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乙五行拳》(原名全稱為武當太乙五行擒撲二十三式),系武當武術的主要拳種之一。此拳系明弘治(孝宗朱佑樘年間(1488—1504)),由武當山道教龍門第八代宗師張守性,根據武當丹士張三丰《太極十三式》,並上溯漢末名醫華陀《五禽戲》,及道門流派中吐納、導引、技技等融煉而成。
它極注重身法,貴柔而用剛,樸實無華。又善於「插搥」,近似蔡李佛「陽插搥」,惟因身法步法均不同,故插搥有異。
金子弢(原名愛新覺羅#8231;溥儇;為清皇室子弟,宣統溥儀乃其長兄)。於1929年於武當山隨李合林學此拳,一直秘練不傳,於1980年才公開表演,震驚四座。後被邀返饋武當山,傳趙劍英,劍英傳武當拳術教練鍾雲龍道長,鍾雲龍道長傳眾弟子。此視頻為鍾雲龍道長演練。
中國古代先哲們從物質世界中抽象出水、火、木、金、土五種性能不同的物質,作為構成萬物的元素,稱為「五行」。進而,以五行相生相剋的關係,來說明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
太乙者,元氣也。人之性命全憑其真氣聚體。武當武術前輩們,正是以傳統文化理論為基礎。以陰陽、五行、八卦、九宮之類的理念,以五行結合拳式、結合人體以解說其拳理和鍛鍊法則。
其一,以五行的形態、性能、方位為基準,將基本拳式組成五行系統,作為拳種各拳式的基本元素:如人體的前、後、左、右、中五個方位,將「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為五行。太乙五行拳從動作編排和動作路線上,緊扣五行之理,井井有序的穿行於九宮中。
其二,以五行結合人體。常用的有以五行配五臟,內外五行相互聯繫,又與技擊聯繫。「內五行要合,外五行要順」。「心息相依,任其自然」,依其五行相生相剋之數,調節陰陽平衡。正是人有陰陽,成於五行,以道理為指導,以養身為宗旨,以技擊為末學。體現了道家「天人合一」的觀點,意在追求自然,返樸歸真。「以靜為基,以柔為形」,養生與技擊的有機結合就是太乙五行拳的基本指導思想。
其三,以五行相生相剋的原理規範拳術。太乙五行拳碾轉繞環,環顧八方,分陰陽定五行,踩八卦,穿九宮,「使氣力之所到,架勢即隨之;架勢之所至,而氣力即注之」。一招一勢陰陽相滲,在八卦陣中千變萬化,在太極圈和四方四隅變化,形成九宮穿遊的格局;手是環抱式,腳走括弧式,腰隨胯轉,肩胯相對,旋胯擰膀,在方丈之地行雲流水,勁勢無窮,暢流不息,而元氣按人體五行(循環)遍布之意,使內氣流暢和聚集,有助於內功的形成。這種內外合一,天人合一的提煉和升華。此乃一曰養身健體,二曰禦敵防身,是修煉之宗旨。動如蛇之行,柔似蠶作繭。
養身特點
呼吸自然,周身放鬆;心靜意專,神態精神;
內外三合,節節貫通;任憑陰陽,身法中正;
意到氣到,氣隨意行;內外合一,神形兼備;
奇經八脈,暢流全身;太乙五行,旨在養身。
基本技法
以靜為基,以柔為形,神足而意遠
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尚意不尚力
動中求靜,靜中求動,重意不重形
意氣勁形,心息相隨,化勁不硬抗
辯位於尺寸毫釐,制動於擒撲封閉
基本特點
樁式沉穩,架勢緊湊
腰隨胯轉,肩胯相對
兩手環抱,腳走弧線
綿軟纏繞,走圓化柔
武當太乙五行拳拳譜
預備勢(無極勢)
起勢 混元一氣 旋轉乾坤
01.白猿出洞 雙峰拜日
02.懸崖勒馬 海底頂雲
03.蛟龍溟濛 雷劈山洪
04.犀牛望月 轉身託天
05.青獅抱球 閃耀金庭
06.豹子含美 仰頸驚林
07.大鵬展翅 群獸震驚
08.花鹿採芝 俯飲清泉
09.黃蟒吐津 戲引螻群
10.鯉魚打挺 波浪滔天
11.雄鷹探山 雙擒雞群
12.仙鶴騰空 飛舞風雲
13.金猴竊丹 爐火皆平
14.青娥探月 波平浪靜
15.黑熊反掌 威震森林
16.金蟾得度 醉臥瑤池
17.喜鵲登枝 寒立梅蔭
18.蒼龍入海 意守心寧
19.野馬抖鬃 烈性飛騰
20.神猿入洞 性歸心田
21.彩鳳凌空 百鳥齊鳴
22.伏虎靈臺 永守黃庭
23.抱元守一 正氣長存
收勢 動靜結合 反轉乾坤
---The End ---
溫馨提示:本平臺分享的圖文信息,來至網絡、書籍、報紙和雜誌等,僅供大家參考學習,歡迎點讚,留言,評論,收藏,轉發。如有需要,請和我們聯繫,共同探討。
————————————
武當三豐派聯誼會海南分會 三亞戶外養生太極
電 話:15109889028 0898-38258058
聯繫人:楊老師
在線QQ:471145618
地 址: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解放路衍宏現代城8層
公眾號:三亞太極拳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呦!
您的轉發是對我們最大的鼓勵呦!
您的分享,或許正是他人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