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向來以出色的農耕技術聞名世界,這也大大地推動了古代社會生產力和民族文化的發展。古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因此可見飲食在古人心中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如今我們國人大多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並非是從古至今代代相傳下來的。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又是從何時流行起來的呢?
其實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民間的習俗和思想演變。比如在秦朝之前,由於當時的農耕技術和生產力有限,人們可以吃的食物比較有限,當時只有包括士大夫在內的貴族階級才能一天吃兩頓飯,皇帝可以提升到四頓飯,諸侯為三頓。第一頓飯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在下午四點前後,其他的就不那麼固定了。
漢朝時期大部分的官員和人民基本都保持在一天兩頓飯,但是在統治階級中少數能夠一天三頓飯。我國所謂的「一日三餐」基本可以確定是興起於漢代,只不過引領這種「風尚」的是少數貴族,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老百姓依然是兩頓飯為主,並一直向下延續到隋唐時期。
隋唐時期我國農業生產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不管是貴族階級的生活還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相較此前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因此有一部分人開始改為一日三餐,但還沒有上升到完全普及。事情的轉折點出現在宋代。
《縣齋有懷》:「朝食不盈腸,冬衣才掩骼。」
眾所周知兩宋時期是我國經濟最為繁榮的階段,經濟總量在當時即便放眼全球也是遙遙領先的。宋朝時期重視商業發展,很快人們就富足起來,因此在民間普遍形成了一日三餐的習慣。宋朝時期還逐漸解除了自古以來的宵禁政策,宵夜也開始盛行於中原大地,人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兩宋時期興起的「一日三餐」現象一直持續到明朝,但在清朝又變為了一日兩餐,即便是統治階級也是如此。這和當時滿清貴族的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主要由皇室貴族引導並很快在全國形成了一種約定成俗的習慣,這又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
參考文獻:
《縣齋有懷》
《宋史》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歡顏歡妮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