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竟然概括出儒家為人處世的基本理念,與君共勉

2020-12-15 五匿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基本注釋

《論語》中的「子」指代孔夫子。

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朋:這裡代指志同道合,興趣相投的朋友

譯文

孔子說:「學習處世之道而不斷進行實踐和練習,難道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有知己從遠道而來,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生氣,難道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行為嗎?」

名家品析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稱此節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李炳南在《論語講要》中也說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來即需求學。

學,覺也。學喻開蒙,學然後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學而」為首。

學而時習之,你真的讀懂了嗎?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可是,我們要學習什麼呢?很多人覺得,值得學習的,絕對是學問啊。

可是,世界上知識那麼多,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是不是可以說,我們這一生只需要學習就也可以達到孔子的高度了?

實則不然,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什麼都不做,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學習,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那恐怕這個人學到最後,也只能成為一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吧。

細品《論語》之時,我們會發現,孔子談到的「學」不強調知識淵博,亦不是指學者地位高低,而是指自覺學習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機械性的學習,只能讓你獲得像『賣油翁』一樣的技能。可是你在學習中進行感悟,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實踐中修改自己的過錯。這才能達到最終的「學以致用」。

打破自我枷鎖,我們可以這樣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一種體會,比如改變自己的時候,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當你成功時獲得的喜悅,卻無法言表。

因為一切已成為習慣,而改變自己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可是孔子卻在不斷重鑄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

這才是孔子之所以被後世稱之為「聖人」的原因。

不為人知的寂寞,我們應該如何排解

李白有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古今中外各個領域能者都面臨這個問題。

寂寞是一種難以對外人言表的情緒,就算我們作為普通人,也常常有種沒人了解自己的想法。

更何況是一代聖賢,這時候就更能體會,孔子所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之喜悅。

無論做什麼,哪怕是開闢一條新道路,也需有其師,有其友。

人生難得一知己,有了解自己,和自己惺惺相惜的朋友是一件多麼讓人開心的事情呢?

可是,如若沒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孔子又說道:「人不知而不慍」。

即使沒有這樣的知己存在,我一人在路上亦不是一件壞事。

不能因為沒人理解,或者別人反對就放棄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

普通人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時候,會因為這件事難過,會憤怒甚至怨恨。

可凡事以和為貴,以人和為樂事。

真正學得儒家精神的人卻會停下腳步,反思自己,分析當前處境,總結之後不斷改進。並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和別人爭論。

處事之道,積極樂觀

簡單一句話,參悟的卻是孔夫子基本的為人處世之觀點和對待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

起於處事方法,終於情緒調節。

不斷自我反省,和三兩好友把酒言歡,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氣。先把基本態度放端正,才是修得君子之路的開端。

