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勁)兼修的五行通背拳

2020-08-19 武藝堂
  • 五行通背拳總操法有108種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長擊遠」「貼衣發勁、擊響見物」的皮鞭勁及大劈大蓋的氣勢,是五行通背拳獨特的風格特點,而皮鞭勁是五行通背中操法的整體勁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勁力,其練出內勁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時也是檢驗、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淺的標誌,能否更好的區分、練出皮鞭的「九柔一剛」矛―內勁與外勁及它的比例變化,是所有習練五行通背拳者一生的追求目標。
      無論各門各派的武術拳種,都有對內勁、(心、意、氣、神、膽)外勁(手、眼、身、形、步)的記述和鍛鍊的要求,歷代武術家也都很注重內外兼修,特別重視對內勁的修煉,他們把練氣、養氣,集氣作為武術內勁的基礎,把能夠運氣、發氣、用內勁於技擊,更被視為武術的上乘功夫。(圖1)
      五行通背拳最講究「九柔(內)一剛(外)」的皮鞭勁即:內勁與外勁的演練與運用,通背大師修劍痴在拳譜中對內勁及外勁闡述道:剛柔之則,剛居其一,柔居其九,過剛則易折,用柔不可獨用柔,用剛不可獨用剛,用剛相兼用柔,用柔相兼用剛,剛柔相濟,剛中含柔,柔中含剛,柔進剛隨,剛退柔變而莫測合之。
      修劍痴大師的拳譜理論是與每個單操動作要領相符合的,細緻的闡述了其內涵,強調了皮鞭勁是內外兼練的,它既外要練形――外勁,內要練氣――內勁。用意催氣,以氣催力,練到形氣合一,內外一體,力達鞭稍――「九柔一剛」(寸勁)的程度才算是成功,若達到拳譜中所講「虛影、有形、無柔、無剛」「包羅萬象,萬法歸一」的高級境界,絕非十年八年功夫加之系成。(圖2、3)內勁指的是:內氣、氣血、血脈、意念。外勁指的是:皮肉、脛骨、力量、形體。這兩。方面在通背拳法中都有著不同的傳統練習方法,但學者初練時普遍練外勁:形體動作。因為外勁不很複雜,只要按照動作要領反覆多練、多出力,練出外勁還是比較快的。僅以六路站樁為例,其中混元樁的伸肩操法是典型的以練內勁:精、氣、神、意、為主的代表動作,而乾坤樁15種劈掌則是典型以練:擊響拍打硬功,腰背功力,鐵掌指功力等為主、形體表麵筋骨皮的外勁操功法。在五行通背拳法中,內勁與外勁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相互作用,互為依存,相輔相成的,如果沒有深厚的內勁基礎,僅憑藉單純筋骨、肌肉的力量那是很難發揮出通背掌法「貼衣粘肉敵難逃、寸勁發出藝絕妙」的境界,因此通背拳法中非常注重「神聚則氣聚,氣聚則力壯」及「守中打中」的原則。使內、外勁力練習達到「外能強健筋骨,內能堅固臟腑」的最佳功效,使身體內部與外部更加協調統
      實踐證明:通背拳內勁與內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通過長期的演練「以意催氣」「氣沉丹田」的作用,不僅能使「內勁」行於周身及各部位、力達掌指(鞭稍),對散手、技擊也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健身祛病、延年益壽也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
