
②企邊佳:為剝取1O年生以上的幹皮,將兩端削成斜面,突出桂心,夾在木製的凹凸板中間,壓成兩側向內捲曲的淺槽狀。長約40cm,寬6~1Ocm。
③板桂:剝取老年樹最下部近地面的幹皮,夾在木製的桂夾內,曬至九成幹,經縱橫堆迭,加壓,約一個月完全乾燥,成為扁平板狀。劃之顯油痕。質硬而脆,易折斷,斷面不平坦,外層棕色而較粗糙,內層紅棕色而油潤,兩層中間有1條黃棕色的線紋。
④桂碎:在桂皮加工過程中的碎塊,多供香料用。
另有油桂,系選皮厚0.5cm以上,外皮薄,起白雲紋,含油豐富(含油多於板桂)的桂皮,加工成兩邊微向內彎,中部微成弧形的片塊。
桂心為加工桂通時除去外層栓皮者。
類別特徵
①官桂(《本草圖經》)
又名:菌桂(《本經》一作箘桂),筒桂(《唐本草》),桂爾通、桂通、條桂。呈半槽狀或圓筒形,長約40釐米,寬約1.5~3釐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較平滑,紅棕色,通稱"桂心"。內表面暗紅棕色,顆粒狀。質硬而脆,斷面紫紅色或棕紅色,可見淺色石細胞群,斷紋成環狀。氣芳香,味甜辛。
②企邊桂:又名;清化桂。呈長片狀槽狀形,左右兩邊向內捲曲,卷邊呈半筒形,槽的中心略凸起,外皮下凹,長43cm左右,寬4~6cm,外皮棕灰白色或棕褐色,兩端各有5mm削去栓皮的斜面呈棕色。全體有不規則的橫生皮孔和多數微突起的小瘤點。偶有略突起的橫紋及灰綠色花紋(苔蘚類植物著生後留下的痕跡,俗稱彩皮)。內表面暗紅棕色或棕色,光潔,用指甲刮劃時可見深棕色油紋。氣芳香濃烈,味甜辣。
③板桂(《本草圖經》)
又名:桂楠。呈板片狀,兩邊稍向內彎曲,長43cm,寬13~15cm,厚0.6cm,兩端切面較粗糙。外皮粗糙,灰褐色;內皮暗紫色,斷面油層棕褐色,外層棕紅色,一般油少渣多,香氣及甜辣味較淡。
油桂:呈半邊竹筒狀槽形,兩端略呈斜面,長43cm,外表呈灰棕色或棕褐色,常有灰綠色花斑(彩皮),內表皮暗棕色,質硬而脆,斷面內層油層集中分明,稍有光澤,黑色或棕褐色,外層紫紅色,氣味濃烈,味甜辛。
桂碎:大小不規則片塊狀或短捲筒狀,外皮灰棕色,斷面和內皮呈棕色或棕褐色,氣香,味甜辣。
桂心:形態與桂通相同,只是外表的栓皮層已被刮除乾淨,內外皮均呈棕黃色。
肉桂商品中有將不能製成企邊桂或板桂的老桂皮製成桂楠,多呈不規則塊片狀,大小不一,厚約0.4~0.8cm,皮較厚而粗糙,略扭曲,油少,嚼之渣多,味微辛辣。
進口肉桂常稱為安南肉桂,國產肉桂常稱為西玉桂,故分別有安企邊桂、安板桂、安桂楠;西企邊桂、西板桂、西桂楠之稱。進口肉桂與國產肉桂性狀主要區別為:進口肉桂通常較相應國產肉桂皮厚,香氣濃;進口肉桂內表面顏色較深呈棕色至棕褐色(國產肉桂呈棕紅或紫紅色)且具細密縱紋,光滑(國產肉桂則不平坦);進口肉桂通常栓皮比相應國產肉桂薄,且「彩皮」明顯;進口肉桂斷面白細胞環帶不及國產肉桂明顯,且味甜明顯。
進口肉桂中,又有高山肉桂、低山肉桂之分;據說高山肉桂系野生品,低山肉桂系栽培品,二者區別如下:
高山肉桂:外皮表面細皺,「彩皮」明顯,皮厚,體重,斷面白細胞環帶不明顯,內表面細緻光潤。含油量高,香氣濃,辛味淡而甜味厚。最佳者習稱「綠水清化肉桂」,用開水衝泡,其水清而帶綠色(有人認為綠水系加工而成)。
低山肉桂:外表粗糙,皮薄,體較輕,斷面石細胞環帶較明顯,內表面略粗糙。臺揮髮油量較少,香氣差,甜味淡,辛味較濃。
進口肉桂中之上品其內表皮膩滑如玉。又以越南北圻清化所產最有名,故名為「清化玉桂」。
國產肉桂中自80年代起在廣東信宜及廣西部分地區有類似進口肉桂的移植產品出現,商品統稱為「南肉桂」。質量接近於進口肉桂。
規格等級
肉桂商品規格較複雜,且無全國統一規定,除上述進口國產及幾種常見商品劃分外,現各地標準不一。
質量評價
肉桂品質評價,通常認為:
進口肉桂優於國產肉桂,尤以「清化玉桂」為佳(安玉桂優於南肉桂,南肉桂又優於西肉桂);企邊桂優於板桂,板桂又優於桂楠;桂通、桂碎、桂衣(桂枝皮)多作副食香料用。以不破碎、體重、外皮細、肉厚、斷面色紫、油性大、香氣濃厚、味甜辣,嚼之渣少者為佳。越甜辣越好.以上均以皮細肉厚,斷面紫紅色,油性大,香氣濃,味甜辣,嚼之無渣者為佳。
肉桂品質評價要點為:
1、肉桂外皮以細緻、「彩皮」明顯者為佳。
2、內皮層(習稱「肉」)厚者為佳,即「肉」厚者優。
3、含油程度高者為佳。主要通過內表面光潔程度(光潔如玉者佳)、顏色(色深者佳)、香味(濃烈者佳)、味道(味甜重者為佳)、口嚼(渣少為佳)來評價。
4、藥材商品完整程度,是否破裂、破碎,是否符合各類商品形狀要求。
炮製用法
除去雜質,刮去粗皮,搗成小碎塊。
飲片性狀
本品呈不規則的碎塊,紅棕色或紫紅色,有的顯油潤,質硬而脆。氣香濃烈,味甜辣。
混淆品種
參見下述附2肉桂與桂皮。
各家論述
1.《本經》:主上氣咳逆,結氣喉痺吐吸,利關節,補中益氣。
