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把涅槃的常樂我淨作為生命的最高目標

2020-12-26 念佛居士

諸佛如來以八苦為師,如果這個世間一點苦難都沒有,每個人都會醉生夢死、放逸懈怠,就生不起出離之心和修行之心。

唯有苦難才給他當頭一棒,讓他想一想 :「怎麼這麼苦啊?是不是有解決苦難的方法?」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前不久,有一個同修的嶽母打電話給他說 :「不得了呀,我這個身體不好啊!你能不能找一個寺院讓我去念佛?」由於她到醫院去檢查,突然發現有個腫瘤,據醫生說可能還是惡性的,她就害怕了,趕緊要找個寺院去念佛。

這個同修一聽,「你要念佛,好呀!」就趕緊聯繫了東林寺,我也答應了。但聯繫好了再打電話叫她過來念的時候,她就開始推辭了,說 :「哦,我這個商店剛剛開張,我有很多事情啊!以後再說吧。」

她怎麼又要幹事業了呢?原來她前兩天到醫院重新檢查了一下,發現上次檢查是誤診,她沒有惡性腫瘤,這時候她就還要幹事業,不來念佛了。所以,修道難啊。

我們每天要把死亡放在面前,提醒自己今天就要死了,我們還會琢磨著幹這個事業、幹那個事業嗎?還會琢磨我的家人怎麼樣、我的孫子能不能考上大學這些事情嗎?這時候突兀在我們面前的一定是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

我們來到這個世間是一個人孤單單,如果不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我們離開這個世間的時候也是孤單單啊。誰能替代我們?各人業力各人負啊。

北俱盧洲人就是太享福了,沒有智慧,享的是愚痴的福。我們現在很多人也是修些痴福,下輩子享到大福的時候,沒有智慧,就用這個大福來造作種種的惡業。如果沒有錢,他還能吃得比較簡單點,少造點業 ;

一有錢,吃東西都要山珍海味,要吃穿山甲、大龍蝦,要吃各種進補的東西,那不造大業了嗎?所以我們即使在福當中,也要看到福的虛幻性,對生命要有苦難感和緊迫感,把求出離的心提起來。

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沒有北俱盧洲這樣的難了。西方極樂世界享樂程度超過北俱盧洲,然而西方極樂世界的往生者有智慧,他在享樂當中沒有享樂之想。

為什麼叫極樂?極樂就是離開了苦樂對待的絕待的樂、法性的樂。在法性的樂當中有般若智慧,所以他會把修行作為唯此為大的事情,把涅槃的常樂我淨作為生命的最高目標,離開那種愚痴的享福狀態。——大安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

