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師講淨土 | 將錯就錯,西方極樂(視頻)

2021-03-01 普渡寺淨土苑

三、一信之後,永不再疑

這「一信」極為難得,在無量劫永不休止的輪迴當中,我們對淨土法門從來就沒有過這一念的信心。吾人內心充滿著無明黑暗,充滿著世間的恩恩怨怨、貪瞋痴慢疑,所以這一念淨土的信根、信力出不來,完全被障蔽了。但是在今生,藉助宿世的微少善根,我們忽然聞到了淨土法門,並且產生了一念信心。這一念信心的產生,由於是猛然間聽到,沒有經過邏輯思維,所以是自己的善根發露,是自性般若智慧的閃現。這是整個自性清淨的善根和超越性的不可思議的淨土法門,忽然契合,就像是觸電之時,冒出火花。此刻,深層心性中湧出信心。

這個信心是現量的,並沒有經過考慮。一考慮就不行了,懷疑又會像潮水一樣湧過來。所以,我們要尊重這稀有難得的現量的一念信心。

這一念信心產生之後,更不再疑。為什麼更不再疑?因為這一信是在那個難得的、特定的時空點產生的,這個瞬間的碰撞過去之後,我們又回到了日常的心理和思維狀態當中,用這樣的思維狀態再去思維淨土法門,就會生起懷疑的烏雲,障蔽淨信之日。這就有點類似王羲之寫《蘭亭集序》,這篇傳世之作就是在特定的情況下一揮而就的。當時天朗氣清,眾多有緣人聚會在一起,流觴曲水,王羲之在微醉狀態下以草稿的形式寫下了這幅作品。事後他一看,覺得不錯,就想要寫一幅正本,殊不知再寫任何正本,都無法超越之前隨手揮就的那份草稿。也就是說,只能在那種特殊的狀態中才寫得出來,而且這種狀態稍縱即逝,再也不可逾越,不可複製。

所以要尊重這一念信心,執持住,不再懷疑。不僅要阻斷自己的懷疑心,而且也不要受他人的影響,因為有時候別人的懷疑更會引發自己的懷疑。可能有人會說:「你怎麼能相信這個?這沒有道理。」或「你業障深重,怎麼能到極樂世界去?那可是實報莊嚴土,是法身菩薩才能去的,你能去得了嗎?」如果受到這些話的影響,就更認為自己業障太重,去不了極樂世界。但是我們要有信心,要相信這是阿彌陀佛給我們的大恩賜,他就要讓我們這些業障深重的人去,對此更不再疑。又或者有人說:「雖然經典當中說,我們信願念佛,當下極樂世界七寶池八功德水裡面就有一朵標著其名字的蓮華,但是這怎麼可能呢?」聽到這個話,他又會想:「好像確實不太可能,我這一念心怎麼能超越到十萬億佛剎之外去?我的名字還能寫在極樂世界的蓮華上?我自己都不相信我能有那麼高貴。」這就又開始懷疑了。再或者有人說:「你一點福德都沒有,到寺院只捐一百塊錢,你怎麼能去極樂世界?」可見,各種各樣的懷疑紛沓而至。是故,堅固信心,更不再疑,就來得至為重要。

「一信之後,更不再疑」這句話是宋代楊傑居士說的。宋代很多文人士大夫不僅研究佛法,更是身體力行地修學佛法,楊傑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楊傑,又叫楊無為、楊次公,是非常著名的大居士,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通宗通教,曾經參天衣義懷禪師,有一次登泰山時看到日出開悟了。他在宗門下是有資格上《傳燈錄》的。他的母親去世後,楊傑居士在家裡丁母憂三年,閱《大藏經》,對淨土法門產生了信心。之後,楊傑居士就常常畫丈六的阿彌陀佛像,而且無論到任何地方做官,都要隨身攜帶阿彌陀佛像來供養和稱念。臨命終時,他感得阿彌陀佛前來接引,臨終時他說了個偈子:

「生亦無可戀,死亦無可舍。太虛空中,之乎者也。將錯就錯,西方極樂。」

這個偈子有著禪和淨的特點。其中前四句帶有禪宗的意味,對生死要勘破它的夢幻泡影,也沒有什麼戀,也沒有什麼舍,在太虛空當中,這些「之乎者也」都如空中之花。因為宗門下認為,有所念之物,或者心外有所求之物,那都是著相,都是錯。依這樣來看,建立心外的淨土,包括念阿彌陀佛名號,也是舉心就錯。在後兩句中,楊傑居士表達了他的淨土情懷,他能夠「將錯就錯,西方極樂」,也因此就能念佛感阿彌陀佛前來接引。不將錯就錯,就一錯永錯;將錯就錯,就得到大安樂。蓮池大師在《往生集》中對楊傑居士都很讚嘆:「我希望天下所有的聰明才士都能像楊傑居士一樣,成就這一錯也。」

