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喪》:毫無修飾的鏡頭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的禮義孝道

2020-12-12 小敏的文化世界

《喜喪》是70後導演張濤的成名之作,他作品不多,大部分是刻畫現實生活的作品,而這部《喜喪》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是國產影片中的佼佼者,說它好並不是因為它得了多少獎,或者評分有多高,而是看完之後內心被它的真實感所震撼,和一種似曾相識的感。這部影片的劇情名義上是虛構出來的,但你我都知道這是千萬事實的縮影。影片裡的角色包括主角大多沒有姓名,或者說他們的名字叫「你我身邊之人」。

影片講述了一名84歲的老人林郭氏膝下子女6人,可是當病痛纏身時卻老無所依的故事。老人30多歲就守寡了,獨立拉扯著6個子女,可想而知將兒女們養大是一件多麼不容易的事情。可是當老人因高齡病痛纏身時,媳婦的刻薄;兒子的窩囊;女兒的窮困漸漸把原本堅強的老人逼上了絕路。

導演採取了偽紀錄片的拍攝手法,所有場景都是不加修飾的自然光線。裡面的角色全部由非職業演員出演,他們都是周邊的農民,操著一口地道的方言。影片裡的喪事風俗也是對當地傳統的還原,這一切都是為了力求真實反映現實。

或許有人會覺得影片裡的人物和劇情過於誇張,這世上真有像二兒媳三兒媳這般刻薄的媳婦兒嗎?真有像大哥大姐這般爹媽死了都不回來的人嗎?真要像老二老三這般,既不孝又窩囊的兒子嗎?真有葬禮上披麻戴孝看豔舞的荒唐子女們嗎?。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上面提及的這些人不僅有,而且有很多,像老人那樣被逼到自盡的也大有人在。

讓我印象最深刻是我們村東頭的兩位八旬老人,從年輕時家庭就貧困至極,可依然養大了三子一女,但當年齡大到不能夠自給自足的時候,三個兒子就每個月只給幾斤糧食。長年累月吃不飽,吵鬧過幾回,老太太一氣之下跳了河。這是我親眼所見,而從周圍聽到過和新聞上看到過的這類事件更是數不勝數。

在我看來,雖然這部影片的題材現實且沉重,但只要認真看一遍不難發現在真實諷世的故事表象下,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甦醒的禮儀孝道,另外也為我們揭示了是什麼導致了在這孔孟之鄉自古以「百善孝為先」教人育人的國度屢屢發生這樣有悖倫常的事情。

因此本文將從老齡化困境的原因,三代同堂的表象下孝與不孝的鮮明對比以及時代進步引領孝道回歸這三個層面,以遞進的方式解讀這部現實主義題材影片的內核及現實思考。

01,子女眾多,卻老無所依,其背後原因可以用一個「窮」字來解答,這個字看似簡單,實則包羅萬象

在我們的祖父輩基本上都是多子多女,但能夠福壽雙全的卻少之又少,在農村我經常可以看到年近7旬的老人還要整日忙碌,原因很簡單。剛開始是為了養大兒子,之後為了兒女成家立業,再後來為了貼補兒女,養大孫子,於是老人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可是當老人生病或者失去自己能力,這時矛盾與麻煩都出現了。

就像影片中的老人,在守寡的情況下,獨自養大了6個子女,這樣的老人要比普通的老人可能要艱難100倍。可是在老人生病後住到老二家,二媳婦明裡暗裡都在說,老人當初沒有給她帶孩子,可她卻不曾想老人子女眾多有多少事等著這位老人去做,如果每家每戶都要求老人為其帶孩子,那麼老人還活不活呢?。

其實這樣不講道理的兒女很多,有時候他們要求老人為自己帶孩子,當老人能力不足婉拒時,他們就會理直氣壯的說:現在你不給我們帶孩子,以後也別想我們給你養老。這時我不禁想問,老人在貧困的年代,在最艱苦的時候,把你養大成人成家立業,你有什麼資格說這樣的話?。其實這樣的事情就發生在我最親近的人身上,只是因為文章給讀者看不方便說出姓名。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老齡化困境,在我看來,其原因不過是一個窮」字,我們的祖父輩生長於經濟欠發達的年代,人越窮思想越落後,反而越願意生孩子。他們生孩子的理由通常非常簡單,有的是沒有避孕意識,只要懷上了就生下來,有的是覺得孩子多了總能有個有出息的。但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想要把孩子餵飽穿暖都難,至於讓孩子們接受良好的教育,想都不用想。

