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賽車電影:福特vs法拉利,奔向你自己的命運

2020-12-09 科幻迷妹

文:不玩槍的小馬哥

原創文章,盜版必究

我與「極速車王」的「緣」

當我第一次在豆瓣中看到《極速車王》的推薦時,我並沒有去關注它。因為它看起來像是你想看但實際上不需要看的電影類型,賽車和汽車電影對我一直都沒有吸引力。後來好幾個朋友向我推薦它時,我明白,我錯了。

仔細想想,如果它的名字不被叫做極速車王,而是採用直譯福特vs法拉利,或者其它國家採用的片名勒芒66,我或許會在第一次看到推薦內容時就看了這部電影。

中文版譯名:極速車王,更讓我覺得像是一部極品飛車類型的電影,充滿了汽車特技和特效。

到底這部《極速車王》和其他飛車電影有什麼不同?

這部電影絕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賽車電影,因為它關注的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含義,即:我們生來就有特殊的天賦,並呼籲我們在人生的「比賽中」運用這些天賦。

人生不在於你做了什麼,而在於你是誰,你生來就是誰。

還有電影中肯·邁爾斯的真實生活,我們看到的不止他作為一個車手,更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最好的朋友,一個機械師和一個不斷被生活打敗的司機卻一直向前進的「老頑固」。

想到他駕駛福特GT-40穿過公路,臉上那開心的笑容,就讓我更能明白,作為肯·邁爾斯這種明白自己天賦和生命追求的人,只要他在賽車裡,他就是在與他的生命真諦的一次邂逅,那種笑容是可以引起共鳴的。這讓你覺得,也許我的小福特也可以開得像他那樣。

唯一重要的問題是:你是誰,這就是每一個生命的意義,你的故事解釋了你的身份。

不同於賽車類電影的賽車電影

故事始於20世紀60年代初,是「嬰兒潮」時代的人長大成熟的年代,他們是一群愛吵鬧的人,渴望快速的汽車和瘋狂的遊樂設施。他們當然不想開父親那輛與他們價值觀都衝突的「老車」。

隨著「嬰兒潮」一代人的消費習慣,美國的市場發生了變化。

「嬰兒潮」一代有大量的可支配收入用於購買汽車、衣服和住房等物品,他們的父母經歷了大蕭條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養成了省一分錢就是掙一分錢的觀念。但「嬰兒潮」一代不同於他們的父母,他們在尋找一種新的、獨特的產品。他們想要更具運動性和時髦外觀的汽車,重視速度和性能,而不是舒適性和可靠性,他們想要跑車。

1962年,由於設計了埃塞爾這樣的失敗產品,同時通用和克萊斯勒的競爭產品越來越受歡迎,福特公司走入了一個嚴重的銷售下滑期。執行長亨利福特二世,福特汽車創始人亨利·福特的長孫,正在拼命尋找扭轉局面的方法。

此時,福特副總裁艾科卡說服他,扭轉局面的答案是生產跑車。

看到這裡我就在想,這個福特的副總裁艾科卡何許人也,市場眼光真的太獨特,經過查詢後才知道,他就是傳奇車「野馬」的創始人。

亨利·福特二世想要抓住嬰兒潮」一代的市場,他接受艾科卡的建議,進軍跑車市場,在跑車市場上大放異彩。

只有一個問題:福特之前從來沒有接觸過跑車的設計和生產,而這時離艾科卡創造野馬還有幾年的時間。

最初,他計劃通過收購世界第一賽車製造商法拉利來實現這一目標。因為,把一款汽車推向市場的最方便的方法是直接收購。

就在那時,收購法拉利的想法被提了出來。

當時的法拉利是專門製作賽車的公司,所有的盈利都被老闆恩佐·法拉利拿來繼續投資在賽車的研發和參加賽車比賽中,所以入不敷出,瀕臨破產。

1963年春天,經過幾個月的談判,福特與法拉利的協議即將達成。福特將為恩佐·法拉利的公司及其所有資產支付1000萬美元。

恩佐·法拉利曾是一名賽車手,他急於與福特達成協議,以便減輕他日常管理公司的負擔。但在最後關頭,恩佐·法拉利在合同中的一個條款上猶豫不決,因為條款中指明,福特將控制法拉利的預算以及法拉利車隊的所有決定。