      內勁來源於「以心催意,以意催氣」,「氣為形用,氣隨形動」,技擊之際,氣沉者勝。內勁的產生及能量的爆發是取決於「丹田」聚集的真氣,掩手劈山炮操法(圖4),是展示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最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它完全靠用(內勁)意識導引氣、血下沉至小腹部,要求全身放鬆,意識活動似守非守地寄於小腹部,待劈山掌中線擊打(外勁)完成到小腹時(腹部憋氣)腹部繃起反彈將中拳崩出,整體動作瞬間爆發完成,即「無影、無形、無柔、無剛」。內勁及內氣可增進呼吸功能:內勁的產生主要是採用腹式呼吸的方法,腹式呼吸是以膈肌的運動為主,當用意識導弓『氣血下沉時,膈肌的運動幅度隨之增大,這樣胸腔的垂直徑增大,因而增加了肺活量,身體吸收氧氣效能大大提高,可增強技擊運動量及出拳的爆發力。
      內勁可促進血液循環:由於內勁來源於「丹田」的真氣,「氣沉丹田」是「實腹暢胸」之狀態,即能使腹內壓增大,而使胸內壓相對減小,腹內壓的增加,有利於靜脈血的回流,胸內壓減小能使心臟搏動輕鬆有力,利於血液的回流與輸出。又由於「氣沉丹田」時全身放鬆,血管的外周阻力減小,能使血液順利地流向全身,因此內勁、內氣能促進血液循環,營養周身,可感覺舒筋活血,暢通、血旺則氣足,氣足則勁壯。
      內勁可堅實內臟促進消化吸收:由於內氣沉於「丹田」,主要是膈肌的運動,而且增加了腹內壓,這樣內臟各器官的活動幅度也必然增大,互相之間產生了按摩運動,這樣內臟器官就得到鍛鍊,同時消化液分泌增多,營養吸收加快,內腔功能變得越來越堅實。
      內勁可促進降低重心、利於技擊:由於內勁、內氣的運用來源於「丹田」的真氣,使內臟器官自然向下松垂,這樣就能使身體重心下降,穩固下盤,低重心有利於散手、技擊時的靈活移動、變化和發勁,內勁還可以促進神精的靈感、加強內氣的儲能,使因拳法演練及實戰過程的「耗能」得到快速補充。
      內勁是養身之術,技法之寶,形為運動之道,攻守之方,通背拳為整體,單操為專一實用,外勁為形體,內勁為根本,內勁是外勁之源泉,外勁是內勁之體現,如果沒有內勁,也就不會產生外勁,要練出內勁,則必須找對單操動作一招一式正確形體,從而弓l動內勁的源頭即:「內三合」的開發,所謂「內三合」就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如果內意不到、氣也難達、氣若不到勁力同樣不足,反之如果外形肢體的運動動向(包括:高度、方向、勁力、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線路、位置等等)不正確的話,就會使內意、內勁、內氣等均受到壓抑、影響整勁最佳發揮,因此要使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得以正確的完整表達和發揮,就必須在求內勁的同時,先求其外勁,外體動作是練好內勁的基礎,五行通背拳外勁單操五行掌即:摔、拍、穿、劈、鑽,主要是以增強筋骨、皮膚的伸展性,運動幅度、硬度、強度、靈活、韌性以及勁力和適應性等,如果在練出外勁的基礎上再融以內勁的練習如:摔掌似炸彈戡―抖擻摔炸,拍掌似迅雷戡―捕拍補拓,穿掌似流星―矛穿杆擠挑,劈掌似閃電――霹雷鏟鑿,鑽掌似暗箭――鑽崩錐刺。則能使體內元氣逐漸增多聚集起來,通過經絡運行於全身,使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均得到內氣的推動、激發(圖5),從而達到內外合一,陰陽相配,動靜相依,虛實兼備,剛柔相濟,方得五行通背拳――九柔一剛皮鞭勁之真諦。
      五行通背拳共108種操法,在技擊運動中其形體(外勁)動作打法變化是無窮無盡的,每有一種單操(外勁)的攻守變化,都隱蘊著高深莫測的內勁(寸勁)爆發,如果內、外勁能夠整體爆發使用,其威力是強大無比的,往往可一招定乾坤。所以五行通背拳有多少種單操動作,其內勁就有多少種操練方法,雖然外體動作的技法、特點不同,但其練內勁的原理是一致的,有不少練通背拳的人說,五行通背內功修劍痴密而不傳,再經後幾代拳師互相保守留招,現在沒有人會練內功了。筆者認為:五行通背內功秘不外傳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武術應該越學越多。