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基本注釋
《論語》中的「子」指代孔夫子。
說(yuè):同「悅」,高興、愉快的意思。
朋:這裡代指志同道合,興趣相投的朋友
譯文
孔子說:「學習處世之道而不斷進行實踐和練習,難道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有知己從遠道而來,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生氣,難道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行為嗎?」
名家品析
南宋理學大師朱熹稱此節為「入道之門,積德之基」。
李炳南在《論語講要》中也說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來即需求學。
學,覺也。學喻開蒙,學然後知不足。故二十篇以「學而」為首。
學而時習之,你真的讀懂了嗎?
「學而時習之」第一個「學」指的是學習。可是,我們要學習什麼呢?很多人覺得,值得學習的,絕對是學問啊。
可是,世界上知識那麼多,如果把學問當作知識,是不是可以說,我們這一生只需要學習就也可以達到孔子的高度了?
實則不然,如果一個人一輩子什麼都不做,把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用來學習,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不把自己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那恐怕這個人學到最後,也只能成為一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吧。
細品《論語》之時,我們會發現,孔子談到的「學」不強調知識淵博,亦不是指學者地位高低,而是指自覺學習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
機械性的學習,只能讓你獲得像『賣油翁』一樣的技能。可是你在學習中進行感悟,反思自己的行為,在實踐中修改自己的過錯。這才能達到最終的「學以致用」。
打破自我枷鎖,我們可以這樣做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過一種體會,比如改變自己的時候,過程是痛苦的,但是當你成功時獲得的喜悅,卻無法言表。
因為一切已成為習慣,而改變自己需要打破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
很多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可是孔子卻在不斷重鑄自我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快樂。
這才是孔子之所以被後世稱之為「聖人」的原因。
不為人知的寂寞,我們應該如何排解
李白有詩言:「古來聖賢皆寂寞」,古今中外各個領域能者都面臨這個問題。
寂寞是一種難以對外人言表的情緒,就算我們作為普通人,也常常有種沒人了解自己的想法。
更何況是一代聖賢,這時候就更能體會,孔子所說的:「有朋自遠方來」之喜悅。
無論做什麼,哪怕是開闢一條新道路,也需有其師,有其友。
人生難得一知己,有了解自己,和自己惺惺相惜的朋友是一件多麼讓人開心的事情呢?
可是,如若沒有這樣的人,我們應該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呢?
孔子又說道:「人不知而不慍」。
即使沒有這樣的知己存在,我一人在路上亦不是一件壞事。
不能因為沒人理解,或者別人反對就放棄自己想要達成的目標。
普通人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時候,會因為這件事難過,會憤怒甚至怨恨。
可凡事以和為貴,以人和為樂事。
真正學得儒家精神的人卻會停下腳步,反思自己,分析當前處境,總結之後不斷改進。並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和別人爭論。
處事之道,積極樂觀
簡單一句話,參悟的卻是孔夫子基本的為人處世之觀點和對待人生積極樂觀的態度。
起於處事方法,終於情緒調節。
不斷自我反省,和三兩好友把酒言歡,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而生氣。先把基本態度放端正,才是修得君子之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