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極速車王》背後的故事 福特如何打敗法拉利?

2020-12-09 易車網

​我們今天要聊的是一部電影,一部關於福特GT的賽車電影。



它的英文名為《FORD v FERRARI》,國內譯作《極速車王》或《極速車神》。該片去年11月就已經上映,國內並沒有正式引進(估計後續引進的可能性也很小),借著目前宅家的機會,在網上找了資源看完了。


從片名看,FORD v FERRARI,福特vs法拉利,似乎是一個商戰電影,實際上它講訴的是1966年福特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打敗法拉利的故事,一個專注於造消費者買得起的車的企業如何用90天時間打造出一臺賽車,並打敗勒芒賽場上的常勝將軍?


在剛剛過去的92屆奧斯卡,本片獲得了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個獎項。


一、劇情概要


嚴重劇透警告!



19世紀60年代,亨利福特二世經營的福特汽車希望能有所改變,而專注於高性能運動汽車的法拉利由於賽場精力過重而面臨破產。一方面福特想開拓歐洲市場,另一方面福特也想籍由汽車運動開拓年輕化市場。所以福特派出了李艾柯卡(Lee Iacocca)前往義大利與恩佐法拉利洽談併購一事,不過福特要求完全控制法拉利,包括賽事投入方面,最後換來了恩佐法拉利的一頓羞辱…



這刺激了福特進軍汽車賽事,並發誓要打敗法拉利,於是福特不計成本的開始了賽車的研發和團隊的建立。他們找到了美國唯一贏得過勒芒賽事的退役車手卡羅爾謝爾比(Carroll Shelby,謝爾比是本片的一號角色,由馬特達蒙擔演),謝爾比又找到了天才車手,性格怪異的肯邁爾斯(Ken Miles,由克裡斯蒂安貝爾擔演),他們要在90天時間裡打造出符合勒芒賽事規則的賽車,並在勒芒大賽上擊敗法拉利。第一年,也就是1965年沒能成功,第二年1966年福特三臺賽車同時衝線,贏得勒芒賽事,但冠軍並不是邁爾斯。在法拉利最可能獲勝的賽車由於故障退賽後,肯邁爾斯駕駛的車輛領先第二名的福特賽車一圈多,車隊負責人裡奧·畢比(Leo Beebe)下令讓第一名減速等待第二名和第三名的福特賽車同時衝線,由於發車順位的原因,三臺車同時衝過終點,並不是三個並列第一。



在福特vs法拉利的大背景之下,謝爾比和邁爾斯還要vs福特各色各樣的管理層,各種大局為重、各種「這是福特想要的」,最後不得不無奈地對邁爾斯說「他們搶了你的冠軍」。


在1966年勒芒之後的幾個月,肯邁爾斯在一次試車事故中喪生。


劇情大致如此,不過中間有很多小插曲,作為搬上熒幕的作品,基於事實然後在藝術化是很正常的,整個電影絕大多數是比較真實的反應,但同時導演進行了許多映射式的暗示,在最後部分我們會簡單講一講我個人的看法。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故事背後的事實。


二、真實故事


我們按電影的順序大概講一講這段真實故事的歷史。


1、福特收購法拉利


和電影中福特在美國需要改變形象,吸引更年輕的消費群體的背景是一致的。在19世紀60年代,福特不僅需要改變本身產品形象,還有一個目的是要進軍歐洲市場。當他們發現法拉利瀕臨破產時,想到了收購法拉利的操作,一方面可以藉助法拉利很輕易的去在賽場建立形象和成績,另一方面收購法拉利本身也會在歐洲市場建立起影響力。



福特洽談收購法拉利最後的談判是在1963年5月,福特數位高管與法拉利創始人恩佐法拉利坐在談判桌上。電影中是由李艾柯卡帶隊,實際上在1963年5月之前,福特與法拉利已經前前後後談了數月,帶隊的核心也並不是李艾柯卡,而是副總裁Don Fryer。在最後一次談判中,恩佐法拉利對福特提出的條款進行詳細閱讀,並掏出自己的筆對不能接受的地方進行備註,最後拒絕了這筆交易。



