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信之後,永不再疑
這「一信」極為難得,在無量劫永不休止的輪迴當中,我們對淨土法門從來就沒有過這一念的信心。吾人內心充滿著無明黑暗,充滿著世間的恩恩怨怨、貪瞋痴慢疑,所以這一念淨土的信根、信力出不來,完全被障蔽了。但是在今生,藉助宿世的微少善根,我們忽然聞到了淨土法門,並且產生了一念信心。這一念信心的產生,由於是猛然間聽到,沒有經過邏輯思維,所以是自己的善根發露,是自性般若智慧的閃現。這是整個自性清淨的善根和超越性的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忽然契合,就像是觸電之時,冒出火花。此刻,深層心性中湧出信心。
這個信心是現量的,並沒有經過考慮。一考慮就不行了,懷疑又會像潮水一樣湧過來。所以,我們要尊重這稀有難得的現量的一念信心。
這一念信心產生之後,更不再疑。為什麼更不再疑?因為這一信是在那個難得的、特定的時空點產生的,這個瞬間的碰撞過去之後,我們又回到了日常的心理和思維狀態當中,用這樣的思維狀態再去思維淨土法門,就會生起懷疑的烏雲,障蔽淨信之日。這就有點類似王羲之寫《蘭亭集序》,這篇傳世之作就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一揮而就的。當時天朗氣清,眾多有緣人聚會在一起,流觴曲水,王羲之在微醉狀態下以草稿的形式寫下了這幅作品。事後他一看,覺得不錯,就想要寫一幅正本,殊不知再寫任何正本,都無法超越之前隨手揮就的那份草稿。也就是說,只能在那種特殊的狀態中才寫得出來,而且這種狀態稍縱即逝,再也不可逾越,不可複製。
所以要尊重這一念信心,執持住,不再懷疑。不僅要阻斷自己的懷疑心,而且也不要受他人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別人的懷疑更會引發自己的懷疑。可能有人會說:「你怎麼能相信這個?這沒有道理。」或「你業障深重,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那可是實報莊嚴土,是法身菩薩才能去的,你能去得了嗎?」如果受到這些話的影響,就更認為自己業障太重,去不了極樂世界。但是我們要有信心,要相信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大恩賜,他就要讓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去,對此更不再疑。又或者有人說:「雖然經典當中說,我們信願念佛,當下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就有一朵標著其名字的蓮華,但是這怎麼可能呢?」聽到這個話,他又會想:「好像確實不太可能,我這一念心怎麼能超越到十萬億佛剎之外去?我的名字還能寫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上?我自己都不相信我能有那麼高貴。」這就又開始懷疑了。再或者有人說:「你一點福德都沒有,到寺院只捐一百塊錢,你怎麼能去極樂世界?」可見,各種各樣的懷疑紛沓而至。是故,堅固信心,更不再疑,就來得至為重要。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這句話是宋代楊傑居士說的。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不僅研究佛法,更是身體力行地修學佛法,楊傑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楊傑,又叫楊無為、楊次公,是非常著名的大居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通宗通教,曾經參天衣義懷禪師,有一次登泰山時看到日出開悟了。他在宗門下是有資格上《傳燈錄》的。他的母親去世後,楊傑居士在家裡丁母憂三年,閱《大藏經》,對淨土法門產生了信心。之後,楊傑居士就常常畫丈六的阿彌陀佛像,而且無論到任何地方做官,都要隨身攜帶阿彌陀佛像來供養和稱念。臨命終時,他感得阿彌陀佛前來接引,臨終時他說了個偈子:
「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這個偈子有著禪和淨的特點。其中前四句帶有禪宗的意味,對生死要勘破它的夢幻泡影,也沒有什麼戀,也沒有什麼舍,在太虛空當中,這些「之乎者也」都如空中之花。因為宗門下認為,有所念之物,或者心外有所求之物,那都是著相,都是錯。依這樣來看,建立心外的淨土,包括念阿彌陀佛名號,也是舉心就錯。在後兩句中,楊傑居士表達了他的淨土情懷,他能夠「將錯就錯,西方極樂」,也因此就能念佛感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不將錯就錯,就一錯永錯;將錯就錯,就得到大安樂。蓮池大師在《往生集》中對楊傑居士都很讚嘆:「我希望天下所有的聰明才士都能像楊傑居士一樣,成就這一錯也。」
楊傑居士相信淨土法門後,就隨分隨力地去傳授。他有一個同僚,做司士參軍,叫王仲回,他在楊傑的啟發之下對淨土法門產生信心並開始念佛。
念佛一段時間後,他向楊傑請教了一個問題:「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從一般的立場來看,這是在問念佛功夫上怎麼才能不間斷。但是楊傑居士並沒有跟他講念佛的功夫,而是說了這句話: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產生這一念信心之後,不要再去懷疑,就可以。王仲回也很有善根,聽了之後欣然而去。
不久,楊傑做了個夢,夢見王仲回來向他致謝,說:「因蒙你的指示,我得大利益了,今已生淨土矣。」
後來楊傑見到王仲回的兒子,問起他父親往生時的情景及時節。原來王仲回聽了楊傑的話之後,就歡喜念佛,毫無懷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遍告親友他要往生了,最後是正念念佛往生的。而且,王仲回往生的時候,正是楊傑居士得夢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