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條山戰役,抗戰史上的恥辱,中日雙反傷亡比達26:1

2020-12-16 史鑑空無

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爆發,抗日戰爭正式打響,全國人民都參與到了這場對抗外來侵略者的戰爭中,中日經過了多次的大戰,最後終於將日本人趕出了中國的土地,但是有一場戰役卻被蔣介石認為是最恥辱的戰鬥。

中IT歐艾斯戰役

這場戰役就是著名的中條山戰鬥,中條山位於山西境內,與呂梁市和太嶽山形成了犄角之勢,可以相互支援照應,因此成為了中日爭奪的焦點,在1941年5月7日。日軍開始大舉進犯中條山地區,共計10萬大軍。

當時的中條山地區有國民黨第五局軍和第十四集團軍駐守,共計18萬人。

中條山戰鬥

隨著日軍的大舉進犯,我們的守軍國民黨奮力抵抗,但是面對早有準備的日軍,我們的部隊出現了極大的傷亡,到後來面對如潮湧般的大量日軍,國民黨守軍漸漸失去了反抗的意志,大量的國民黨士兵被抓獲,而日軍也順利拿下來了中條山的陣地。

在這場戰鬥中,雖然我們的國民黨守軍佔據兵力上的優勢,但是質量上面卻沒有任何的保障,這就直接導致陣地被日軍摧毀,大量士兵被俘虜,劇不完全統計,國民黨陣亡加被俘虜一共8萬餘人,而日軍則不到3000人的陣亡,這就是差距,26:1多麼刺眼的數據。

中條山抗戰紀念碑

但是中條山的慘敗離不開蔣介石的「運兵如神」,每一次都是將薄弱的地方留給日本人痛擊,重視日軍的程度遠遠不及重視八路軍的程度。

蔣介石

如此下去,怪不得解放戰爭會失敗,我們要永遠銘記中條山戰役的慘敗,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銘記教訓,才能有更好的發展。

圖片部分來源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本文系史鑑空無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侵權必究!歡迎評論分享轉發關注,您的支持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相關焦點

