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今天要聊的是一部電影,一部關於福特GT的賽車電影。
它的英文名為《FORD v FERRARI》,國內譯作《極速車王》或《極速車神》。該片去年11月就已經上映,國內並沒有正式引進(估計後續引進的可能性也很小),借著目前宅家的機會,在網上找了資源看完了。
從片名看,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似乎是一個商戰電影,實際上它講訴的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故事,一個專注於造消費者買得起的車的企業如何用90天時間打造出一臺賽車,並打敗勒芒賽場上的常勝將軍?
在剛剛過去的92屆奧斯卡,本片獲得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獎項。
一、劇情概要
嚴重劇透警告!
19世紀60年代,亨利福特二世經營的福特汽車希望能有所改變,而專注於高性能運動汽車的法拉利由於賽場精力過重而面臨破產。一方面福特想開拓歐洲市場,另一方面福特也想籍由汽車運動開拓年輕化市場。所以福特派出了李艾柯卡(Lee Iacocca)前往義大利與恩佐法拉利洽談併購一事,不過福特要求完全控制法拉利,包括賽事投入方面,最後換來了恩佐法拉利的一頓羞辱…
這刺激了福特進軍汽車賽事,並發誓要打敗法拉利,於是福特不計成本的開始了賽車的研發和團隊的建立。他們找到了美國唯一贏得過勒芒賽事的退役車手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謝爾比是本片的一號角色,由馬特達蒙擔演),謝爾比又找到了天才車手,性格怪異的肯邁爾斯(Ken Miles,由克裡斯蒂安貝爾擔演),他們要在90天時間裡打造出符合勒芒賽事規則的賽車,並在勒芒大賽上擊敗法拉利。第一年,也就是1965年沒能成功,第二年1966年福特三臺賽車同時衝線,贏得勒芒賽事,但冠軍並不是邁爾斯。在法拉利最可能獲勝的賽車由於故障退賽後,肯邁爾斯駕駛的車輛領先第二名的福特賽車一圈多,車隊負責人裡奧·畢比(Leo Beebe)下令讓第一名減速等待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福特賽車同時衝線,由於發車順位的原因,三臺車同時衝過終點,並不是三個並列第一。
在福特vs法拉利的大背景之下,謝爾比和邁爾斯還要vs福特各色各樣的管理層,各種大局為重、各種「這是福特想要的」,最後不得不無奈地對邁爾斯說「他們搶了你的冠軍」。
在1966年勒芒之後的幾個月,肯邁爾斯在一次試車事故中喪生。
劇情大致如此,不過中間有很多小插曲,作為搬上熒幕的作品,基於事實然後在藝術化是很正常的,整個電影絕大多數是比較真實的反應,但同時導演進行了許多映射式的暗示,在最後部分我們會簡單講一講我個人的看法。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背後的事實。
二、真實故事
我們按電影的順序大概講一講這段真實故事的歷史。
1、福特收購法拉利
和電影中福特在美國需要改變形象,吸引更年輕的消費群體的背景是一致的。在19世紀60年代,福特不僅需要改變本身產品形象,還有一個目的是要進軍歐洲市場。當他們發現法拉利瀕臨破產時,想到了收購法拉利的操作,一方面可以藉助法拉利很輕易的去在賽場建立形象和成績,另一方面收購法拉利本身也會在歐洲市場建立起影響力。
福特洽談收購法拉利最後的談判是在1963年5月,福特數位高管與法拉利創始人恩佐法拉利坐在談判桌上。電影中是由李艾柯卡帶隊,實際上在1963年5月之前,福特與法拉利已經前前後後談了數月,帶隊的核心也並不是李艾柯卡,而是副總裁Don Fryer。在最後一次談判中,恩佐法拉利對福特提出的條款進行詳細閱讀,並掏出自己的筆對不能接受的地方進行備註,最後拒絕了這筆交易。