為了養活一家人,祖父輩通常有幾種品質,吃苦耐勞,精打細算以及精明能幹,他們的子女耳濡目染下也學會了這些,但這些品質沒一個和忠孝禮義掛鈎,在生存面前孝道似乎已經被邊緣化。兩代人的關係不再是烏鴉反哺,而是父母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子女,而子女們又把一切給了他們的子女,於是便有了二媳婦那般殊途同歸的輪迴悲劇。

《喜喪》直面的事「親欲活而子不養」的禮崩樂壞,「喜喪」主要是指老人福壽雙全壽終正寢,影片中的老人除年齡以外與喜字沾不上邊。真正喜的是擺脫母親這個大麻煩的子女。另外有多少子女在老人生前既不孝也不順,等雙親死後偏要把葬禮辦得熱熱鬧鬧雙親死後。不知道待他們借著亡人的名義秀完自欺欺人的孝道,還能否面對那個生如螻蟻,死如草芥之人的遺像。

02,影片多處設定三代同堂的場景,此場景看似無心,實則是兩代人面對養老問題想法的區別與進步

這部《喜喪》雖然所有鏡頭都沒有修飾過,但有些場景卻設置的很巧妙,比如影片中有很多三代同堂的場景,多處場景以老人的視角帶領我們看每家每戶的表現。當我們處於旁觀者,看到三代同堂的場景中兒女與孫子這兩代人的行為舉止,可以看出在面對老人的問題上兩代人已經有了質的區別。

①老二家,三代同堂,二兒媳婦指老罵小,孫媳婦好言相求

影片中因為敬老院暫時沒有床位,所以子女們商量讓老人每家住幾天,最先是老二家,老人住過去沒兩三天,孫媳婦就要求媳婦幫自己帶孩子,然後出去打工賺點錢貼補家用,可是二媳婦,滿嘴諷刺的說,在床上躺個老的要伺候,在你丟個小的讓我照顧,整天哭哭巴巴的,還讓不讓我活?二媳婦說著說著話就變了味道,她開始指責老人當年沒有給她帶孩子。可是孫媳婦一點也沒有責怪婆婆言語難聽的意思,依舊細聲細氣的哀求。

這個場景導演把鏡頭放在老人的身後,以老人的視角看著聽著老二媳婦和孫媳婦的對話,從這個三代同堂的場景中我們可以深切的感受到對於尊重老人這一點上來看,孫媳婦要比老二媳婦強的多。至少在面對老人的指責時她沒有強行反駁,而是細細道來自己的想法和難處。在我看來,這就是晚輩對長輩最基本的尊重。

②老三家,三代同堂,兒媳婦處處嫌棄,孫女兒卻處處貼心

接著老人住進了老三家,相比老二家老三家的條件要稍微好一點,可是老三媳婦卻對老人嫌棄她的很,老人一進門,老二媳婦就把老人所有的行李丟進了儲藏室。並且在沙發上鋪了一條毛巾給老人當專坐。

某一天老人把自己的手帕洗了洗放在沙發上,結果老三媳婦緊接著就用一個夾子把那塊手帕丟到老人的身邊。很多觀影者可能沒注意,在這個場景裡,孫女就坐在老二媳婦為老人設置的專座上面。從這一點上看孫女並沒有像她的母親那樣刻薄,並且孫女會耐心的陪奶奶聊天,給奶奶洗頭,孫女的暖心和媳婦的刻薄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這種對比下更顯人性的醜陋,也更顯年輕一輩的進步。

