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2020-12-11 懂球帝官方

▲文會圖(局部)
吃飯這件事上,很多習慣看起來特別天經地義,就比如說一日三餐,好像人生下來就應該這樣,但其實不是。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當然是個問題。

一日三餐是人生來如此

今天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都奉行一日三餐,這是一個養成的過程,有些地方,這個習慣確立得相當晚。有的還沒有形成。

在自然界,動物們除了睡覺的時間,其他時候,要麼在吃飯,要麼在覓食,只有極少的時間用於打鬧嬉戲。比如熊貓,因為食物營養有限,且自身消化效率很低,它每天花在吃飯的時間長達12-16小時,每天咔嚓咔嚓吃掉20公斤竹子。所以每天它醉心遊戲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值得所有觀眾珍惜。

人類早期先民,包括今天的亞馬遜、非洲中部和印尼一些比較原始的村落中,並沒有「一日三餐」的概念。他們的生活方式主要是採集和漁獵,大部分時候食物僅足以維生,所以吃飯沒有時間點,有吃的就先吃著。

比如BBC紀錄片《人類星球》裡刻畫的非洲中部叢林採蜜之旅,土著小夥子冒死爬上幾十米高的大樹採下來新鮮野蜂蜂蜜,親人在樹下接過籃子立即就大塊朵頤,這樣的畫面放上抖音快手,不知能饞死多少人,但是這樣的收成對於他們並不是天天都有,更不是隨手可得。

▲《人類星球》劇照
「丹尼爾·艾佛裡特在著作《別睡,這裡有蛇!》中記錄了作者在一個孤絕的人類部落裡的所見、所聞:南美洲毗拉哈印第安人以食為樂,只要村裡有食物,他們一定要吃個精光。但是錯過一兩頓不吃,甚至一整天不吃也沒關係。他曾經看到有人連跳三天舞,中間只吃了一點東西。」

「當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到城市,他們很驚訝於城裡人吃東西的習慣,特別是一日三餐這件事,離開村莊的第一餐,他們狼吞虎咽。第二餐,他們也同樣盡情猛吃。第三餐,他們一臉懵逼,打著飽嗝問,我們還要吃嗎?等6周的城市之旅結束後,他們平均胖了13公斤。」[1]

▲毗拉哈人

兩餐變三餐的文明之路

進入成熟的農耕文明後,吃飯開始變得規律。

中國周秦至兩漢,普通人一天吃早晚兩頓飯,早餐叫饔,在早上10-11點,晚飯叫飧,在下午3-5點。孟子說,「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孟子·滕文公上》)

漢代統治階層開始變成一日三餐或四餐,而平民一般也還是兩餐。《漢書·淮南厲王劉長傳》裡說「皆日三食,給薪菜鹽炊食器席蓐」。意思是劉長謀反,獲罪徙蜀,文帝下令仍給他一天三頓飯的待遇。[2]

到唐宋,普通人也吃三餐了,加了一頓午餐,並且這頓午餐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但是中國太大發展極不均衡,再加上古代戰爭、災害頻繁,所以普通人三餐或兩餐實際長期並行,甚至同一個地方,某些時期是三餐,某些時期又是兩餐。

清朝「帝王餐」是「兩餐」制,即「早膳」「晚膳」兩頓飯。清朝皇家的「兩餐制」與秦漢時的「兩餐制」在時間安排上有較大差別,早膳一般在卯正以後(早晨6,7點後),晚膳多在午、未兩個時辰(中午12點至午後14點)。

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3]

▲邵氏電影《傾國傾城》,導演李翰祥
類似的,古代近東、希臘、印度的普通人一般也只吃兩頓。三餐最早或見於古埃及。古埃及普通人本早晚各一頓,但富裕者逐漸在下午加一餐。[4]

英語lunch 起初的含義是「一團」、「一塊」,英國有兩個方言把「午餐」叫作lunshine(一塊食物)和nonschench;non即「noon(中午)」;schench,「飲料」;意即「中午的飲料」。「午餐」的正式用語luncheon即是由lunshin和nonschench合併而來的,其完整的含義是「一塊食物加上午的飲料」。英國人這頓午飯,也是從非正式慢慢加出來的。

