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看重「向死而生」,為何整個武士階層都不畏死?

2021-01-18 華太師

優美的富士山下,隱藏著噴湧的巖漿。美麗的北海道沿岸,處在太平洋地震帶範圍。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相對於其他大中華文化圈裡的東亞各國,千百年來「獨懸海外」的日本民族,形成了其積極中帶著憂鬱,從容裡蘊含極端的特殊民族氣質。

「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就是這種特殊民族氣質的突出表現,而武士道精神之中對於名譽的重視,和對於死亡近乎於追求的執著,則是武士道精神的核心。

然而任何一種精神的形成和流傳,都有其特地的歷史背景和現實推動,日本武士道精神中輕生死重名譽的價值觀念,也是在古代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特殊的歷史背景,是日本武士道精神的起源,武士興起發展的歷史,就是士兵從國家的保衛者轉向家族私兵的過程

中國古代詩人李白在《俠客行》中曾寫出這句十分盪氣迴腸的詩文:

「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

日本武士道精神在現代人的眼中,似乎也具有這種極度浪漫的詩人氣息。然而實際上,詩畢竟只是藝術作品,包含著詩人的寄託與想像,武士道精神也是如此。現代人眼中的武士道精神,不過是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歲月之後,從歷史的隻字片語之中拾起,再加以現代人個體的想像,升華而成的一種嚮往。

真正的武士道精神,非但談不上任何浪漫,反而隱藏著人作為獨立個體的悲哀。正如前文中所說的日本民族的整體氣質,看似的積極之中,帶著無可奈何的悲哀,從容赴死的選擇下,體現的是沒有退路的極端情緒。

正如同日本武士道經典《葉隱》之中的那句話:

「所謂武士道,即死而已。」

武士首先還是人,是人就有求生的欲望,這世間也很少有一種精神是鼓勵人「去死」,而且還能源遠流長,深入到一個民族的血液裡的。這裡的「即死而已」是一種選擇,更是一種無奈。

從日本武士道的起源來看,武士道興起於藤原氏專權政治背景下的日本,其形成與發展,實質上類似於中國漢朝時期大一統王朝的瓦解和門閥制度的興起。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武士道精神繁榮的中世紀,正是日本戰亂不止,大名們混戰不休的戰國年代。

換句話說,在以天皇為代表的日本中央集權逐漸瓦解以後,生活在底層的日本百姓和小貴族,為了在戰亂的年代裡存活下去,不得不向大貴族們投靠效忠。武士的起源實質,是士兵從國家的保衛者轉向家族私兵的過程。

藤原氏

所以說,武士道精神的興起,其實是在日本大一統的天皇統治瓦解後,位於上層的大名們,和位於下層的武士階層之間,形成的一個約定俗稱的契約,即大名為武士提供地位和土地等賴以生存的資源,而武士則為大名付出自己的生命。

這種契約因為沒有法律的效力,只是道德和人格上的約束,上位者為了武士們的忠誠,只能不斷推動強化武士道精神裡的名譽觀念,藉以綁定武士們。

重名譽輕生死的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形成,是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為了保障武士的忠誠,推動形成的武士階層的劃分標誌

如果說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視名譽勝過生命的名譽觀,只是一種武士階層與上位者的契約的話,那麼在面臨真正生死抉擇的時候,是什麼支撐著武士們不會「違約」呢?是武士們本身的道德高尚嗎?

是,也不是。武士階層跟日本社會的任何一個階層一樣,劃分的依據是個人的武力和地位,而不是道德。武士階層之中固然有真正的珍惜自己名譽勝過生命的人,也一樣有面對生死抉擇時貪生怕死的人,所以單純的道德,不足以構成武士階層整體對名譽觀念的看重。

馬克思曾經在《資本論》之中說:

「只有背叛階級的個人,沒有背叛利益的階級。」

武士道精神之中重名譽輕生死的價值選擇,其實是武士階級本身的利益所在。

日本毫無疑問的也是大中華文化圈的一部分,其起源哲學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仁義禮智信」和「忠君」的思想深入人心。在這一現實之下,那些以家族為核心崛起的大名們,本身就是天皇的「叛逆」,自然不可能宣揚大一統的忠君,或者說「忠於國」的思想,轉而強調「忠於小家」,忠於自身的報恩思想。

從這個角度上講,大名們為武士提供生活所需和穩定的家庭環境,而武士們則出於「報恩」的思想,忠誠於大名,強調的不是國與家,而是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

這就催生了「武士道」精神輕生死,重名義的需求。在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從屬關係的模式下,日本的大名與武士之間,無法像古代中國那樣,以國家法律的形式將「忠君」的思想打入人心,大名作為「主君」,本身就名不正言不順。