③老五家,三代同堂,家逢巨變女兒言語不敬,孫媳婦幫忙照顧毫無怨言

最後老人來到了老五女兒家,在女兒家相比在兩個兒子家的待遇要好一點,至少女兒會問母親吃飽穿暖了沒有。老人在女兒家的生活還是安穩,可是這種安穩沒有持續多久,在某一天女兒的兒子意外去世,這樣的事情不管對於哪個家庭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這時老人也中風了,大小便全要女兒伺候。

女兒家本來就貧窮,遇到兒子去世,母親生病,經濟壓力巨大,這一天給老人換了幾次褲子之後,女兒對老人說道:病成這樣,幾個兒子沒一個來看過,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其實這樣的話,女兒不止說過一遍,在背著老人的時候那種意思表達的更直接。可是當我們把著眼的地方擴大一看,每一次老人出門看病,或者女兒幫老人清洗時,孫媳婦都毫無怨言的給自己的婆婆幫忙。

在我看來,女兒雖然相比兒子還算孝順,但在面對老人的態度上,她是不及孫媳婦的。在民間有一種很傳統的說法,都說媳婦是外人,所以在面對老人的養老送終的問題上,要麼是一種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要麼就是刻薄至極。說白了這些話的意思就是有血緣和沒有血緣的區別,可是這部影片給人的感受卻不是這樣的,它直面了人內心的醜陋與美好,自私與無私的對比,每個人對老人的態度其實不在於血緣,而在於根植內心的一種教養與態度。

03,時代在進步,人們的思維方式也在改變,不會像祖輩那樣看重生養,而是更著重教育

上面文章中已經提到子女們對老人不孝順,其根本原因在於貧窮和教育,沒有錢就代表著不能接受良好的教育,而沒有接受教育也直接導致了他們對忠孝禮儀的認知缺失。在教育缺失這個話題上,影片中的小道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小道諧音「孝道」自有其內在含義。原本生在貧困農村的小道並不是那麼懂事聽話,有了髒衣服便丟給老人,絲毫不關心奶奶的身體。小道想要有錢去找好媽媽於是當了小偷,這暗示著貧窮面前孝道在泯滅。

後來老人把小道安排到了較為孝順的女兒家,小道在那裡成了自食其力的溫順孩子,有了錢有了教育後,他終於重拾了孝道。小道臨走前去了奶奶自殺的牛棚,像是在跟奶奶做最後的道別,出門時他珍藏了奶奶的相片,隨後踏上了離開鄉村的道路。這便是在暗示當下不斷成為城裡人的年輕一代,孝道將會就在他們身上得以延續並且煥發光彩。

這部看起來很喪的電影,其實並不是想告訴人們,日子比你想像的長,人心比你想像的涼。因為不管你承不承認,年輕一代確實是在進步,大家不再執迷於生孩子,而是普遍重視孩子的教育,所以年輕人在正三觀,明理義方面一代好過一代。我們可以看到影片裡的幾個年輕角色也是如此,老人的孫子孫女以及孫媳婦,他們的表現已經比上一輩好了太多太多。

現在80後甚至90後的父母都已老或者將老,因為贍養老人而齟齬不斷的事情,雖然還有不少,但是相較於我祖母那輩來說已經大大的改觀了。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老百姓的腰包逐漸變鼓。我相信日子還是會比你想像的長,但是老人們的心一定會被子女溫暖,而他們的歸宿也一定會是真正意義上的喜喪。