楊傑居士相信淨土法門後,就隨分隨力地去傳授。他有一個同僚,做司士參軍,叫王仲回,他在楊傑的啟發之下對淨土法門產生信心並開始念佛。

念佛一段時間後,他向楊傑請教了一個問題:「念佛如何得不間斷去?」從一般的立場來看,這是在問念佛功夫上怎麼才能不間斷。但是楊傑居士並沒有跟他講念佛的功夫,而是說了這句話:一信之後,更不再疑。產生這一念信心之後,不要再去懷疑,就可以。王仲回也很有善根,聽了之後欣然而去。

不久,楊傑做了個夢,夢見王仲回來向他致謝,說:「因蒙你的指示,我得大利益了,今已生淨土矣。」

後來楊傑見到王仲回的兒子,問起他父親往生時的情景及時節。原來王仲回聽了楊傑的話之後,就歡喜念佛,毫無懷疑,臨命終時預知時至,遍告親友他要往生了,最後是正念念佛往生的。而且,王仲回往生的時候,正是楊傑居士得夢的那一天。

相關焦點

  • 大安法師:一個不持戒的念佛人不叫真念佛人.
    這就證明持名念佛就包含觀想念佛在裡面,不需要你非得定心的面向西方,去觀想佛,先從水觀,再轉為冰觀,冰再轉為琉璃,他沒有作這個程序,直接就見了琉璃地。《觀經》講琉璃地現前,決定往生;因為琉璃地是西方淨土真正的依報莊嚴。
  • 佛教:你的善根有多深,通過一個行為就可看出,大安法師開示
    大安法師開示:能念佛的人,都是善根深厚的。他能在這一生對淨土生信起願,能在走路吃飯時念佛,能在入眠時心中默念佛號慢慢進入夢鄉,絕非偶然。若無宿世善因深厚,則對這一當生了生脫死的法門斷無起信。要知道每一聲佛號都不虛念,一聲佛號一聲光明,只是凡夫眾生業力障故,不能得見。當真肯念佛,此人必是第一功德,第一善,第一福德!所以華嚴會上,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
  • 蓮池大師西方發願文(附譯文)
    西方發願文稽首西方安樂國,接引眾生大導師。我今發願願往生,惟願慈悲哀攝受。弟子某甲(眾等),普為四恩三有①、法界眾生,求於諸佛一乘②無上菩提道故,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兩大菩薩及淨土諸聖賢眾,放大光明接引,垂金色臂,提攜我於蓮臺中。虛空中樓閣幢幡,異香馥鬱,天樂悠揚。西方淨土的聖境,昭然明示在眼前。令耳聞目睹的眾生,歡喜感動,稱揚讚嘆,也發起信願往生心。我在那時,乘金剛蓮華臺,隨從阿彌陀佛之後,如彈指間,生到極樂世界七寶池內,在勝妙蓮華中化生,蓮華即時開敷,見阿彌陀佛與諸大菩薩,聞聽微妙法音,獲證無生法忍。
  • 往生咒,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持此咒能拔除一切根本業障,能使身口意悉皆清淨,虔誠持念,即能消滅五逆十惡謗法等重罪,並常有阿彌陀佛,在其頭頂以護行人,現世享安樂,臨終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淨土。妙法蓮華經淺釋(動畫、完整版)《西方確指》覺明菩薩:達到一心不亂、念佛三昧的竅門【法音宣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第二講(2015美國)【法音宣流】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第一講(2015美國)震撼:《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最美詮釋!
  • 大安法師講解,只拜一尊佛像,這樣對嗎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有人講一生最好是觀拜一尊佛像,不要多了,多了怕臨終心亂,是不是這樣呢?大安法師:這個問題原則上來說,一生觀想、禮拜一尊佛像還是可以的,多了確實是心會散亂,本身我們凡夫的心就是比較散亂,如果觀想了種種的佛像的話,心力就不能集中。但也不能機械,比如同是阿彌陀佛佛像,從造像來看也是有差異性的,你不能說哪個好哪個壞,這些佛像是從不同角度,展現佛不同的特點。
  •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