2.《別錄》:主心痛,脅風,脅痛,溫筋,通脈,止煩、出汗。主溫中,利肝肺氣,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頭痛,腰痛,止唾,咳嗽,鼻齆;能墮胎,堅骨節,通血脈,理疏不足;宣導百藥,無所畏。
3.《藥性論》:主治九種心痛,殺三蟲,主破血,通利月閉,治軟腳,痺、不仁,胞衣不下,除咳逆,結氣、擁痺,止腹內冷氣,痛不可忍,主下痢,鼻息肉。殺草木毒。
4.《日華子本草》:治一切風氣,補五勞七傷,通九竅,利關節,益精,明目,暖腰膝,破痃癖症瘕,消瘀血,治風痺骨節攣縮,續筋骨,生肌肉。
5.《珍珠囊》:去衛中風邪,秋冬下部腹痛。
6.醫學啟源》: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及表虛自汗。《主治秘要》:滲洩,止渴。
7.《用藥心法》:散寒邪,治奔豚。
8.王好古:補命門不足,益火消陰。
9.《綱目》:治寒痺,風喑,陰盛失血,瀉痢,驚癎治陽虛失血,內託癰疽痘瘡,能引血化汗化膿,解蛇蝮毒。
10.《湯液本草》:諸桂數等,皆大小老壯之不同。……《本草》所言有小毒,亦從類化,與黃芩、黃連為使,小毒何施;與烏、附為使,止是全得熱性;若與有毒者同用,則小毒既去,大毒轉甚;與人參、麥門冬、甘草同用,能調中益氣,則可久服。可知此藥能護榮氣而實衛氣,則在足太陽經也,桂心入心,則在手少陰也。若指榮字立說,止是血藥,故《經》言通血脈也。若與巴豆、硇砂、乾漆、川山甲、水蛭、虻蟲如此有毒之類同用,則小毒化為大毒。其類化可知矣。
11.朱震亨:桂心,入二、三分於補陰藥中,則能行血藥凝滯而補腎,由味辛屬肺而能生水行血,外腎偏腫痛者亦驗。
12.《藥性類明》:桂,導引陽氣,調和榮衛之氣,只是辛熱助氣上行陽道。血為營,氣為衛,營衛不相合諧,桂能導引陽氣宣通血脈,使氣血同行。《局方》十全大補湯用四君子與黃耆補氣,四物湯補血,內加桂者,是要其調和營衛之氣,使四君子、四物皆得以成補之之功也。13.《藥性辨疑》:桂心,性最烈,不可多服,配二陳則行氣之效大,配四物則行血之功速。14.《綱目》:肉桂下行,益火之原,此東垣所謂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開腠理,致津液,通其氣者也。《聖惠方》言,桂心入心,引血化汗、化膿。蓋手少陰君火,厥陰相火,與命門同氣者也。《別錄》雲,桂通血脈是矣。曾世榮言,小兒驚風及洩瀉,並宜用五苓散以瀉丙火,滲土溼,內有桂能抑肝風而扶脾土。又《醫餘錄》雲,有人患赤眼腫痛,脾虛不能飲食,肝脈盛,脾脈弱,用涼藥治肝則脾愈虛,用暖藥治脾則肝愈盛,但於溫平藥中倍加肉桂,殺肝而益脾,故一治兩得之。《傳》雲,木得桂而枯,是也。此皆與《別錄》桂利肝肺氣,牡桂治脅痛脅風之義相符,人所不知者,今為拈出。又桂性辛散,能通子宮而破血,故《別錄》言其墮胎,龐安時乃雲炒過則不損胎也。又丁香、官桂治痘瘡灰塌,能溫託化膿。
15.《本草經疏》:桂枝、桂心、肉桂,夫五味辛甘發散為陽,四氣熱亦陽;味純陽,故能散風寒;自內充外,故能實表;辛以散之,熱以行之,甘以和之,故能入血行血,潤腎燥。其主利肝肺氣、頭痛、出汗、止煩、止唾、咳嗽、鼻齆、理疏不足、表虛自汗、風痺骨節攣痛者,桂枝之所治也。以其病皆得之表虛不任風寒,寒邪客之所致,故悉中之,以其能實表祛邪也。其主心腹寒熱冷疾、霍亂轉筋、腰痛、墮胎、溫中、堅筋骨、通血脈、宣導百藥無所畏、又補下焦不足、治沉寒痼冷、滲洩、止渴、止榮衛中風寒、秋冬下部腹痛因於寒、補命門、益火消陰者,肉桂之所治也。氣薄輕揚,上浮達表,故桂枝治邪客表分之為病。味厚甘辛大熱,而下行走裡,故肉桂、桂心治命門真火不足,陽虛寒動於中,及一切裡虛陰寒,寒邪客裡之為病。蓋以肉桂、桂心甘辛而大熱,所以益陽;甘入血分,辛能橫走,熱則通行,合斯三者,故善行血。
16.《本草匯言》:肉桂,治沉寒痼冷之藥也。凡元虛不足而亡陽厥逆,或心腹腰痛而吐嘔洩瀉,或心腎久虛而痼冷怯寒,或奔豚寒疝而攻衝欲死,或胃寒蛔出而心膈滿脹,或氣血冷凝而經脈阻遏,假此味厚甘辛大熱,下行走裡之物,壯命門之陽,植心腎之氣,宣導百藥,無所畏避,使陽長則陰自消,而前諸證白退矣。
17.《本草正》:桂,善平肝木之陰邪,而不知善助肝膽之陽氣,惟其味甘,故最補脾土,凡肝邪克土而無火者,用此極妙。與參、附、地黃同用,最降虛火,及治下焦元陽虧乏;與當歸、川芎同用,最治婦人產後血瘀兒枕痛,及小兒痘疹虛寒,作癢不起。
18.《本草匯》:肉桂,散寒邪而利氣,下行而補腎,能導火歸原以通其氣,達子宮而破血墮胎,其性剽悍,能走能守之劑也。若客寒犯腎經,亦能衝達而和血氣,脈遲在所必用。其逐瘀、治疝、消癰有功者,蓋血雖陰類,用之者必藉此陽和耳。
19.《玉楸藥解》:肉桂,溫暖條暢,大補血中溫氣。香甘入土,辛甘入木,辛香之氣,善行滯結,是以最解肝脾之鬱。凡經絡堙瘀,藏腑癥結,關節閉塞,心腹疼痛等症,無非溫氣微弱,血分寒冱之故,以至上下脫洩,九竅不守,紫黑成塊,腐敗不鮮者,皆此症也。女子月期、產後,種種諸病,總不出此。悉用肉桂,餘藥不能。肉桂本系樹皮,亦主走表,但重厚內行,所走者表中之裡,究其力量所至,直達臟腑,與桂枝專走經絡者不同。
