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謹小慎微活到85歲

2020-12-22 騰訊網

輕輕的一陣風,喚醒沉睡了千年的軀體;輕輕的一陣風,拂去歷史神秘的面紗。跟著小編一起去探索藏在歷史裡的秘密吧!

唐朝在我國古代的歷史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開啟了開元盛世的局面,把我國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向了高潮,促進了我國文明向世界的傳播,後世對其給予了很高的評價。即使是很多外國人,他們也喜歡唐朝的文化習俗,直到今天,還有很多人喜歡稱中國人為唐人。

唐高祖李淵為李家打江山,建立了唐朝,直到李世民繼位,便壯大了唐朝,李世民在位期間,勵精圖治,為國為民,終於使國家呈現了一片太平盛世的景象。但是好景不長,國家發展太好,就有人眼紅。在古代,謀反是兵家常事,很多將領位高權重的時候,就開始策劃謀反,不過歷史上很少有成功的,雖然李世民也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上位,但是畢竟是他自己的事情。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一時間郭子儀的光芒萬丈,讓人很是忌憚,畢竟功高蓋主,自古名將基本上都不能善終。有些聰明的人,在戰爭過後,便交出了自己的兵權,來保全自己的性命。畢竟古代的皇位是世襲制,皇帝忌憚也是很正常,況且古代名將謀反的也不少,有前車之鑑,君王不得不防。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後,就遭小人進讒言,幸好他明智,縱情於聲色才得以善終。

郭子儀雖然是唐朝的名將,但是因為他的實力實在是太過於強大,讓幾代君王都是十分忌憚,「有事郭子儀,無事程元振」。唐肅宗去世之後,唐代宗繼位,對宦官程元振極為看重,反而對郭子儀一直抱有懷疑之心。程元振心機很重,認為自己有擁立之功,又是皇帝身邊的紅人,看見郭子儀位高權重,便開始眼紅,三番五次在皇帝面前說郭子儀的壞話。

唐代宗被程元振說服,收回了郭子儀的兵權,郭子儀內心明了,恐有性命之憂,於是就搬出了唐肅宗的詔書,這才打消唐代宗的疑心。但是程元振仍然沒有罷休,從中作梗,導致郭子儀失去了很多帶兵打仗的機會。唐朝剛經歷安史之亂,元氣大傷,吐蕃抓住機會,開始大舉進攻,一路高歌,直破長安,唐代宗慌了,只好再次啟用郭子儀。

吐蕃之所以能直入長安,都是因為程元振隱瞞軍情,導致唐朝再次遭受創傷。雖然唐代宗啟用了郭子儀,但是他並未給他軍隊,於是郭子儀只能帶著幾十個人去與吐蕃鬥智鬥勇,吐蕃聽聞過郭子儀的事跡,以為有詐,便慌忙退兵,於是郭子儀收回了長安,再次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歷過這次事情後,唐代宗開始對他尊重有加,甚至將他的畫掛在凌煙閣上。

郭子儀一生謹小慎微,如履薄冰,他七十多歲時還在馳騁沙場,即使是想要退休,也沒有被允許,直到唐代宗去世,唐德宗繼位,他才過上安穩的生活,直到兩年後因病去世,享年85歲。郭子儀侍奉四代君王,恪盡職守,雖屢遭猜疑,仍然忠心耿耿。表面上是縱情聲色,實際上是為了保衛國家,畢竟在安史之亂後,朝中可用的武將是真的不多了。而縱情聲色也是在是無奈之舉。

在歷史的肩膀上承載著太多過往的苦澀與豪情,下期再和小編一起回憶那令人感慨唏噓的歷史吧!

