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儒學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說:人心動蕩不安,道心幽昧難明,只有精誠專一,實實在在地實行中正之道。
何為「道」?在《中庸》一文的開篇首句就闡述了儒家思想「道」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上天所賦予的旨意,而這「道」就是遵循「性」的行動。所以在儒家思想中,道是順應自然的行為。
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行為皆是出於內心,心是一切言行的根源。心會「危」就是因為我們對外在的名利榮辱過於執著和貪求,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患得患失,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樹葉,會隨著波浪起起伏伏,這樣自然偏失了道心。
我們應該還記得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這一角色,老葛朗臺視金錢如生命,當他知道自己的女兒將金幣送給了心上人後大發雷霆並將她監禁起來。他的妻子知道老葛朗臺的事情後一病不起,公證人警告他,他的妻子死後女兒也有繼承遺產的權利。老葛朗臺害怕了,於是和女兒講和。不過在妻子死後,老葛朗臺還是讓自己的女兒籤署了一份放棄繼承權的協議,這讓他將所有財產據為己有。後來在老葛朗臺臨終時,他讓女兒把黃金擺在床頭,眼睛死死地盯著黃金一動不動,說道「這樣好叫我心裡暖和」,並囑咐女兒「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時好去那邊向我交帳」。神父來給老葛朗臺做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放在他的唇邊親吻,哪知他眼中看到黃金後,竟伸手想要將其抓在手中,也正因為此而直接送了命。
故事中的老葛朗臺眼中只有金錢,這種對物質的極度貪求自然讓他在為人處事中失去了道心,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他卻可以監禁自己的女兒,也可以將應屬於女兒的那部分遺產也搶佔過來據為己有。雖然這是小說中的人物,但在現實中類似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即使在古代帝王之家為了皇位而發生父子相爭、兄弟相殘的事情也不在少數,李世民殺太子和三弟二人製造的宣武門之變,永樂皇帝搶奪親侄子的皇位製造的靖難之變等等,雖然他們可稱為一代明君、千古帝王,但終究也逃不過記入史冊的人生汙點。歸根結底,發生這樣的事情無非是因為人因為對外在名利產生過重的貪慾心而有失人性、喪失人倫。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解決之道:精誠專一實行中正之道。什麼是中正之道?我認為它可以用「中庸」一詞來解釋,在《中庸》中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說: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並且都符合於節度叫做和。
當我們的內心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時,就會以客觀、公平、公正的態度來看待和解決各種問題,而一旦有了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時難免就會左右我們的判斷,進而有失公允。當然,喜怒哀樂本就是人之本性,只是這種種情緒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表達,並且要能將它們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就像站在海邊望著水天相接的一線,內心會為這大海的遼闊而心生喜悅,看到路邊有死去的小動物,又會自然的心生憐憫之心,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情緒。像前文中提到的老葛朗臺,他看到黃金時產生的愉悅感和知道女兒將金幣送給心上人後而心生憤怒,這樣的情緒則更多的是來自於個人的貪慾。
實行中正之道要精誠專一,這是一種真誠和堅持的態度,不過我認為只是這樣的表述還是難以具體實行,而《中庸》中說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意思是說:做到忠恕,距離中庸之道就不遠了。不願意別人施加給我的行為,也一定不用來加給別人。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用精誠專一的態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基本符合了中正之道。不過話說回來,其實這一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只不過真正地想做到這一標準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我們的為人處事常常會出於自己的私心和貪慾。
所以,這儒家思想的「十六字心傳」可以說是我們以客觀、公平、公正之心為人處世的警言,提醒我們切莫過度貪圖外在的名利榮辱,而要以精誠專一的態度實現中正之道,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心與道心真正的契合,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品行道德高尚的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感謝大家觀看我的原創文章,喜歡的朋友不妨點點關注點點讚,不足之處也望諸位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