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怎麼吃飯?一天只吃兩頓,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2020-12-14 黃門左侍郎

古人最初一天只吃兩頓飯,現代的「一日三餐」始於何時呢?

追求健康飲食的人們,總結出了一個順口溜,叫「早上吃飽、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這說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飲食常態。如今,一日三餐已經是我們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在古代,要想一日三餐,並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的。

從史料所記和考古發現來看,在原始時期並無「一日三餐」概念,而是「飢則求食,飽則棄餘」。中國是傳統的農業社會,遠古時代,由於農業不發達,糧食有限,人們的飲食是受到節制的。

「定時吃飯」是人們飲食文明進步的標誌,先秦時期,普通人家都是一天吃兩頓飯,即所謂「兩餐制」。這兩頓飯可以看成是現在的「早飯」與「晚飯」,但是,古人並不這麼叫,而是把一天中的第一頓飯叫「朝食」,稱為「饔」;把一天中的第二頓飯亦即最後一頓飯叫「食」,稱為「飧」。這也就是朱熹《集注》中所說的「朝曰饔,夕曰飧」。

這種飲食節制,並不是僅僅是生活所逼,更有制度規定。據史料所載,秦漢以前,普通人家一天只吃兩頓飯。《墨子·雜守》說,兵士每天吃兩頓,食量分為五個等級。對於進餐時間,古人講「食不時不食」(《論語》)。佛教中的「過午不食」,很有可能就是脫胎於此。在不應進餐的時間用餐,被認為是一種越禮的行為或特別的犒賞。如《史記·項羽本紀》記載,項羽聽說劉邦欲王關中,曾怒而下令「且日享士卒」,藉此犒勞將士,激發士氣。

漢代以後,一日兩餐逐漸變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有了早、中、晚飯的分稱。早飯,漢代稱為寒具,指早晨起床漱洗後所用之小食。至唐代,寒具始有點心之稱。《能改齋漫錄》云:「世俗例以早晨小食為點心,自唐時已有此語。」至今,我國許多地區仍稱早飯為早點。午飯,古人曾稱之為「中飯」或「過中」。

但是,漢代的普通人家仍只能一日只能兩餐,只有帝王之家才可以享受特別的待遇,可以三餐或四餐(皇室四餐,諸侯三餐)。「四餐制」在漢代被嚴格執行,即使帝王死後,祭祀時也要「日上四食」。但「四餐制」也並非一成不變,在特殊時候要「減餐」。比如國家遭遇嚴重的天災人禍時,皇帝就得減少飲食量和次數,以此自我懲罰,響應上蒼給人間的警示。

身為諸侯,享有一日三餐的權力,也並不是能保持終生的,如果犯錯,是會受到「減餐」的處罰的。比如西漢時,皇上在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這就證明了,古人一天能吃幾頓飯,是與其身份有關的。

歷史的車輪駛入唐、宋之後,由於社會經濟的不斷提升,糧食產量大幅提高,普通人家才開始享有一日三餐的口福。但是,部分貧苦人家由於條件不允許,則繼續實行兩餐制。

不過,清朝的「帝王餐」不是「四餐」而是「兩餐」——皇帝一天只吃兩頓飯:「早膳」與「晚膳」。一日兩餐,是滿族的傳統飲食風俗,入主中原後,滿族人將這一食俗也帶進了皇宮。其實,清朝「帝王餐」是「明二暗四」:在早膳和晚膳這兩頓正餐(大餐)之外,還有「早點」和「晚點」兩道副餐。