那麼武士對於大名的忠誠,就只能靠武士本身的自覺和道德水準,這顯然是不利於上位者的。在此基礎之上,崇尚名節,重視名譽勝過本身生命的武士道精神,就在當時實際的統治者大名和武士們的雙重認可下,迅速的推廣,直至成為武士階層的一條劃分標誌。

等這種認知成為整個武士階層的一種精神,那些不這麼做的人,就會被排擠出武士隊伍,會失去藉以生存的土地和地位,也就倒逼武士們,明知道成為武士就要為上位者拼命,也不得不去「向死而生」了。

所以說,日本武士道精神之中重視名譽,輕視生命的理念形成,實際上是在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的推動下,武士階層保有自己階層利益的內在需求,誰要是違背這種精神,失去的不僅是名譽上的損失,同時也就失去了武士的身份,以及在這個身份之下所包含的利益。

武士道精神中重名譽輕生死的價值觀念,也是作為古代日本社會的中層,武士們自發的個人價值追求

從武士個人的角度去看,重名譽勝過生命的武士道精神,也是他們的個人追求。

日本學者中村通夫在《雜兵物語》之中說:

「為武士者,為主君之大事捨棄性命是應當,而為自身不受恥辱也是應當。」

由此可以看出,武士重名譽輕生死,不僅是其社會屬性的需要,也是武士自身的個人追求。

從武士的來源看,日本武士主要是指:具有較強武裝勢力,需要帶領「家」參與更有力的領主組成的武裝集團的小貴族。其突出的特點是擁有領土,經濟上相對獨立。

很明顯,放在中國古代的春秋時期,這就是典型的天子與諸侯之下的「士大夫」階層,屬於社會的中層,擁有一定的地位和經濟實力,放在現代,就是典型的中產階級。

而中產階級,是最容易出現「小資」「公知」等身份追求的,核心就在於相對於無產或者是大貴族,他們要追求更高的權利和地位不現實,要沉淪下僚,與普通小民呆在一起,不願意。

更直白一點,就是武士階層需要找到自己與貧民,與普通人之間的區分,這種區分不僅是經濟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管子·牧民》中說: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人吃飽飯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會誕生精神需求。那麼日本的武士們,他們能追求的精神需求有哪些呢?

同時期的中國士人們,也即是社會中層,追求的是「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可是這一點在當時的日本不現實。

第一武士階層普遍沒有治國安民的本領,畢竟他們是以武力著稱的;第二沒有社會現實,陷入戰亂之中的日本從國家上也沒有定乾坤的需求,類似於中國古代的春秋無義戰,打來打去也不過是大名們之間的兼併戰爭。

這個時候,強調個人名譽的武士道精神出現,就恰如其分的滿足了武士階層的這種精神需求。

所以說,日本古代武士道精神之中重名譽輕生死的價值觀念,也是作為社會中層的武士們自身的追求體現。

結語

綜上,日本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其民族溫和之中帶著極端的氣質,武士道精神正是這種氣質一個表現。

而重名譽,輕生死的武士道價值觀,不僅是在統一的天皇政權被割據的大名統治替代後,作為上位者的大名們,為了保障武士的忠誠,推動形成的一種新的階級劃分標誌,也是佔據古代日本社會中層的武士階層本身的價值追求。

「向死而生」的武士道精神之所以能在日本流傳,源於其既符合了日本民族本身的民族氣質,更是在上層推動的武士階層劃分標誌下,武士們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不得不做出這樣的選擇。

參考文獻:

《資本論》

相關焦點

  • 武士道乃求取死若歸途之道也!日本武士為何要切腹謝罪?
    然而,日本大多數武士不肯拋棄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強烈反對將武士西化。他們甚至成立了武士集團,自立為政,想方設法阻礙軍隊變革。 相信很多人都有著同樣的困惑,為什麼日本電視劇或者電影中,武士經常一言不合就剖腹謝罪? 其實他們的剖腹謝罪,嚴格意義地來講,叫做切腹,屬於武士道的一部分。而且只有武士階級能夠以這種光榮的方式死去。
  • 櫻花,武士道,幕府時代,切腹,日本武士階級是怎麼形成的?
    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在二戰期間可謂走出國門,衝向世界,在整個東亞和東南亞戰場上大放異彩。隱忍、毒辣、瘋狂,這是隱藏在日本人彬彬有禮的外表下的另一面。誠如題主所問,日本武士是如何像西方騎士一樣逐漸發展成為一個階層的呢?
  • 了解日本,需要了解日本的武士道精神
    上文作者介紹了日本武士的形成,這篇我們接著講解日本武士道精神。武士道精神,是在日本武士形成後慢慢形成的一種文化,是對武士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總體來說提倡「崇尚勇武,誓死效忠主君」。雖然武士道精神在世界上比較有名,但是不要被過分的神化。
  • 武士道曾讓日軍義無反顧地去死,今天的日本人,還信武士道嗎?
    武士 1870年日本廢藩置縣,舊武士失去了帶刀、稱姓、當兵、殺人免死等諸多特權,而隨著秩祿處分,武士的經濟基礎也被剝奪,武士階層被徹底消滅。明治天皇在維新伊始就明確批評武人掌權是「違我國體」,他的詔書更是明確宣布「日本帝國之人民」共有的品質,就是忠君愛國、驍勇善戰,但絕口不提武士道。這些敕令、詔書都無視或冷漠對待貫穿德川時代200餘年的武士道精神,充分體現了天皇對武士道的厭惡。
  • 日本武士切腹後,最多還能多活6個小時,為何還醉心於此?
    而「切腹」的發明者可能怎麼也想不到,自己一時行動居然給日本的「武士道」增添了一個如此血腥的傳統。公元989年的時候,有一個叫做藤原義的武士,日本的武士從前都是貴族階層,所以藤原義自然也是一個貴族。但是藤原義這個人,卻有些「獨特」的愛好,晚上的時候,藤原義就會化身成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大盜。
  •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你真的了解嗎?
    這本書大肆宣揚果斷地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的武士道精神,倡導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的氣概,批判了一般人對生命的執著態度,一個真正的武士應該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它標榜了武士的精神優越性,即信奉先從心理上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的理論,並讓武士將此作為頭等的道德規律。隨著莊園化的發展,武士的實力也在逐漸加強。
  • 最後的武士道
    這本書大肆宣揚果斷的死、毫不留戀地死、毫不猶豫地死武士道精神,倡導捨棄名利,以「死身」來義勇奉公的氣概,批判了一般人對生命的執著態度,一個真正的武士應該認為只有死是真誠的,其他的功名利祿都是夢幻。它標榜了武士的精神優越性,即信奉先從心理上戰勝自己,才能戰勝別人的理論,並讓武士將此作為頭等的道德規律。
  • 歐洲和日本產生騎士與武士階層,為何中國卻「養出」士大夫階層?
    士,在中國歷史上歷來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群體和階層。從夏、商、周時期開始,士就是奴隸制貴族中最接近底層的一環。從戰國起,士又作為基層的最高代表延續著國家對於整個社會的統治與管理。與之相似的,無論是隔絕海洋的日本還是萬裡之外的歐洲,也產生了類似於中國的士的階層,即歐洲中世紀以來出現的騎士和日本的武士。
  • 日本史話:日本武士階層如何興起?德川幕府時期武士如何生存?
    由於幕府官員、貴族依靠軍隊來維持藩國秩序,武士越來越多地參與朝廷事務。同時,武家統治促進了戰術和武器技術的進步,以及防禦工事的革新。日本武士以其尚武的價值觀為特徵,內容包括嚴格的行為操守和至死捍衛榮譽的誓言,這些觀念同時刺激了日本哲學和生活方式的變革。另外,武士對觀賞藝術和表演藝術的贊助,帶動了這些藝術形式的復興。
  • 日本「武士道精神」的多元化:佛學、儒學與神道教的交織