    佛陀釋迦牟尼佛的四句話,看了你會受用一生,大安法師開示。佛陀釋迦牟尼佛放棄王子的地位,拋棄人間的榮華富貴。跟隨很多人學道修行,都沒有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最後修到非想非非想處,認為不是究竟,也放棄了。大安法師開示應無所住,就是一切不住。若能一切不住,即是實相境界。既悟實相無相,一無所得,還有什麼我執、煩惱、生死、無明可住?若執著無住,又落於偏空。何以故?當知真空不空。云何不空?空寂靈知,起用自見。用云何起?依般若智而生其心,即是起用。無所住就是不要在這六塵上面有所執著。這六塵所對應的是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要斷除六根的執著這就不容易了,無住生心生的是清淨心。
  • 大安法師講解在家居士怎麼定課
    大安法師講淨土信眾:法師您好,那麼多經典的利益都很好,我們除了念阿彌陀佛之外,是否要選一部經典來讀呢?我們該選哪一部?目前我在日誦《佛說阿彌陀經》,是否足夠?大安法師:讀誦經典呢,你在淨土五經選一部有緣的經典讀誦都可以。目前你在讀誦《佛說阿彌陀經》就很好。是不是足夠?足夠了。在家居士還是單純一點為好。誦《佛說阿彌陀經》一遍,念往生咒三遍,再念一下贊佛偈,就開始念佛,念完佛做回向,做三皈依,就是定課。早、晚定課都一樣,然後再配合拜佛。
  • 大安法師講解《蕅益大師 -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九)
    大安法師:很高興跟我們淨業同修一起,來討論《佛說阿彌陀經》這部淨土宗的重要經典。
  • 大安法師:《阿彌陀經》所被根機之「信、願」
    ——《佛說阿彌陀經疏鈔》文:大安法師這是「十門開啟」的第四段,主要講在淨土法門中,《阿彌陀經》所被的根機和往生的品位。這一部分可以分為兩個結構段:第一是「料簡」,料簡哪種是根器,哪種不是根器。佛經中有些是廣經作略經講、深經作淺經講。《阿彌陀經》就屬於很深邃、廣大的一部經典,然而卻以一種淺顯的文句來表達,所以它的特點就是「言近旨遠」。這兩句話就把《阿彌陀經》文句、境界的特點概述出來——「文略義豐,言近旨遠」。接下來的「未委」就是不知道,不能確知《阿彌陀經》是什麼樣的根性、什麼樣的器量能夠修習,通過修習淨土法門往生,又有什麼樣的階品。
  • 西方極樂淨土在何方!
    大抵只有佛門外的人喜歡討論佛教和佛教本身,一把皈依佛門弟子是不主動討論佛教和佛教本身的,每個人對於西方極樂世界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價值觀,人人不同,但是大智慧、大自在、大毅力的成佛者,他們去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路雖然不同,但哪個佛國是一樣的永恆國度。
  • 淨宗法師:離開善導大師,談不上淨土宗!
    (上面有視頻喲!)善導大師:念佛必生之文若有眾生稱念阿彌陀佛,若七日及一日,下至十聲,乃至一聲、一念等,必得往生。比如「口念彌陀心散亂,喊破喉嚨也枉然」,很明顯,這是受到禪宗的影響,這就不是引導我們這樣妄想紛飛的凡夫,不是站在我們的立場所講的,我們就得不到利益了。如果你聽信了,你往生就不定,就打退堂鼓了。
  • 極樂淨土舞蹈原版是誰 極樂淨土GARNiDELiA版mv歌詞介紹
    極樂淨土是一首日文歌,由於其旋律的中毒性和好玩的舞蹈在國內逐漸為人所知,但是大家知道這首歌和它的舞蹈到底牛逼在何處嗎?小編為大家帶來極樂淨土舞蹈原版mv以及極樂淨土GARNiDELiA版mv歌詞介紹。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所謂淨土,是佛教所信仰的一種美好世界,是聖者所住之國土。因為沒有我們這個紅塵世界的五濁之垢染,所以稱為淨土。淨土也還有「佛國」、「佛土」等很多其他的名稱。《大乘義章》中說:「經中或時名佛地,或稱佛界,或雲佛國,或雲佛土,或復說為淨剎、淨首、淨國、淨土。」淨土有時還被稱為極樂世界。中國人一說淨土,想到的常常是阿彌陀佛的西方極世界。《阿彌陀經》中說:「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 《佛說無量壽經》音頻第13講(大安法師宣講於2020年11月)