民以食為天,餐桌無小事。從「兩餐制」過渡到「三餐制」,餐制的小小變革,昭示著人類社會的物質發展水平向前躍進了一大步!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古人真的一天只吃兩頓嗎?一日三餐又是從何而來
    一日三餐,一次餐不吃餓的慌。有時候工作晚了或者玩累了還要加幾餐。聽說在我們古代老百姓只能吃兩餐?難道他們不會餓嗎?那一日三餐是說法又是從何而來。
  • 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是從何時開始的?
    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 5000年來為何古人只吃兩餐?而現代人則一日三餐?原來是這樣!
    在5000多年的歷史中,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漢代有傳言說,加分後,一日兩餐逐漸改為三餐或四餐。並且,三餐開始以早餐,午餐和晚餐命名。對於早餐,漢代稱為冰箱,是指早上起床洗碗後使用的小吃。在唐代,冷飲開始被稱為點心。
  • 為何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看完你就知道了,原來是因為這
    現在有個俗語,想必大家應該都知曉,那就是"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的慌",這句話其實很好理解,那就是人們吃飯一定要一日三餐,頓頓都要吃,而且,還有個話和這個搭配更好,那就是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絕大多數人都免於飢餓的困擾,一日三餐成為大家最基本的生活方式,有時候還會有下午茶或者夜宵來改善下自己的夥食。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天吃幾頓?其實在古代,人們一天吃幾頓飯跟他們的生存條件有很大的關聯。
  • 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
    一日三餐指一日內的吃三餐,分別為早餐、中餐、晚餐。古代朝食稱饔,晚飯稱飧。在宋朝以前,普通老百姓一天只能吃兩頓,只有皇室才有資格吃四餐,而諸侯吃三餐。在西漢時期,在給因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就很好的證明了諸侯吃三餐這一點。
  • 一天只吃兩頓飯,和吃一日三餐,哪種飲食方式是科學的?一文解釋
    我們吃飯一般一天吃三頓,早中午各一頓。但是有的人為了減肥就會選擇不吃晚飯,他們一天只吃兩頓飯,那麼哪種飲食方式是科學的?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不吃晚飯有什麼危害?不吃晚飯容易失眠。不吃晚飯容易影響內分泌。人如果經常不吃晚飯,身體能量得不到及時供應,內分泌系統就會出現紊亂,很容易導致皮膚長痘,掉頭髮,皮膚變得暗黃無光,影響外在容貌,很會給人們帶來心理上的不適應。不吃晚飯會引起血糖異常。我們身體的血糖都來自於食物,晚上不吃飯會降低血糖水平,時間長了會出現低血糖,患者因此頭暈眼花,身體無力。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三頓了
    中國有句俗語: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為我們提供了能量,日常幹活更加有力氣,不過一日三餐是現代人的配置,在兩千多年前,中國人日常只吃兩頓,即便是皇室貴族,也沒有早中晚三餐的習慣。
  •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哪個更科學?看看醫生怎麼說
    吃飯是人們每天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有的人認為一日三餐,一天吃三頓飯才是最科學的飲食,而有的人講究過午不食,認為古時候老百姓是吃兩頓飯的,現代社會的人飲食營養太好,腸胃負擔重,應該也吃兩頓飯,減輕胃腸道的負擔,也有助於減輕體重。那麼到底一日三餐更科學還是一天兩頓更科學呢?
  • 兩千多年前的中國人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何後來改成了三頓?
    作者:我方團隊張嶔 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
  • 古人「一日兩餐」有何來歷?貴族與普通人吃飯習俗又有什麼區別?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不知有沒有反思過,我們一天三餐到底這個習俗在古代是不是成立的呢?或者說古人又是一天吃幾頓飯呢?對於這個疑問,肯定很多人都會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那肯定是一日三餐。畢竟餓了一晚上,早上吃個飯是最好的補充時間,然後早上到中午又過了那麼長時間吃過中飯也是正常的,中午到晚上又過了那麼多時間吃晚飯,是很合理的。