20.《本草求真》:肉桂,氣味甘辛,其色紫赤,有鼓舞血氣之能,性體純陽,有招導引誘之力。昔人云此體氣輕揚,既能峻補命門,復能竄上達表,以通營衛,非若附子氣味雖辛,復兼微苦,自上達下,止固真陽,而不兼入後天之用耳。故凡病患寒逆,既宜溫中,及因氣血不和,欲其鼓舞,則不必用附子,惟以峻補血氣之內,加以肉桂,以為佐使,如十全大補、人參養榮之類用此,即是此意。
附1:其他部位藥用
桂枝
性味歸經:辛、甘,溫。歸心、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肌,溫通經脈,助陽化氣,平衝降氣。用於風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經閉,關節痺痛,痰飲,水腫,心悸,奔豚。
藥用部位:本品為樟科植物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乾燥嫩枝。
【別名】牡桂、桂心
採收加工:肉桂定植2年後,採折嫩枝,去葉,曬乾。或取肉桂樹砍伐後多餘的萌櫱從齊地面處剪斷或取修枝、間伐的枝條,曬乾。8~7月間剪取嫩枝,截成長約15或30~100釐米的小段,曬乾。
類別特徵:本品呈長圓柱形,多分枝,長30~75cm,粗端直徑0.3~lcm。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縱稜線、細皺紋及小疙瘩狀的葉痕、枝痕和芽痕,皮孔點狀。質硬而脆,易折斷。切片厚2~4mm,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至淺黃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皮部味較濃。
規格等級:不分等級
質量評價:以枝條嫩細均勻,色紅棕,香氣濃者為佳。
炮製用法:除去雜質,洗淨,潤透,切厚片,乾燥。桂枝:用水稍浸泡,撈起,悶潤至透,切片,晾乾,篩去屑。桂枝木:取去皮桂枝,稍浸泡,潤透,切片,晾乾。桂枝尖:取桂枝的細枝梢,稍浸,悶潤至透,切片,晾乾。炒桂枝:取桂枝片入鍋內,以文火炒至深黃色略有焦斑為度。
飲片性狀: 本品呈類圓形或橢圓形的厚片。表面紅棕色至棕色,有時可見點狀皮孔或縱稜線。切麵皮部紅棕色,木部黃白色或淺黃棕色,髓部類圓形或略呈方形,有特異香氣,味甜、微辛。
各家論述1.《用藥心法》:桂枝氣味俱輕,故能上行發散於表。
2. 王好古:或問《本草》言桂能止煩出汗,而張仲景治傷寒有當發汗,凡數處,皆用桂枝湯;又雲,無汗不得服桂枝,汗家不得重發汗,若用桂枝是重發其汗,汗多者用桂枝甘草湯,此又用桂枝閉汗也。一藥二用,與《本草》之義相通否乎?曰,《本草》言桂辛甘大熱,能宣導百藥,通血脈,止煩出汗,是調其血而汗自出也。仲景雲,太陽中風,陰弱者汗自出,衛實營虛故發熱汗出。又雲,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營弱衛強。陰虛陽必湊之,故皆用桂枝發其汗。此乃調其營氣,則衛氣自和,風邪無所容,遂自汗而解,非桂枝能開腠理,發出其汗也。汗多用桂枝者,以之調和營衛,則邪從汗出而汗自止,非桂枝能閉汗孔也。昧者不知出汗、閉汗之意,遇傷寒無汗者亦用桂枝,誤之甚矣。桂枝湯下發汗字,當認作出字,汗自然發出,非若麻黃能開腠理髮出其汗也。其治虛汗,亦當逆察其意可也。
3.《本草衍義補遺》:仲景治表用桂枝,非表有虛以桂補之;衛有風邪,故病自汗,以桂枝發其邪,衛和則表密汗自止,非桂枝能收汗而治之。
4.《綱目》:麻黃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而寒邪散,肺主皮毛,辛走肺也。桂枝透達營衛,故能解肌而風邪去,脾主營,肺主衛,甘走脾,辛走肺也。
5.《本草匯言》:桂枝,散風寒,逐表邪,發邪汗,止咳嗽,去肢節間風痛之藥也。氣味雖不離乎辛熱,但體屬枝條,僅可發散皮毛肌腠之間,遊行臂膝肢節之處。
6.《本草述》:桂枝與薄桂,雖皆屬細枝條,但薄桂尤其皮之薄者,故和營之力似不及枝也。又肉桂治奔豚而桂枝亦用之者,以奔豚屬腎氣,腎氣出之膀胱,桂枝入足太陽故也。世醫不悟桂枝實表之精義,似以此味能補衛而密腠理。若然,何以不用參、芪耶?蓋四時之風,因於四時之氣,冬月寒風傷衛,衛為寒風所並,則不為營氣之並而與之和,故汗出也。唯桂枝辛甘能散肌表寒風,又通血脈,故合於白芍,由衛之固以達營,使其相和而肌解汗止也。
7.《本經逢原》:麻黃外發而祛寒,遍徹皮毛,故專於發汗;桂枝上行而散表,透達營衛,故能解肌。世俗以傷寒無汗不得用桂枝者,非也。桂枝辛甘發散為陽,寒傷營血,亦不可少之藥。麻黃湯、葛根湯未嘗缺此.但不可用桂枝湯,以中有芍藥酸寒,收斂表腠為禁耳。
