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2020-12-16 農人牛牛

農村老人過世,能不能稱為喜喪,在以前是有嚴格的標準的。這個標準雖然年齡佔了最大的比重,但並不是唯一的,還有其他的標準在這裡面。像是我爺爺奶奶雖然都是在百歲之後,才走的,但是他們要是按傳統的要求來講,其實並不能稱為喜喪。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

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

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曹操說道: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耄耋,是指80歲以上的老人,這句話要表達的大概意思就是,到了耄耋(80歲)的老人,他們要是因壽走到頭(不是因為生病、貧窮餓、寒冷受凍等外在的原因,而是自然去世),這種情況之下,連那些草木蟲魚都會受到老人的恩澤,得到好處。

二、喜喪標準之二四世同堂

古人講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在以前的農村,大家結婚的年齡都比較早,如果在80歲時,這時正常的情況下,應該有5代同堂了,最差的也應該是四世同堂。以前的老人最喜歡看到的就是兒孫滿堂,家中人口多,這樣他們才會高興,

但如果80歲的老人,還沒到四世同堂。

你想一下,爺爺80歲,父母60歲,自己也應該是30歲以上的人了,但這年齡的人,還沒有子女?那就很可能說明這後代還是個光棍。自己的孫兒30歲以上了還沒有成家,還未生兒育女,老人自然也不能安心的走,這也就稱不上為喜喪了。

三、喜喪標準之三後代健在

以前農村有人生三大悲的說法,這其中有一項老年喪子,也就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對於父母來講,人生最不幸的應該就是遇上這種事,父母並不是說兒女要有出息,只要他們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父母就很滿足了。

對於為人父母來講,不管他是中年喪子也好,還是老年喪子也罷,心中肯定是悲苦的,這種悲苦會陪隨著他一輩子。老人帶著這種悲苦的心情,他走的肯定也是充滿了遺憾。帶著遺憾去世,又如何談得上是喜呢?

小結:喜喪的標準基本上是要滿足這三點,還有另外第一點裡面提到的,要沒病沒災,自然而去世。這樣算起來,就是四大標準了。

以前的喜喪是上面那四大標準,但能同時滿足這個標準的人太少了。因此,也就有人會降低這個標準,只要符合其中的兩項,老人的家人,就會把喪事當喜事來辦了。

比如我奶奶在百歲走後,達不到喜喪的標準,就是出在第三點身上,但後來我們還是按喜喪來辦,理由如下:

1、我父親有七兄妹,二伯在60多歲時,前幾天還去下地幹活,結果卻突然的走了。而我三伯在40多歲的時候就因疾病過世。

2、我奶奶在過世有一部分原因,是她不小心摔了一跤,年齡大了都怕摔,因此從那以後她就走不動了,一直躺在床上,然後在半年以後,她就走了。在她躺在床上的那段時間,她反覆提起我兩個過世的伯父,我奶奶是想他們了。

