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字心傳,為人處世的警言

2020-12-12 月上海棠之傳統文化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儒學著名的「十六字心傳」,出自《尚書·大禹謨》,意思是說:人心動蕩不安,道心幽昧難明,只有精誠專一,實實在在地實行中正之道。

何為「道」?在《中庸》一文的開篇首句就闡述了儒家思想「道」的含義: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性」是上天所賦予的旨意,而這「道」就是遵循「性」的行動。所以在儒家思想中,道是順應自然的行為。

我們所說的話、所做的行為皆是出於內心,心是一切言行的根源。心會「危」就是因為我們對外在的名利榮辱過於執著和貪求,會隨著外境的變化而患得患失,就像水面上漂浮的樹葉,會隨著波浪起起伏伏,這樣自然偏失了道心。

我們應該還記得巴爾扎克的小說《歐也妮·葛朗臺》中的守財奴這一角色,老葛朗臺視金錢如生命,當他知道自己的女兒將金幣送給了心上人後大發雷霆並將她監禁起來。他的妻子知道老葛朗臺的事情後一病不起,公證人警告他,他的妻子死後女兒也有繼承遺產的權利。老葛朗臺害怕了,於是和女兒講和。不過在妻子死後,老葛朗臺還是讓自己的女兒籤署了一份放棄繼承權的協議,這讓他將所有財產據為己有。後來在老葛朗臺臨終時,他讓女兒把黃金擺在床頭,眼睛死死地盯著黃金一動不動,說道「這樣好叫我心裡暖和」,並囑咐女兒「把一切照顧得好好的,到時好去那邊向我交帳」。神父來給老葛朗臺做臨終法事,把一個鍍金的十字架放在他的唇邊親吻,哪知他眼中看到黃金後,竟伸手想要將其抓在手中,也正因為此而直接送了命。

故事中的老葛朗臺眼中只有金錢,這種對物質的極度貪求自然讓他在為人處事中失去了道心,俗話說「虎毒不食子」,但他卻可以監禁自己的女兒,也可以將應屬於女兒的那部分遺產也搶佔過來據為己有。雖然這是小說中的人物,但在現實中類似的例子也比比皆是,即使在古代帝王之家為了皇位而發生父子相爭、兄弟相殘的事情也不在少數,李世民殺太子和三弟二人製造的宣武門之變,永樂皇帝搶奪親侄子的皇位製造的靖難之變等等,雖然他們可稱為一代明君、千古帝王,但終究也逃不過記入史冊的人生汙點。歸根結底,發生這樣的事情無非是因為人因為對外在名利產生過重的貪慾心而有失人性、喪失人倫。

「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句話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的解決之道:精誠專一實行中正之道。什麼是中正之道?我認為它可以用「中庸」一詞來解釋,在《中庸》中有雲「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意思是說:喜怒哀樂等感情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表現出來並且都符合於節度叫做和。

當我們的內心沒有產生喜怒哀樂等各種情緒時,就會以客觀、公平、公正的態度來看待和解決各種問題,而一旦有了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時難免就會左右我們的判斷,進而有失公允。當然,喜怒哀樂本就是人之本性,只是這種種情緒應該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表達,並且要能將它們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就像站在海邊望著水天相接的一線,內心會為這大海的遼闊而心生喜悅,看到路邊有死去的小動物,又會自然的心生憐憫之心,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情緒。像前文中提到的老葛朗臺,他看到黃金時產生的愉悅感和知道女兒將金幣送給心上人後而心生憤怒,這樣的情緒則更多的是來自於個人的貪慾。

實行中正之道要精誠專一,這是一種真誠和堅持的態度,不過我認為只是這樣的表述還是難以具體實行,而《中庸》中說道「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意思是說:做到忠恕,距離中庸之道就不遠了。不願意別人施加給我的行為,也一定不用來加給別人。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能用精誠專一的態度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基本符合了中正之道。不過話說回來,其實這一道理很多人都明白,只不過真正地想做到這一標準可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我們的為人處事常常會出於自己的私心和貪慾。

所以,這儒家思想的「十六字心傳」可以說是我們以客觀、公平、公正之心為人處世的警言,提醒我們切莫過度貪圖外在的名利榮辱,而要以精誠專一的態度實現中正之道,這樣才能讓我們的人心與道心真正的契合,融為一體,成為一個品行道德高尚的人。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感謝大家觀看我的原創文章,喜歡的朋友不妨點點關注點點讚,不足之處也望諸位多多指教!