8.《長沙藥解》: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定經絡而達榮鬱。善解風邪,最調木氣。升清陽之脫陷,降濁陰之衝逆,舒筋脈之急攣,利關節之壅阻。入肝膽而散遏抑,極止痛楚,通經絡而開痺澀,甚去溼寒。能止奔豚,更安驚悸。
9.《本經疏證》:凡藥須究其體用,桂枝能利關節,溫經通脈,此其體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味厚則洩,氣厚則發熱,辛以散結,甘可補虛。故能調和腠理,下氣散逆,止痛除煩,此其用也。蓋其用之之道有六:曰和營,曰通陽,曰利水,曰下氣,曰行痰,曰補中。其功之最大,施之最廣,無如桂枝湯,則和營其首功也。
10. 張壽頤:桂枝輕用三、五分至七、八分,重用一錢至錢半,若營血素虛,而衛陽亦微,外有凜寒,則用一、二分與白芍合炒,其舌滑無苔者,且必桂、芍同炒,而揀去桂枝不用,僅取其氣,不食其味,此雖吳下近時新法,而不可謂其無深意者也。桂枝即口肉桂之枝,柔嫩細條,芬芳馥鬱,輕揚升散,味辛氣溫。祛營衛之風寒,主太陽中風而頭痛。立中州之陽氣,療脾胃虛餒而腹疼。宣通經絡,上達肩臂。溫辛勝水,則抑降腎氣,下定奔豚,開腎家之痺著,若是陽微溲短,斯為通溺良材。惟在燥咳氣升,妄用即教血溢,抑或陰虧液耗,誤投必致病加。其效在皮,而仲景書反去其皮,可悟傳抄之謬,無皮為木,而晚近來或用其木,毋乃嗜好之偏。
11.曹家達:寒溼凝於肌肉,陽氣不達於外,仲師因立桂枝湯方,以扶脾陽而達營分之鬱。蓋孫絡滿布腠理,寒鬱於肌,孫絡為之不通,非得陽氣以通之,營分中餘液必不能蒸化而成汗,桂枝之開發脾陽其本能也。但失此不治,溼邪內竄關節,則病歷節;或竄入孫絡而為痛,按之不知其處,俗名寒溼流筋。其鬱塞牽涉肝臟,二證皆宜桂枝。
12.《本草經疏》:實表祛邪。主利肝肺氣,頭痛,風痺,骨節攣痛。
13.《本草再新》:治手足發冷作麻、筋抽疼痛,並外感寒涼等症。
肉桂葉
採收加工:秋季採制肉桂時採摘,陰乾;也可隨用隨採,洗淨鮮用。
肉桂葉藥材性狀:葉呈矩圓形至近披針形,長8-20cm,寬4-5.5cm,先端尖,基部鈍,全緣,上表面棕黃色或暗棕色,有光澤,中脈及側脈明顯凹下,下表面淡棕色或棕褐色,有疏柔毛,具離基三出脈且明顯隆起,細脈橫向平行。葉柄粗壯,長1-2cm,革質,易折斷。具特異香氣、味微辛、辣,葉柄味較濃。
【炮製】 揀淨雜質。貯存乾燥處,防黴變。
【性味】 辛;溫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解表發汗。主外感風寒;頭痛惡寒;咳嗽;胃寒胸悶;脘痛嘔吐;腹痛洩瀉;凍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4.5-9g,鮮品10-30g。外用:適量,煎湯外洗。
桂丁
別名:肉桂子、桂子、桂丁香
採收加工:10-l1月採摘未成熟的果實,曬乾,去果柄。
藥用部位:未成熟的果實
桂丁藥材性狀:"本品略呈倒卵形,長5-12mm,直徑6-7mm。幼果橢圓形,直徑約3mm,被宿萼包裹,表面黃棕色,先端稍平截,上有一微凸的花柱殘基。宿萼杯狀,邊緣有不明顯的6淺裂,表面暗棕色,有皺紋,下部延長成萼筒,少數連有果柄。氣香,味辣。以肉厚、香氣濃者為佳。
【性味】 辛;甘;性溫
【歸經】 脾;胃;肺經
【功能主治】 溫中散寒;止痛;止呃。主心胸疼痛;胃腹冷痛;噁心;噯氣;呃逆;嘔吐;肺寒咳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g;或研末吞服,每次1-3g。
【注意】 陰虛火旺者忌服。
【附方】 治心痛,闢寒邪胃痛:桂丁研細,酒下三錢。(《百草鏡》)
肉桂油
採收加工:乾燥枝、葉經水蒸氣蒸鎦得到的揮髮油。
肉桂油藥材性狀:黃色或黃棕色的澄清液體;有肉桂的特異香氣,味甜、辛,露置空氣中或存放日久,色漸變深,質漸濃稠。優等品本品在乙醇或冰醋酸中易溶。
【功能主治】 驅風健胃。
【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0.02~0.2ml,一日0.06~0.6ml。
附2:肉桂與桂皮
一、肉桂的本草考證