有說恩佐法拉利根本不想把法拉利賣給福特,而與福特談判只不過是想自抬身價,為後續賣身做鋪墊。也又說當恩佐法拉利看到福特的條款中寫著「每項超過 4.5 億裡拉(當時約合 25.7 萬美元)的車隊預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請,才能獲得批准」,這樣的內容時,覺得福特完全控制法拉利以及法拉利車隊,是他難以接受的。
不管當時具體如何,也只有參與者真正清楚。經此一役後,福特被激怒,要在賽場上打敗法拉利,當然打敗法拉利並不完全是鬥氣,這對於福特在歐洲市場建立威望也是極有幫助的。
關於法拉利,在1969年的時候,賣給了菲亞特50%的股份,接著在1988年菲亞特增持到了90%。
2、福特的勒芒之旅
電影中,當亨利福特二世決定不惜代價在賽場上打敗法拉利之時,李艾柯卡就直接找到了謝爾比,然後要謝爾比用90天完成任務。謝爾比第一年未能獲勝,並且第一年在福特管理層的幹預下不允許邁爾斯參賽,第二年在經過對賭贏得納斯卡之後,才為邁爾斯贏得了出徵勒芒的機會,並一舉獲得了勒芒的前三名。這裡的第一年是1965年,第二年正是1966年。
實際上福特並不是1965年才決定去勒芒的。早在謝爾比加入之前,福特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賽車部門,而當亨利福特二世受到恩佐法拉利的刺激之後,就更是讓該部門加快開發勒芒賽車。1963年開始,福特就著手準備勒芒賽車,為了開發加快速度福特就找到了英國賽車公司LOLA,希望借成熟的賽車底盤搭配福特的發動機開發勒芒賽車,於是在1963年底福特的賽車團隊就開始在英國開發賽車,到1964年3月第一臺福特GT終於面世,命名為福特GT40,40代表的是勒芒賽事要求的車身高度40英寸。
這臺車由LOLA提供底盤,搭載著福特在印地500賽事所用的4.2L V8發動機,但在趕工之下這臺車其實有諸多的缺陷,比如空氣動力學驗證不足,賽車穩定性不足等,在1964年的勒芒大賽上,福特安排了三臺GT40參賽,不過最後三臺賽車都沒能順利完賽。
有了這次失敗教訓之後,福特才決定與謝爾比的公司進行合作,一方面謝爾比在1959年駕駛阿斯頓馬丁DBR1贏得了勒芒冠軍,另一方面謝爾比也是出色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有著自己的改裝公司,在賽車賽事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技術。
謝爾比接到任務後就加緊趕工,底盤依然不變,不過他們對發動機、變速箱進行了諸多升級,發動機由4.2L擴大到4.7L,變速器採用德國ZF的5速變速器,此外還對懸掛、剎車、輪胎等進行重新調校,最後改造出了GT40 Mk1 Daytona。
【左Bruce Mclaren,右Ken Miles】
謝爾比的公司裡肯邁爾斯實際上就是他的首席試車手,當然對於福特GT40的開發工作肯邁爾斯也是全程參與的,關於這位傳奇車手的故事我們在後續人物部分裡簡單述說。在電影裡,1965年由於福特管理層幹預,沒有讓肯邁爾斯參賽,或許這是為了1966年奪冠顯得更加精彩,但在實際現實中,1965年肯邁爾斯是參加了比賽的,它的搭檔是布魯斯·邁凱倫(Bruce McLaren),也就是創立邁凱倫F1車隊的那個邁凱倫,這也是一位傳奇車手,1966年就創立了邁凱倫F1車隊,遺憾的是在1970年在一個新車測試中不幸身亡。
說回福特,在謝爾比接受的第一年也就是1965年,經過改良後的GT40賽車有六輛參加了當年的勒芒賽事,但依然遺憾的是當年沒有一輛賽車完賽,而法拉利包攬了前三名。
再次失敗之後,是繼續還是放棄,好在亨利福特二世給予了支持。謝爾比團隊繼續改進賽車,把發動機排量擴大到7.0L,來自於福特的納斯卡賽車引擎,加強底盤、改進賽車、強化懸架,最後誕生了GT40 Mk2,至少作為首席試車手的肯邁爾斯對這臺車已經感到滿意了。