有說恩佐法拉利根本不想把法拉利賣給福特,而與福特談判只不過是想自抬身價,為後續賣身做鋪墊。也又說當恩佐法拉利看到福特的條款中寫著「每項超過 4.5 億裡拉(當時約合 25.7 萬美元)的車隊預算,恩佐都要向福特提交申請,才能獲得批准」,這樣的內容時,覺得福特完全控制法拉利以及法拉利車隊,是他難以接受的。



不管當時具體如何,也只有參與者真正清楚。經此一役後,福特被激怒,要在賽場上打敗法拉利,當然打敗法拉利並不完全是鬥氣,這對於福特在歐洲市場建立威望也是極有幫助的。


關於法拉利,在1969年的時候,賣給了菲亞特50%的股份,接著在1988年菲亞特增持到了90%。


2、福特的勒芒之旅


電影中,當亨利福特二世決定不惜代價在賽場上打敗法拉利之時,李艾柯卡就直接找到了謝爾比,然後要謝爾比用90天完成任務。謝爾比第一年未能獲勝,並且第一年在福特管理層的幹預下不允許邁爾斯參賽,第二年在經過對賭贏得納斯卡之後,才為邁爾斯贏得了出徵勒芒的機會,並一舉獲得了勒芒的前三名。這裡的第一年是1965年,第二年正是1966年。



實際上福特並不是1965年才決定去勒芒的。早在謝爾比加入之前,福特就已經建立了自己的賽車部門,而當亨利福特二世受到恩佐法拉利的刺激之後,就更是讓該部門加快開發勒芒賽車。1963年開始,福特就著手準備勒芒賽車,為了開發加快速度福特就找到了英國賽車公司LOLA,希望借成熟的賽車底盤搭配福特的發動機開發勒芒賽車,於是在1963年底福特的賽車團隊就開始在英國開發賽車,到1964年3月第一臺福特GT終於面世,命名為福特GT40,40代表的是勒芒賽事要求的車身高度40英寸。



這臺車由LOLA提供底盤,搭載著福特在印地500賽事所用的4.2L V8發動機,但在趕工之下這臺車其實有諸多的缺陷,比如空氣動力學驗證不足,賽車穩定性不足等,在1964年的勒芒大賽上,福特安排了三臺GT40參賽,不過最後三臺賽車都沒能順利完賽。


有了這次失敗教訓之後,福特才決定與謝爾比的公司進行合作,一方面謝爾比在1959年駕駛阿斯頓馬丁DBR1贏得了勒芒冠軍,另一方面謝爾比也是出色的設計師和工程師,有著自己的改裝公司,在賽車賽事方面有著豐富的資源和技術。


謝爾比接到任務後就加緊趕工,底盤依然不變,不過他們對發動機、變速箱進行了諸多升級,發動機由4.2L擴大到4.7L,變速器採用德國ZF的5速變速器,此外還對懸掛、剎車、輪胎等進行重新調校,最後改造出了GT40 Mk1 Daytona。


【左Bruce Mclaren,右Ken Miles】


謝爾比的公司裡肯邁爾斯實際上就是他的首席試車手,當然對於福特GT40的開發工作肯邁爾斯也是全程參與的,關於這位傳奇車手的故事我們在後續人物部分裡簡單述說。在電影裡,1965年由於福特管理層幹預,沒有讓肯邁爾斯參賽,或許這是為了1966年奪冠顯得更加精彩,但在實際現實中,1965年肯邁爾斯是參加了比賽的,它的搭檔是布魯斯·邁凱倫(Bruce McLaren),也就是創立邁凱倫F1車隊的那個邁凱倫,這也是一位傳奇車手,1966年就創立了邁凱倫F1車隊,遺憾的是在1970年在一個新車測試中不幸身亡。



