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特在勒芒賽場上逆襲法拉利的故事已經人盡皆知,但這真的是一場勝利嗎?
這部跳票了數月之久的賽車電影終於在去年年底上映,名字十分直白:Ford v Ferrari。由於中國大陸並未在發行地區內,所以無論是港版的《極速傳奇:福特決戰法拉利》還是臺版的《賽道狂人》的翻譯,總覺得不合大陸觀眾的胃口。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偉大的賽車電影——在藝術性和尊重史實上,《賽道狂人》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這段歷史,你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部傳記來看。
福特:收購未成後的反擊
這是福特屌絲逆襲的開始。法拉利在勒芒賽場連戰連捷,但對賽事巨大的投入已經讓這個義大利品牌油盡燈枯。福特看準了這個機會,準備在1963年收購法拉利。福特前後耗費了9個月的時間和300萬美元促成這樁收購案,但當福特高管來到法拉利總部遞上合同後,恩佐·法拉利卻和巨頭福特產生分歧,不歡而散。心高氣傲的義大利人只是希望通過這次收購獲得足夠的資金,以保證賽事部門的正常運轉;而美國佬意欲直接掌控法拉利車隊的行徑,換來的則是恩佐·法拉利在談判中的憤然離場。
當時福特的掌門人亨利·福特二世得知收購計劃流產後,盛怒之下決定在法拉利最擅長的勒芒耐力賽上給與其痛擊。離1964年的勒芒24小時只有不到十個月的時間,缺乏耐力賽經驗的福特決定與歐洲賽車製造商Lola共同研發,總算趕製出3輛新型賽車GT40來到了勒芒的賽場,但均以退賽告終。而法拉利則包攬前三,連續第五年在勒芒賽場上奪魁。
在和法拉利的初次對決敗下陣來後,亨利·福特二世把目光放回了國內,看中了美國賽車傳奇人物卡羅爾·謝爾比。謝爾比同時也帶來了自己的好友肯·邁爾斯,賽車手兼工程師,一起參與賽車研發項目。儘管有大師助陣,6輛參加1965年勒芒24小時的GT40賽車卻再一次全軍覆沒,目送法拉利再次衝過終點線。
兩戰皆負,讓福特處於尷尬的境地:前兩年的投入沒有在賽場上得到回報,是及時退出止損,還是與法拉利繼續死磕到底?福特二世給出了答案:我們要在1966年的勒芒比賽上奪冠!在得到福特二世不計研發成本的許可後,以謝爾比和邁爾斯為核心的團隊開始沒日沒夜地改進GT40。換上排量更大的發動機,底盤強化,全新的懸架和制動系統……為了確保實現奪冠的「軍令狀」,福特一舉派遣了8輛賽車、20噸零件進駐勒芒賽場。氣勢如虹的福特在排位賽一舉拿下前四,開賽後更是一馬當先。但隨著夜幕降臨,靈巧的法拉利賽車卻一舉奪回了前兩位,8輛福特賽車也有半數退賽。眼看著到手的勝利又將付諸東流,邁爾斯拋棄了福特求穩的策略,駕駛著自己設計的賽車狂奔,很快重新領先。法拉利賽車跟不上邁爾斯的節奏,相繼退賽。於是福特壟斷了接下來的比賽,以包攬前三名的姿態穩穩收下比賽,給了法拉利一個完美的反擊。
勝利背後的故事
如果把福特作為故事的主角,這劇本無疑是完美的;但若聚焦在肯·邁爾斯身上,正如電影《賽道狂人》這樣,那就帶上了一絲悲情的意味。作為GT40項目的靈魂人物,邁爾斯已經在1966年的賽百靈、戴通納耐力賽上奪冠,證明了自己親手改進的賽車的無限潛力。但在勒芒賽上的最後時刻,福特的高管卻告知謝爾比讓原本遙遙領先的讓邁爾斯減速,等待第二第三名的隊友趕上,全世界的媒體報導出三輛車「同時撞線」的震撼場景。邁爾斯照做了,但卻因為隊友的發車位置靠後,在同時完賽的情況下跑完了更多的裡程而遺憾地屈居第二。最終,布魯斯·邁凱倫(後來邁凱倫品牌創始人)車組為福特拿下了首個勒芒冠軍,而邁爾斯也錯過了同一年賽百靈、戴通納、勒芒三冠王的壯舉,這項紀錄至今無人能夠做到。
邁爾斯從來沒把車手放在第一位,在他的心裡,自己首先是一位工程師。他並沒有沉浸在勒芒賽亞軍的陰影中,而是馬不停蹄地投入到次年新車GT40 J-Car的研發中。不幸的是,邁爾斯在一次試車中發生意外,當場命喪賽道,此時距勒芒賽結束只有兩個月,而他的兒子,在賽道邊目睹了這一切……
只有邁爾斯是這種官僚主義的犧牲品嗎?法拉利的「政治鬥爭」同樣存在。面對福特8輛賽車的龐大軍團,法拉利只派出3輛賽車應戰,但他們有著當時世界最快的車手約翰·蘇提斯,比邁爾斯還快。蘇提斯原本的任務是成為一個「誘餌」,誘使福特車手進行追擊以增加福特賽車發生故障的機率。但是賽前蘇提斯和法拉利的車隊經理發生分歧,他便一氣之下退出了比賽,這也變相地幫助了福特一把。
關於電影,關於賽車精神
1966年的勒芒賽見證了法拉利王朝的落幕和新霸主福特的崛起。後面的故事大家也知道了,福特一鼓作氣又拿下了67,68,69三年的勒芒冠軍。在賽道上大勝法拉利之後,福特卻很快從勒芒賽場中全身而退。福特更像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在合適時的時機進入,見好就收,正如亨利·福特二世本人一樣,他對賽車並不感興趣,這只是他提升品牌形象和新車銷量的手段而已。
而法拉利才是那個真正有著賽車精神的一方,這在電影裡就有所體現:亨利·福特二世在比賽夜幕降臨時就坐著直升機揚長而去享用晚餐,直到第二天比賽結束前才重回比賽看臺;而恩佐·法拉利老爺子則鎮守在了看臺一天一夜。比賽結束後,也只有老爺子一人向落寞的邁爾斯脫帽致敬,這或許就是擁有賽車精神的人之間的惺惺相惜吧。
雖然片名是Ford vFerrari,但全片的重點卻放在了邁爾斯和謝爾比與福特高層的鬥爭上。福特的官僚主義讓整個車隊的運作變得不透明和繁雜,副總裁利奧大權獨攬,車手比賽的策略、車速甚至轉速都由這個商人制定,違背了真正的賽車精神。雖然福特贏下了比賽,但影片卻不是傳統的正面人物打敗反派的套路,法拉利是一個真正偉大的競爭對手,是被尊敬的。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邁爾斯並不像超級英雄電影的主角一樣一路開掛,他生活不如意,自己的車行破產,不被福特重視,但依舊熱愛著賽車和自己的事業。真正的賽車應該是純潔的,追求速度,追求勝利,不容許被政治利益和官僚主義所玷汙。而影片也在傳達一個樸素的價值觀:唯冠軍論不可取,過程往往比結果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