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 武士的興起,後三條天皇的反擊

2020-12-14 騰訊網

中亞歷史第198篇: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歷史再次回到日本。

日本從平安時代開始不久,藤原家便掌握了實際的政權,而天皇只是個傀儡。部分天皇無法忍受,長大之後只好禪位出家,稱為太上皇,以逃避現實。這樣經過兩百多年,到了十一世紀中期,終於有天皇既不願接受現狀,又不願下臺,而決定反擊以擺脫藤原家的掌控,做真正的天皇。第七十一代後三條天皇(公元1068——1072年在位),第七十二代白河天皇(公元1072——1086年在位)及第七十七代後白河天皇(公元1155——1158年在位)就是這類天皇的代表。

天皇為了和藤原攝關家鬥法,當然要建立自己的行政體系及武裝力量。當時地方武人勢力已經開始出現,而天皇建立自家的武力對於武士的興起又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武人其實也是源出日本皇室的兩個家族:平氏與源氏。

日本皇室源遠流長,經過數百年,已經沒有辦法將所有的子孫都列在皇族,因此有部分人被降入臣籍。大致地說,桓武天皇的後代子孫都賜姓「平」,嵯(cuo)峨天皇的後代子孫都賜姓「源」。平氏和源氏子孫遍布全國,大多都做了地方官,或擁有自家的莊園,養護家丁,桀驁不馴。平安時代初期的平靜漸漸被打破。

在朱雀天皇(公元930——946年在位)時,平將門起兵造反,結果被他的堂兄弟平貞盛擊敗。後一條天皇時(公元1016——1036年在位),又有下總(今千葉縣北方)國守平忠常造反。甲斐(今山梨縣)國守源賴信與兒子源賴義奉命前往討伐,很快就擊敗叛軍。

第七十代後冷泉天皇(公元1045——1036年在位)時,東北的蝦夷人因為受不了地方官的壓榨而叛變,源賴義又奉命出兵平亂,經過十幾年,源賴義終於聯合出羽國(今秋田縣)的蝦夷酋長清源家族擊敗在陸奧國(今青森及巖手縣)的蝦夷酋長安倍家族。日本歷史上稱這一場戰爭為「前九年之戰」。

藤原家總是希望天皇是由藤原家的姑娘所生,以便藤原氏用舅舅或外公的身份掌控天皇。後三條天皇是後冷泉天皇的弟弟,但他的母親並不姓藤原。那他為什麼又能夠繼位成為天皇呢?其實,藤原家族百密一疏,也是萬不得已。

後冷泉天皇在位二十多年,而藤原家的姑娘無論如何都不能為他懷孕生子。這期間,後三條擔任皇太弟,地位極為尷尬,可以說受盡藤原家的白眼,並且只要後冷泉天皇一有子嗣,隨時會剝奪後三條繼承天皇的權利。後冷泉最終還是沒能生下兒子,藤原家眼睜睜看著後三條成為兩百多年來唯一在血統上與藤原家比較遠的天皇。

後三條天皇經過二十幾年的委屈,心中對藤原家自然是極為不滿且憤恨,因而起用精通儒學與兵法的大江匡房,開始想辦法改革,以對付藤原家,第一件事就直指莊園問題。日本全國這時最有價值的土地、田產幾乎都已經成為皇親國戚和名門佛教宗派的莊園,而藤原家又是其中的最大戶。

整理莊園的目的,表面上是要讓特權分子納稅,以解決國家財政的困難,而真正的意圖不言而喻。不過天皇與大江匡房發現,天皇的政令出不了皇宮,因為藤原攝關家有權事先審閱,事後副署。大江匡房掙扎了幾年,一事無成,突然想到從前二所朝廷的舊例,於是請後三條禪位給兒子白河天皇,自任太上皇。

上皇成立自己的辦公室,稱為「院廳」,從這裡開始發號施令,而不需要照會藤原攝關。「院政」開始,一國之內從此有了兩個不同的指揮體系。後三條上皇接下去要做的事就是培植自己的武力,以與藤原攝關家抗衡。然而,後三條上皇雖然有宏大的計劃,卻在組織院廳後一年就突然重病不治,駕崩了。