相關焦點

  • 涅槃有四種功德,就是常樂我淨
    能海上師說:解脫,謂離一切苦之涅槃四德,如涅槃非無常故曰常,涅槃無三苦八苦曰樂,涅槃無我故曰我,涅槃非染汙故曰淨。此四為出離生死之四德。眾生不了,反執此世間現象苦空無常等為常樂我淨,故流轉生死,不得出離也。所宜注意者,涅槃四德為常樂我淨,即是解脫。能解脫世間無常等,就是常樂我淨,不是另外求一個常樂我淨。若另外求一個常樂我淨,乃是束縛,不是解脫。走在離苦的道路上,就叫修行「堅意遠離解脫安樂永,義樂廣大生起求加持」,能海上師說「解脫,謂離一切苦之涅槃四德」。
  • 「常樂我淨」是什麼意思?
    「常樂我淨」,涅槃之功德也。又凡夫之四顛倒也。所謂「常樂我淨」,是指去除四顛倒之後的真正的常樂我淨,去除四顛倒的常樂我淨,才能達到真正的常樂我淨,即所謂四德。常者,如來法身;樂者,即是涅槃;我者,即是如來;淨者,即是諸佛正法。凡夫畏懼生死,誤解涅槃,本在常樂我淨中,而顛倒生死。  「四顛倒」,即凡夫之四顛倒。佛教認為,世間是生死法,一切有為法(有生、住、變異和消失的事物),都是由眾多因緣條件而生滅變化的,它的本性皆是無常、苦、無我和不淨,但「凡夫」不明此理,相反地認為是常、樂、我、淨,顛倒妄執,因稱之為四顛倒。
  • 涅槃經到底講的是什麼
    佛祖一生,用幾十年的時間講」無常「,」苦「,」無我「,」不淨「,這是佛法的根基,至今南傳佛教依然照此思路修行。」無常「,」苦「,」無我「,」不淨「。可是佛祖在最後的時刻,講《大般涅槃經》,則完全反過來講——常、樂、我、淨。這是佛教裡面了不起的辯證法,是佛教至高無上的圓滿的智慧……經的內容該經內容大致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淨土思想、淨土教、淨土法門和淨土宗之間的關係
    淨土,是佛教的專有名詞。淨土有廣狹兩義,廣義來說,淨土是相對穢土而言,如彌勒當來下生的人間淨土、彌勒在兜率內院的天界淨土、普賢菩薩的毛孔淨土,當然也包括諸佛淨土。 狹義來說,淨土是專指諸佛所成就圓滿功德莊嚴而受用「報土」,如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等等。此因唯佛是真正清淨、絕對清淨;心淨、身淨、其土也淨。
  • 佛學漫談:涅槃與圓寂、有餘涅槃與無餘涅槃及自了漢
    (摘錄於《健身之路》的P 319)2、涅槃與圓寂是一個內涵的兩種譯法或說法。涅槃就是圓滿的智慧生命存在形式,其人的生命性已轉化為永恆的智慧存在了。《涅槃經》裡的涅槃,也是一個整體,其智慧生命存在的主體形式是無量智、無量光、無量壽的存在。(摘錄於《健身之路》的P319-320)涅槃是已經圓滿了,圓滿地到達解脫的彼岸。
  • 淨土宗祖師——曇鸞大師
    後來,大師在山西一帶廣講淨土法門,勸導門下弟子稱念彌陀名號,往生西方淨土。不久之後,這裡就成了當時淨土教的中心,遠近各處前來求法者絡繹不絕。也有世俗君子不解大師意趣,常來責問。大師回答說:「我是凡夫,智慧淺短,必須繫心一處,怎能漫無目的,完全沒有歸向呢?」
  • 淨土宗祖師——簡介
    廬山東林寺與長安逍遙園鳩摩羅什譯場,作為南北二大佛教中心,遙相呼應。淨土宗第二祖:善導大師  善導大師生於隋大業九年,臨淄人,是我國佛教淨土宗的第二代祖師,少年出家,看見西方圖頗有所感,夙期往生淨土,受戒之後和妙開律師共讀《觀無量壽經》,曉得此經的觀門是解脫生死之法。唐貞觀中到并州去拜謁道綽大師,接受念佛往生的法門。
  • 佛教宗派 :淨土宗
    奉行謙敬,不起驕慢;常懷慚愧,仰謝 佛恩。(五)給人安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 給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愛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六)學佛大悲心——彌陀如何為我,我 便如何為人。淨土宗之特色編輯本段本願稱名,凡夫入報; 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 《常樂我淨》臨寫示例
    《大涅槃經》卷一,佛言:「汝諸比丘,於苦法中生於樂想,於無常中生於常想,於無我中生於我想卷九又言:「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淨,為度眾生,方便說言常樂我淨。」「常樂我淨」是佛對眾生的方便說法,是開導眾生的手段。此造像記收於《龍門石窟造像題記拓本全編》第九冊,標為唐刻,實際保留了很多北朝的風格特徵。
  • 《淨土聖道》序:破淨土真宗本願念佛法門