真正的大家明師是沒有留後手的,武術「絕招」之所以失傳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學員自己拿不動「東西」,通背天王韓鵬堯先生一席話道破天機,也很值得通背學者深思,韓鵬堯在大連教學十年(1960―1969)期間,經常對學生講:「通背全部內容108種操法、外加13件(包括九套拳路四種兵器:刀槍劍棍)「東西」管吃管添,你想學什麼就教你什麼,但只有你學會了才是你的,學不會還是我的,之所以徒弟之間各有不同的東西,那是當老師的因材施教的結果,就比喻你有多大的胃口,就能吃多大的飯量」。韓的內勁功夫也已經達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有一次韓先生在演練通背操法時,運用通背內勁打了一記鑽拳,將棉襖裡的棉花擊成扭轉的漩渦狀,令在場的同行驚嘆叫絕。
      總之,所謂的內勁,是與外勁相對而言的,它們互相依賴而並存,對於內勁與外勁之間的區別界限,確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不能將二者混淆不分,也不能用「一刀切」的辦法把它們截然地分割,任何事物都具有二重性,總是以內中有外,外中有內而存在,因此想學練內勁,必須明白、區別出內勁與外勁的關係,然後有目的性、由淺入深(初級、中級、高級)循序漸進的掌握好五行通背外勁單操動作,即:摔掌、拍掌、穿掌、劈掌、鑽掌。之後再吃透其內勁――「內三合」的練習要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與實踐,則能顯示出五行通背拳的內勁之威力,拳譜中「混元一體象太極,九柔一剛皮鞭勁」的功夫自然而成。

相關焦點

  • 五行通背拳--中拳
    通背精華五行掌,五護八斷萬象藏。在練習過程中要領悟其中的意義,祥識生克制化,剛柔的重要性,其剛柔也是通背之本。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五行通背拳中的最後一掌法,鑽掌,我們也叫中拳。鑽掌的動作與穿掌動作相同。左掌掌心向下,掌指朝前,附於右掌上;左掌屈肘於腹前,至左掌下掌心向左,掌指朝前,兩肘靠肋,上體前傾,探背松肩,目視前方。右掌向前直臂鑽出,掌至極限時突然將掌指內扣,中指第二關節突出,變尖拳。
  • 五行通背拳~劈掌
    在前幾篇文章裡對五行通背拳中的,摔掌、拍掌、穿掌,今天在這裡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五行通背拳中的劈掌。右掌屈肘在前,在上掌心向上,掌指微內屈;左臂屈肘至右肘下側,掌之朝上,目視前掌。右掌由前向下,向後,直臂掄甩至右上;左掌由右臂下向前,直臂下拍至左大腿上擊響。掌指向下,掌心朝裡。同時身體重心向前,上體挺直,目視前方。上動作不停,右掌向前掄劈;左掌稍外旋,屈肘向上貼右小臂內測滑擦出響。掌尖向上,掌指朝右,同時身體重心落至左腿,右腳跟稍拔起,目視右掌。
  • 練五行通背拳從基礎單操訓練入手
    趙寶安學練五行通背拳必須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不能好高騖遠、急於求成,否則欲速則不達。6.五行通背拳拳路演練。7.五行通背拳器械套路演練。有的人腰、腿、胳臂、手指受傷,有的人練出各種毛病來,更有甚者身體練出了殘疾(如勾肩、駝背、歪脖等外相)的趨勢自己還不知道,這不僅給五行通背拳造成了不好的影響,而且使不少想學練通背拳的人因此不敢學練。還有的人練成不標準的單操動作定型後改不過來,後來自己當「老師」了又誤教誤傳影響下一代。正如韓鵬堯先生當年所講:大連的通背自由化,走下坡路了,想怎麼練就怎麼練,再過幾年我都不認識了。
  • 五行通背拳撲鼠
