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農村美食:一日三餐早晚兩頓一個樣,養成的習慣是情懷難改變

2020-12-14 鹿塬農事

苞谷糝、酸黃菜、油潑辣子,再切幾塊厚鍋盔,這乃陝西人早、晚飯的標配。早上稱為早飯、晚上叫做「喝湯」,其實兩頓飯食材一樣的,就是叫法不同。陝西農村這樣的飲食習慣由來已久,這「四件套」缺一不成飯,即使加上一道葷菜,反而更加不合胃口。

這樣的飯食搭配科不科學?無從考證。卻養出了陝西人的豪爽和精幹,無緣領教「啤酒肚」、不懂得「三高」是什麼。營養搭配是否合理,健康最有說服力。

地道的陝西套餐,食材和做法都是有講究的:

一、苞谷糝:早飯稠、晚飯稀

苞谷糝,又叫玉米糝,東北人叫小碴子。

在糧食加工中首先拌水去皮,經過碾米機的三遍加工,同時進行粒面分離。苞谷糝取用就是除胚芽以外的部分,含糖量低、澱粉含量少,這樣的苞谷糝才算地道,做出來的飯黏香滑溜。

熬(煮)苞谷糝鐵鍋是首選,大鍋飯比小鍋效果好,吃起來更香。適量加入食用鹼是必須的,而且把握好量很關鍵,鹼少不香、鹼多嗆人。

熬苞谷糝是個技術活,必須是大火下入,不停拌動,待到五成熟後,小火慢熬;直至湯水發亮,上下均勻後即可出鍋。

「變異」吃法:安康一帶有與大米混煮的吃法,味道也不錯。其實我更喜歡給裡面加點紅薯吃起來又甜又香,我們當地叫做「紅苕苞谷糝」。

二、酸黃菜:是苞谷糝的絕配

酸黃菜,製作是特別簡單,大多是用自家種植的蘿蔔纓子(葉子),洗淨之後放入罈子,無需佐料進行醃製,就是這麼簡單,但卻釀出這樣的美味。

優質的酸黃菜,是用芥末纓子(葉子)醃製的。說是野生的,其實就是收割芥末時灑在田間的種子,二次發芽長出來。這種材質的酸黃菜有著特別的味道,不論早晚飯切上一盤,拌上點祘苗,放點辣椒麵,燒些食用油往頂上一潑,額的神呀!香的很,把人香得都找不著北咧。

三、油潑辣子一道菜

我國的飲食口味是: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中西部的陝西喜歡吃辣也就容易理解了。陝西「八大怪」之一就是「油潑辣子一道菜」,有「無酒不成席」之說,在陝西是「無辣不成席」。

早晚飯中的辣椒也很重要,酸菜中的辣椒放得中性,自己根據口味輕重不同隨時還要添加;再者,鍋盔夾辣椒也是習慣吃法,離開辣椒鍋盔都吃不出香味,至於飯量下降一半。

正宗的油潑辣子一般會選用粗辣麵,也就是手工用石臼或碾槽砸出來的。潑油前放少許食鹽,這樣辣味厚重,潑油時降低油溫,燒糊的辣椒會降低辣味,陝西人吃起來不過癮。

四、鍋盔:能咥鍋盔是牙口好

陝西的鍋盔在全國有名,乾縣的「乾州鍋盔」更是歷史悠久。有句俗語叫做「有牙沒鍋盔、有鍋盔沒牙」,在陝西這地方,只要有鍋盔都能吃到八十歲,這是從小吃鍋盔練出來的,一點都不假。

酵面鍋盔,柴火鍋烙,外酥裡嫩,吃上一口嘎巴脆,聽著聲音、看著吃像,哈喇子都能流二尺長。

陝西人的飲食習慣就是這麼簡單,在如今的農村生活條件改善的今天,還能保留著傳統的飲食習慣,只能說明這是老陝們的美德,是一種難以更改的情懷。

怎麼樣?是否也有胃口?來咱陝西盡飽吃!哈哈!

