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學時(三十年前),學校裡還有同學都有結拜兄弟姐妹,我們這裡一般都稱「認乾親」。那時很是羨慕,人家怎麼那麼好的關係,好的像親兄弟姐妹。如果跟你結拜的人越多,說明你人緣越好,就更加有人想跟你結拜。(不知道這個風氣是好是壞)
關鍵是在學校裡,不怕被人欺負,那時的關係應該是相當純粹的。
上初中之後,就很少聽說,誰誰誰結拜了兄弟姐妹。不排除有,但是範圍已經很小了。再往後,大家乾脆不提這門事情了,留下的不過是上一代人的一些記憶,甚至相互之間走動也不那麼頻繁,關係慢慢地就都走散了。
關於結拜之事
結拜,一般稱之為:義結金蘭或者八拜之交。
關於前者,《易·繫辭上》有言: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後者為:知音之交——伯牙子期; 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 膠膝之交——陳重雷義; 雞黍之交——元伯巨卿; 捨命之交——角哀伯桃; 生死之交——劉備、張飛和關羽; 管鮑之交——管仲和鮑叔牙; 忘年之交——孔融和禰衡(範雲和何遜)。
不管是哪種關係,古人基本上都是雙方自願,且大部分是出於相互欣賞,志趣相投,並且能把對方當作自己一樣看待,甚至很多時候願意為對方捨命。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影視劇或者文學創作中都極為推崇的,因為它是一種精神,值得人們借鑑。
其中捨命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無疑是最令人敬佩的。
左伯桃去楚國某差事的途中,碰到羊角哀,兩人相談甚歡,且志趣相投,於是義結金蘭。結拜之後,兩人一塊兒去楚國某差事。因為二人貧困,身上的乾糧並不多,又路遇大雪,行進困難。左伯桃年紀稍大,身體不如羊角哀,所以決定犧牲自己,保全羊角哀。他把自己的衣服和乾糧交給羊角哀,在生命和道義面前,他選擇了成全忠義。
果然,羊角哀到了楚國得到重用,當即向楚王秉明前事,楚王應允厚葬左伯桃,並加封官爵。
後來,因夢見左伯桃在陰間被荊軻欺負,他竟然自盡而死,選擇去和左伯桃一起戰鬥。
大抵上,兄弟之交也就是如此的情真意切。不管你會不會認為他的做法是不是愚蠢,但他也是在生命和道義面前選擇了忠義。
各式各樣的結拜
如果說,有很多人結拜是因為志趣相投,但還有一些利益可能更重要。
《西遊記》當中,孫悟空先前與牛魔王結拜。結拜之後,也不過是洞府再也不被妖怪們騷擾。當然,從某些方面來講,不過是利益的組合,兄弟情分首先被利益所左右。結拜時,孫悟空並沒有名號,只是本事還可以,很難看得見他對於牛魔王有什麼有多大用處。所以,才有了後期兄弟反目的情節。
孫悟空除了跟牛魔王,還跟地仙之祖鎮元子結拜了。而此時的孫悟空,本事名頭都有一點了。他們的結拜就有些不打不相識的感覺,相互結交,也算是擴大了自己的關係網。
結拜成為兄弟一般來說,更顯得江湖氣十足,比如梁山好漢,再比如《古惑仔》。在我們大家的印象中,只有在江湖上混,才流行拜把子,稱兄道弟。對於普通人來說,大家好像都不關心怎麼怎麼樣。
這跟社會環境有很大關係,由於社會環境變得越來越好,社會治安越來越好,拉幫結派的混混雖然有,但都轉入地下,普通人很少接觸,所以產生的利益糾葛就不多。
人們在社會上混,只要找個正經差事就能謀生,且過得很好,所以自然就不會再想著結拜什麼兄弟了。有的家裡有親兄弟的還能反目,那麼要那麼多結拜兄弟不是也很多餘嗎?說不定到時候反目,還讓自己遭受不必要的損失。
結拜形式已經改變
現今社會,大家生活的環境基本上就是獨生子女過來的,什麼都是獨一份,感覺自己過得很獨立;沒什麼需要別人幫助的,也不想幫助別人什麼,所以對於互相幫助,心生疑問。大家更習慣比較鬆散的相處模式,就是相互之間的關係沒那麼死板,不是非要怎麼怎麼樣。簡而言之,是有利大家就聚,無利各自散去。
現在稱之為「圈子」,這也是一種結拜文化,不過是利益結拜。於是,有了各種圈子,娛樂圈、飯圈、酒圈、麻將圈;各種商會、馬會等等。不同社會層級的人有不同的拜會碼頭,大家有時候相互依靠,有時候也就是個擺設,好看一點。有利,大家比親兄弟還親;無利,人走茶涼也是常事。
人們一邊望著各種圈子,一邊想辦法融入其中;一邊卻又感慨在各種圈子中過得身不由己,過得行屍走肉,沒有一點感情。
現代人的結拜,只結交;不磕頭,拜香火,確定關係。所以就更缺少人情味。
當然,現在的這種形式,能讓人結交很多關係,未必有用,未必是人人都志趣相投,相談甚歡。因為它並不挑人,只是逐利。既然自己算是拜把子的人,自己都不知道人品怎麼樣,那麼危險來臨的話,又怎麼能跟自己一起面對呢?
還有一方面,大家並不是因為感情好而結交,對於信任,缺乏履行的基礎。都懷抱一種,我要是做什麼了,對方不做我該怎麼辦?
還有各種專門混跡其中,各種招搖撞騙的人,更是讓這樣的關係脆弱不堪。慢慢地,大家也就不在熱心這樣的事情了,或許,從來就沒有承認過結拜之事。
當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論。
現代人結拜,缺少基礎,更加不知道如何維護道義。
以前,大家工作生活基本在家附近,隨隨便便都是左右鄰居,鄉裡鄉親,有事沒事還能一起聊天喝酒,解悶;現在,大家都是外出打工,平常的交友範圍就是手機電腦,認識的人不多,也很難一起真正地相處,結拜的基礎不牢靠,自然跟結拜就沾不上邊。
很多人在一起的時間,只有短短幾個月或者幾年,之後就因為四處打工,幾年都不聯繫。那麼憑什麼相信另一個人呢?
有句話叫「老鄉老鄉,背後一槍!」,多多少少,物質社會改變了人們的那顆心,變得容易被金錢所左右。因為,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社會之中,見慣了很多事情都是有錢辦到的,沒有錢寸步難行。所以各種有錢人,各種達官貴人成為了他們口中的「爸爸」,也是毀了千百年來的三觀。
大部分人很自然就認為,錢才是自己的朋友才是自己的依靠,很難有心思有精力花在怎麼為人處事,怎麼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怎麼讓自己的優點去影響別人。
社會失去了榮譽感,失去了人格魅力所帶的衝擊力,儘管,偶爾有個別人閃光,也僅僅是滄海遺珠,少之又少;而對比他們得到的,大家心裡自然都會是心嚮往之,而做起來身體卻會偏向另一個方向。
說個笑話,老有人感嘆:人心不古,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信仰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