相關焦點

  • 再興大唐的名將郭子儀,年逾80仍縱情酒色,如履薄冰活到85歲
    公元755年,安祿山與史思明發動了安史之亂,這場戰亂使唐朝的人口急劇下降,甚至差點給唐朝帶來滅頂之災,不過幸好大將郭子儀帶兵將其鎮壓,平息了這場戰亂,再造大唐盛世,所以在唐朝大將中的排名中,郭子儀排名前十,如果沒有他,安祿山和史思明兩人很可能就要改寫歷史,而那個曾經繁榮昌盛的大唐也就不復存在了。
  •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享年85歲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也是歷史上少有的得以善終的名將 他歷經七朝天子 是大唐的中興名將 於武則天當權時期考取武狀元 卻等到58歲才被重用 他就是郭子儀
  • 歷經四朝,活了85歲,為什麼郭子儀功高蓋主而主不疑?
    但唐朝名將郭子儀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為人臣的奇蹟,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活了85歲。 德宗繼位後,甚至仿照周武王尊稱姜子牙為「師尚父」,賜號郭子儀為「尚父」。郭子儀彌留時,德宗派兒子舒王李誼代表他親自前往省問,他的一生可謂「寵遇冠於人臣」。
  • 熬過7任皇帝,功高蓋主的大唐名將,憑什麼活到了85歲?
    郭曖的父親,唐代宗的親家,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唐中興名將郭子儀。 然而,郭子儀聽到這件事後,毫不猶豫就把兒子郭曖押起來,自己送到朝堂上,請唐代宗發落。 這下,輪到唐代宗勸慰郭子儀:俗話說「不痴不聾,不作阿家阿翁」,小兒女子閨幃之言,大臣安用聽?
  • 同為興唐名將,郭子儀和李光弼的人生結局為何不同?
    性格決定命運,李光弼的政治智慧比起郭子儀差的不是一點半點,不過這對於武將而言也不能太過苛求。作為唐朝最重要的兩員「中興大將」,郭子儀和李光弼在唐朝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李光弼被封為臨淮郡王。可是,這兩人的人生結局卻大不相同。
  • 名門望族之後,官拜兵部尚書,郭子儀的大將之路
    文韜武略,智勇雙全通商是用來稱謂那些有謀略的名將,縱觀中國古代史,能配的上這個稱呼的實則並不多,而郭子儀恰巧是其中一位。郭子儀在歷史上的定位是唐中興名將,他是當時炙手可熱的政治家,軍事家。出生與刺史家庭的他到底有什麼功績,能夠讓他在史上享有如此盛名?且讓我們看一下他的豐功偉績吧。
  • 謹小慎微,大唐尚父汾陽王郭子儀
    尚父在古代是極具敬意的稱謂,周朝武王稱過姜太公,後來唐德宗稱郭子儀為尚父。自唐玄宗開始後四代,郭子儀一直為李氏盡忠。安史之亂爆發之時,郭子儀擔任衛尉卿一職,同時還有靈武郡太守和充朔方節度使的官位。
  • 再造大唐的中興名將—郭子儀,功高不震主,名高不自傲,終得善終
    對這句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唐代中興名將郭子儀的處世之道很好的詮釋了這句話。郭子儀是唐代中期最著名的將領,對於大唐江山而言,郭子儀有再造之功。安史之亂對於唐朝的打擊是巨大的,唐玄宗倉皇出逃,幾近亡國,是郭子儀揮師勤王,平定叛亂,拯救大唐於水火之中。
  • 皇帝要重賞75歲郭子儀,郭老:我只要6個美人,10年後才知多高明
    在中國古代,名將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群體。他們是人們最為敬佩的群體,馳騁沙場,揚威萬裡,即便是皇帝也未必有他們威風;但同時他們也是最為悲催的一個階層,有的戰死沙場,有的逃過了戰場與死神的碰撞,卻又不得不因為功高蓋主而被皇帝殺死。
  • 郭子儀
    郭子儀身材魁梧,體魄健壯,相貌秀傑。他不僅武藝高強、陣法嫻熟,而且公正無私,不畏權貴,傳說,他20歲時,在河東(今山西)服役,曾犯過軍紀,按律處斬。在押赴刑場的途中被當時著名詩人李白髮現。李白見他相貌非凡,凜然不懼的樣子,甚感可惜。他認定此人將來一定會大有造化,會成為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才,於是便以自己的官職擔保,救下了這條年輕的性命。郭子儀果然不負所望。
  • 皇帝問75歲郭子儀要啥賞賜,他:只求6個美人,10年後才知真高明