相關焦點

  • 正解《尚書》中的一句名言,為人處世與安邦治國之道盡在其中
    這十六個字出自《尚書虞書大禹謨》,是廣為流傳的名言。《尚書》是一部追述先秦事跡著作的彙編,研究上古夏商周三代歷史的重要典籍,同時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思想內涵。這句話出自帝舜禪位給大禹(按《竹書紀年》,「禪讓制」為虛構)之時所言,被儒學奉為至理名言,還被後世認為是中國文化傳統的「十六字心傳」。在思想文化領域,不論道、法、儒、墨,「十六字心傳」都是具有普世意義的。
  • 《疑犯追蹤》與十六字心傳
    某種意義上來說,被視為儒家道統傳承的十六字心傳,正是對這一個問題的回應、或回答。經典的語言與思想從未過去,它就活在當下。所謂「十六字心傳」,係指儒家所認為的自堯舜以來所傳的聖人心法,出自《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 鑑察明心|「十六字心傳」,是哪16個字?
    這份來自上古時期堯舜禹湯等聖人遞相授受的心法真傳,簡稱儒家「十六字心傳」,又名「中華心法」。「十六字心傳」是儒學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蘊涵著深刻的哲學內涵和人生智慧。其包蘊的克己慎行、精益求精、執中守正精神,放諸今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 中華「十六字心傳」為你解密!
    就是這短短十六個字,被譽為中華「十六字心傳」。這十六個字,源於堯舜禹禪讓的故事。當他們禪讓帝位的時候,諄諄囑託,代代相傳的便是以「心」為主題的這十六個漢字。後來,這十六個字便成為儒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最著名的「十六字心傳」。
  • 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比如本文想要解釋的「十六字心傳」,初一看不知道什麼意思,實際上很簡單,生活中人人都可以行動,按照這個去行為,不敢說每個人都能大富大貴,婚姻美滿,家庭幸福,但能做到了解自己的心,一旦明白了這顆「心」,人也就不會「妄動」、「妄想」、「妄為」,生活自然而然會得到改善。傳說這十六字來自堯舜禹禪讓的故事,從「允執厥中」擴展到十六個字。這是何意呢?
  • 遊刃有餘為人處世是人生的第一大事
    讀了這本書,我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和了解。「厚黑學」乃「厚黑教主」李宗吾所創,他是在目睹人間的冷暖、看透宦海浮沉、分析歷史上著名人物的成敗得失的基礎上總結出的智慧結晶,在李宗吾看來,「厚黑」二字就是千古不傳的成功秘訣。李宗吾本人也因為創造了「厚黑學」而被譽為「影響20世紀中國的2啦奇才怪傑之一」。
  • 南懷瑾老師:為人處世千萬記住,聰明精明不可外露!
    為人處世千萬記住,聰明精明不可外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分,和其光,同其塵,是謂元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 處世奇書《素書》三句立世金言,道破處世天機,成敗玄機皆在此中
    《素書》是一部修身治世的奇書,相傳黃石公觀秦朝大勢已去,將此書傳於張良張子房,這才能助劉邦完成定國大計,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出張良的諸多計謀皆出自此書,《素書》中有言曰:「小怨不赦,大怨必生。」古人認為修身是為人處世的第一要義,人若想立足於世必先有良好的德行,所以《素書》中有很多章句用來言說修身立德之法。以下列舉三例,雖字數不多卻言簡意賅道出立世之本。德足以懷遠。——《素書》釋義:具有良好的品行高尚的品德,便會令人心悅誠服,遠近皆來歸順。《論語》中說:「德不孤必有鄰。」
  • 為人處世,牢記做人的四字真言,人生越來越順,人緣也會越來越好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為人處世,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這裡面雖然沒有什麼深奧的理論,但其中的做人學問卻是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未必能掌握一二的。以下分享做人的四字真言,為人處世,牢記這四字真言,人生少有災禍,會越來越順,人緣也會越來越好,福氣則不請自來。一、「謙」字真言為人處世,做人不可驕傲自大、目中無人,否則不但不能引起別人的尊重,反將會給自己拉來仇恨,實在是得不償失。
  • 中華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源自尚書
    在中國文化傳統中,有一個著名的「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被賦予極高的評價,中華民族的文化核心與靈魂。如果直接翻譯成白話文,很簡單:「人心危險難測,道心幽微難明,只有專一,精誠懇切,才是秉行中正之道。
  • 復旦創始人于右任:醉酒寫「不可隨處小便」,改變順序成處世警言