    顏貌端正第廿一總贊莊嚴第廿二華光出佛第廿三20.三輩往生第廿四21.十方禮覲第廿五22.一生補處第廿六23.菩薩出供第廿七24.廣宣妙法第廿八25.菩薩功德第廿九26.勸進往生第三十27.五惡五善第卅一28.重重誨勉第卅二29.極樂現前第卅三
  • 淨土十疑論|第七疑:生兜率天見彌勒菩薩,何須求生西方淨土?
    為此,願生西方定得不退,不求生兜率也。問:現在居於兜率天的彌勒菩薩,就是一生補處菩薩,即將成佛。修上品十善法,就能生到兜率天見彌勒菩薩,然後跟隨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在龍華三會中自然證得聖果。何須去求生西方極樂淨土呢?答:求生兜率天,一日之間的聞道見佛,與生西方淨土其情形看起來似乎很相似,如果仔細比較的話,就有較大的優劣之區別了。現在暫且從兩方面來講。
  • 海賢老和尚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尊稱淨土宗第十四代祖師當之無愧 | 淨空老法師
    所以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立淨土宗的祖師,他分三世,這個三世不是過去、現在、未來。第一個,從我們本身講起,中國淨土宗初祖,是東晉慧遠大師,跟陶淵明同一個時代。他在廬山,江西廬山,建立一個念佛堂,東林念佛堂(現在的東林寺),聚集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念佛求生淨土。真的成功了,這一百二十三個人都往生到極樂世界,淨土宗從這開始,這初祖。
  • 宏圓法師:為什麼在娑婆世界念佛西方七寶池中會生起我們的蓮花?
    曾經有人懷疑的問,「我們還在娑婆世界念佛,西方極樂世界的七寶池中,怎麼就會有我們的一朵蓮花呢?」宋朝的王龍舒居士回答說,「西方阿彌陀佛國土清淨明潔,就像一個大明鏡,自然會照見十方世界,就好像在明鏡前看見自己的面像一樣,所以在這個世界念佛,西方七寶池中自然生起蓮花一朵,這就沒有什麼可懷疑的了」。極樂世界就像大明鏡,我們念佛的時候,那邊立刻就顯現出來了,自然就會生出一朵蓮花的。  宋朝的圓照禪師駐錫洛陽的慧林寺時,他密修淨業,專念佛號,求生的願心非常強烈。
  • 虎牙爐石一哥直播跳極樂淨土!
    說到那些年「血洗」B站的神曲,《極樂淨土》必須榜上有名!小清新的前奏+動次打次的副歌節奏+魔性的舞步,《極樂淨土》從日本傳入中國後,立刻在二次元界掀起巨浪。之後這股巨浪還引起了無數3次元人(不怎麼關注二次元的人)的關注,只要提起《極樂淨土》這首洗腦神曲,不少人腦海中就會不自覺響起歌曲的旋律和它咚咚咚的水橋舞的節奏。最近《極樂淨土》還成功吸引了遊戲玩家的注意。《爐石傳說》中有「神抽狗協會會長」之稱的安德羅妮,就在直播間中舉辦活動:只要粉絲們點讚過15萬,就給粉絲們跳《極樂淨土》,結果沒想到,活動開始後,點讚數瞬間就爆了。
  • 淨土宗:把涅槃的常樂我淨作為生命的最高目標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一個人孤單單,如果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也是孤單單啊。誰能替代我們?各人業力各人負啊。北俱盧洲人就是太享福了,沒有智慧,享的是愚痴的福。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是修些痴福,下輩子享到大福的時候,沒有智慧,就用這個大福來造作種種的惡業。
  • 大安法師概說十大願王
    淨土法門是帶業往生的法門,也是重視懺除業障的,隨緣消舊業,有「淨土懺」。懺法,有作法懺,有取相懺,有實相懺,一心念佛,也是懺悔業障的最好的方法,《觀經》講,至心念一聲南無阿彌陀佛,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五者隨喜功德,是除嫉妒的障礙。人有一種劣根性,就是嫉妒心,看不得別人好。看到人家倒黴,比較舒服;看到人家比較好,比較難過。那是薄福之相。所以我們要有一個隨喜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