相關焦點

  • 陝西有些地方為啥一天吃兩頓飯?這是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們該尊重
    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這個一天兩頓飯的地方現在仍然有,就黑嫂知道的,在陝西某些地方,還是一天兩頓飯。他們是窮嗎?當然不是,這是種習慣,那為啥有這種習慣呢?咱們就來說一下這個問題。一、偶然發現有人吃兩頓飯大概是07年左右,黑嫂在山西交口收廢品,租的院子裡同樣住了一個漂亮的小媳婦,手很巧,會做各種美食,黑嫂樂意跟她親近。但住了一段時間,黑嫂發現在了一件怪事,就是她吃飯時間和我們是不一樣的。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當然,對於兩千多年前的貴族階層來說,「一日三餐」卻是真不遠。比如以《周禮》的記載「王齊日三舉」,也就是周天子一天要吃三頓飯。以唐朝人賈公彥的觀點,當時的周天子「一日食有三時,同食一舉」。也就是周天子每天「後面兩頓飯」,吃的都是「朝食」的剩飯,卻實實在在「一日三餐」。《左傳》《戰國策》裡的貴族們,每天也多了「日中之食」,權貴門下的「門客」們也是「日三食」。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比如在秦朝之前的中國,由於農業發展比較慢,當時無論是糧食還是吃得都非常少,所以那時候的普通人和小貴族一天只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有資格吃四餐,諸侯可以吃三餐。他們將每天的第一頓叫做「朝食」,稱「饔」,一般在上午九點左右吃;把每天的第二頓飯叫「餔食」,稱為「飧」,一般是在下午四點左右吃。宋朝理學大師朱熹就曾在自己的《集注》中提到:"朝曰饔,夕曰飧"。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午餐時,古人習慣稱其為「午餐」或「中間」。一天吃兩頓飯,人們認為「聖人與人民一起耕種並進食,飯就開始了」(「孟子騰文宮」)。如果您吃東西,那就意味著一天結束了。如今,人們經常使用「一日三餐」來表達對時間的不同情感,包括珍惜時間的人們的情感。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化,吃飯的節奏也在調整,最終才固定為一日三餐。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哪種吃法更健康?你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種吃飯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一天吃兩頓和一天吃三頓飯,哪種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通常是指,每餐食物種類豐富,吃飯要有規律。
  • 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在自然界,動物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要麼在吃飯,要麼在覓食,只有極少的時間用於打鬧嬉戲。比如熊貓,因為食物營養有限,且自身消化效率很低,它每天花在吃飯的時間長達12-16小時,每天咔嚓咔嚓吃掉20公斤竹子。
  • 我們現在的一日三餐,若是改成一日兩餐會如何?答案被說出
    我們現在養成的「一日三餐」的飲食概念,其實並非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中國古代大多數朝代其實講求的是「一日兩餐」,徹底改為現在的「一日三餐」其實歷史並不長,也就一百多年的歷史。從史料看,先秦時期開始,基本上吃飯就是早晚餐,戰國開始才有王公貴族和富家才有了一日三餐吃法。每天一頓飯,別說餓不死,反倒活的更長。病都是吃出來的,七分飽是最好的飲食習慣。如果一天只吃一頓,習慣了也能堅持,但人活世上,早餐、午飯、晚飯、一日三餐,也是享受生活。三餐合一起,只吃一頓,省了時間,缺了煙火。
  • 宋朝之前的人們從不吃午餐,「一日三餐」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一日三餐」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是約定俗成,有時甚至會因為只吃了兩頓飯,而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如今也有很多人,為了減肥、保持良好的身材,一天只吃兩頓飯。而令人詫異的是,這種現象早在古時就有過,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一日三餐」的習慣,其實是後來才逐漸發展演變的。
  • 一天只吃兩頓飯,和吃一日三餐,哪種飲食方式是科學的?一文解釋
    我們吃飯一般一天吃三頓,早中午各一頓。但是有的人為了減肥就會選擇不吃晚飯,他們一天只吃兩頓飯,那麼哪種飲食方式是科學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不吃晚飯有什麼危害?不吃晚飯容易失眠。一日三餐的好處有哪些?早餐吃好能給身體提供一天最初的能量,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率。中午按時吃飯,保證營養均衡,能為接下來的工作注入更強大的動力。晚餐要少吃,但也要營養充足,能幫助睡眠,減少飢餓感帶來的疾病。並且晚上比較冷,吃好晚飯能減少身體上的寒冷。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
  • 習慣——早睡早起是怎麼養成的
    萬事開頭難,一個習慣的養成需要的不僅僅是時間,還有從未有過的精神考驗。就拿早睡早起來說,對於一個習慣了熬夜然後睡到太陽高照自然醒的人,要早睡,那麼在晚上10點就躺下,早上6點雞一叫就起床。很多人覺得(尤其是父母)這可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最多早上定個鬧鐘,一遍不夠就兩遍,兩遍不夠就三遍,反正總能叫醒。然而這是還真沒這麼簡單,首先我們要知道養成這麼一個習慣要克服兩個因素,身體上的和精神上的。
  • 中國人「一日三餐」古來有之?「一日兩餐」在中國古代延續數千年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一日三餐」的概念深入人心,並且以為自古以來都是這樣,但是在古代其實是「一日兩餐」的,沒錯,就是「一日兩餐」!。其實一日三餐的這個生活習慣歷史並不長,最多不過100多年的歷史。直到清朝晚期,才開始形成一日三餐。在此之前,中國人一直是一日兩餐。
  • 一日三餐也能吃錯?這樣的飲食習慣,醫生看了都直搖頭
    可是隨著網際網路時代的發展,我們的生活節奏變得越來越快,1.5倍速、2.0倍速的生活方式壓得很多人喘不過氣來,很多人的一日三餐變得越來越將就,也誕生了很多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吃得不對與吃的不好,都非常危險現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是:加最長的班,熬最深的夜,第二天睡到中午自然醒,然後早飯午飯一頓外賣打發。
  • 我的一日三餐,每頓水煮菜卻只吃小半碗,網友說:吃那麼少做不到
    我的一日三餐,每頓水煮菜卻只吃小半碗,網友說:吃那麼少做不到從過年到現在,天天做好吃的,不知不覺就胖了十幾斤。不稱體重還真不知道自己胖了,那天要出門辦事,找了一件去年買的漂亮衣服出來,試了試,居然胖了好多。嚇得我趕緊稱體重,不稱體重還罷了,這一稱體重,嚇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