恩佐·法拉利不願意放棄對賽車項目的控制,所以他告訴福特的代表,他永遠不會在這些條件下出售汽車。

然後,也就是電影中看到的一幕,他憤怒的表示,不會將公司賣給一家在醜陋的工廠製造醜陋的汽車的醜陋的公司。還侮辱亨利福特二世不能成為亨利福特一世。

更讓福特公司「雪上加霜」的是,恩佐·法拉利隨後將法拉利的股權出售給了菲亞特。

以至於一些福特高管猜測,恩佐·法拉利根本沒有認真想過要把公司賣給福特,只是為了迫使菲亞特提價才與福特談判。

如果真是如此,他的計謀奏效了,亨利·福特二世被丟在一邊,看起來像個傻瓜,但同時也激怒他更加堅定地開拓賽車市場。

所以,福特採取了B計劃:組建自己的車隊。福特把眼光放得很高,他想製造世界上最好的賽車,贏得帶託納、塞布林和勒芒三大24小時公路耐力賽,來羞辱法拉利。至此,傳奇賽車GT40誕生的種子已然播下。

最初,製造「法拉利殺手」的任務被分配給福特的一家分公司,他們已經在開發一款使用福特公司最新研究的發動機組裝的汽車,被命名為GT40。雖然第一批推出的GT40速度很快,但它們非常不穩定,尤其是在剎車方面。這在影片中也可以看到,邁爾斯在測試GT40的時候,險些因為剎車問題發生意外。

最終,福特公司無法解決新車的剎車問題,更不用說參加比賽連續駕駛24小時。因此,福特聘請了傳奇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馬特·達蒙飾演),他是唯一在勒芒獲勝的美國車手之一。之後,謝爾比和他的朋友,汽車工程專家和賽車手,肯·邁爾斯(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一起重新改良GT40。

謝爾比和邁爾斯通過測試改善了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從而提高了車輛的操控性和穩定性。他們在汽車的外部用膠帶粘上絨毛,以觀察空氣如何在汽車上來回流動。

汽車通過空氣的速度越快,推動汽車所需的動力就越少,這也會導致油耗降低。如果絨毛平放,一切都很好;如果沒有,它表明汽車的設計有缺陷,對下壓力和穩定性產生不利影響。

收集到的數據讓邁爾斯和謝爾比對車身和懸架進行了改進,幫助GT40在賽道上更加穩定和可操縱。

同時,車隊解決了剎車問題,設計了一種快速更換剎車系統,讓機械師在比賽中賽車進站時可以更換新的剎車片,因此不必擔心在整個24小時的比賽中剎車的持續使用出現問題。

他們所有的努力都得到了回報,GT40 MkII誕生了。

1966年福特在勒芒擊敗了法拉利,羞辱了義大利人。法拉利甚至沒有一輛賽車完成了比賽,福特的GT40MK.II則包攬前三位。

比賽的結果並非沒有爭議。

在比賽後期,邁爾斯遙遙領先於對手,即將結束法拉利在勒芒的霸主地位,並成為同年贏得世界三大耐力賽——24小時代託納、12小時塞布林和24小時勒芒的唯一車手。

福特的高層想用三名車手一起越過終點線的照片來慶祝勝利。所以,他讓謝爾比命令邁爾斯減速,讓其餘兩名車手趕上。邁爾斯越過終點線後,被告知他沒有贏得比賽,他的隊友布魯斯·麥拿輪是冠軍,因為在起步排位時麥拿輪處於劣勢。

可悲的是,邁爾斯還沒來得及在第二年繼續爭奪三冠王就因為發生意外去世了。1966年底,他在賽車場測試另一輛福特賽車時賽車失控,邁爾斯沒有在事故中倖存下來。

演員表現:

克裡斯蒂安·貝爾飾演肯·邁爾斯

貝爾曾經是《蝙蝠俠》中的意外富翁,但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外型粗糙的賽車傳奇人物:肯·邁爾斯。