3、雖然我奶奶是帶著遺憾走的,不過我們幾個堂兄弟商量之後,一致認為我奶奶她已經是百歲高齡了。並且我三伯過世的時間,都長達50多年了,而我二伯又是無病無災走的。

我奶奶的後事應該還是要按喜喪來辦,家族的其他親戚,也要求我們按百歲老人來辦。他們的說法是百歲高齡的老人,在哪裡都不多,這都不按喜喪來辦,說不過去。

綜上所述,在農村老人過世時,能不能按喜喪來辦,在以前是要滿足那四大標準,才能稱為喜喪。不過在現實當中,一些家庭會把這標準降低一些,通常是60歲以上的老人,只要他是無病無災走的,都會按喜喪去辦的。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過世,事主會大擺宴席,這是啥講究呢
    喪事之後擺筵席,主要是出自三個原因,具體是哪三個原因,下面我來給你們分享一下:農村擺各種酒席,其實都有相關的名稱與習俗,比如:結婚請人吃喝擺酒叫喜酒,給小孩滿月慶生,叫滿月酒,如果是百日慶生又叫百日宴;農民搬新家擺酒叫喬遷酒;老人過壽又叫壽酒。
  • 農村辦的「喜喪」是何意思,國家要取消,盡孝方式換一換吧!
    農村辦的「喜喪」是何意思,國家要取消,盡孝方式換一換吧!相信生活在農村或者看過古裝和鄉村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至今為止在農村依然流行土葬,所以說要想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禮儀制度,就要回農村,畢竟在這裡我們才能看到保存最完整的風俗習慣。
  • 年齡多大才算是老人?身體若沒有三個表現,說明還很年輕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各個器官功能也會逐漸降低,而且外貌也會出現一些變化,儘管現在的人都比較注重保養,但這也只能是延緩衰老,並不能真正的阻止衰老。那麼年齡多大才算是老人呢?若身體沒有出現這三個表現,說明你還很年輕,即使年齡很大了,但是也並不算是老人。看看你符合這個條件嗎?
  • 《喜喪》:樸素的相機下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
    有些人可能認為電影中的人物和情節太誇張了,真的有二媳婦、三媳婦這樣卑鄙的媳婦嗎?有沒有像大哥大姐這樣的人,父母死了就不回來了?真的像老二老三,一個不孝懦弱的兒子?真的有可笑的孩子在服喪看舞蹈嗎?。作為土生土長農村人,我可以負責任告訴你,不僅有上述這些人,還有很多人像老人一樣被迫自殺。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六個子女認為母親默許了,就決定把林郭氏儘快送到養老院去,好各忙各的事情。但養老院床位緊張,林郭氏想住進去,還要等待一段時間,只有養老院裡有老人去世了,或搬了出去,林郭氏才能入住。
  • 農村辦喪事,送完葬回來擺宴吃飯,為什麼大夥還很高興?
    在農村有一種說法,家裡的老人活到八十歲以上,可以沒病沒災的安詳離世,就是人生中的一大「喜事」,無論是對逝者個人,還是對親戚朋友來說,這都是值得「高興」的事,這就是農村的「喜喪」。在農村地區高壽老人的「安詳離世」在當地是值得高興的喜事,就會出現「熱鬧」的場景。
  • 《喜喪》:毫無修飾的鏡頭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的禮義孝道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大家,上面提及的這些人不僅有,而且有很多,像老人那樣被逼到自盡的也大有人在。讓我印象最深刻是我們村東頭的兩位八旬老人,從年輕時家庭就貧困至極,可依然養大了三子一女,但當年齡大到不能夠自給自足的時候,三個兒子就每個月只給幾斤糧食。長年累月吃不飽,吵鬧過幾回,老太太一氣之下跳了河。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葬禮上兒女勁歌豔舞,《喜喪》在「喜」什麼?
    老人沉默了,深深嘆了一口氣,只能默許了。可敬老院也不是想進就能進,床位緊張,必須等有其他老人去世,空出床位來才能入住。等床位的這些日子,老人提出想去各家輪流住,幾個兒女雖然不樂意,但也還是隨了老人的心願。
  • 農村現在一場白喜事,要花掉多少錢
    83歲,在農村裡也算是高壽,也是農村人所說的喜喪。在我們這邊,喜喪就是喜喪的辦法。(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他們家一場白喜事花下來,一共花了多少錢?錢都花在哪些地方?)老人的家境很不錯,在隊裡也算是一個「大戶」。
  •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腦筋急轉彎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如果是老爺,那說明他是一個老人。老爺當中加了一個「太」字,那就不得了,那就表示這位老人已經很老了,德高望重,在家族中很有地位。嗯,高老太爺已經一百歲了,在一百歲的時候死了。