  • 為何抗日戰爭中的「中條山戰役」被稱之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
    中條山戰役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在山西範圍內唯一一場規模較大的戰役。這個規模主要是因為參戰人數之多,範圍較廣。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總計30餘萬,其中國軍20萬,日軍10萬。
  • 1941年中條山戰役,中國軍隊以17萬對10萬,為何如此慘敗?5點原因
    至5月27日戰役結束,中國守軍被俘虜3.5萬人,陣亡將士4.2萬人,其餘少數突圍,大部潰散,少將以上的國軍軍官犧牲達12位;而日軍陣亡人數僅有數千人(中日統計數字不一),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自1938年以來,日軍曾13次圍攻中條山,但均未得逞,那麼中條山戰役,中國守軍為何此次失敗的如此徹底呢?
  • 中條山戰役是豫湘桂戰役的預演
    1941年5月間,日軍集結10萬大軍輔以大量空軍對駐守在中條山地區的18萬國軍進行閃擊,並且罕見地進行了空降作戰,結果國軍迅速潰散,即使是第三軍和第九十八軍也未能倖免。此戰國軍傷亡3.5萬,被俘4.2萬。被俘人數眾多主要是他們作戰意志薄弱又身處日軍重圍之中。
  • 中條山戰役背後的人間魔窟,1950年山西這個村挖出3000多個人頭骨
    說到抗日戰爭,大家都對中條山應該有所印象,因為1941年5月,中日雙方曾在這裡進行了一場正面對戰,最終我軍以陣亡4.2萬人,被俘虜3.5萬人而失敗,而這一場戰鬥也被蔣介石稱為「抗戰史上最大之恥辱」。7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我們已經無法知道那場戰役的參與者都經歷了什麼樣的血淚洗禮,因為史料中對這場戰鬥的細節以及個體的介紹並不多。
  • [歷史憑弔]撫摸中條山
    大多數人沒有槍,有的還沒有摸過槍。96軍大部衝出日軍包圍圈,但軍長李興中和軍部沒跟上突圍隊伍。軍部幾十個女兵,她們看臨死地,不願受辱,手拉手從沙口灘邁進黃河隨浪而殞。沙口灘一帶被日軍槍殺的中國潰散士兵和百姓達4、5千人。黃河百餘公裡,浮屍三日不盡,遂成抗戰時期黃河第一次大漂屍。景之慘虐,情之悲愴,崖頭孤月耿猶戚,石上寒波血更紅。
  • 抗日戰爭,我軍10場著名戰役,殲滅多少日軍,領軍人都是誰?
    >戰役評價:雙方出動兵力是八年抗戰中最多的,是規模最大,時間最長的會戰。2,中條山戰役 時間:1941年5月7日到5月27日主要指揮:何應欽,衛立煌;多田駿中國軍隊:20萬日本軍隊:10萬中國軍隊傷亡:四萬多人陣亡,三萬七千人被俘
  • 中條山抗戰中共為何不願意配合蔣介石出兵?
    之爭——讀鄧野文對中條山戰役國共交涉關鍵的研討 以往研究1941年中條山戰役中條山戰役,當年也稱晉南戰役。但因為中共解放戰爭期間也打過一場晉南戰役,為避免混淆起見,這裡仍用中條山戰役一詞。的著作論文並不少見,但研究到中條山戰役過程國共兩黨的交涉及其相互態度問題的,卻只讀過劉貴福的一篇。目前僅見劉貴福在《抗戰中期的國共配合作戰問題 百團大戰、中條山戰役為中心的討論》(《抗日戰爭研究》2007年第2期)一文中有所討論。因為劉文佔有資料有限,因此多少有點語焉不詳。
  • 銘記|抗戰史上22場艱苦卓絕的大會戰
    徐州大突圍是我國抗戰史上光輝的一筆。此次會戰,日軍傷亡達2萬餘人。日軍在三路進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的日軍倉皇撤退,予日軍以重創,日軍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會戰(中條山之戰)(1941年5月) 參戰的主要將領:衛立煌、杜聿明、傅作義
  • 79年前一場大戰,舉世聞名,蔣介石稱為「抗戰以來最大之恥辱」
    79年前的1941年5月,在我的老家晉南垣曲的中條山一帶,發生了一場震驚中外的戰役,史稱「中條山戰役」,又稱「晉南會戰」。1941年5月7日,日軍突然向我中條山地區發動全面進攻。這是一次日軍預謀已久,策劃完備的戰略進攻。
  • 東方的馬奇諾防線 抗戰正面戰場最悲慘戰役
    中條山歷史上就是一座名山,《史記·封禪書》記載:自華以西,名山七,一曰薄山。薄山者,襄山也,亦中條之異名。同樣,《穆天子傳》也記載:(周穆王)東巡自河首襄山。襄山即是中條山。
  • 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在湖南打的