他對肯·邁爾斯的演繹,簡直是把觀眾和邁爾斯聯繫在了一起,他站著的樣子,說話的樣子,歪著頭的樣子,還有那些他坐在駕駛座開車的鏡頭。

貝爾演繹了一個真實的邁爾斯,使他作為一個真正的人物脫穎而出,那種邁爾斯骨子裡的倔強、執迷不悟。

這是一個男人的寫照,他可能並不是福特公司的形象代言人,但他的生活經歷給了他不可思議的個性,這是福特企業官僚制度永遠無法扼殺的東西。

《極速車王》中一些有趣的點:

1.勒芒比賽中車手跑步前往賽車

可以看到邁爾斯在參加勒芒比賽時,起步階段所有賽車手都是在出發後跑步前往自己的賽車。

這種賽車的起步方式也被稱為勒芒式起步,比賽開始前,所有賽車排成一列,車手站在對面。當比賽開始時,車手們必須衝刺,啟動汽車,然後開車離開。

在電影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起步方式是相當危險的,因為車手為了起步獲得更好的名次,有些人安全帶都沒有系好。在1969年,因為這種起步方式,一名車手在第一圈就發生意外喪生。

1970年,這種方式被廢除。

2.GT40車窗裡的小車窗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福特GT40的車窗有一個小的窗戶。

因為GT40的窗戶是沒辦法搖下來的,所以,這個小窗戶是通風用的。

3.克裡斯蒂安·貝爾暴瘦

從影片中可以看到貝爾特別消瘦,從決定開拍到正式拍攝,他體重下降了70磅,也就是63斤。

因為他剛拍攝完另一部電影《副總統》,從胖子副總統迪克·切尼到極速車王的瘦子賽車手肯邁爾斯,做了一次戲劇性的改變。

他原本接到其它導演的邀請,讓他拍攝恩佐·法拉利的傳記片,被他拒絕了,因為他的體重已經減輕太多,時間來不及去把那些肉找回來。

4.謝爾比帶福特二世感受賽車

電影中還有一幕,是謝爾比為了說服福特二世讓邁爾斯參加比賽,他開著GT40,讓福特二世感受一下他自己公司旗下的跑車到底有多強大。

其實這裡是電影效果,真實的情況下,福特是沒有坐上謝爾比的車的。

5.如果沒有勒芒醜聞,邁爾斯獲得三冠王意味著什麼?

在汽車耐力賽中,代託納、塞布林、勒芒三個項目,被認為是幾十年來最具挑戰性的耐力賽。沒有一名車手可以在同一年贏得三冠王。

邁爾斯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中領先第二名四圈,但最終妥協與其它兩名福特車手並排衝過終點線,而使他喪失了勒芒比賽的冠軍,這也是賽車界中有名的勒芒醜聞。

如果肯獲得了勒芒比賽冠軍,加上之前獲得的塞布林、勒芒兩個冠軍,從而收穫3大耐力賽冠軍後,他將獲得人類至今沒有完成的成就,因為,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一名車手在一年內獲得這個三冠王。

事實上,我認為這部電影的片名不應該叫做福特vs法拉利,而改為福特vs福特更加適合。

因為法拉利根本就不是福特的對手,當福特聘請了當時全世界最著名的汽車設計師和賽車手後,當時沒有任何一隻車隊是可以與之抗衡的。

電影中也可以看到,邁爾斯佔據勒芒比賽第一名後,與第二名車手的差距有整整四圈之多。但他卻輸給了福特內部的官僚鬥爭,讓自己獲得三大24小時拉力賽從而名垂青史的機會化為泡影。

我是不拿槍的小馬哥,感謝你的閱讀!