    此一事實,淨土宗祖師古來多有不知者;是故彼諸開示,多有誤導眾生之處;今者正德居士於此事實多有闡釋,凡我淨土行者讀已,當可即時改正,因此或可速入淨土之聖道門中,成就淨土之聖道。  如是,自古以來,欲求禪淨圓融者,即難可得;所幸十年來之臺灣地區,由於倡導禪淨雙修之道場漸多,漸成共識,禪淨二宗互爭之狀況已有改善;然而至今仍不能加以如實之匯通,何況能圓融之?
  • 淨土宗的五經一論都是什麼?
    在佛教傳入中國後,淨土宗的經綸也陸續傳入並被翻譯成漢文,到後來,專弘淨土以及涉及淨土的經綸,達到數百種之多。淨土法門大暢諸佛如來度生出世之本懷,乃一乘無上之大教。歷代祖師大德在如此豐富的淨土經綸中,慧眼擇取了五經一論作為淨土宗的根本經典。
  • 佛教經典 |《大般涅槃經》序
    《大般涅槃經》亦稱《大本涅槃經》或《大涅槃經》,簡稱《涅槃經》。這部經是佛住世時,所說的最後一部經。>大般涅槃經者。故非淨不能渝。是以斯經解章。敘常樂我淨為宗義之林。開究玄致為涅槃之原。用能闡秘藏於未聞。啟靈管以通照。拯四重之癰疽。
  • 佛教:「一心念佛,往生極樂」淨土宗
    但是事實上,西方淨土只是淨土中的一種,佛經上提到的淨土還有彌勒淨土、靈山淨土、密嚴淨土、琉璃淨土,等等,非常多。只是因為淨土宗的巨大影響,使西方淨土成為中國佛教最有影響的淨土信仰。淨土宗,就是認為專修念佛即可往生阿彌陀佛淨土的中國佛教宗派。念佛不光是口宣佛號,而是禪觀的一種,是要通過念佛使心念安定達到禪定(三昧)的境界。
  • 一段不可不知的「中國淨土宗」發展史實!
    竊以真宗叵遇,淨土之要難逢淨土宗的創立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件大喜事。作為開宗之祖,唐朝善導大師(公元613- 681年) 在長安悟真寺,寫了「五部九卷」的巨著──《觀經疏》、《觀念法門》、《法事贊》、 《往生禮讚》、《般舟贊》,尤其是《觀經疏》四卷為開宗立教之根本祖典。
  • 《大般涅槃經》(311)卷十九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品第二十二之一
    云何復言常樂我淨而可得聞。何以故。世尊。斷煩惱者。名得涅槃。若未斷者。名為不得。以是義故。涅槃之性。本無今有。若世間法本無今有。則名無常。譬如瓶等本無今有。已有還無。故名無常。涅槃亦爾。云何說言常樂我淨。複次世尊。凡因莊嚴而得成者。悉名無常。涅槃若爾。應是無常。何等因緣。所謂三十七品。六波羅蜜。四無量心。觀於骨相。阿那波那。六念處。破析六大。
  • 你想了解淨土宗,一定要知道淨土5種經典!
    淨土宗是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是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佛教宗派。淨土宗獨尊念佛,與禪宗共同成為影響中國佛教最大的兩個宗派。淨土宗的開山祖師是東晉慧遠大師,其側重於在禪境中念佛。歷代以來,中國淨土宗的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以及陝西西安的香積寺。
  • 南普陀佛學院​明鋆法師問:請問弘一法師淨土宗如何入門?
    南普陀寺佛學院明鋆法師問:請問弘一法師淨土宗如何入門?
  • 淨土宗開山祖師——慧遠大師
    你們看我和他辯論。」及到聽慧遠大師講《法華經》時,屢次欲提出問題來問難,終因心情戰慄,汗流浹背,一句也不敢問。另有謝靈運恃才傲物,一見慧遠大師,肅然心服。足見慧遠大師感格人心之威德。東晉時代,佛法雖已不斷的傳入,然尚不完備。所以梵僧來華弘化者,仍然絡繹不絕。慧遠大師感於法道有缺,曾派弟子法淨、法領等西行取經,得到諸多梵本佛經,遂於廬山置般若臺譯經,成為我國翻譯史上私立譯場的第一人。
  • 奧義書中的「解脫」與佛教的「涅槃」
    奧義書中的主流思想認為,世界事物的根本實體是「梵」,而生命現象中的主體是 「我」( 阿特曼) ,無數生命個體的「我」是小我,這些小我在本質上又和梵( 大我) 同一。認識不到這一點 的人就會去追求自己的小我,追求佔有較多的東西。這樣就會有佔有的欲望,從而促成業力的生成,導 致輪迴和其中的痛苦。因此,在奧義書思想家看來,要消除人的欲望,停止造業,獲得解脫,就要真正認 識梵,認識「梵我同一」。
  • 淨土宗:釋尊一代時教興起的大致因緣
    正因為釋尊觀照到我等凡夫輪迴生死的苦痛,方以大悲心從常寂光土隱然垂跡於娑婆穢土,示現八相成道,應眾生種種根機,施以種種教化。驚入三界火宅之門,遍灑甘露法雨,滋潤苦惱眾生的心田,澆灌發育菩提佛種。於眾生濃重之無明永夜,點燃智慧的火炬,爍破眾生內心的暗冥,開啟智慧光明。釋尊以種種善巧方便度化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