1966年,他們帶著8臺賽車參加了勒芒賽事,這一段賽事確實有如電影所描述那般精彩,邁爾斯不斷刷新圈速,從領先的法拉利手中奪回名次,而且還把法拉利賽車逼到極限,最後法拉利三臺參賽車輛全部退賽。
最後福特三臺賽車同時通過終端線,拿下了前三名,終結了法拉利的連勝。不過如電影所描述,雖然肯邁爾斯功不可沒,但最後他卻沒有拿到冠軍獎盃。這一段電影描述是裡奧畢比的陰謀,但在現實中是勒芒賽事組織方找到福特車隊,讓他們三臺車同時衝線,一方面擴大福特勝利的威望,另一方面對于勒芒賽事也是一種宣傳,福特當然同意這樣的操作。不過包括邁爾斯以及謝爾比都不知道按照發車距離來計算成績,最後由於邁爾斯發車車位更靠前,而布魯斯邁凱倫發車靠後,所以冠軍給了邁凱倫。
對於肯邁爾斯而言,這不僅僅是丟掉了勒芒賽事冠軍那麼簡單,因為當年他還獲得了戴通納、賽百靈兩大賽事的關鍵,如果拿下勒芒冠軍獎盃,他將成為大滿貫車手。肯邁爾斯僅差一步之遙,而這個大滿貫至今也無人達成。
法拉利當然也不是好惹的,在次年的1967年,法拉利在福特的主場,戴通那耐力賽上,以三臺車同時衝線回敬了福特。
1968年勒芒修改賽事規則,要求量產50臺才能參加最高組別的比賽,這一規則下法拉利不得不退出了勒芒。這一退出讓福特獲利,在1968年和1969年,福特都拿下了勒芒冠軍。
3、福特GT
得益於GT40賽車的開發,福特也擁有了一臺比肩法拉利的超級跑車,福特GT。
福特GT因比賽而生,在60年代是借用LOLA的底盤開發的賽車,搭配福特用的比賽引擎,所以其實在60年代它還不能算真正的福特量產跑車,在1964-1969年它一共生產了105臺。
2004年,福特量產了GT車型,一直到2006年停產,一共生產了4038輛。
2015年,福特再次開啟了福特GT的復活之路,全新一代福特GT在2016年得到了量產。不再是V8引擎,改用3.5升雙渦輪增壓V6發動機,最大功率656馬力,峰值扭矩746牛米,0-100km/h加速時間為2.8秒。全新福特GT計劃在2022年停產,目前銷量數據未公布。
儘管在60年代福特依靠大手筆的投入,GT40短暫的贏了法拉利,但從跑車市場以及影響力來講,福特並沒有得到太多。法拉利目前在不論在賽車界還是跑車界,依然是一哥;而福特依然是在賣大眾車,福特GT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銷量很小,不過福特在歐洲市場的提前布局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戰略。
三、核心人物
這部電影雖然題目宏大,但實際上看起來更像是卡羅爾謝爾比的個人電影,這位在美國汽車界堪稱教父級的人物,確實有足夠的影響力。下面我們簡單說一說劇中的核心人物。
1、卡羅爾·謝爾比
卡羅爾謝爾比毫無疑問是美國汽車界傳奇人物,劇中對他的描寫基本都是寫實的,儘管他患有心臟瓣膜疾病,但這並沒有妨礙他贏得勒芒冠軍,在此之前他還參加過美國空軍,做過飛行員。
在當打之年選擇退役後,他開辦了駕駛培訓學校和賽車公司,繼續熱衷於汽車賽事,所以這也才有了他與福特的不解之緣。除了前述中幫助福特打造GT40贏得勒芒的成就外,他還是幫助福特的Mustang野馬車型進行性能升級,成就了野馬GT系列多款高性能車。後來隨著李艾柯卡被迫離開福特轉投克萊斯勒之後,謝爾比又開始與克萊斯勒合作,打造出了多款高性能經典車款。
1992年10月1日,謝爾比入選美國汽車名人堂。他雖然不是一個美國汽車企業家,但他在賽車上讓美國汽車功成名就,這或許比他打造出那麼多經典車款更加偉大。
2、肯·邁爾斯
電影中的二號人物無疑是肯邁爾斯(Ken Mils)。這是一個悲情英雄,如果不了解賽車歷史,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如果當年是他獲得了福特的第一個勒芒冠軍,或許結果又將不一樣了。