    【抗戰時期,殲滅日軍最多的戰役,基本上都是在湖南打的】為什麼說「無湘不成軍」?這個說法起源於太平天國時期,天下大亂時,出來收拾殘局的,往往都是湘人。八年抗戰,中日雙方打了數千次戰役,其中最大的十次戰役是: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桂南會戰、長沙會戰、常德戰役、衡陽會戰、湘西會戰。其中四次都是在湖南境內打的,而長沙會戰更是前後發動了三次戰役,規模越來越大。
  • 十四年的抗戰中,哪場戰役是抗日戰爭的轉折之戰?結果太意外!
    而蘇聯,為了取得這場關乎國運的戰役,也是全力以赴,先後投入了300多萬的兵力!也就是說,蘇德在這場大戰中投入的兵力總數達到驚人的500萬!最終,蘇聯頑強地抵擋住了德國的攻勢,1943年2月2日戰役勝利結束了。在歷時半年多的殘酷戰鬥中,蘇聯取得了巨大戰果,斃傷德國精銳之師達150萬之多。但是,蘇聯也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自身傷亡達到了200多萬。
  • 抗戰史上最慘烈的戰役、一寸山河一寸血、三十萬英魂埋骨
    而它也是淞滬會戰的最後一場戰役。淞滬會戰是中日雙方戰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同時也是規模最大,過程最慘烈的一場戰役。滬會戰始於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中日雙方投入的兵力共約一百萬。日軍投入八個師團兩個旅團約二十餘萬人。中國軍隊投入148個師及62個旅共八十餘萬。
  • 衛立煌嫌棄到不行,中條山遭遇慘敗
    鎮嵩軍的底子不算土匪,而是辛亥革命中反清的河南義軍,所部官兵的籍貫大多分布在以河南嵩山為中心的周圍各縣,且以嵩縣為其根據地,遂起名鎮嵩軍。但是在北洋軍閥的混戰時期,鎮嵩軍頭目劉鎮華為了擴大隊伍,在吳佩孚(代表北洋政權)和閻錫山(提供武器彈藥)的支持下,大肆收編豫西各地的土匪、紅槍會、大刀會等武裝,終於成為了一支大雜燴的烏合之眾。
  • 二戰中國傷亡3500萬,蘇聯傷亡4640萬,為何反差那麼大?
    導語: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世界戰爭,各國人民飽受戰火摧殘,共有61個國家捲入戰爭,參戰軍民傷亡人數達9000餘萬人。
  • 陝西97歲抗戰老兵:好男兒應該戰死在沙場
    >人物簡介:王蒙芳,1919年生於西安市西郊三民村,17歲時入國民革命軍38軍177師,後隨部隊赴中條山抗日前線,守衛中條山近三年之久。期間參加「6·6」戰役、「4·14」戰役等慘烈戰役。1940年10月隨部隊離開中條山調防河南,後又參加豫中會戰,豫西鄂北會戰等,1945年抗戰勝利後回鄉務農。 □記者張宏偉 文/圖97歲老兵能做15個仰臥起坐7月24日早6點整,王蒙芳老人拎著拐杖準時下樓。
  • 志願軍一個排乾掉美軍一個加強營,刷新了美軍傷亡史上的恥辱
    ,然而自己卻無一傷亡,整個排的建制安然無恙。抗美援朝期間,僅僅是由於在這裡發生了一場堪稱戰爭史上的奇蹟的戰鬥,而讓葛峴嶺這個地方赫赫有名,參戰兩軍都對這個地方印象深刻,我軍是慷慨激昂,精神上,刷新了美軍傷亡史上的恥辱,這場大勝利讓志願軍威名遠播;美軍則認為這是極其痛苦的、讓自己顏面無存的一戰。
  • 一二八淞滬抗戰:中日雙方精銳部隊的第一次大會戰
    1932年1月28日午夜,日本海軍第一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指揮海軍陸戰隊分三路突襲上海閘北,一二八淞滬抗戰正式爆發,中國駐上海第十九路軍在總指揮蔣光鼐、軍長蔡廷鍇指揮下奮起抵抗,給日軍以迎頭痛擊。蔣光鼐將軍指揮軍隊在閘北、江灣、吳淞、曹家橋、瀏河、八字橋一帶展開了多次戰役,給予了日軍以沉重打擊。隨著戰事的不斷升級,中日雙方開始調兵遣將,不斷向上海增兵。
  • 抗戰史上的四川及川軍做出了怎樣的貢獻,如何做到「無川不成軍」
    共有350餘萬川軍出川抗戰,約佔全國出兵抗戰軍隊總數的1/5,是除國民黨中央軍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裝,幾乎參加了抗戰中的所有大型戰役。據《抗戰期間各省歷年實徵壯丁人數統計表》統計,抗戰八年,四川總計共徵壯丁2578810人,居全國各省之冠,為全國同期實徵壯丁14050521人的1/5。
  • 追憶松山戰役 弘揚抗戰精神
    牢記歷史勿忘國恥龍陵縣松山,是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和英雄情懷的地方,在中國的抗戰史上,這裡曾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松山保衛戰留下了最為慷慨激昂、壯懷激烈的一頁,體現了中華民族「視死如歸、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