相關焦點

  • 《喜喪》:樸素的相機下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
    在我看來,雖然這部電影的主題是現實而沉重的,但只要認真翻看,就不難發現,在真實反諷的故事表象下,甦醒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逐漸甦醒的禮儀和孝道,此外,他還向我們展示了在孔孟之家鄉使用「百善孝為先」來教書育人的國家中,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種相反的倫常。
  • 孝道產生於古代的生殖崇拜與與祖先崇拜?
    孝道並不是中國人獨有,它是某個文化階段全世界共有的現象。奇怪的是,中國文化已到了極高的程度,而這個舊習慣依然保存。古代希臘人,羅馬人也同中國一樣注重孝道,但隨著文明程度的增加,家族關係便逐漸淡漠,而中國卻不是這樣」。這是英國思想家羅素對中國傳統孝文化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 用鏡頭記錄時代變遷 綿陽幫扶幹部堅持3年為彝族村民拍全家福
    時光匆匆,照片可以定格美好,見證時代的變遷。彭濤是綿陽市農業科學研究院派駐涼山州美姑縣合姑洛鄉沙洛村的幫扶幹部。2020年彝族年前夕,彭濤照例帶著相機走村串戶,為彝族村民拍攝全家福,這也是他拍攝全家福的第3個年頭。
  • 十二個字的傳統孝道成為思想枷鎖,到了清朝末年有了新的改變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大家族的興起和國家統治的不穩定,以家族為核心的倫理觀念逐漸加重。在人們心裡,家庭和家族的利益地位逐漸提高,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過了國家利益。這些大家族往往人數眾多,實力強大,在內部人員構成上主要以血緣關係為主。在這些成員之間人際關係複雜,互相之間的利益與情感交織,大家族逐漸成為了相對獨立的利益共同體,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大家族開始推崇孝道以鞏固家族的團結與力量。
  • 用鏡頭見證半世紀安康變遷文
    用鏡頭見證半世紀安康變遷文 2020-12-15 15: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安納託利亞往事》:尋找真相的背後是被遺棄的靈魂逐漸的甦醒
    在這個快節奏商業化的時代,我們已經習慣了瞬息萬變的視聽盛宴,浮躁的心也不再願意接受形象深刻的詩意電影。要理解錫蘭鏡頭背後的故事,我們不僅要用眼睛看,還要用心聽、用心感受。2011年上映的土耳其電影《安納託利亞往事》顯然是一部尋找謀殺案真相的電影。事實上,錫蘭想通過這起謀殺案挖掘隱藏在普通民眾身體裡的自我遺棄的靈魂。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 復甦昆明 | 手機實拍逐漸甦醒的昆明街景
    復甦昆明 | 手機實拍逐漸甦醒的昆明街景 2020-04-11 13: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年度流行語」見證時代變遷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抗疫、逆行者、後浪、脫貧、颯、直播帶貨、雙循環、打工人等熱詞榜上有名,為時代的裡程留下了生動註腳和豐富表情。「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時間在語言上不斷留下「轍痕」。語言是人類溝通交流的手段、表達思想感情的載體,也是時代發展的「晴雨表」、生活變遷的「風向標」。
  • 21歲男子弒母殺弟,正在消失的孝道文化
    這得是何等絕情冷漠之人才能下的去殺手。新聞梗概:一名21歲男子,在家中將46歲的母親及12歲的弟弟殘忍殺害。殺人動機疑似男子向母親要錢未果,後擔心12歲的弟弟向他人求救,將其悶死在裝滿水的臉盆中。目前案件還在進一步調查中。
  • 盂蘭盆節 | 慎終追遠,孝道行慈
    在這一個月的時間裡,這些餓鬼到處遊蕩覓食,人們為避免餓鬼的加害,就天天殺豬宰羊,廣設宴席以普施鬼魂,於是又造成無數生靈成為人們刀下、嘴邊的犧牲品。民間這種殘暴不仁、奢侈浪費、虛榮不實的惡風,便在七月普度的大拜拜中形成。
  • 中國最有「人情味兒」的古鎮,不僅崇尚孝道,還造義莊濟百姓