日本人一日三餐的習慣也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中,日本人習慣每天只吃兩頓飯。即上午10點一次,下午5點一次。一日三餐的習慣也是近代生活水平上升才形成的。

▲電影《七武士》劇照,困苦的農民以免費吃白米飯為報酬招募武士抵禦山賊,自己只能吃稗飯
另外,日本人以食稻米為主的習慣是從昭和時期,更確切地說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開始的。過去,日本人主要以碾碎的大麥米為主食。當時以米、粟、稗子參合在一起的混合飯只有富裕人家才有,一般人都則食用麥、蠶豆、白薯乾等混合在一起煮的菜粥。

吃飽了之後,三餐變兩餐的想法

1895年,《打獵者周刊》(Hunter Weekly)裡,英國作家蓋伊·貝林格在文章中第一次使用了「brunch(早午餐)」這個詞。他在文章中說:「為何不用一種新的、由茶或咖啡開啟的午間飲食來替代我們每周日教會活動後那個提早開始的晚餐呢,後者往往是各種開胃派和葷腥,對人是一種折磨……有了早午餐,周日上午不用早起,這會讓周六晚上喝得酩酊大醉的人感到輕鬆很多。」

上世紀20年代,貝林格把brunch稱為「周六晚上的醒酒餐」的說法,在美國東海岸流行起來,成為休閒和社交新寵,人們在早午餐上追求花樣翻新,特立獨行。

1939年,《紐約時報》刊文宣稱周日就是「一日兩餐」,即早午餐和晚餐。而到了60年代,早午餐更加風靡。90年代的時候,美國人在周六也開始吃早午餐,而早午餐也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不再成為專屬於周日的一種「特殊活動」。[5]

最初的brunch不是每日提供的,一般只安排在周日或假期,是一家人團聚溝通的機會,如今是晚睡一族喜愛的生活方式。

國內馬未都也在文章裡主張過一天吃兩餐,提議減去午飯和午休時間,縮短全天在崗時間。他認為這樣利於增加社會晚間消費,減少營養過剩,提高工作效率。這個想法的基礎,是現代普遍營養過剩,且腦力勞動越來越主流的現實,人每天的能量消耗和補充需求和過去不一樣了。事實上,很多上班族確實就是中午不吃飯或者吃得越來越簡單。

三餐意味著什麼

對於普通人來說,從沒有餐點到開始兩餐,再到變成規律的三餐,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有了食物儲備,普通人家可支配的食物增加了,多吃一頓就變得自然。農業的發達是這一切的先決條件。

如今仍保持了原始生活方式的部族主要生活在熱帶雨林,那裡的自然環境提供了足夠生存的物質供應——鳥獸豐富、可採食植物眾多,狩獵採集生涯不算艱難的情況下,生活方式不需要改變,不需要去艱苦的學習發展農業,有的吃就吃,也是一種幸福。

人類早期的農業生活是要比漁獵更艱難的,依據考古發現,7500年前開始從事種植業的人類祖先,身高比從事漁獵的人類祖先有明顯下降。

在新石器時代早期,隨著稻作農業的進步,日本農民的身高在幾千年中下降了8釐米,而且隨著農業在中美洲紮根,那裡的男性居民身高也下降了5.5釐米,女性居民身高下降了8釐米。換句話說,農業經濟的發展帶來了這樣的結果:儘管農民們生產的食物總量增加了,但是每個孩子可以用於生長的能量卻減少了,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把相對較多的能量用在了抵抗感染、應對不時發生的食物短缺,以及長時間的田間辛苦勞作等方面。[6]