    今天和大家一起對五行通背拳中的,狸貓撲鼠做一些了解,五行通背拳中的狸貓撲鼠,又叫雙撲掌,是模仿貓撲捉老鼠的動作而得名狸貓撲鼠在練習過程中,要多注意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其中內含推、拍、撲、塌四個勁合一,看似簡單,但要是做到位很不容易,所以在練習過程中要細細體位。動作要領:(1)起手動作同前。兩掌直出在前下方,掌心向下,兩平行靠齊。(2)兩臂同時向內沿腹前屈肘,屈腕,向上至胸前。掌心向下,掌指朝前。上體隨臂動向後稍仰。目視前方。(3)上動作不停。
  • 五行通背拳氣功之道
    因為練拳多見於掌法,又名通背掌。又因用五行生剋制化之拳理,名五行通背拳,亦稱:五行通背掌。中國近代武術家、通背拳大師修劍痴,根據「氣血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能動物質,氣長則力大之生化規律和原理」,綜舊融新,繼承發展了五行通背拳氣功之道,以啟後學。  修劍痴著《五行通背拳譜.自序》中記載:「通背拳原系五行內功,與太極混元一氣,神髓相接,支脈各異」 。
  • 怎樣練出通背拳的鞭勁
    趙寶安大連的五行通背拳分早期和晚期兩種練法。晚期的五行通背拳僅以韓鵬堯為代表,是一項適應軍事化訓練的拳種。其風格特點是練成鞭勁,腰背發功放長擊遠,先練單操後練組合操功法,追求專一的實用性,技擊手法上講究「出手為掌,點到變拳,拳後捋帶」,操功法動作出手時含有「擠滾穿」、回手時含有「捋帶勾」的小動作以及在「一引、二管、三打」中變化運用。
  • 五行通背拳--插花手
    五行通背拳精華(插花手)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們對五行通背拳中的鑽掌做了描述,鑽掌也是五行掌中的最後一個掌法,也是五行通背拳中,技擊性很強的一個掌法,希望喜歡的朋友們多練習,多體悟從中找到真諦!今天我們在一起來了解一下,五行通背拳中的插花手,為什麼說插花手是五行通背拳中的精華所在呢,首先先了解一下。插花手又稱劈裡藏花手、左右插花手、劈閃劫攔掌。插花手在實戰作用中起到很重要的步驟,在運用過程中內含圈攔,刀捋等防守方法,同時在攻擊方面,又可出劈、撣、擂等手法,變化莫測,守中有攻,攻中帶守,在練習過程中要都體會,正是前輩們總結出來的:練時一定式,用時無定法。
  • 五行通背拳十三種劈山技法視頻
    劈山在實戰中的應用劈山是五行通背拳五大操法(摔、拍、穿、劈、鑽)之一。
  • 五行通背拳筋骨練法
    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探討分享一下,對練習武術中大家都耳聞能詳的抻筋抜骨,在學習武術的過程中,我們都會聽到抻筋拔骨對習練武術中的重要性,當然我們習練五行通背拳我在練習五行通背拳的過程中,在易筋經方面也是受益者,我所學習的就是民間的易筋經,得朋友教授,對自己的幫助很大
  • 五行通背拳名詞註解
    通背:通背不是門派(屬祁家門),是一種鍛鍊的法則。通是通達的意思(發力貫通順達);背是人的脊背(不是臂)。是一種以背為法(力發腰背達於掌尖),放長擊遠先發制人的特殊練法的拳術。祁氏:通背拳術的先代祖師祁太昌及其父祁信(祁信又稱老祁派練法的祖師)。五行通背拳是祁太昌所發展傳授下來的(所以又稱少祁派祖師)。
  • 五行通背別肘絆子
    趙寶安別肘絆子,又稱別肘蹬撲,在五行通背門裡是極為少見的肘加腿打法單操,實用性極強。它是連打帶下絆,並用肘別倒對方。只有常年跟隨師父的老徒弟才能學到此操法。肘尖堅硬、尖銳,招法隱蔽、疾速、短而猛,可隨機應變。五行通背拳對肘法的練與用很有講究。
  • 通背拳一百零八字圖文
    很久沒有發文了,很是想念和大家共同分享探討的快樂時光,由於自己的原因,一直擱置至今,前兩天發了兩篇文掌,也許是時間久的緣故,閱讀量並不多,今天重新梳理一下,把之前的通背一百零八字圖文再次分享給大家今天在這裡和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五行通背拳的一百零八字歌訣,這通背拳一百零八字對於練習通背拳的朋友都比較想了解,同時呢,先輩們留下來的有些也不是很好理解的,我也看過不少朋友所發的註解,我們也不去做說明,