    他在一次醉酒的時候隨便寫了「不可隨處小便」這句話,在他酒醒了之後,將這句話的順序進行了重新排列,排列之後的句子更是一語驚人,成為了處世的警言。看到于右任題的字可以帶來許多客源的餐館,其他的餐館主人也開始羨慕了,也紛紛想得到他的書法作品給自己帶來利益,於是他們就去找于右任,想要一幅他的字。
  • 千年不滅一盞燈:王陽明96字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千年不滅一盞燈:王陽明96字家訓,濃縮了為人處世的大智慧我國自古以來,僅有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半是曾國藩。另一位與孔子齊平稱之為聖賢的便是王陽明。近現代有些人對曾國藩的點評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做官、為將、為相一完人」。可是小編覺得,嚴格意義上來說,達到三不朽的僅有王陽明一人。
  • 《道德經正義》一:處世為人,首先要知道「徼」「妙」
    字解道是道理。可道是可能言說出來的道。常是常住不壞。名是名象。可名是可能標記出來。妙是神妙。徼是徼眼、邊界。玄是深遠。章解凡道可能言說出來的,不是常住不壞的道。凡名可能標記出來的,不是常住不壞的名。這「徼」「妙」等字,後世丹家解釋為玄關一徼(竅),修性養命通了這一徼,便能成不老金仙。殊不知這等解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卻只是見得龍的一鱗半爪,全然不知龍德的全體。白居易曾說過,「老子道德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丹,不言白日上青天」。這徼妙二字,固然是道的體和用。推而來言,天下、國、家、身、心、性、命,一切事事物物、林林總總,莫不各有徼妙。
  • 王陽明:為人處世,理當能屈能伸
    1512年,王陽明寫了一封信給自己的好友兼同僚蔡希淵,名曰《寄希淵書》,主要告知蔡一些為人處世之道。信中有這樣一句話:「聖賢處末世,待人應物,有時而委曲,其道未嘗不直也。倘若一個人只顧自身感受任性妄為,也只是圖一時之快,他根本不懂為人處世之道,也不是一個成熟且值得別人信任的人。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子路問過孔子類似的問題,即一個富貴之人沒有做出對別人有益的事情,一個窮人又不肯降身屈從以求發展的機會,這兩種人值不值得評論?孔子回答道:「君子之行己,期於必達,於己可以屈則屈,可以伸則伸。
  • 義、寬、恕、信、忍:透過古人事跡,探尋古人為人處世之道
    這又是另一種義字當先的處世之道,豫讓雖然是一個不會轉圜的人,但是他思想中的義薄雲天的精神,既有儒家思想中的「重義輕利」,同時也有墨家思想中為了義氣捨生忘死的影子。根據以上兩個關於義士故事的簡述,可以大概看出先秦時期的俠義之士的義薄雲天的為人處世之道,其中最重要的原則就是「義」字,無論是為了國家還是為了私情,捨生取義都是不可避免的,這一時期的為人處世之道是比較寧折不彎、剛正耿直的,由此也誕生了儒家思想和墨家思想中的「義」,也是先秦處世之道發展的巔峰
  • 舌尖上的「心傳」——惠食佳
    所謂「心傳」,即心心相傳,堯舜十六字心法。泛指世世代代相傳的學說以心傳心。師徒心心相印,悟解契合,遞相授受。
  • 為人處世之哲理篇(一)
    為人處世是門大學問,現在,小編來和大家分享些關於為人處世的些許經驗。正確地看待人生的磨難與挫折。有個道理,如同老子的智慧,要在困難挫折中發現機會。有陽光的地方,必有陰影,同理,有陰影的地方,必有陽光之處。所以,放平心態,以和諧的眼光去看待生活的不平之事。
  • 一句話,竟然概括出儒家為人處世的基本理念,與君共勉
    朋:這裡代指志同道合,興趣相投的朋友譯文孔子說:「學習處世之道而不斷進行實踐和練習,難道不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有知己從遠道而來,難道不是一件令人開心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卻不生氣,難道這不正是一個君子的行為嗎?」
  • 如何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
    因此,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很有必要。以下例舉了幾種提高為人處世的能力的方法,希望能夠對你有用。 提高為人處世能力的方法,不能缺少聊天,不能不和別人溝通。很多繁雜的事情,你只要和別人好好溝通,其實就簡單明晰了。如果你什麼都不說,就容易互相猜忌,導致人際關係很緊張。 在與人溝通之前,你一定要冷靜下來,看清楚了再說,有話好好說,說到點子上,才能給別人留下好的印象。
  • 華夏第一顯赫望族的六字家訓:言宜慢,心宜善
    王氏家族如此興旺,全憑一句家訓,僅有簡簡單單6個字:「言宜慢,心宜善」。老話說「禍從口出」,說話是一門語言藝術,出口前更要講究深思熟慮。所謂「言宜慢」就是這個意思。「言宜慢」這3個字,就是琅琊王氏家族的王吉從一位老人那兒得到的處世「秘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