他是英國人,曾經做過坦克兵,性格比較怪異,但卻跟謝爾比是好朋友。他是天生的天才車手,同時也是優秀機械師,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對賽車了如指掌,能夠很準確很精確的知道賽車的狀況,並把車開到極限。
和劇中描寫的一樣,在1966年,邁爾斯在一次試車中出了事故,他的兒子目睹了一切。
3、李·艾柯卡
在電影中,李艾柯卡沒有太多戲份,但在開始的時候他提出福特要迎合年輕市場,是非常正確和有想法的戰略,他本人在現實中也確實是如此做的。李艾柯卡可以說是一位天才銷售,無論是對於福特還是對於後來的克萊斯勒,艾柯卡都是功不可沒的功臣。
李艾柯卡1945年加入福特,一開始是做工程師,後來自己爭取調到了銷售部門。1956年艾柯卡推出了「貸款購車」的計劃,讓他成為了焦點,四年後他坐到了福特副總裁的職位,時年36歲。
和電影中剛開始的片段一致,李艾柯卡看到了美國汽車市場的前景是年輕化和運動化,所以他極力主張研發一款運動轎車,但亨利福特並不同意,於是艾柯卡就悄悄的搞出了「野馬」,最後大獲成功。
1978年福特召回了一款小型車Pinto,這款車原本就是主打低價市場,也是由艾柯卡主導推出,但該車存在設計缺陷,福特不得不面臨召回,而這一損失都記在了艾柯卡頭上,因此福特在1978年將艾柯卡掃地出門。
離開福特的艾柯卡受到了克萊斯勒的青睞,正值破產邊緣的克萊斯勒急需這樣的人才拯救於危難。艾柯卡再次發揮了自己的商業奇才之能,關閉工廠,削減開支,裁減員工,先後推出兩款車型大獲成功,讓克萊斯勒扭虧為盈。後來艾柯卡又幹了一件讓克萊斯勒終身受益的大事,收購美國汽車公司(AMC),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AMC是什麼,但Jeep品牌就是來自於這家公司,Jeep目前的成功成為克萊斯勒重要支柱,可想而知這對於克萊斯勒有多麼的重要。
李艾柯卡於1996年退休,退休前差一點把克萊斯勒給私有化。不過不得不說,他對於克萊斯勒而言,的確可以稱得上再造了一個克萊斯勒,讓它重獲新生。李艾柯卡於2019年逝世。
4、裡奧·畢比
電影中最明顯的一個反面角色,裡奧畢比(Leo Beebe),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據聞,這個人是亨利福特二世在服兵役期間的隊友,在退伍後就跟著亨利福特進入到福特。此前,裡奧只是一個高中體育教師,對汽車行業並無經驗。從劇中來看,他頗具一些手腕,現實中也確實如此,在1964年首戰勒芒失敗後,他就想辦法幹掉了當時的賽事負責人John Wyer,另外在謝爾比開發GT40賽車的同時,他組建了另外一支美國本土團隊,用來與謝爾比競爭,這些在劇中的情節也是真實存在的。
四、電影裡的小細節
1、恩佐法拉利向肯邁爾斯脫帽致敬
雖然肯邁爾斯的冠軍被「搶」走了,但真正了解比賽的人,都能看懂真正的冠軍是肯邁爾斯,而且恩佐法拉利也看到了肯邁爾斯是擁有真正實力的天才車手。這個情節無論當年真實情況是否存在,但可以看出導演用此來諷刺福特管理團隊,他們只是關心勝利,而不關心比賽。
2、開賽後亨利福特二世坐直升機離開
同樣,這是導演安排來表達福特並不關心比賽,只是關心結果。而且在劇中借法拉利的口,說美國汽車大亨都是坐直升機走的,非常氣派。
3、劇中謝爾比的座駕Cobra
這臺車傳言是卡羅爾謝爾比空手套白狼套來的,分別讓英國AC公司和福特汽車提供了車身和發動機,成為了一代經典車。在劇中,謝爾比的公司一直在生產該車,而且邁爾斯參加SCCA比賽時也是使用的這款車。謝爾比的汽車公司在1962年至1967年間總共生產了約998架Cobra。
在大熒幕市場,汽車或賽車題材的電影並不多,一方面市場狹小受眾窄,另一方面汽車文化市場發展全球太不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