說回福特,在謝爾比接受的第一年也就是1965年,經過改良後的GT40賽車有六輛參加了當年的勒芒賽事,但依然遺憾的是當年沒有一輛賽車完賽,而法拉利包攬了前三名。


再次失敗之後,是繼續還是放棄,好在亨利福特二世給予了支持。謝爾比團隊繼續改進賽車,把發動機排量擴大到7.0L,來自於福特的納斯卡賽車引擎,加強底盤、改進賽車、強化懸架,最後誕生了GT40 Mk2,至少作為首席試車手的肯邁爾斯對這臺車已經感到滿意了。



1966年,他們帶著8臺賽車參加了勒芒賽事,這一段賽事確實有如電影所描述那般精彩,邁爾斯不斷刷新圈速,從領先的法拉利手中奪回名次,而且還把法拉利賽車逼到極限,最後法拉利三臺參賽車輛全部退賽。



最後福特三臺賽車同時通過終端線,拿下了前三名,終結了法拉利的連勝。不過如電影所描述,雖然肯邁爾斯功不可沒,但最後他卻沒有拿到冠軍獎盃。這一段電影描述是裡奧畢比的陰謀,但在現實中是勒芒賽事組織方找到福特車隊,讓他們三臺車同時衝線,一方面擴大福特勝利的威望,另一方面對于勒芒賽事也是一種宣傳,福特當然同意這樣的操作。不過包括邁爾斯以及謝爾比都不知道按照發車距離來計算成績,最後由於邁爾斯發車車位更靠前,而布魯斯邁凱倫發車靠後,所以冠軍給了邁凱倫。



對於肯邁爾斯而言,這不僅僅是丟掉了勒芒賽事冠軍那麼簡單,因為當年他還獲得了戴通納、賽百靈兩大賽事的關鍵,如果拿下勒芒冠軍獎盃,他將成為大滿貫車手。肯邁爾斯僅差一步之遙,而這個大滿貫至今也無人達成。



法拉利當然也不是好惹的,在次年的1967年,法拉利在福特的主場,戴通那耐力賽上,以三臺車同時衝線回敬了福特。


1968年勒芒修改賽事規則,要求量產50臺才能參加最高組別的比賽,這一規則下法拉利不得不退出了勒芒。這一退出讓福特獲利,在1968年和1969年,福特都拿下了勒芒冠軍。


3、福特GT


得益於GT40賽車的開發,福特也擁有了一臺比肩法拉利的超級跑車,福特GT。



福特GT因比賽而生,在60年代是借用LOLA的底盤開發的賽車,搭配福特用的比賽引擎,所以其實在60年代它還不能算真正的福特量產跑車,在1964-1969年它一共生產了105臺。



2004年,福特量產了GT車型,一直到2006年停產,一共生產了4038輛。



2015年,福特再次開啟了福特GT的復活之路,全新一代福特GT在2016年得到了量產。不再是V8引擎,改用3.5升雙渦輪增壓V6發動機,最大功率656馬力,峰值扭矩746牛米,0-100km/h加速時間為2.8秒。全新福特GT計劃在2022年停產,目前銷量數據未公布。


儘管在60年代福特依靠大手筆的投入,GT40短暫的贏了法拉利,但從跑車市場以及影響力來講,福特並沒有得到太多。法拉利目前在不論在賽車界還是跑車界,依然是一哥;而福特依然是在賣大眾車,福特GT有一定的影響力,但銷量很小,不過福特在歐洲市場的提前布局是一個比較成功的戰略。


三、核心人物


這部電影雖然題目宏大,但實際上看起來更像是卡羅爾謝爾比的個人電影,這位在美國汽車界堪稱教父級的人物,確實有足夠的影響力。下面我們簡單說一說劇中的核心人物。


1、卡羅爾·謝爾比


卡羅爾謝爾比毫無疑問是美國汽車界傳奇人物,劇中對他的描寫基本都是寫實的,儘管他患有心臟瓣膜疾病,但這並沒有妨礙他贏得勒芒冠軍,在此之前他還參加過美國空軍,做過飛行員。