相關焦點

  • 義、寬、恕、信、忍:透過古人事跡,探尋古人為人處世之道
    一、先秦時期的重義輕利的處世之道1.先秦時期是各種文化形成的孕育時期,其中就包括為人處世之道的形成,縱覽先秦歷史,我們發現在這一時期人們最注重的就是「義」,雖然中國人在為人處世之中一直都是重情義的,但是把義看做生命的,還是在先秦時期,這一時期的俠客義士最多,重義思想也達到了巔峰,逐漸形成了以儒家
  • 儒家家庭教育思想的基本經典:五經與四書
    五經四書"在儒家經典序列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儒家基本的思想理念大都蘊含其中,而儒家家庭教育思想作為儒家思想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五經四書"所確立的儒家基本精神的影響:"學問當以《孝經》、《論語》、《中庸》、《大學》、《孟子》為本,熟味詳究,然後通求之《詩》、《書》、《易》、《春秋》,必有得也。"說的是教育子弟學習經典應先易後難循序漸進。"
  • 王陽明:為人處世,理當能屈能伸
    1512年,王陽明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好友兼同僚蔡希淵,名曰《寄希淵書》,主要告知蔡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聖賢處末世,待人應物,有時而委曲,其道未嘗不直也。比如在公司裡暫時受到不公平待遇或者被領導忽略了自己貢獻的人,就憤然離職,扔下一句「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便摔門而出,是一種不夠君子的行為。他完全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給他人帶來的損失,只管意氣用事,根本做不到能屈能伸。而王陽明在寫給蔡希淵的信中就告訴他:「若再遲二三月,託疾而行,彼此形跡泯然,既不激怒於人,亦不失己之介矣。」
  • 《周易》中的成語: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
    據有人統計,在漢語中有兩百多條成語源出《周易》,這些成語有著極其豐富的文化蘊涵,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容、民族思維的基本方式,在幫助人們洞悉宇宙和人生本質規律的同時,也為中華民族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為人處世策略。「厚德載物」 的和諧理念坤卦代表大地,代表母儀天下的形象。
  • 十六字心傳,為人處世的警言
    在《中庸》一文的開篇首句就闡述了儒家思想「道」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上天所賦予的旨意,而這「道」就是遵循「性」的行動。所以在儒家思想中,道是順應自然的行為。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行為皆是出於內心,心是一切言行的根源。
  • 南懷瑾老師:為人處世千萬記住,聰明精明不可外露!
    為人處世千萬記住,聰明精明不可外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元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理念之爭:封建人治對抗西方法治,羅馬法為何先進於儒家?
    可以說,很多人將儒家認為是宗教的替代品,甚至將儒家學說對於我們的生活規範作為我們可以沒有宗教信仰而能夠成為文明的絕佳理由。但這個儒家更多的應該指的是荀子,在孔子時期,子不語怪力亂神,他對於這一問題是迴避的。孟子主張社會改良,人性的探討,也沒有對法治思想體系作出經典的概括和創新。
  • 遊刃有餘為人處世是人生的第一大事
    讀了這本書,我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厚黑學」乃「厚黑教主」李宗吾所創,他是在目睹人間的冷暖、看透宦海浮沉、分析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成敗得失的基礎上總結出的智慧結晶,在李宗吾看來,「厚黑」二字就是千古不傳的成功秘訣。李宗吾本人也因為創造了「厚黑學」而被譽為「影響20世紀中國的2啦奇才怪傑之一」。
  • 王陽明:「心軟之人一生窮」,為人處世,要對這幾件事「心狠」
    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曾國藩、蔣介石等人對王陽明非常推崇,「儒道中最得力的,就是中國王陽明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學。「心軟之人一生窮」心軟不是一件壞事,但是卻是一種不公平的善良。心軟之人成全了他人,卻傷害到了自己。
  • 漢元帝時期,徹底實現了儒家的文治理念,為何大漢帝國卻走向衰落
    我們的歷史課本中,往往把漢武帝時期提倡儒術的活動,概括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是這與歷史是不符的。
  • 為人處世最大的錯誤:明明豆腐心,卻是刀子嘴
    總對身邊人惡語相向,是為人處世,最大的錯誤。1嘴上不饒人,傷人又損己今年的爆款劇《三十而已》,鍾曉芹和陳嶼的相處模式可謂是現實中多數夫妻的真實寫照。著名心理專家馬歇爾·盧森堡說過這樣一句話:「很多時候,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你的刀子嘴。被刀子傷得多了,原本關心你的人也會毫不猶豫抽身離去。
  • 不要等到孩子長大了,再教會TA如何為人處世
    為人處世,是一輩子的學問。「為人」即做人,「處世」即接觸和處理外界各種各樣事物的方式。歸結起來,「為人處世」是一個人生活在世上,對待事情以及事務的處理方式與方法。很多人認為,為人處世是成年人的事,因為成年人的世界是複雜的,是難以叵測的,如果不懂為人處世的智慧,必定會在職場上受挫、生活上受傷。而孩子的世界是單純的,沒有人情世故要面對、要處理,所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會將更多精力傾注於孩子的學習,忽視了對他們為人處世方面的教育。
  • 快速了解儒家思想中「仁」的基本內涵和影響
    「仁」學基本內涵:仁者「愛人」,「仁者人也」。仁的基本形式是「愛人」,要求將人作為人來看待,人不是奴隸,強調了人有愛和尊重的需求。孔子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將「仁」確定為最基本的社會關係準則,並圍繞「愛人」的內涵,構造出了仁學的思想體系。仁愛是孔子思想體系的核心,在後來的則成為整個儒家文化的中心範疇。
  • 為人處世之哲理篇(一)
    為人處世是門大學問,現在,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些關於為人處世的些許經驗。正確地看待人生的磨難與挫折。有個道理,如同老子的智慧,要在困難挫折中發現機會。有陽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同理,有陰影的地方,必有陽光之處。所以,放平心態,以和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不平之事。
  • 一句話概括中超16強!
    一些大V早已對各隊進行盤點,作為球迷我就用一句話來概括一下中超各隊吧。(調侃居多,無地域歧視,僅代表個人觀點)廣州恆大:理念先進的挖掘機隊,不差錢!北京國安:永遠爭第一的千年老二,沒毛病!上海上港:信仰高於一切!
  • 老實人不懂怎麼為人處世,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
    鬼谷子留下4句處世良言,讓你左右逢源,無往不利!4,知之始己,而後知人為人處事所有的前提是要了解自己幾斤幾兩,唯有了解了自己才可以更加好地了解他人。了解自己的優缺點才可以合理有效的避開和利用,了解清楚自己之後才可以在共處中更加好的避免掉性格上的缺失。
  • 如何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
    因此,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很有必要。以下例舉了幾種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夠對你有用。 提高為人處世能力的方法,不能缺少聊天,不能不和別人溝通。很多繁雜的事情,你只要和別人好好溝通,其實就簡單明晰了。如果你什麼都不說,就容易互相猜忌,導致人際關係很緊張。 在與人溝通之前,你一定要冷靜下來,看清楚了再說,有話好好說,說到點子上,才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 聰明伶俐,但為人處世很低調的星座,才華容易被埋沒
    在為人處事方面,每個人都有著各自的人生準則。他們有著一顆謙遜的心,對待任何人都會抱著最基本的尊重,從來不會因為外在因素而露出輕蔑的態度,甚至是瞧不起對方。除此之外,他們做人做事也十分低調,無論是否受到嘉獎,他們都不會在公眾場合隨意宣揚自己,那股聰明伶俐的勁兒,也從來不外露。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老祖宗的忠告:為人處世,牢記三句話,餘生順風順水!
    做事先做人;先交朋友,後做生意;小勝憑智,大勝靠德:……這一句句的俗語,無不說明了為人處世的重要性。可以這樣說:一個人,會不會為人處世,將決定其事業的成敗、未來的成就。所以,作為一個現代人,想要成大事、立大業,必先學會正確地為人處世。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總覺得做人好難、人際交往能力弱,那就來聽聽老祖宗的告誡吧?老祖宗的忠告:為人處世,牢記三句話,餘生順風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