相關焦點

  • 福特vs法拉利:歷史上最偉大的車手,和最可悲的賽車醜聞
    《極速車王》這個譯名一點也不好,《Ford v Ferrari》就應該直接叫《福特 vs 法拉利》。這是基於真實事件的改編,歷史上,福特的確「貢獻」了賽車史上的最大醜聞之一:在肯大幅領先的情況下,要求肯降速等待,讓福特三輛車一併衝線,結果肯卻失去了冠軍。
  • 福特vs法拉利:大車廠的博弈,賽車手的悲歌
    各位稍微懂點賽車歷史的朋友,看到福特vs法拉利的名頭之後,第一反應肯定是,和法拉利比?福特也配?
  • 電影《極速車王》背後的故事 福特如何打敗法拉利?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一部電影,一部關於福特GT的賽車電影。從片名看,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似乎是一個商戰電影,實際上它講訴的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故事,一個專注於造消費者買得起的車的企業如何用90天時間打造出一臺賽車,並打敗勒芒賽場上的常勝將軍?在剛剛過去的92屆奧斯卡,本片獲得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獎項。
  •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戰爭
    《極速車王》的主演是馬特達蒙 克裡斯蒂安貝爾在陣容上沒得說這部電影的英文名是《Ford vs Ferrari》。英文直譯是福特vs法拉利。故事的背景是在60年代,著名汽車大廠福特的汽車銷量沒有起色。公司管理層提出贏得賽車比賽從而獲得年輕人的青睞。福特打算收購法拉利免去自己研發的時間,卻被法拉利創始人羞辱。這令二代福特非常生氣,打算花重金組建車隊贏下勒芒賽事。
  • 車歷史:臥薪嘗膽,福特歷經三年,傳奇賽車GT40擊敗法拉利!
    法拉利在這一條旁邊寫了幾個字「這一條不好」。恩佐.法拉利出於對賽車的熱愛,他想保留對於賽車部門的控制權,但是這一條款,把賽車部分給了福特,法拉利很不高興,和福特的團隊吵了幾句後,吊著雪茄出門而去。於是收購泡湯了。得知這一消息,亨利.福特二世怒不可遏,發誓要教訓法拉利。
  • 福特與法拉利之戰,福特贏得當之無愧!
    但是命運就是捉弄人,達到職業巔峰的他,賽後卻檢查出了心臟病,醫生告訴他如果還繼續參加比賽的話,隨時都可能掛掉。雖然參加不了比賽,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於是發揮自己的專長,開了一家跑車銷售公司,生意看起來也十分不錯。我們的另一位男主貝爾飾演的邁爾斯經營一家小汽修店,因為說話直,又愛懟人,不管是誰,只要讓他不爽,他就能懟的你啞口無言,就是這樣的暴脾氣導致生意慘澹,接近破產。
  • 《賽道狂人》:還原一個最真實的福特vs法拉利
    由於中國大陸並未在發行地區內,所以無論是港版的《極速傳奇:福特決戰法拉利》還是臺版的《賽道狂人》的翻譯,總覺得不合大陸觀眾的胃口。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偉大的賽車電影——在藝術性和尊重史實上,《賽道狂人》做到了很好的平衡。如果想要深入了解這段歷史,你完全可以把它當做一部傳記來看。
  • 極速車王|福特VS法拉利,史詩般的速度對決
    這是一部史上最好的汽車電影之一,也是獻給如今為數不多的車迷們一份驚喜的禮物。《Ford VS Ferrari》,兩個史上最成功的汽車品牌之一,一個是將汽車推廣到世界各地,讓汽車成為生活中一部分的偉大品牌;另一個是速度與激情,金錢與欲望的完美結合。
  • 雷諾車隊從CEO身上看到了電影《福特VS法拉利》的精神!
    雷諾F1車隊負責人西裡爾·阿比特波爾認為,執行長盧卡·德·梅奧正在為雷諾車隊注入一種精神,這種精神類似於電影《福特 Vs 法拉利》(極速車王)中所講述的故事。
  • 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
    《極速車王》並不是單純的賽車商業電影,它是由真實事件改編,就像它的英文名字那樣,更多的還是講述了福特與法拉利兩個品牌車之間的故事。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如果說卡爾.本茨發明了汽車,那麼亨利.福特就是汽車工業的締造者。20世紀60年代,作為推進汽車生產進入現代化流程的福特迎來了爆炸增長,「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與貼近普遍群眾的汽車價位讓福特賺的盆滿缽滿。
  • 燃爆《速度與激情》的高分賽車電影,解析福特和法拉利的世紀恩怨