在當打之年選擇退役後,他開辦了駕駛培訓學校和賽車公司,繼續熱衷於汽車賽事,所以這也才有了他與福特的不解之緣。除了前述中幫助福特打造GT40贏得勒芒的成就外,他還是幫助福特的Mustang野馬車型進行性能升級,成就了野馬GT系列多款高性能車。後來隨著李艾柯卡被迫離開福特轉投克萊斯勒之後,謝爾比又開始與克萊斯勒合作,打造出了多款高性能經典車款。



1992年10月1日,謝爾比入選美國汽車名人堂。他雖然不是一個美國汽車企業家,但他在賽車上讓美國汽車功成名就,這或許比他打造出那麼多經典車款更加偉大。


2、肯·邁爾斯


電影中的二號人物無疑是肯邁爾斯(Ken Mils)。這是一個悲情英雄,如果不了解賽車歷史,可能很多人甚至都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但如果當年是他獲得了福特的第一個勒芒冠軍,或許結果又將不一樣了。



他是英國人,曾經做過坦克兵,性格比較怪異,但卻跟謝爾比是好朋友。他是天生的天才車手,同時也是優秀機械師,正因如此他才能夠對賽車了如指掌,能夠很準確很精確的知道賽車的狀況,並把車開到極限。



和劇中描寫的一樣,在1966年,邁爾斯在一次試車中出了事故,他的兒子目睹了一切。


3、李·艾柯卡


在電影中,李艾柯卡沒有太多戲份,但在開始的時候他提出福特要迎合年輕市場,是非常正確和有想法的戰略,他本人在現實中也確實是如此做的。李艾柯卡可以說是一位天才銷售,無論是對於福特還是對於後來的克萊斯勒,艾柯卡都是功不可沒的功臣。



李艾柯卡1945年加入福特,一開始是做工程師,後來自己爭取調到了銷售部門。1956年艾柯卡推出了「貸款購車」的計劃,讓他成為了焦點,四年後他坐到了福特副總裁的職位,時年36歲。



和電影中剛開始的片段一致,李艾柯卡看到了美國汽車市場的前景是年輕化和運動化,所以他極力主張研發一款運動轎車,但亨利福特並不同意,於是艾柯卡就悄悄的搞出了「野馬」,最後大獲成功。



1978年福特召回了一款小型車Pinto,這款車原本就是主打低價市場,也是由艾柯卡主導推出,但該車存在設計缺陷,福特不得不面臨召回,而這一損失都記在了艾柯卡頭上,因此福特在1978年將艾柯卡掃地出門。



離開福特的艾柯卡受到了克萊斯勒的青睞,正值破產邊緣的克萊斯勒急需這樣的人才拯救於危難。艾柯卡再次發揮了自己的商業奇才之能,關閉工廠,削減開支,裁減員工,先後推出兩款車型大獲成功,讓克萊斯勒扭虧為盈。後來艾柯卡又幹了一件讓克萊斯勒終身受益的大事,收購美國汽車公司(AMC),或許沒有多少人知道AMC是什麼,但Jeep品牌就是來自於這家公司,Jeep目前的成功成為克萊斯勒重要支柱,可想而知這對於克萊斯勒有多麼的重要。



李艾柯卡於1996年退休,退休前差一點把克萊斯勒給私有化。不過不得不說,他對於克萊斯勒而言,的確可以稱得上再造了一個克萊斯勒,讓它重獲新生。李艾柯卡於2019年逝世。


4、裡奧·畢比


電影中最明顯的一個反面角色,裡奧畢比(Leo Beebe),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據聞,這個人是亨利福特二世在服兵役期間的隊友,在退伍後就跟著亨利福特進入到福特。此前,裡奧只是一個高中體育教師,對汽車行業並無經驗。從劇中來看,他頗具一些手腕,現實中也確實如此,在1964年首戰勒芒失敗後,他就想辦法幹掉了當時的賽事負責人John Wyer,另外在謝爾比開發GT40賽車的同時,他組建了另外一支美國本土團隊,用來與謝爾比競爭,這些在劇中的情節也是真實存在的。