肉桂為中醫常用的溫腎益火、散寒止痛藥,有補元陽、暖脾胃、除積冷、通血脈之功能。常用以治命門火衰、肢冷脈微、亡陽虛脫、腹痛洩瀉、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痛經經閉等。肉桂[3]之名,出於唐《新修本草》,為桂類藥材之一種。桂類藥材在歷代本草中,藥名不一,品種也複雜。《神農本草經》[1]上品列有牡桂、菌桂,《名醫別錄》[2]除此二者外,又另立「桂」條,《本草綱目》[4]認為桂即牡桂,遂將兩者合為一條。又云:「桂即肉桂也。」可見牡桂、肉桂為同一物。至於菌桂,《名醫別錄》稱其「正圓如竹」。《唐本注》曰:「謹按箘者竹名,古方用筒桂者是,故云三重者良。其筒桂亦有二、三重卷者,葉似柿葉,中三道文,肌理緊薄如竹,大枝小枝皮俱是箘桂。」蘇敬謂:「箘者竹名,此桂嫩而易卷如筒,即古所謂筒桂也,筒似箘字,後人誤出為箘,習而成俗,亦復因循也。」李時珍曰:「今本草又作從草之菌,念誤矣」。《本草圖經》稱「樹皮青黃,薄卷如筒,亦名筒桂,厚硬味薄者名板桂。」則箘桂、筒桂與今之「筒桂」、「桂通」、「桂爾通」當是一物。《本草拾遺》云:「菌桂、牡桂、桂心、已上三色,並同一物」。《藥性賦》曰:「其在下最厚者曰肉桂,去其粗皮為桂心,其在中次厚者曰官桂,其在上薄曰薄桂,其在嫩桂發者曰桂枝」。由此以觀,本草之箘桂、牡桂、桂、筒桂、板桂、辣桂、桂枝、桂心等均與現今之肉桂為同一植物來源,其中部分是商品規格名稱。
二、正品肉桂的形態特徵
肉桂樹Cinnamomum cassia Presl(樟樹)
此即《神農本草經》之牡桂、菌桂。《名醫別錄》與《本草綱目》之桂。《山海經》之桂木亦當為此種。主產廣西和廣東,福建、臺灣、雲南亦有分布。
戰國時代,早知南方盛產肉桂,至秦始皇統一全國,重划行政區域時,乃將桂之集散地稱為桂林,今廣西簡稱桂,即此之故。
本品《中國藥典》2015年版一部收載品。
常綠喬木,幹高數米。樹皮灰褐色或赤棕色,老樹樹皮厚達1.3cm,芳香。幼枝略呈四稜形,被褐色茸毛。葉具柄,長1.5-2cm;葉片互生或近對生,革質,長橢圓形主近披針形,長8-20cm,寬4-5.5cm,先端長漸尖,基部楔形,全緣,上面綠色,光滑無毛,下面有疏短柔毛,具顯著離基三出脈。五至七月,圓錐花序腋生或頂生,長8-16cm;花小,白色,花被片6,與花被管均長2mm,能育雄蕊9枚,花葯4室,第三輪雄蕊花葯外向瓣裂,漿果橢圓形或倒卵形,長1cm,直徑9mm,熟時暗紫色;花被片脫落,邊緣截形或略齒裂,果託淺杯狀。
最好的肉桂是採自三四十年老樹之皮加工而成,近代則多採伐十餘年生或五、六年生的樹皮供用。由於加工成品形式不同,過去有下列規格:
1.企邊桂 是剝自樹幹上光滑無節痕的幹皮,呈如意卷形,左右兩側向內拗攏捲曲(故稱企邊),中央略向下凹,長40-50cm,寬4.5-6cm,厚3-6mm,兩端斜向削齊,露出桂心(稱「扦口」),外皮灰棕色,粗糙,有不規則細紋及橢圓形突出而縱裂的大皮孔,偶有由地衣所形成的灰色花斑(彩紋),內面黃棕色,不平坦,用指甲刻劃時,現油紋(油跡)。質硬而脆,易折斷, 斷面棕紅色或紫紅色,外層略粗糙,中間有黃色線紋(石細胞群較寬而散),內層油潤。有特殊的香氣,味甜微辛辣。
2.油桂筒[5]又名官桂,筒桂;廣條桂、桂通(桂爾通)均屬之,取較薄之幹皮加工捲成者即廣條桂,取枝皮加工捲成者為桂通(桂爾通)。油桂筒藥材呈捲筒狀或槽狀,長短不一,有長達40cm者,筒徑1.5-3cm,皮厚1.5-3mm,外表面灰棕色,有細皺紋及小裂紋,皮孔橢圓形,偶有凸起橫紋及灰色地衣的花斑。
3.板桂 取於皮粗次者(由老齡樹幹上剝下的皮)加工製成,呈板片狀,皮質較厚。通常長30-40cm,寬5-12cm,厚在4mm以上,外皮粗糙,兩頭並不扦口,其內層及氣味與企邊桂類同。
4.桂心 外層栓皮均已削去,呈黃紅色桂肉,質細,碴脆,味甜、辣。
肉桂的質量以肉厚、松而不實,內皮色重,油性大,香氣濃,嚼之渣少,甜重辣輕者為佳。
上述肉桂自漢魏六朝以來,迄今2000餘年延續,品種未變,但有新的擴展。
商品肉桂除國產者外,過去尚有部分從越南進口,進口肉桂稱清化桂。現在我國廣西等地從越南引進的肉桂,經朱兆儀定為大葉清化桂Cinnamomum cassia Piesl.var.macrophyllum Chu又名清化肉桂,南玉桂。
本變種葉片甚大,長25-35(-48)cm,寬8-11(-13)cm,花絲近於無毛。
藥材呈雙捲筒狀或呈塊片狀,長約30cm,寬2.5-4cm,厚0.5-4mm,表面灰褐色或灰棕色,有細皺紋及皮孔,內表面紅棕色,有微細的縱紋,質硬而脆。氣香,味甜,微辛辣。
三、官桂的本草考證與地區習用品的流傳
「官桂」名出《本草圖經》,唐《新修本草》之筒桂即此。現時商品油桂筒,包括廣條桂、桂通(桂爾通)相當於古本草之官桂。王好右誤認為官桂原名「觀桂」,以「觀」字筆畫多而筒字作「官」字;李時珍加以更正,認為官桂有上等桂的意思。其後也有稱「官禮肉桂」者。由此以觀,官桂為商品肉桂規格之一而無疑。可是現時商品「官桂」有異物同名品存在。兩廣產的官桂為自上述肉桂樹喬木林中老樹枝椏所剝取的枝皮或自桂樹矮林中生長六、七年的幼樹所剝取的樹皮加工成為捲筒狀者。現時四川、湖北、雲南及廣西部份地區所產的官桂則來源於川桂。其原植物形態如下:
川桂樹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