相關焦點

  • 將軍、天皇二元政治的時代,日本武士建立幕府
    於是1086年的時候,白河天皇為了削弱設關的勢力,就把皇位讓給他只有8歲的兒子,自己成為了上皇另外建立了院廳,任命院廳的官吏以上皇的名義發布政令,這種政治制度稱為院政,國家所有的政事都要聽命於院政。簡單點說就是上皇要把設關的權力收回。為了鞏固這個制度,白河天皇還提拔了一批武士來保護自己和院廳,武士成為了院政背後支持者。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武士的完美典範存留在講述英雄戰鬥和其他成就的多姿多彩的故事中,這使武士的形象永垂不朽,並鼓舞著後世的日本士兵。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日本武士被稱為"侍"、"武士"或"武",這些名詞反映出日本軍事人物在不同時期的作用和特徵。
  • 她,日本武士女王,一代劍術大師,率武士女子隊拿長刀對抗火槍隊
    在當時的武士家庭中的女子在出落成女人後,她們就會得到一把短刀或稱「肋差」。女武士隨時攜帶這把短刀,並可以滑入袖子中。在當時贈送給女兒一把短刀,是母親的責任。而短刀的目的是用於自殺,以確保能有一個體面的死亡。一個女武士自殺需要特殊的準備,她的腿需要用和服腰帶綁住,確保在痛苦死亡後,看起來很優雅。然而此時很多反叛的武士開始公開反抗幕府的統治,世代承襲的武士在傀儡天皇旗幟下團結起來。
  • 武士沒落造就的天皇點心,不可思議的日本麵包史
    日本土陶的原始、古樸、變形甚至殘缺,在中國景德鎮瓷器傳入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到了第三代六兵衛時期,日本進入明治維新時期。社會提倡文明開化,走國家工業化之路,此後五、六、七三代六兵衛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中止過窯火,但是傳承未被終止。
  • 天皇制的沒落,武士的崛起,日本的平治之亂究竟是怎樣的?
    1068年,一位年輕的皇子在他哥哥早逝後出人意料地即位,打破了慣例,這就是後三條天皇。與之前的天皇們不同,後三條的母親不是藤原氏。為此,藤原氏的大臣憤恨不已。藤原氏也不是日本和平的唯一威脅。一個世紀以前,本州中部的各大貴族紛紛培植私人勢力。東北部的源氏和西南部的平氏大規模組織私人武裝,以土地換取當地人為其服役:這些效忠於地主的勇士就是「武士」。
  • 御恩與奉公,淺析幕府時期日本武士階級的維繫紐帶——主從關係
    公元9世紀,日本產生了攝關政治,這種政治制度使得天皇的權力逐漸轉移到了藤原氏的手中,但是天皇顯然不會甘心,於是雙方開始了長時間的政治鬥爭。就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在律令時代確立的班田制逐漸崩潰,被新興的莊園制經濟所取代,建立在班田制基礎上的國家軍隊制度也被破壞了。
  • 爭奪「天皇」:光格天皇如何「奪回」天皇稱號
    十一月二十二日,兼仁舉辦了極為盛大的「遷幸」儀式(回宮儀式),整個儀式嚴格按照固禪的考證完成,兼仁乘轎經過京都城內的三條大橋,接受老百姓的朝拜。由於宮殿重修召集了大量京都受災百姓幫工,一度衣食無著的京都普通人獲得了難得的工作機會,於是到天皇舉辦回宮儀式這一天,人們紛紛從家裡出來觀看這場盛大儀式。
  • 日本的特殊階級 武士階層的崛起
    天皇非常想奪回權力。藤原道長的兒子藤原賴通「攝政」三代天皇,把持朝綱五十二年之久。然而,他的女兒藤原嫄子雖然嫁為朱雀天皇(930-946年在位)的妃子,卻終身沒有生下可以繼承皇位的皇子。另一方面,一百七十多年來藤原氏攝關家的腐朽統治已經在社會上積蓄了普遍的不滿,仕途無門、長期受壓的中小莊園主們更是滿腔憤懣,渴望變革。
  • 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武士首先還是人,是人就有求生的欲望,這世間也很少有一種精神是鼓勵人「去死」,而且還能源遠流長,深入到一個民族的血液裡的。這裡的「即死而已」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無奈。從日本武士道的起源來看,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其形成與發展,實質上類似於中國漢朝時期大一統王朝的瓦解和門閥制度的興起。
  • 櫻與菊,日本古代的「皇室」與「武士」為何長期並存?
    一直到這個時候,日本的歷史演化都比較平常,和其它民族形成文明的過程很相似:形成不同的氏族,再到不同的氏族聯盟,最後選出聯盟老大,中國的「夏商周」三代的過程大體也是如此。這個時候,首領(日本人稱呼為「大王」,後改稱「天皇」)最重要的角色都是各部族之間的協調者,並沒有封建帝王一樣有著完整的權力,日本皇室以及部分知識分子對日本國內這種鬆散局面非常不滿,尤其是一些「遣唐使」去了唐朝之後,見到中華彬彬文物後,更是對大一統的封建體制深感認同。
  • 日本武士憑什麼高人一等