    但你不需要是賽車愛好者,甚至不需要懂車,也能在《極速車王》中收穫當今好萊塢難得一見的影院體驗。基於真實故事,聚焦由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的一隊美國工程師、設計師,以及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謝爾比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希望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法拉利。
  • 19年最好的賽車電影,沒有之一!
    不廢話直接上電影《極速車王》別懷疑,它絕對稱得上是2019年最好的賽車電影!不信您先看看陣容馬特·達蒙+克裡斯蒂安·貝爾主演,導演詹姆斯·曼高德。電影原名《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 1963年,福特的老闆亨利·福特二世與法拉利創始人恩佐·法拉利談判的收購交易,由於過度苛刻的附加條款而以失敗告終。被激怒的福特當即決定打造自己的賽車團隊,並立言將在每年一度的法國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擊敗法拉利。
  • 傳記電影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格的恩怨情仇,賽車史上的傳奇戰役
    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一:傳奇車王>二:福特,法拉利的恩怨情仇眾所周知福特以生產平民化汽車出名,隨著規模的擴大,歐洲成了福特的增量市場擁有自己的高性能跑車成為福特夢寐以求的事,但這並不是他們擅長的領域,福特也沒有自己的跑車生產部門,這時候義大利的法拉利汽車公司由於長期參加賽車比賽,財務上已經入不敷出,因投入了大量資金,使集團陷入了經濟危機,收購法拉利對福特來說是一舉兩得的好買賣
  • 傳記電影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格的恩怨情仇,領悟賽車的真正意義
    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
  • 詳解《極速車王》,法拉利和福特都只是配角
    那次事件可謂是改變了車手肯·邁爾斯的命運。如果不是因為要配合福特完成「壯舉」,那他就沒必要繼續加緊備戰下一年的比賽。如果他可以給自己放個假,那電影高潮部分之後的悲劇也不會發生。可惜歷史只有結果,沒有如果。
  • 2020奧斯卡熱門影片《極速車王》背後,福特VS法拉利的真實故事
    當時孤傲清高的法拉利,由於連年徵戰賽場,龐大的赤字已經讓其瀕臨破產。福特方面立刻做出決策,派遣豪華的律師團隊遠赴義大利,決心用1800萬美元收購法拉利。福特的目的在於,通過吞併法拉利的賽車車隊,在各大賽場一騎絕塵後,間接來提升福特品牌的知名度。這個做法放到今天,可以理解為各大車企樂此不疲刷新紐北圈速,領克03徵戰WTCR的原因所在。
  • 福特發布GT特別版車型:致敬《福特大戰法拉利》
    能感受到的只有身體,穿梭於時空當中,每分鐘7000轉,你明白了你是誰,你能感受到它的到來,逐漸來到你的耳邊。」 在海外票房口碑雙贏的《極速車王》(FORD v FERRARI)終於在影院重新復工後上映。片中真實還原了那段福特歷史上最振奮人心的歷史,無論是作為車迷還是影迷,我覺得都不應該在2020年錯過這部電影。
  • 年度最佳賽車片,法拉利與福特之爭
    兩家公司因為一場太愉快的收購引發了矛盾,亨利·福特二世發誓要在義大利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法拉利車隊,證明自己工業體系的成功,維護品牌和家族榮譽。所以,看起來是兩個車商的較量,其實骨子裡還是汽車文化,兩種生產方式,追求人性精神與追求最大化生產方式之間的碰撞。
  • 一場福特與法拉利的勒芒較量,成就了一段汽車運動史的佳話
    福特和法拉利的談判走向破滅的導火索是收購協議中剝奪了法拉利在賽車領域的獨立決策權。也就是福特可以否定法拉利車隊的預算,這也是恩佐·法拉利的底線。就像電影裡說的,法拉利從一開始就沒打算與福特達成一致,只不過是借福特來抬高身價,讓菲亞特出更高的價錢。無論真相如何,這場失敗的併購案也徹底激起了福特要在賽場戰勝法拉利的決心。
  • 看了這部以福特為主角的大片後,大家決定還是得買法拉利?
    執掌福特的福特二世也不是個善罷甘休的,你不賣給我,我就自己搞出來,花多少錢無所謂,「我們要打得法拉利屁滾尿流」。於是,福特和法拉利的梁子就這麼結下了,福特也開始了自己的研發賽車之路。福特找到了曾經獲得勒芒耐力賽冠軍,當下正開著汽車工廠的謝爾比,邀請他加入福特的賽車研發團隊,打贏法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