  • 古代中國人每天吃兩頓,為何後來變三頓了?
    雖然說起「吃飯」這事兒,現代人早已習慣了「每天吃三頓」。但放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史上,「一日三餐」卻曾是大多數古人的奢求。保證老百姓「一天吃上兩頓飯」,放在西漢「盛世」裡,都是個十分不容易的治國目標。而三千年前的甲骨文更告訴我們:殷商時代的中國人,把一天分成了八個時段。其中有「大食」和「小食」,也就是在上午和下午各吃一頓。發展到戰國時期,「上午這頓」常被稱為「朝食」,也叫「饔食」,這是古人當時每天最重要,也吃得最好的一頓。
  • 一天兩頓飯和一天三頓飯,有什麼不同?誰的腸胃更好?
    發現現代的多數人,從一天三頓飯變成了一天兩頓飯,早上為了多睡一會,就省去了早餐,或者是有人為了減肥,不去吃晚餐,覺得晚餐不吃可以瘦身。有人就產生好奇,到底一日兩餐和一日三餐,有何區別?誰的身體會更好?下面就來好好了解一下。一天兩餐和一天三餐,區別在哪?
  • 古人吃飯變遷史:「一日兩餐」有什麼來由?古代有「晚餐」嗎?
    「一日三餐」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中,一種司空見慣的生活習俗。甚至在很多夜生活比較豐富的地區,到了深夜時分還會吃一頓「宵夜」,如果再算上「下午茶」就是「一日五餐」了。雖然現在「一日三餐」的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也成為了一種約定俗成的生活習慣,但是「一日三餐」的歷史其實並不長。
  • 人為什麼一天要吃三頓飯,一日三餐是怎麼來的?
    ▲文會圖(局部)吃飯這件事上,很多習慣看起來特別天經地義,就比如說一日三餐,好像人生下來就應該這樣,但其實不是。人一天應該吃幾頓飯,當然是個問題。中記錄了作者在一個孤絕的人類部落裡的所見、所聞:南美洲毗拉哈印第安人以食為樂,只要村裡有食物,他們一定要吃個精光。但是錯過一兩頓不吃,甚至一整天不吃也沒關係。他曾經看到有人連跳三天舞,中間只吃了一點東西。」「當毗拉哈印第安人第一次到城市,他們很驚訝於城裡人吃東西的習慣,特別是一日三餐這件事,離開村莊的第一餐,他們狼吞虎咽。第二餐,他們也同樣盡情猛吃。
  • 一天吃兩餐還是三餐?哪種方式更健康?
    隨著近幾年各類養生概念的興起,很多人開始推崇一日兩餐的飲食方式,各種新奇的飲食習慣概念開始進入大眾視線,但不管是將一日三餐集中在8小時內的「8小時飲食法",還是和僧人一樣的「過午不食」。這些論其本質,都是在倡導每天只吃兩頓飯。
  • 一天吃兩頓飯好,還是一天吃三頓飯健康?少吃一頓會變瘦嗎?
    一天吃兩頓飯和一天吃三頓,哪種吃法更健康?你可能從沒想過這個問題,那我們就來看一下,這兩種吃飯方式到底有什麼不同。一天吃兩頓和一天吃三頓飯,哪種更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通常是指,每餐食物種類豐富,吃飯要有規律。
  • 一日三餐並非古已有之,古代人一天吃幾頓飯?你還真不一定能想到
    古人常說「民以食為天」,因此可見飲食在古人心中所佔的比重有多大。如今我們國人大多習慣了一日三餐,但很多朋友不知道,這並非是從古至今代代相傳下來的。那麼古人一天吃幾頓飯?一日三餐又是從何時流行起來的呢?秦朝首次統一促進了生產力其實古人一天到底吃幾頓飯,在歷史的不同階段都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當時的社會生產力以及民間的習俗和思想演變。
  • 一天只吃兩餐能減肥?小編告訴你,還會得病
    古人養生智慧「過午不食」?過午不食這種觀念目前充斥於網絡,而且被很多人奉為古人的智慧,其實這只是看到了皮毛而沒有觸及實質。上古時期老百姓普遍是兩餐制,一天兩頓飯。第一餐叫「朝食」,大概是上午9點吃;第二餐叫「哺食」,大概是下午4點吃。《孟子》裡講「饔飧而治」,饔就是朝食,飧就是哺食。這麼吃,主要是當時生產能力低下,糧食有限,不得不這麼吃。研究古代食制,很多學者認為秦漢以前,老白姓都是一天吃兩頓,實際上也未必。比如《莊子·內篇》說,「適莽蒼者, 三餐而返, 腹猶果然」,戰國時《日書》裡也有記載,傍晚和夜間,還有一頓叫「暮食」。
  • 少吃一頓"不是減肥的法寶
    餐次的歷史軌跡· 秦漢之前,一天就只吃兩頓飯。早上7點到9點之間,下午4點左右。緣由:生產力低下,農業落後,糧食難以維繫普通百姓的需求。· 漢朝時,普通百姓繼續兩頓飯,貴族和富商中流行一日三餐。緣由:農業發展,土地開發,出現餘糧,&34;雛形。· 唐朝時,大唐盛世後,&34;漸漸成為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