常綠高大喬木,可達16m。枝紫灰褐色,幼枝具稜。葉互生或近對生,革質,卵形或長卵形,長8-16cm,寬3-5cm,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蒼白色,幼時被絹狀白毛,後漸脫落,邊緣為軟骨狀而反卷,具離基三出脈,在葉下面不隆起 。葉柄長1-1.5cm。腋生圓錐花序長4.5-10cm,總花梗細長,長1-6cm,花梗絲狀,長6-20cm。花白色,花被片6,卵形,長4-5mm,兩面疏生絹狀毛;能育雄蕊9,花葯4室,第三輪雄蕊花葯外向瓣裂;子房卵形;果實具漏鬥狀全緣果託。
本品四川宜賓又稱臭馬桂,茂縣又稱香桂。
此外,廣西、廣東部分地區還有以同屬植物野黃桂(山玉桂)C.jenseniarum Hand.-Mazz.的樹皮為官桂,四川部分地區以銀葉樟C.argenteum Gamble[7]和柴桂C.tamala(Ham.)Nees et Eberm.的樹皮為官桂者。
四川產的官桂,商品多呈塊片狀,平整或略捲曲,等成捲筒狀,長約15-30cm,亦有呈6-10cm的小塊者,寬度不一,厚約0.3-1cm,或有更厚者,老樹皮其粗皮已經除去,外表平坦,紅棕色或棕黃色,有部分灰褐色的粗皮殘存;幼樹皮或枝皮常未去粗皮,但不起鱗片,外表棕褐色,具彩紋,內表面棕褐色,斷面棕紅色或棕褐色。質硬,堅韌沉重而脆,有油質,味不像肉桂甘辣,而具姜、樟或砂仁的香味,水泡顯滑潤性。
另據報導,雲南有以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i(C.G.& Th.Nees)Blume,安徽有以浙江桂C.chekiangensis Nakai為官桂者。
此外,甘肅文縣曾以三椏烏藥Lindera obtusiloba Blume與釣樟Lindera umbellata Thunb.的樹皮混稱官桂,湖北鶴峰等地也有以山胡椒屬Lindera植物的樹皮充官桂的情況。四川西昌地區有以新樟Neocinnamomum delavayi(Lecomt.)Liou的樹皮為小官桂,米易混稱柴桂。四川合江過去曾發現以榛皮[10]冒充官桂,這些,都應該注意zaozi067別。
中藥肉桂不僅含有揮髮油,而且油的主要成分為桂皮醛,川桂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等及山胡椒Lindera屬植物等均無桂皮醛反應(桂皮醛與鹽酸苯肼生成無色桿狀的桂皮醛苯腙結晶),可資區分。
三、桂皮品種的延續與變遷
商品桂皮有兩類,一類是加工肉桂所剩的下腳料或枝皮,主要供出口,國際市場稱為廣南桂皮;一類是同屬其他植物的幹皮或枝皮。桂皮民間供藥用,更多用於香料或調料。
國內市場習見的桂皮原植物種類如下:
(一)天竺桂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8,9]
天竺桂名出《海藥本草》。李時珍說:「此即今閩、粵、浙中山桂也,而台州天竺最多,故名」。湖南別名山桂、月桂、土肉桂、土桂皮,福建又稱山肉桂、野桂。
常綠喬木,高可達17m。樹皮赭黑色,較薄,有香氣,葉長橢圓形或橢圓形,長9~12cm,寬3~5cm,先端鈍,基部楔形,離基三出脈之中央主脈於上部再分出1~2對側脈,為本種之特徵。
分布於廣東、浙江、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本草衍義》云:「天竺桂與箘桂同,味薄而已」。說明其揮髮油含量不如肉桂高,療效較差。
(二)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i(C.G.& Th.Nees)Blume。《嶺南採藥錄》所載之陰香即為此種。海南、廣東、陽春與廣西稱山玉桂和香桂,廣東臺山、新會、惠陽稱假玉桂,廣東潮陽、廣西金秀稱土肉桂,海南瓊中、儋縣、廣東樂東、陽春稱山桂皮,廣東多數地區稱香膠葉,海南稱桂秧,雲南稱連粘樹。
常綠喬木,高達10m。樹皮灰褐色至黑褐色,光滑,有肉桂香氣。葉不規則對生或散生,卵形至長橢圓形,長6~10cm,寬2.5~4cm,先端短尖,基部闊楔形,上面亮綠色,下麵粉綠色。
分布於廣東、廣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貴州等地。
本種之變型狹葉陰香Cinnamomum burmannii(C.G.& Th.Nees)Blume,f•heyneanum(Nees)H.W.Li[11][C.burmannii(C.G.& Th.Nees)Blume var.angustifolium(Hemsl.)Allen;C.pedunculatum Neesvar.angustifolium Hemsl.]雲南稱順江木、羊桂香等,葉較蔭香為狹,藥用與陰香同。分布於湖北、貴州、四川、雲南等省。
(三)細葉香桂Cinnamomum chingii Metcalf[C.subavenium Miq.]
浙江稱長果桂,其樹皮天台稱香桂皮,臨安叫菖桂,奉化稱其樹為香葉樹。