四、電影裡的小細節


1、恩佐法拉利向肯邁爾斯脫帽致敬

雖然肯邁爾斯的冠軍被「搶」走了,但真正了解比賽的人,都能看懂真正的冠軍是肯邁爾斯,而且恩佐法拉利也看到了肯邁爾斯是擁有真正實力的天才車手。這個情節無論當年真實情況是否存在,但可以看出導演用此來諷刺福特管理團隊,他們只是關心勝利,而不關心比賽。


2、開賽後亨利福特二世坐直升機離開

同樣,這是導演安排來表達福特並不關心比賽,只是關心結果。而且在劇中借法拉利的口,說美國汽車大亨都是坐直升機走的,非常氣派。


3、劇中謝爾比的座駕Cobra


這臺車傳言是卡羅爾謝爾比空手套白狼套來的,分別讓英國AC公司和福特汽車提供了車身和發動機,成為了一代經典車。在劇中,謝爾比的公司一直在生產該車,而且邁爾斯參加SCCA比賽時也是使用的這款車。謝爾比的汽車公司在1962年至1967年間總共生產了約998架Cobra。


在大熒幕市場,汽車或賽車題材的電影並不多,一方面市場狹小受眾窄,另一方面汽車文化市場發展全球太不均勻。

相關焦點

  • 《極速車王》幕後故事:一場福特與法拉利的較量
    對於國內的汽車愛好者來說,疫情過後最期待的便是電影《極速車王》的儘早上映。這部電影幾乎完美地重現了20世紀60年代賽道上那些稍顯原始但又讓人腎上腺飆升的賽車畫面,並憑藉令人屏息的畫面調度,今年一舉拿下了第92屆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
  • 詳解《極速車王》,法拉利和福特都只是配角
    當法拉利宣告失敗,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的組合勝券在握的時候,電影應該要開始大團圓的收尾了。波瀾不驚,有些失望。《極速車王》的英文片名是《Ford v. Ferrari》,福特對戰法拉利,兩個主角都在福特這邊,終極大戰的結果早已失去了懸念。
  • 2020奧斯卡熱門影片《極速車王》背後,福特VS法拉利的真實故事
    而2020年奧斯卡的熱門影片《極速車王》,便是根據這個真實故事改編,聚焦於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和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為福特打造全新的賽車,最終在勒芒 24 小時耐力賽中成功擊敗法拉利奪冠,而後又被福特「擺了一道」的故事。
  • 《極速車王》掩蓋不了福特的「偉大」
    如果你是正經車迷,相信最近一定通過各種途徑看過《極速車王》這部電影。一部關於賽車手肯·邁爾斯和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的故事,也可描述為福特與法拉利大佬們之間的愛恨情仇。從影迷角度來看,馬特·達蒙和克裡斯蒂安·貝爾兩位男神的共同出演,讓影片無可挑剔。但作為福特車迷,看完這部電影之後,還是有些氣憤的。
  •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戰爭
    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最近很火的電影。《極速車王》的主演是馬特達蒙 克裡斯蒂安貝爾在陣容上沒得說這部電影的英文名是《Ford vs Ferrari》。英文直譯是福特vs法拉利。故事的背景是在60年代,著名汽車大廠福特的汽車銷量沒有起色。
  • 極速車王|福特VS法拉利,史詩般的速度對決
    ——《極速車王》每個周六的午後,我都會備一包薯片,打開喜歡的電影,然後躺在床上開著外放,享受著一個人的美好。但是這周,我選在了晚上11點,關上門,戴好耳機,坐在電腦前,目不轉睛的看著屏幕裡轟鳴的福特GT40和法拉利P3,度過了我人生中最美好(之一)的2個半小時。
  • 《極速車王》:論黑福特,這部電影是認真的