  • 五行通背拳名詞註解【2】
    雙手並出法:通背拳的技擊方法粘衣發勁:通背拳鍛鍊與技擊的法則,粘衣發勁是通背拳練習中最重要的一環。練習中粘自己衣發動出響,即增加套路氣氛又增強自己的力度和節奏。技擊對方時粘對方衣,即突發暴力,擊出寸勁。
  • 五行通背三絕掌(圖文)
    ,五行通背在散手搏擊中最講究「守中打中」的實效性。五行通背技擊代表動作名為「引手掌」。拳諺云:當場遞手鶴形現,鷹目猿神精氣貫。引手虛伸蛇吐芯,五護八斷藏其中。敵人打上我取中,中門之路妙無窮。進退起落如波浪,絕掌妙擊敵魂飛。引手,又稱「陰陽手」。右腳在前、左腳在後,腿微微屈蹲,腳尖點地,成虛步(高低都可),兩腳距離適當,重心前三後七。
  • 通背拳的練法以及動作要領
    通背拳的專項訓練——「活腕」,可以說是通背拳的重中之重。關於活腕,只要是練過通背拳的都知道,缺了活腕就沒有通背拳的存在,練通背拳必練手腕。把手腕練活是通背拳一大特點,特別是練習通背拳日久的人,大多都形成了習慣,無論走道,坐下休息,吃飯,開會,看電視,洗澡等等日常生活中都可能沒事抖抖腕,以至於給外人感覺象患了多動症一樣,殊不知人家可能是在為了練上乘功夫而在努力呢。
  • 祁家~通背拳
    拳法為六合拳,明堂膀切手法(羅漢短打)及(羅漢)一百零八手,心極通背拳。手法大開大合,大劈大挑為主。大槍法以羅家槍,楊家梨花槍及六合大槍融會而成。傳其子祁太昌。祁太昌到河南馬學禮深造心意拳,從此有引手,提膝步。祁家通背拳內容除了大劈大挑之心極通背拳外。亦有大量羅漢拳因素。包括四妙之短打手法。八打八不打。八剛十二柔。十八串通(手、掌)法。三十六基本操手和七十二散傳操手,合計一百零八手。
  • 「臂聖」張策融合楊式太極創「108式通背太極」
    張策自幼父親張錦奎習練家傳戳腳、二郎拳、黑虎拳等拳術。又隨通背拳傳人王佔春(陳慶的弟子,河北良鄉縣北黃新莊人)學五行通背拳。王佔春年長張策十餘歲,但以王佔春師兄弟相稱。王、張相處九年,張策技藝精進,贏得通臂拳「臂聖」美譽。
  • 南京藏武堂國學館:八極拳與通背拳教學基地
    位於南京市漢中路108號金輪大廈9c2室的南京藏武堂國學館,是吳鍾八極拳研究會南京培訓中心,通背拳南京教學基地,江蘇省武術協會會員單位,南京市秦淮武術協會指定教學點,榮耀八極團社團本部,南京藏武堂大槍對抗訓練基地,仇寶龍八極拳江蘇研習基地,旨在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讓更多人認識和愛上國學和國術
  • 貼吧第一貼《什麼是內家拳》
    二、 內家拳與外家拳的勁力區別    除了表觀的區別外,內家拳與外家拳在勁力上也有較本質的區別。外家拳用外勁,內家拳用內勁,外勁與內勁有著本質的區別,外家拳主剛勁,而內家拳主柔勁,講究柔中代剛。    所謂外勁,是指「人的體能轉變成為驅使身體某部快速運動衝打得到的勁」。
  • 探源陳氏太極拳與洪洞通背拳
    洪洞通背拳的起源至今尚無確切定論,洪洞通背拳與陳式太極拳的淵源關係也眾說不一,其中洪洞通背拳始祖郭永福與陳家溝陳氏家族第十四世陳有孚為同一人的說法,更給洪洞通背拳的起源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但當我們比照兩家拳法,發現雖然兩者套路形式、結構不同,但拳經總論和拳譜顯示出高度的相似性,而且其運動強調「纏繞」,以巧力勝人為要旨,借力使力為法門,與陳式太極拳具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無不表明洪洞通背拳和陳式太極拳存在著異名同骨的密切關係。而這種密切關係,我們可以通過如下四個方面得以印證:一、兩種拳法皆尚「纏」法洪洞通背拳又名「通背纏拳」,高度注重「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