    中國的古鎮風景優美,建築物保存完好,或者曾經是歷史的見證人,小編今天要推薦的這座古鎮有美麗的景色和深厚的文化傳承,不愧是家庭時代繁殖的地方,這裡是江蘇無錫的塘沽古鎮。中國文化有悠久的歷史,但孝文化是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在塘沽,孝文化取得了最突出的全勝,當地培養出了踐行孝道的先賢,《二十四效》中記載的東漢鄭蘭年輕時父母去世,沒能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的他,用木頭雕刻雙親的樣子,經常商量,早出晚歸都要告訴大家,(威廉莎士比亞,哈姆雷特,家人)隨著歲月的流逝,他的妻子感到奇怪,用針扎了木相,但看到木相流血,鄭蘭回到家,看到木相流淚
  • 孝道在中華傳統文化發展中的地位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於14世紀出現了歐洲歷史上影響深遠的文藝復興運動,16世紀又出現了宗教改革,西方文化逐漸定型。開始於18世紀的思想啟蒙運動,發展到19世紀的工業革命,西方文化日趨成熟完善,並開始隨著資本主義的向外侵略而向世界傳播、擴張。總體來說,西方文化以人為中心,強調人是萬物之靈,認為只有人才可以認識自然、徵服自然、改造自然。
  • 傳統孝道構成中華民族的和諧文化
    孝道產生於中國古代社會,講求親子之間和諧相處,進而延伸到整個社會內部尊老愛幼的良好風尚,構成了中華社會人倫和諧的產物。父系社會形成之初個體家庭的形成,人類的孝意識就產生了。孝意識是人的社會屬性的起點。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大量出現,原始社會氏族部落開始瓦解,個體家庭開始形成並成為基本的社會生產單位。原始低級的和諧局面被打破,新的維持家庭、族群、社會關係的倫理要求被提出,孝的思想觀念便由此產生。與此相聯繫,家庭內部權利義務關係逐漸地形成,家庭內部的權利與義務逐漸明顯化。孝道代表中國的「和合文化」。
  • 從列車廣播變化看時代變遷
    列車廣播作為面向廣大乘車旅客的特殊媒體,一直以來在輸送旅客的過程中都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今,列車廣播的設備和功能以及人員配備隨著車型的變化而悄然改變,列車廣播的變化從側面也反映了時代的變遷,讓我從親身經歷講起。
  • 家訓中的孝道及其價值意蘊
    在「以孝治天下」思想的浸潤下,藉助於家訓這一獨具特色的文化載體,儒家所倡導的孝道融滲於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成為中華文化最具特色的精神標識和最強大的文化基因。 孝文化的原點在家庭。中國人所講的家,既包括家庭,也包括家族。尤其是在中華傳統家國一體的社會模式下,孝不僅僅屬於維繫家庭和諧的倫理道德,也由家庭倫理延展至調節家庭之外人倫關係的社會倫理。
  • 素顏出演《在一起》,特寫鏡頭下的五官好真實
    多年的演戲經驗,也已經逐漸的讓她成了娛樂圈中同齡演員的「小戲骨」。才剛剛成年的她,也憑藉演技出圈,圈粉了不少觀眾。如今只要說到她的名字,大家都會露出姨母般的心情。當然,隨著長大,18歲的趙今麥顏值也逐漸長開,小時候的那個大眼睛女孩,現在也更加出眾啦。
  • 路人鏡頭下的閆妮,穿牛仔褲搭配棒球帽,素顏亮相暴露真實狀態
    無論時尚風潮怎麼變遷,總有一些單品沒有被淹沒在各種時尚的浪潮中,比如像經典的牛仔單品,自從100多年前問世以來,就一直在時尚圈中屹立不倒,始終佔據著一席之地,沒有那種單品,能像牛仔單品這樣,風靡全球,讓人喜歡。不論是最經典的牛仔褲,還是各種延伸出來的牛仔服裝,總有一批擁簇。
  • 從長焦到超短焦 投影機投射比的發展變遷
    從早先的長焦投影到現在的反射式超短焦雷射電視,投射比的改變也反襯除了整個投影機行業的發展變遷。從長焦到超短焦 投影機投射比的發展變遷投射比就是投影距離/畫面寬度的比值,比值越小,說明投射出相同的畫面寬度,需要的投影距離越短。
  • 團圓與分離,賈樟柯電影《三峽好人》窺探社會變遷下普通人的生活
    在大搬遷的時代背景下,三峽庫區的民眾對全新生活的憧憬以及情感價值觀念的表達,在影片中體現了出來。電影裡的很多場景是現實生活中底層老百姓生活的真實寫照,它用樸素的真實感,反映普通民眾在社會變遷下的命運抉擇,又是賈樟柯導演的一部現實主義佳作。這部電影不單單是反映三峽工程移民搬遷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情感和生活,更是將超現實主義和構圖布景緊密聯繫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