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山西旅遊的人,一般都要去遊覽喬家大院等晉商老宅。人們一般只知住在大宅院裡的人,是當時全國著名的巨商大賈、金融家,卻很少知道那些家族對讀書格外重視,更少知道他們對中國近代教育的感人貢獻。
古人有重門戶、重科第,故家子弟多讀書的傳統。那些著名晉商,雖不一定求科第,卻同樣重視讀書。不但家家都有很好的私塾或學堂,還有不少很有講究的書房,乃至書院。
喬家書院的老樹上,掛著「百年樹人」和「讀書滋味長」的牌匾。院裡更是多懸掛有關讀書的楹聯,如「百年燕翼惟修德,萬裡鵬程在讀書」「一庭之內自有至樂,六經以外別無奇書」「讀書即未成名究竟人品高雅,修德不期獲報自然夢穩心安」。其中不乏與詩書文章有關之聯,如「詩書於我為麴櫱,嗜好與俗殊酸鹹」「忠厚培心和平養性,詩書啟後勤儉傳家」「損人慾以復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位於山西祁縣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新華社資料片
有的大院,書院和書房的設計獨具匠心。如靈石縣王家,將一處宅院三間書房上部的窗欞設計成打開的書卷,正面看是書冊凹進去,從樓上看則是書卷凸出來。在另一處宅院裡,窗子還被設計成裝有書軸的打開的書。甚至連臺階的長條青石,也為書案造型。
祁縣渠家大院,書院門上懸著「讀書樂」之匾,門兩邊則是木雕書卷冊。沁水縣柳家大院書房的書卷窗格,也甚是別致,令人喜愛。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渲染讀書氣氛,要子弟多讀書。有家大院的楹聯,甚至鼓勵子弟「學到痴愚」。
山西祁縣渠家大院門窗。新華社資料片
榆次縣常家,對讀書和教育的重視,在當時的中國更是無與倫比。常家開辦過17所私塾或學校:1903年創辦的篤初小學堂,是山西最早的新式小學;1904年創辦的知恥女子學堂,是山西最早的幾所女子學堂之一;1906年創辦的私立中學兼高等和初等小學堂,也是山西最早的幾所中學之一。此外,常家還捐助榆次書院、榆次學堂,資助山西官商局刻書。
常家的石芸軒書院,據說為中國最大的家族書院,書院大門之聯為:「著書已括金樓子,汲古常攜玉帶生」。《金樓子》系梁元帝蕭繹所撰之書,「玉帶生」為南宋文天祥所藏名硯,這裡用來指多讀書和勤於撰錄。「學」「海」兩個一人高的大字分鐫於兩邊門牆上。我尤愛院中「精神到處文章老,學問深時意氣平」一聯。其族人常立屏撰並書之聯,「庭有餘香謝草鄭蘭燕桂樹,家無別況唐詩晉字漢文章」,頗有書香府第口氣與氣象。
遊客在常家莊園藏書樓參觀。新華社資料片
這些大院的教書先生,自然皆擇良師而聘之。所聘先生頗受禮遇,待遇很高,食宿及日用,皆安排很好。例如喬家私塾,對教書先生十分敬重,每位都配書童伺候。塾師飯食不但與主人同席,而且坐上席。塾師回家,轎車接送,東家必送至大門外,看著塾師上車離去才返回。逢年過節更是必設宴款待塾師。其他大院,也大體如此。這樣,富家子弟之尊師,也就可想而知。
據記載,當時官辦的平陽書院和太原晉泉書院,每年經費分別為500多兩銀和250兩銀,而在太谷曹家教書的先生,每年薪金便有200兩之多,於此可見大院主人們對教書先生異乎尋常的重視。
由上述可知,晉商大院多書香,有的家族被譽為「世兼儒賈」。更令人欽佩的是,大院的主人們,對子弟讀書和教育的重視,首先表現在做人與才學上,而不是主要著眼於經商發財,所以教育中自然包含著嚴格的道德教育。那些人家在做人方面對子弟要求之嚴,一般人是想像不出的,此不贅述。
了解了大院晉商對讀書和教育的重視,就可以理解為什麼那些家族人才輩出、家業興旺。晚清山西巡撫丁寶銓奉慈禧旨意書與喬家的一塊匾為「福種瑯嬛」,即是說喬家的家業與洪福得益於書卷。正是各家大院不盡的人才,使山西成為「海內最富」之區。便是如今,流散於各地的大院後人中的優秀人才,仍不可勝數。
歷史的風雨曾使那些大院一時人去院空,當代旅遊業又使大院被相繼開發作旅遊景點。遊客們在驚嘆那宏偉精美建築群時,能細品味其中的文化蘊涵、注意到大院重視讀書和教育風氣的人,不知有幾許。希望人們遊觀大院時,能留意一下裡面的書房、書院,還有藏書樓,儘量去捕捉昔日的縷縷書香。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