    相比於白起跟韓信,唐朝大將郭子儀顯然要更加聰明得多。他一生都在踐行「剛柔屈伸」之道,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名將,並且得以壽終正寢,配享太廟,陪葬於唐肅宗之墓建陵之內。郭子儀出生於公元697年,早年以武舉入仕,他一方面為人謙虛恭謹,一方面才能出眾兵陣皆通,因此很得上司賞識,在之後很多年裡仕途都十分通暢,歷任安西副都護、北庭副都護,到了公元749年的時候還升任正三品官員,成為了左武衛大將軍。可在公元754年之後,郭子儀母親去世,他由此辭官返鄉為母親守孝,可孝期未滿,安史之亂就爆發了。
  • 功高蓋主的郭子儀如何得以善終
    郭子儀(697年-781年),華州鄭縣(今陝西省渭南市華州區)人。唐代中興名將、政治家、軍事家。
  • 「家風故事」功蓋天下——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家風故事
    而在唐朝,有一位功績不亞於韓信的名將,也是功蓋天下,卻不僅沒有謀反之念,還能逃過帝王的猜忌迫害,得以善終,子孫後代也能保有平安。他就是郭子儀。圖為郭子儀這是一位來自官宦世家的人物,其先祖在兩百餘年前的南北朝時期就已是官場中人,世代官運並不顯赫卻能綿延不斷。到了其父郭敬之一代,則是做到了相當於地級市市長一級的州刺史,先後調任多地,從北到南,地跨千裡。跟隨父親遷徙的郭子儀,從小便深刻領會了天下之大這四個字的含義,心胸自然會比常人開闊。
  • 武舉出身的唐朝名將傑出軍事家郭子儀
    而她的這一英明決策很快便得到了回報,平定唐朝安史之亂的著名將領郭子儀就是通過武舉入仕的,間接來講,這又何嘗不可以說是一項制度救了一個朝代呀!武舉入仕的郭子儀郭子儀出生於公元697年,此時的華夏大地正處於武周時期,女皇武則天邁向了她的人生巔峰,同時她也到了遲暮之年。
  • 唐朝名將郭子儀,為何被後世稱為聖人?
    宋代大儒朱熹在他的著作《周易本義》裡記載,唐朝時北方少數民族回紇,派人到長安談判,唐朝與回紇談判的是當時的名臣郭子儀,回紇使臣對郭子儀說,我們來之前卜卦,說此去要見到一位聖人,今天見到您,證明這個佔卜是對的。那麼回紇為什麼認為郭子儀是聖人?
  • 郭子儀 | 千古第一奇人
    盛唐名將郭子儀。  郭子儀四十歲時任朔方節度使,手握十萬精兵。安史之亂爆發後,任副宰相兼兵部尚書。收復長安後,加司徒官銜,封代國公。    公元758年,進位中書令,成為真正的宰相。公元762年,郭子儀又因功進封汾陽郡王。公元779年,郭子儀被皇帝尊稱為"尚父",再加太尉官銜。公元781年,郭子儀去世,朝廷贈太師官銜,諡號"忠武"。
  • 60歲的郭子儀掌管兵馬萬千,為何被人挖了祖墳?郭的反擊真絕了
    而作為國之棟梁的郭子儀,也自然難逃遭奸人陷害的命運,不過,和嶽飛和比幹的命運不同的是,郭子儀運用自己的智慧,成功地化解了一次次的危難,並且最終兒孫滿堂,甚至還活到了85歲。那麼,郭子儀究竟是如何應對奸臣陷害的呢?魚朝恩,他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宦官。
  • 郭子儀 ——「忠貞、智勇、寬仁、豁達」的精神
    在華縣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湧現了許多為國家,為民族做出重大貢獻的偉人先賢,唐代著名軍事家郭子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郭子儀畫像  王志軍 繪)郭子儀在唐王朝由盛轉衰,內憂外患的時代裡,統帥大軍南徵北戰,內平安史之亂,外御吐蕃入侵,為國家的統一,貞不二,一心為國,銳身赴難,力挽狂瀾的崇高精神和輝煌業為社會的安定,為唐王朝的中興立下了赫赫戰功。
  • 大唐名將75歲功高受封,不要尚書令卻要美人?!
    古代75歲絕對是高壽,在唐朝75歲還能上陣帶兵或許也只有郭子儀了吧!他被譽為是救唐朝於危難之中,清廉之風於腰間垂掛之人!
  • 郭子儀幹了一件蠢事,導致1000多年後一群憤怒的農民搗毀他的墓
    ,是唐朝中期名將。危急時刻,已經58歲的老將郭子儀站了出來,使得危機之中的唐朝出現了一線曙光。郭子儀屬於典型的大器晚成。他20多歲就通過武舉考試,進入唐朝軍界,戎馬生涯三十多年,卻始終籍籍無名,最高只做到九原郡太守、朔方節度右廂兵馬使等中級軍職,連一次獨當一面、統軍出徵的機會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