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為天,中國自古對飲食要求特別高。我們現在都講究一日三餐,但是在古代,根據史料來看,在唐朝中期以前社會上基本上是一日兩餐的,在《東京夢華錄》第八卷,「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午未就是午時到未時,也就是上午十一點至下午三點,望子就是飯店門前的招牌旗子,把招牌旗子放下,表示打烊不再營業。
在唐朝中後期,一天兩頓飯的老傳統逐漸被打破,當時隨著唐朝國力強盛,中國的貴族逐漸由農耕生活轉化為城市生活,外國人定居中國也影響了長安城裡的一小部分貴族開始吃午餐,但他們屬於非主流,大多數中國居民還是堅守著一日兩餐的生活習慣。
到了宋朝,吃午餐的人就更多了。比如《水滸傳》裡武松殺了潘金蓮被充軍發配到孟州,在牢城營裡收到「金眼彪」的款待,「天明起來,送來一大碗肉湯,一大碗飯;坐到日中,又送來四般果子、一隻熟雞、許多燕捲兒、一注子酒;到晚又是許多下飯。」《水滸傳》元末明初的作品,但這段描寫是北宋時期的事情,表明從宋朝開始一般士族人家已經逐漸改為一日三餐了。
古人一日兩餐,第一頓飯叫朝食,大約在上午九點左右;第二頓飯叫哺食,一般在下午四點左右。這個從古人對十二個時辰的命名也可以看出來,辰時又叫食時、朝食(北京時間07時-09時);申時,又叫哺時、夕食(北京時間15時-17時)。
至於為什麼古人一天只吃兩頓飯,大多數人會認為古人糧食較少,為節省糧食,只吃兩頓飯。我認為同時也和古代社會人們的作息時間有關係,古代社會大多數都是農民,從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從事農業生產行業,即使是現代人也是早早起來進行勞作,直到上午10點左右才會休息。古代人沒有什麼夜生活,在下午勞作完太陽落山前會把飯吃完,然後早早休息了。
各位朋友認為古代人是怎樣的生活方式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