三餐制還要歸功於工業社會降臨,8小時工作制統治的開始。如今三餐仍是普通人保障精力,同步社會生產節奏的方式。

和古代一樣,對於社會上層、富人來說,他們一直在每日用餐次數和時間上領先普通人,這有富足的原因,社交的原因,這更是身份的體現。

▲韓熙載夜宴圖 (局部)
保羅·福賽爾的《格調》這本書雖然立意諷刺,但是也充滿深刻的觀察,該書認為階層提升的標誌在用餐上表現為,晚餐時間越來越晚,持續時間越來越長。中上層在晚8點開始他們的晚餐,更高階層在晚9點,甚至更晚開始他們的晚餐。而低階層一般晚上5點半吃晚飯,並且很快吃完,有可能只花幾分鐘。而把餐前酒喝到晚上10點,飯吃到凌晨1點半,3點半才收拾乾淨的人,肯定是暴發戶。

▲艾克森
如今,對於每天吃幾次飯,最講究的恐怕要算運動員了,他們的身體非常敏感,對於吃有特殊的要求。

比如國足球員艾克森就採取「1天6餐、少食多餐」的吃法,目的是儘可能控制體脂含量,增加肌肉。對於蛋白或碳水化合物的攝入,他給自己提出了「精確到克」的要求。

▲C羅
而世界上最有名的每天雷打不動6頓飯,保持著比超模還低體脂率的,是永遠不老的C羅。

註: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參考資料:

1、周成·《讀了這本書,我再也不敢看不起胖子、神經質和話嘮》

2、王學泰·《中國飲食文化史》

3、倪方六·《中國人「一日三餐」的由來》

4、維舟·《午飯的起源:一日三餐的演化》

5、荊棘·《午餐的革命 ——「一日兩餐」與欲望經濟學》

6、丹尼爾·利伯曼·《人體的故事》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原文連結

相關焦點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 一日三餐並非古已有之,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你還真不一定能想到
    如今我們國人大多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並非是從古至今代代相傳下來的。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又是從何時流行起來的呢?秦朝首次統一促進了生產力其實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民間的習俗和思想演變。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哪種吃法更健康?你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種吃飯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一天吃兩頓和一天吃三頓飯,哪種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通常是指,每餐食物種類豐富,吃飯要有規律。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一天吃兩頓飯和一日三餐,哪個更科學?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人們一天吃多少,吃幾餐和他們的生產條件和物質水平有極大的關係。比如在秦朝的時候,普通人一般就只吃早晚兩餐,流行「兩餐制」,「兩餐制」是時間一般都是在上午九點以及下午四點,只有皇宮貴族才有權利吃四餐,諸侯只能吃三餐。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根據傳統方式來看,每天三頓飯必不可少,每一餐都很重要,可以給人體補充不同營養。可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許多人就有了新的想法,習慣也有不同。發現現代的多數人,從一天三頓飯變成了一天兩頓飯,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省去了早餐,或者是有人為了減肥,不去吃晚餐,覺得晚餐不吃可以瘦身。
  • 李榮浩一天只吃一頓飯,月瘦16斤,這樣吃靠譜嗎?
    有人說:身心再怎麼疲憊不堪,我們也要吃好一日三餐,一頓不吃就餓得慌。大部分人覺得,餓一頓就會餓壞肚子,得膽結石等等問題。實際上,大部分現在的腸胃問題都是吃壞的,而不是餓壞的。在以前,我們人類從來都是餓了才吃飯,而不是到點就吃飯,其實,世界上所有的動物都是餓了才吃東西,不是定時定點一日吃三餐的。
  • 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都免於飢餓的困擾,一日三餐成為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還會有下午茶或者夜宵來改善下自己的夥食。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天吃幾頓?其實在古代,人們一天吃幾頓飯跟他們的生存條件有很大的關聯。
  • 古時候講究過午不食,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
    大多數人已經習慣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模式,也有人是三餐再加上兩點。但以前的時候,很多人可能會聽說過一天只吃兩頓飯,尤其是在冬天的時候,因為光照時間比較短,很多人就把飯菜做成了一天兩頓。究竟是一天吃兩頓飯,還是一天吃三頓飯更好了?
  • 正常的人一日吃三餐,有些人一天只吃午餐這一頓飯,這樣好嗎?
    今天和朋友聊天,不知道說什麼,兩人就扯到了一日吃幾餐這個話題。朋友說他認識一個人,一天只吃午餐那一頓,已經堅持十幾年了,到現在身體也特別好。我聽後第一反應是這人不用乾重活,且日常的工作應該也非常輕鬆,所以一天吃一頓飯就可以了。為什麼會這麼想呢,聽我來說一說。
  • 一天三頓怎麼吃減肥
    核心提示:在減肥期間早餐的時候一定要吃一些低熱量高蛋白的食物,飲食中攝入的蛋白質比較高,對於一天營養的補充是很有幫助的,可以吃雞蛋也可以吃全麥麵包,喝一杯脫脂奶,有助於營養吸收,雞蛋和牛奶中的營養成分多數都是蛋白質,鈣和鐵,全麥麵包中含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於補充身體的營養和抑制發胖都有很好的作用。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
  • 一日三餐的習慣是怎麼來的
    張慧  一天應該吃幾頓飯?即使拿這個問題去問幼兒園的孩子,也能得到「一日三餐」的標準答案。早餐、中餐和晚餐,放之四海皆準,世界各國都不約而同據此遵循。  然而,為什麼不是兩頓,或者四頓?這可不是一個無釐頭的問題。
  • 減肥一天三餐怎麼吃
    核心提示:減肥這個事情一直是很多肥胖者的困擾,不知道要怎麼才能減肥,才能讓自己的身材更完美,雖說減肥方法有很多,終歸還是離不開飲食與運動,只有保證一日三餐飲食總熱量低於身體每天輸出的熱量,再利用運動增加消耗,才有機會使體內的脂肪含量越來越少。減肥期間一日三餐格外重要,包括飲食結構、用餐時間、飲食攝入量三大方面。那麼減肥一天三餐怎麼吃才更合理?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漢代有傳言說,加分後,一日兩餐逐漸改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以早餐,午餐和晚餐命名。對於早餐,漢代稱為冰箱,是指早上起床洗碗後使用的小吃。在唐代,冷飲開始被稱為點心。
  • 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中老年人更適合怎麼吃?
    如何吃飯一直是大家關注的問題,畢竟吃的是否正確也影響到了人們的身體健康,所以對於怎麼吃這方面,形成了很多流派,有些人覺得要每頓飯少吃點,也有人會認為飯要正常吃,不然會影響到人體吸收營養,而在生活中,也有了一日兩餐的出現,那麼這種飲食習慣好不好呢?和一日三餐有什麼區別?堅持一日兩餐,到底對身體好不好?
  • 一日三餐vs少吃多餐,哪個更減肥?
    正確的減肥方法不是不吃飯或者每天只吃一頓飯,健康又有效的減肥方法是少吃多餐,那麼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有什麼好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了解下吧! 少吃多餐是什麼意思少吃多餐就是指每餐不要吃太飽,把原本一天三餐的食物分為多餐攝入,這樣能有效防止暴飲暴食。
  • 世界頂級大力士一頓飯吃18斤雞肉,網友表示:一般人吃不起!
    對於一個體重70公斤的年輕人來說,一日三餐正常飲食一般不會超過3000大卡的熱量。而職業健美運動員在增肌期需要更多的熱量,就拿鹿晨輝來說,他一天飲食可以達到5000大卡。這樣的高熱量飲食一般人是無法吃下的。而接下來這位世界頂級大力士一頓飯就吃掉18斤雞肉,一天飲食總熱量過萬大卡!
  • 減肥期間怎麼吃?教你這樣搭配一日三餐的健康飲食,營養又科學
    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面對這三大問題:早餐吃什麼?午餐吃什麼?晚餐吃什麼?現如今,對於大多數人而言,「吃」變得更簡單了,吃多吃少亦或是吃什麼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而且越來越多人注重身材塑性和減肥,一些人為了身材更好,長期飢餓或節食,或挑食,在古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曾指出:「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