    2020年2月,《極速車王》獲得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獎。在豆瓣上,它的評分高達8.5。儘管沒能像《寄生蟲》那樣大紅大紫,但本片所展現出的速度與激情,強烈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卻讓人大呼過癮。在美國,以賽車為主題的電影並不少見,但該片與《速度與激情》系列走的路線卻完全不同,特別是了解福特與法拉利那段恩怨情仇的人,看起來一定別有一番風味。
  • 傳記電影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格的恩怨情仇,賽車史上的傳奇戰役
    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一:傳奇車王眾所周知福特以生產平民化汽車出名,隨著規模的擴大,歐洲成了福特的增量市場擁有自己的高性能跑車成為福特夢寐以求的事,但這並不是他們擅長的領域,福特也沒有自己的跑車生產部門,這時候義大利的法拉利汽車公司由於長期參加賽車比賽,財務上已經入不敷出,因投入了大量資金,使集團陷入了經濟危機,收購法拉利對福特來說是一舉兩得的好買賣,一方面可以獲得法拉利在歐洲積累的增量基礎,另一方面又能進軍賽車領域
  • 傳記電影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格的恩怨情仇,領悟賽車的真正意義
    說一部前兩天我看過的非常優秀的一部賽車類電影,同時也是一部傳記電影,名字叫做《極速車王》下面首先主要從傳奇車王,福特和法拉利的恩怨情仇,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示,這三個方面來說一下這部電影
  • 《極速車王》: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讓人羨慕的邁爾斯!
    這樣的言語羞辱與戲耍他人的做法,讓亨利·福特二世感到了羞辱,亨利·福特二世發誓,一定要打敗法拉利,不惜一切代價,要贏得讓法拉利驕傲的法國24小時耐力賽:勒芒世界錦標賽但是以當時底特律公司的技術與標準,是完全製作不出這樣的"王者賽車",於是,亨利·福特找到了當時美國最偉大的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幫助自己設計並且製作一款可以戰勝法拉利的
  • 2019最燃爆的賽車電影《極速車王》!
    2019年最令人腎上腺飆升的電影是哪一部?無疑就是好萊塢雙雄克裡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聯手奉上的這部《極速車王》! 打算收購資金短缺的法拉利,但卻被法拉利擺了一刀,法拉利還順便把福特羞辱了一番。
  • 《極速車王》2019最燃爆的賽車電影!7000轉極速狂飆!
    大家好,今天小編安利一部超好看的賽車電影《極速車王》,由馬特達蒙與克裡斯蒂安貝爾共同領銜主演。電影的中文名稱是《極速車王》,但細心的觀眾可能會發現電影的英文名稱叫做Ford v Ferrari,翻譯過來就是「福特vs法拉利」,從電影的名稱就可以看出電影的核心矛盾指向了2家著名的汽車公司。
  • 2019年最佳賽車電影——極速車王
    極速車王的故事起因起因是上世紀50年代,福特想打開歐洲市場,但是在歐洲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想通過賽車的方式打開知名度,但是這方面福特的經驗並不多。亨利福特二世覺得太沒面兒了,必須復仇,那怎麼辦呢,在賽道上幹掉法拉利是最好的辦法。於是便不惜重金開發賽車,打算在勒芒24小時耐力賽上碾壓法拉利。福特聘請了當時唯一贏得了24小時勒芒耐力賽的美國人卡羅爾·謝爾比擔任汽車設計師並由他帶領的一隊美國工程師、設計師,以及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來為他打造一輛全新福特賽車打敗法拉利。