    可是一旦推行了制度以後,人們就會想,我們家三口人分三塊地,對方家四口人分四塊地,那我們家十口人是不是就分十塊地了?於是就瘋狂地生,因為越生國家越給補助,這樣一來,地很快就不夠用了。不夠用怎麼辦?不是還有那麼多荒地,於是朝廷就鼓勵大家去墾荒。但是這開墾完荒地之後,地歸誰?所以朝廷就頒布了一個叫做墾田永世私財法,就是根據的不同的身份,開墾到一定數量的土地,就可以永久的私有了。
  • 從「天皇料理人」的廚刀看日本刀具中的武士魂丨日本文化
    他拿起她的圍巾,讓這條薄得不能再薄的圍巾滑過刀鋒,結果,她的一條圍巾變成了兩條圍巾。這個鏡頭讓整部電影增色不少。按照好萊塢電影追求高品質的精神,這樣的情節即使算是虛構也不能算是科幻,因為好萊塢的作品大多不會嚴格按照生活中的事實來編寫劇情。世界上沒有哪一把刀能夠鋒利到像電影情節裡那樣削鐵如泥,削圍巾如絲。但對於觀眾來說,他們可以像吞下一粒爆米花一樣簡單而形象生動地感受到日本刀劍神話般的鋒利。
  • 在武家政治形成之前,天皇是如何挽救逐漸衰弱的皇權的?
    為了扭轉這一局面,於公元1068年登基的後三條天皇開始嘗試著推行改革,並為後代天皇能夠建立起院政政治打下了基礎。《朝日日本歴史人物事典》一書中,曾經提到了院政政治存在的時間範圍: 狹くは白河 鳥羽院政期の約70年を指すが,これに院政前史ともいうべき後三條 白河朝を加え,さらに平氏政権の武家政権としての未熟さを考慮して,平氏滅亡までを含め,この1068‐1185年に及ぶ110年餘を院政時代··· 譯文:(院政時代)狹義上指的是白河、鳥羽院政時期共約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1867年,倒幕運動達到了高潮,隨著15歲的明治天皇上臺,日本各諸侯發動政變,解除了德川將軍的權力,將全國軍政大權歸於天皇,幕布時代宣布終結。同時也宣布武士治國的時代結束。武士切腹是怎麼回事談到日本武士,不得不談到他們的切腹行為,日本武士的切腹是武士道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這一行為中有兩個問題如果得到了解答,那麼也就理解了切腹的意義。
  • 日本古代史,武士階級的上位,源氏與平氏之爭誰才是正義?
    因為攝關這種制度的存在削弱了皇權,於是1086年的時候,白河天皇(注意這是「白河天皇」,不是保元之亂的「後白河天皇」,後白河天皇稍後出場)為了削弱攝關的勢力,就把皇位讓給他只有八歲的兒子,自己成為了上皇,另外建立了院廳,任命院廳的官吏以上皇的名義發布政令,這種政治制度稱為院政。
  • 不具備政治實權的日本天皇平時都幹些什麼
    當皇室、外戚、佛教三路神仙打架之際地方上因為不斷地土地兼併而湧現出大量私人莊園,莊園主往往會僱傭打手看家護院,這就是後世的日本武士的雛形。天皇和藤原家在相互角力的過程中不斷借用武士的力量,這就給武士階層的崛起提供了機會:當時實力最強的兩家武士集團分別是平家和源氏,經過長期的撕逼大戰後源氏家族的源瀨朝於1185年正式創建鎌倉幕府,從此開啟了武士掌權的幕府時代,天皇徹底成為了擺設。
  • 日本人常以「武士」自居,日本武士在歷史上到底是什麼樣的存在?
    恆武天皇設立了相對正規的軍隊,但是在古代,封建最高統治者往往只能和豪族合作,日本也一樣,天皇向地方世家豪族求助,天皇提出將授予「徵夷大將軍」的稱號給任何替代自己討伐北本州的地方勢力
  • 正說日本史,武士階級的發展之路,武士集團進入權力中心
    今天小編要講的是武士階級的發展之路,武士集團進入權力中心的歷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隨著平安時代律令制的崩潰,日本社會在表面的繁榮下陷入了混亂,尤以相對富饒的關東地區爭鬥更為劇烈。939年,關東武士桓武平氏的平將門發動叛亂,自立新天皇,並一度控制了關東地區。
  • 天皇是怎麼失去權力的?日本戰國為何天下布武
    四世紀日本天皇制度確定,可是日本由於之前一直是氏族部落的狀態,及時大和國打下了大片領土天皇出現但日本的實際掌權者還是以蘇我氏為首的幾大氏族。氏族的統治導致大量土地兼併,人民生活困苦成了天皇政變的根基。645年天皇組織刺殺氏族權臣蘇我入鹿,皇室奪權成功後根據中國唐朝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實行大化改新。
  • 在平安時代後期,掌握實權的為什麼會是日本的太上天皇?
    日本在唐朝模仿中國的皇帝將大和朝的君主從「大王」改成了「天皇」,同時也模仿中國的太上皇而出現了太上天皇。根據史書記載,日本至今共有五十八個太上天皇(簡稱「上皇」),明仁天皇是最新的上皇。然而天皇完全淪為傀儡的過程長達數百年,直到江戶幕府時才算徹底淪為傀儡,朝廷也是到江戶時代才被幕府控制。天皇完全淪為傀儡的過程大體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攝關時代;二是院政時代;三是平氏政權,四是幕府時代。平安時代中期即是「攝關時代」,朝廷大權旁落於藤原氏世襲壟斷的攝政關白手中,架空了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