  • 人到多大歲數,才算是老人?看看你的年齡達標了嗎?
    經常有人說到,人到多大歲數才算是老人,其實我們分辨老人的界限還是比較模糊的,有的人到70歲了,看起來還是很壯士,有的人過了40就盡顯老態,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對老人的劃分是有標準的,但是這一標準也是不斷更新的。我們就來看一下,人到多大歲數,才算是老人?看看你的年齡達標了嗎?
  • 在農村,老人常說「男怕生前,女怕生後」,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立秋時間,對農村來言,雖然豐收季節未到,但也要做好農田的抗旱防澇,以及土壤追肥,可以說為了今年的豐收,大夥都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偶有閒暇的時光,老農都會走上街頭,一是為了節省點電費,畢竟很多農民感覺自打換了「節能電錶」似乎電費反而高了;二是,夕陽下,微風徐來,村中老人圍坐一圈,盡情的談笑風生。偶有幾次,在聆聽老人講話時,常常聽到幾句俗語,讓我記憶猶新,今日分享給大家,一同探討!
  •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葬禮表演場面也很奇葩
    當然,這些視頻能夠在國內如此之火,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們的喪葬文化中本來就有喜喪這種傳統。說起來,人生莫過生死二字。死亡是每個人的歸宿。趙本山當年小品裡說了,不管你生前住多大的房子,死後那個小盒才是你永遠的家啊。當年這個小品高秀敏老師還在世呢,說來真是讓人傷感所以啊,古代皇帝都要修建豪華陵墓,圖的是啥?
  • 《喜喪》:86歲老人進養老院前服藥自殺,葬禮上歌舞昇平
    在進養老院的前一天晚上,86歲的老人服老鼠藥自殺了。在老人的葬禮上,兒女們卻請來低俗的舞女助興,有說有笑,絲毫沒有傷感之情。86歲的林郭氏身體硬朗,膝下共有6個子女。林郭氏原來在老宅中和孫子一起生活,因為一次意外摔倒,導致身體行動不便,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顧。
  • 《喜喪》:兒子在母親床邊擺滿鼠藥,老人獨活於世是怎樣的煎熬?
    02武漢大學社會學系講師劉燕舞,曾經對於此類現象到農村進行過調研,親眼目睹了村民林木文為自己在火盆裡燒紙錢,之後沐浴更衣,喝下了半瓶農藥的場景。一個同村的老人對他說:我們這兒就沒有老年人正常死亡的,這樣離開,或許還體面一些。
  • 農村老人過世後沒人抬棺,是混得太差嗎?應該怎麼辦?
    從從順口溜裡我們不難品出:在農村,如果一個人或者他們家裡人對別人不夠大方,總是吝嗇,且心地不善良的話,有可能死了以後,連幫忙往外抬的人都沒有。我們這邊農村還沒有喪葬一條龍服務行業,都是本家人白事一起幫忙,無論是誰家,到時候都得最少出一個人去幫忙,如果本來人數少,那就需要鄰居或者親朋好友幫忙,一般情況下不會出現沒有人抬棺的行為。
  • 一中巴車出殯翻車,過世老人三兒子兩兒媳去世,留下幾個孩子
    福建一中巴車發生側翻據相關信息可知,發生側翻事故的中巴車在事發當天本來是從當地一個村鎮趕往一個火葬場出殯,也就是從西洋村前往南平火葬場,由於當地的一位老人過世,所以老人的親屬們紛紛搭乘這輛中巴車為該位老人出殯。
  • 農村辦喪事過去人多勢眾,現在幫忙人很少,為什麼
    農村是個大舞臺,是個大社會,有許多不成文的規矩,也有很多約定成俗的規則。農村辦喪事,一般忙人不用主家去請,即便自己有很忙的事在做,也要放下來,去主家主動幫忙。這是自古以來由於農村農民分散居住的特點,逐漸形成的旨在體現喪葬文化方面,彰顯了中華民族儒家文化、鄰裡之間互幫互助的優秀民風。
  • 高齡津貼多大年齡可領?2020年全國高齡補貼標準
    但是有一個問題擺在我們面前,就是老人們的養老問題,怎麼才能讓老人們老有所養。現如今,我國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加重的現狀,上了年齡的老人沒有勞動能力,只能由子女供養,但是現在孩子都比較少,生活成本也高,年輕的一輩人生活壓力大,養老很難。國家針對這種情況也出臺了一系列的養老政策,年滿60周歲的老人可以領養老金,高齡老人還可領高齡津貼。很多人沒有聽過高齡津貼,不知道是真是假?今天我們就來看看。
  • 多大年齡算是「老人」?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答案,你了解過嗎?
    從孔子開始,我們一直認為70歲才算是真正的老人,即使活到60歲,也還是沾沾自喜,認為自己還是年輕人,50歲那就更不必說就是老小夥了。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到了今天,關於老公的定義也已經不再70歲了。那麼對於老人年齡劃分到底是怎麼樣的呢?多大年齡算是「老人」?世界衛生組織給出了答案,你了解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