  • 電影《極速車王》官宣定檔,引爆飆車炫技!
    電影《極速車王》官宣定檔!由導演詹姆斯·曼高德執導,演員由馬特·達蒙、克裡斯蒂安·貝爾、喬·博恩瑟、諾亞·尤佩、瑪麗薩·佩特羅 等傾情主演的一部以傳記的運動方式的電影!影片改編自A·J·貝米的紀實小說《地獄駕駛: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賽》,聚焦由汽車設計師卡羅爾·謝爾比帶領的一隊美國工程師、設計師,以及他旗下的英國車手肯·邁爾斯,亨利·福特二世要求謝爾比打造一輛全新的賽車,希望能在1966年的勒芒世界錦標賽上打敗長期佔主導地位的法拉利。
  • 《極速車王》上映,福特的逆襲不是重點,賽車精神才值得銘記
    Ferrari》(《極速車王》)終於在8月7日正式在大陸地區上映。就電影本身而言,《極速車王》堪稱是自2013年《RUSH》(《極速風流》)之後最為優秀的一部賽車題材電影。因為,《極速車王》不僅僅是幾乎還原了福特與法拉利之間的恩怨史,詹姆斯·曼高德導演更是將各種情感與賽車精神融入到了影片當中,而克裡斯蒂安·貝爾和馬特·達蒙這兩個老戲骨的加入,更是憑藉著出色的演技將觀眾帶入了上世紀60年代。賽車電影無非就是頗為刺激的飆車場景加上陳詞濫調的劇情,雖然能夠讓觀眾大呼過癮,但快餐般千篇一律的劇情往往很快就會讓人忘卻。
  • 《極速車王》2019年最好的運動電影
    推薦電影微米是認真的《極速車王》又名: 極速之王 / 極速傳奇:褔特決戰法拉利(港) / 賽道狂人(臺) / 福特大戰法拉利 / 地獄駕駛>影片執行可圈可點,敘事問題重重,絕大多數時候,《極速車王》呈現給觀眾的,是懷舊與創新、技術與敘事之間的衝突。
  • ...引進,這次必爆|卡羅爾·謝爾比|極速車王|法拉利|福特|肯·邁爾斯
    這部電影,從引進消息透露的第一秒就引起了全國影迷關注。即使你已經看過,也絕對值得再進影院二刷——《極速車王》。去年在美上映,在奧斯卡大放異彩。提名最佳影片,拿下最佳剪輯、最佳音效剪輯兩項技術獎。豆瓣12萬人打出8.6分,爛番茄、IMDB口碑雙爆,是當之無愧的爆款。
  • 《極速車王》比《速度與激情》燃太多了!拍出不一樣燃爆飆車戲!
    當然影片如此深入鑽研的賽車理論知識,比《速度與激情》系列或《飛馳人生》這樣的電影專業多了。為何《極速車王》熱不起來,坦白講,是因為《極速車王》的故事,或許在西方或賽車界比較讓人熟知,但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基本就是個邊緣故事了。所以換句話說,《極速車王》這部電影,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賽車視覺商業電影,影片的英文名是《Ford v.
  • 肯·邁爾斯才是60年代車手的榮光 聊聊電影極速車王背後的故事
    在前不久在家「躲疫情」期間我看了一部講述上世紀60年代賽車運動的電影:《極速車王》。這部電影的題材可以說比其他賽車類電影挖得更深,更走心。時長兩個半小時,導演幾乎完美地重現了20世紀60年代賽道上那些稍顯原始但又讓人腎上腺飆升的賽車畫面,將賽車運動緊張刺激展現淋漓盡致,一舉拿下今年奧斯卡最佳剪輯和最佳音效剪輯兩項大獎。
  • 福特與法拉利的恩怨情仇
    伴隨著引擎的轟鳴,身側的景象都開始逐漸褪色,極速帶來的快感飆升著腎上腺素,速度二字總離不開激情的陪伴,還有什麼比這更刺激,這是屬於男人的浪漫。說起賽車類型的電影,愛車的影迷們肯定會如數家珍,《頭文字D》,《極速流》,《速度與激情》系列,這些都是深受歡迎的以賽車作為題材的影片。而今天我們要講的這部影片也是一部非常出色的賽車電影,它就是《極速車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