    經常看過抗日影視劇的人,一定會對裡面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印象深刻,武士在日本歷史中曾經是頗為輝煌的階層,他們興起於公元9世紀前後。「從武士的起源來講,他們其實是擁有土地的農民,為了自己的財產才歸附在貴族之下,結成恩給關係。」
  • 日本武士道包括哪些內容,真的那麼狂熱嗎?
    鎌倉幕府就任用這些武士對地方進行統治,他們負責督促土地耕種者向領主或者國衙繳納賦稅,同時也鎮壓農民起義以及追捕強盜、維護本地治安等工作。本來這些武士只是各地的領主,但是鎌倉幕府為了得到他們的長期效忠,明確承認他們的土地所有權,另外根據戰功獎勵新的領地,為此這些武士都無條件服從鎌倉幕府。因為這種君主與武士的關係,形成了武士道-約束武士道德規範的行動準則。
  • 日本武士究竟是什麼樣的?帶你看日本武士的詳細內容
    我們在一些抗日題材的電視或者資料當中都可以看到許多的日本軍官佩戴著一把日本刀,他們喜歡找中國會武術、會刀劍的人切磋武藝。也經常看到日本父子穿上一套專用的盔甲拿著竹製的武士刀進行比拼,更讓人難以接受的是他們切腹自盡的傳統。似乎在我們的認知裡面日本武士很是神秘,其中不乏一些忍者、浪人這樣的傳說。日本武士的武士道精神一直以來也是被世人們所爭論和詬病。
  • 淺談日本武士道(二)
    淺談日本武士道(二)可以說,佛教和儒家思想是武士道形成的兩大理論基礎,而佛教的色彩更重,為啥呢?原因有幾個。第一個,佛教有天堂地獄的概念,這讓武士們覺得,反正人都要死,我忠誠下去,好好幹的話說不定下輩子還能享福,如果不這樣,以後不是要下地獄嗎?第二,佛教講無常。武士本來天天就是與死亡相伴,對他們來說這可太有道理了,頭天還活蹦亂跳的人,可能第二天打仗就死了,所以是死是活誰能保證呢?那既然如此,還畏首畏尾的幹啥,你戰場怕死又能多活多久?如果不怕死,說不定還能活下來。
  • 日本武士切腹後,無外力介入還能活6小時,為何他們如此醉心此道
    公元989年,平安時代的日本京都,權傾一世的藤原家出現了一個叫做藤原義的惡棍,他平日裡無惡不作,逍遙法外,最終官兵決定逮捕他,晚上深夜,忠於天皇的武士包圍了藤原家的府邸並衝了進去,房間內,藤原義並沒有睡著,而是舉起了手中的太刀,隨後他的舉動讓人們感到震驚,原來藤原義並沒有衝向眾人,卻是用刀狠狠的刺向了自己的肚子。。。
  • 流傳甚遠的「武士道」精神風靡日本,武士是如何被教育出來的?
    在日本的江戶時代,武士教育作為一種職業教育在當時十分盛行。當時的武士教育也主要是以學校教育為主。當時有很多的教育機構以儒家經典為教材來向學生灌輸這種武士道的精神,還有很多的私塾進行武士的專科教育,當時這種武士學校的辦學數量可以稱為世界第一。
  • 日本歷史上所推崇的「武士道」,究竟是個「神馬」東西
    那麼,今天侃哥就向各位讀者好好聊一聊,所謂的「日本武士道」到底是個「神馬」東西!二、進入近代社會,日本武士道在侵略戰爭中所扮演的「可恥角色」日本在19世紀末,開明的武士階層通過「王政復古」推翻了江戶幕府,整個國家都進入了「明治維新」的「快車道」上。那時的日本可謂是「朝氣蓬勃」,百業俱興,蒸蒸日上。
  • 日本有武士道,歐洲有騎士精神,中國有什麼?
    日本武士道精神最典型的行為是切腹。 武士道起源於古代的日本,是指以不惜命的覺悟為根本,為實現個人於集體、團體的價值,儘可能的發揮自己的能力,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
  • 從忠誠、名譽、恩義和婚姻等,細說日本武士秉承的價值觀有哪些?
    日本武士的「忠誠」價值觀在封建時期,忠誠是武士和大名、軍人家臣和領主關係的基礎。日本封建武士除了要向大名盡忠之外,還有義務效忠於直系家庭成員中的長輩、宗族或武士團的首領,依照大名所建立的聯盟,還要向其他武士家臣和領主效忠。另外,如果大名改變同盟,武士也有義務跟從。
  • 豆瓣8.8分《七武士》:日本武士的宿命——被「菊」塑造的「刀」
    追溯武士的誕生:早在平安時代,廣義上的「武士」便作為軍事力量受地方領主統領,江戶時期,吸收儒家與佛教思想,結合日本傳統的神道教,武士思想正式成型——由始至終,武士都是因為統治階級的需要而『 被誕生 』,被塑造出的一種形象,武士這把『 刀 』,一直都是為了守護『 菊 』存在的,而這,也正是武士道精神中
  • 《切腹》:一部描述武士道精神實質的電影,武士道沒有想像中美好
    《切腹》的劇情並不複雜,故事發生在1630年,也就是德川幕府的寬永七年(中國當時是明崇禎三年),日本社會相對進入和平時期,戰亂時期依附於各大家族的武士階層逐漸沒落,很多武士成為了浪人,生活異常困苦。在他的故事中,千千巖求女是為了救重病的妻兒無奈之下才這樣,而此時半次郎也才知道求女是為了妻兒,把武士視作生命的武士刀也賣了。而求女要申請1-2天後才回來切腹是為了給家中的妻兒做最後的交待。半次郎質問井伊家為啥不多問一句求女為何帶竹刀,為何不能給求女多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