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歷史第198篇:日本的平安、鎌倉、室町及南北朝時代。
歷史再次回到日本。
日本從平安時代開始不久,藤原家便掌握了實際的政權,而天皇只是個傀儡。部分天皇無法忍受,長大之後只好禪位出家,稱為太上皇,以逃避現實。這樣經過兩百多年,到了十一世紀中期,終於有天皇既不願接受現狀,又不願下臺,而決定反擊以擺脫藤原家的掌控,做真正的天皇。第七十一代後三條天皇(公元1068——1072年在位),第七十二代白河天皇(公元1072——1086年在位)及第七十七代後白河天皇(公元1155——1158年在位)就是這類天皇的代表。
天皇為了和藤原攝關家鬥法,當然要建立自己的行政體系及武裝力量。當時地方武人勢力已經開始出現,而天皇建立自家的武力對於武士的興起又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武人其實也是源出日本皇室的兩個家族:平氏與源氏。
日本皇室源遠流長,經過數百年,已經沒有辦法將所有的子孫都列在皇族,因此有部分人被降入臣籍。大致地說,桓武天皇的後代子孫都賜姓「平」,嵯(cuo)峨天皇的後代子孫都賜姓「源」。平氏和源氏子孫遍布全國,大多都做了地方官,或擁有自家的莊園,養護家丁,桀驁不馴。平安時代初期的平靜漸漸被打破。
在朱雀天皇(公元930——946年在位)時,平將門起兵造反,結果被他的堂兄弟平貞盛擊敗。後一條天皇時(公元1016——1036年在位),又有下總(今千葉縣北方)國守平忠常造反。甲斐(今山梨縣)國守源賴信與兒子源賴義奉命前往討伐,很快就擊敗叛軍。
第七十代後冷泉天皇(公元1045——1036年在位)時,東北的蝦夷人因為受不了地方官的壓榨而叛變,源賴義又奉命出兵平亂,經過十幾年,源賴義終於聯合出羽國(今秋田縣)的蝦夷酋長清源家族擊敗在陸奧國(今青森及巖手縣)的蝦夷酋長安倍家族。日本歷史上稱這一場戰爭為「前九年之戰」。
藤原家總是希望天皇是由藤原家的姑娘所生,以便藤原氏用舅舅或外公的身份掌控天皇。後三條天皇是後冷泉天皇的弟弟,但他的母親並不姓藤原。那他為什麼又能夠繼位成為天皇呢?其實,藤原家族百密一疏,也是萬不得已。
後冷泉天皇在位二十多年,而藤原家的姑娘無論如何都不能為他懷孕生子。這期間,後三條擔任皇太弟,地位極為尷尬,可以說受盡藤原家的白眼,並且只要後冷泉天皇一有子嗣,隨時會剝奪後三條繼承天皇的權利。後冷泉最終還是沒能生下兒子,藤原家眼睜睜看著後三條成為兩百多年來唯一在血統上與藤原家比較遠的天皇。
後三條天皇經過二十幾年的委屈,心中對藤原家自然是極為不滿且憤恨,因而起用精通儒學與兵法的大江匡房,開始想辦法改革,以對付藤原家,第一件事就直指莊園問題。日本全國這時最有價值的土地、田產幾乎都已經成為皇親國戚和名門佛教宗派的莊園,而藤原家又是其中的最大戶。
整理莊園的目的,表面上是要讓特權分子納稅,以解決國家財政的困難,而真正的意圖不言而喻。不過天皇與大江匡房發現,天皇的政令出不了皇宮,因為藤原攝關家有權事先審閱,事後副署。大江匡房掙扎了幾年,一事無成,突然想到從前二所朝廷的舊例,於是請後三條禪位給兒子白河天皇,自任太上皇。
上皇成立自己的辦公室,稱為「院廳」,從這裡開始發號施令,而不需要照會藤原攝關。「院政」開始,一國之內從此有了兩個不同的指揮體系。後三條上皇接下去要做的事就是培植自己的武力,以與藤原攝關家抗衡。然而,後三條上皇雖然有宏大的計劃,卻在組織院廳後一年就突然重病不治,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