喬木,高達20m,樹皮灰色,小枝細長,密生絹狀毛。葉在新枝為對生,在老枝為互生,革質,橢圓形、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長4~13.5cm,寬1~6cm,上面綠色,有光澤,下面密生絹狀短柔毛。花淡黃色,果藍黑色。
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等省。
(四)柴桂Cinnamomum tamala(Ham.)Nees et Eberm.
雲南思茅稱三條筋、三股筋,以其樹皮為桂皮;陝西又以其樹枝作桂枝用。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葉對生或互生,長圓狀橢圓狀,長7~15.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離基三出脈,網脈明顯。花小,黃綠色。
陝西、湖北、四川、雲南均有分布。
此外,還有鈍葉樟C.obtusifolium Nees又名大葉山桂,廣州叫山肉桂,雲南思茅叫膠桂,紅河地區叫土桂皮,馬關叫老母豬桂皮;毛桂C.appelianum Schewe廣西蒼梧、藤縣稱山桂皮,貴州稱柴桂;山肉桂C.pseudo-loureirii Hayata特產於臺灣;臺灣香桂C.randaiense臺灣以其樹皮為桂皮;川桂皮C.mairei Lévl.產四川西部,為四川桂皮之一;浙江桂(浙樟)C.chekiangense Nakai浙江臨安稱本品為「菖桂」與細葉香桂混用,江西廬山稱土肉桂,《安徽中草藥》稱之為官桂或桂皮,其樹枝為土桂枝,湖南以其樹枝為野桂枝;雲南文山之土桂皮為《雲南中草藥選》收載之假桂皮C.inneris Reinw.
商品桂皮多為不規則的板片或呈稍彎曲的半筒狀,兩端及邊緣自然翹起,皮薄,表面灰棕色,較平坦,有地衣斑,折斷面不見由石細胞層形成的條紋,含油少,香味淡,帶有丁香氣,味辣而不甜。
四、古今桂枝入藥部位的變遷
桂枝在《傷寒論》中註明去皮用。考仲景之前《神農本草經》載有牡桂、菌桂,用藥部位是去除外層粗皮的皮。唐代本草則記載,桂枝與肉桂是一種藥物的兩個名稱,也是用枝皮。宋•寇宗奭則明確指出,仲景又桂枝者,取桂上皮也。近代用的桂枝則為肉桂樹的全嫩枝條,這說明古今桂枝在入藥部位方面起了變化。
劉燦坤等在「桂枝用藥部位的本草考證」一文中總結了如下條:1.唐代以前,肉桂、桂枝為同一藥物,僅在用量的大小不同,其作用各有所偏,即小量在方劑中發揮輕淡發散之功,大量發揮厚重下沉入髒之能,但其用藥部位為枝或嫩枝的皮;2.宋至清代,肉桂為桂的小樹身幹皮或枝皮,嫩枝皮則為桂枝,再嫩者為柳桂;3.現代所用桂枝為樟科肉桂的嫩枝條,而肉桂則為桂樹的幹皮或枝皮。
四、小結
1.肉桂原植物為樟科的肉桂樹Cinnamomum cassia Presl。古本草之牡桂、菌桂(箘桂),均為此種。箘桂即今之商品筒桂,有些地方稱之為油桂筒、廣條桂、桂通或桂爾通,雖然名稱不同,但同為一種。由於產地加工方法有別,致使藥材商品有企邊桂、油桂筒、極桂、桂心等不同規格,但其質量均以肉厚、松而不實、內皮色垂、油性大、香氣濃、嚼之渣少,甜重而辣輕者為佳。化學zaozi067別有桂皮醛反應。
2.官桂為官禮肉桂之簡稱,有上等桂之意。古代的官桂,相當於現時肉桂中的筒桂,兩廣產的官桂,主要即為此種。但現時四川、湖北、雲南及廣西部份地區所產的官桂則有多種,其來源有:川桂樹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野黃桂C.jenseniarum Hand.-Mazz.,銀葉樟C.argenteum Gamble和柴桂C.tamala(Ham.)Nees et Eberm.等,這些地區習慣用藥雖然與肉桂為同屬植物,但樹皮雖厚但質硬堅韌沉重,味不像肉桂之甜辣,而具姜、樟或砂仁的香味,化子zaozi067別,揮髮油不顯桂皮醛反應。可資區別。此外,個別地區還有以樟科的山胡椒屬Lindera和新樟屬Neocinnamomum植物的樹皮混稱官桂者,四川合江和貴州過去曾發現以榛皮冒充官桂,當屬偽品。
3.桂皮商品有兩類:一類是加工肉桂所剩的下腳料或枝皮,主要供出口,國際市場稱為廣南桂皮;另一類是同屬其他種的幹皮或枝皮。桂皮民間亦供藥用,更多用於香料或調料。國內市場習見的桂皮原植物主要有天竺桂C.japonicum Sieb.,陰香C.burmannii(C.G.& Th.Nees)Blume,細葉香桂C.chingii Metcalf,柴桂C.tamala(Ham.)Nees et Eberm.等。藥材特點主要為皮薄,表面灰棕色,較平坦,折斷面不見由石細胞層形成的條紋,含油少,香味淡,辣而不甜。
4.古代的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皮,現今所用的桂枝是肉桂樹的嫩枝條:
參考文獻:略
中國植物志系統位置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原始花被亞綱 Archichlamydeae
毛茛目 Ranales
樟科 Lauraceae
樟亞科 Subfam. Lauroideae
樟族 Trib. Cinnamomeae
樟亞族 Subtrib. Cinnamomeae
樟屬 Cinnamomum
肉桂組 Sect. Cinnamomum
本屬約250種,產於熱帶亞熱帶亞洲東部、澳大利亞及太平洋島嶼。我國約有46種和1變型,主產南方各省區,北達陝西及甘肅南部。
下級分類
粗脈桂 Cinnamomum validinerve Hance
樟組 Sect. Camphora (Trew) Meissn.
猴樟 Cinnamomum bodinieri Levl.
樟 Cinnamomum camphora (L.) presl
尾葉樟 Cinnamomum caudiferum Kosterm.
堅葉樟 Cinnamomum chartophyllum H. W. Li
雲南樟 Cinnamomum glanduliferum (Wall.) Nees
八角樟 Cinnamomum ilicioides A. Chev.
油樟 Cinnamomum longepaniculatum (Gamble) N. Chao ex H. W. Li
長柄樟 Cinnamomum longipetiolatum H. W. Li
沉水樟 Cinnamomum micranthum (Hay.) Hay
米槁 Cinnamomum migao H. W. Li
毛葉樟 Cinnamomum mollifolium H. W. Li
菲律賓樟樹 Cinnamomum philippinense (Merr.) C. E. Chang
闊葉樟 Cinnamomum platyphyllum (Diels) Allen
黃樟 Cinnamomum porrectum (Roxb.) Kosterm.
巖樟 Cinnamomum saxatile H. W. Li
銀木 Cinnamomum septentrionale Hand.-Mazz
細毛樟 Cinnamomum tenuipilum Kosterm.
肉桂組 Sect. Cinnamomum
毛桂 Cinnamomum appelianum Schewe
華南桂 Cinnamomum austrosinense H. T. Chang
滇南桂 Cinnamomum austroyunnanense H. W. Li
鈍葉桂 Cinnamomum bejolghota (Buch.-Ham.) Sweet
陰香 Cinnamomum burmanni (Nees et T.Nees) Blume
肉桂 Cinnamomum cassia Presl
聚花桂 Cinnamomum contractum H. W. Li
大葉桂 Cinnamomum iners Reinw. ex Bl.
天竺桂 Cinnamomum japonicum Sieb.
爪哇肉桂 Cinnamomum javanicum Bl.
野黃桂 Cinnamomum jensenianum Hand.-Mazz.
蘭嶼肉桂 Cinnamomum kotoense Kanehira et Sasaki
紅辣槁樹 Cinnamomum kwangtungense Merr.
軟皮桂 Cinnamomum liangii Allen
銀葉桂 Cinnamomum mairei Levl.
土肉桂 Cinnamomum osmophloeum Kanehira
少花桂 Cinnamomum pauciflorum Nees
屏邊桂 Cinnamomum pingbienense H. W. Li
刀把木 Cinnamomum pittosporoides Hand.-Mazz.
網脈桂 Cinnamomum reticulatum Hay.
卵葉桂 Cinnamomum rigidissimum H. T. Chang
香桂 Cinnamomum subavenium Miq.
柴桂 Cinnamomum tamala (Bauch.-Ham.) Nees et Eberm
假桂皮樹 Cinnamomum tonkinense (Lec.) A. Chev.
辣汁樹 Cinnamomum tsangii Merr.
平託桂 Cinnamomum tsoi Allen
川桂 Cinnamomum wilsonii Gamble
錫蘭肉桂 Cinnamomum zeylanicum B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