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喪》:86歲老人進養老院前服藥自殺,葬禮上歌舞昇平

2020-12-11 職場王小胖

在進養老院的前一天晚上,86歲的老人服老鼠藥自殺了。在老人的葬禮上,兒女們卻請來低俗的舞女助興,有說有笑,絲毫沒有傷感之情。

86歲的林郭氏身體硬朗,膝下共有6個子女。林郭氏原來在老宅中和孫子一起生活,因為一次意外摔倒,導致身體行動不便,生活起居需要有人照顧。

大兒子兒媳在上海打工,只寄錢不回家,剩下的子女們相互,都不願家裡再添上一個行動不便的累贅。商議後只能先去敬老院給老母親預約個床位,沒想到敬老院床位緊張,只有等到另一位老奶奶去世才有空餘床位。

於是子女們商議在去養老院之前每家輪流照顧林郭氏。因為大兒子從不回家,只能先去二兒子家,孫子無處可去,只能跟著林郭氏。

二兒子是村裡的老師,家庭條件不好,他的女兒剛生完孩子,想出去打工賺錢,讓母親照顧孩子。可母親認為很難同時照顧林郭氏和小孩,還說自己懷孕那會兒,也是自己照顧孩子,林郭氏並沒有幫上忙,順便數落了一下林郭氏。

林郭氏坐在一旁聽著兒媳的抱怨,一句話也沒說。幾天後,孫子因為偷電瓶車被抓了,原因是想去上海找爸媽。二兒子去公安局將他保了出來,回家後,聽著兒媳的抱怨和教訓,老母親為了不添麻煩,第二天就收拾東西去三兒子家。

三兒子家的條件相當不錯,買了小轎車,一家人住在鎮上,家裡地上貼了瓷磚,進門必須換鞋。

三兒媳嫌林郭氏髒,不讓她直接坐沙發,床單用舊的,吃飯專門給她一個碗。林郭氏坐在飯桌上不敢動一下筷子,全家只有孫女不嫌棄奶奶坐過的沙發。

這天,孫女給林郭氏洗頭,問他爸當年怎麼會離家外出打工。林郭氏很開明,說年輕人就應該去外面的世界闖闖。孫女早就有了離家的想法,聽了林郭氏的話,立馬收拾行李去了火車站。

兒媳知道後認為林郭氏就是始作俑者,對跪在地上拜菩薩的林郭氏一頓痛罵,之後,林郭氏便離開了三兒子家,兒媳將她用過的所有東西都扔進了垃圾桶。

三兒子將母親送到五妹家便離開了。五女兒家開了個小賣部,白天女婿看小賣部,女兒出攤賣煎餅,孫子是個跑長途的貨運司機,十天半月都難得回趟家。

這天,女婿賣貨時收到一張50塊錢的爛錢,進屋後發現錢消失了。女婿懷疑是丈母娘偷的,便讓妻子去問一問林郭氏,話沒問到,林郭氏反而中風暈倒了。

醫生說林郭氏得了笑症,以後會經常不受控制地發笑,以及大小便失禁。晚上,女兒問母親是不是偷了那50塊錢,母親回答說為了給孫女買本子所以偷了錢,之後她將錢還給了女兒。

敬老院那邊一直沒有空餘床位,林郭氏身體不好,各家都支撐不下去了,聚在一起商議該怎麼辦。說著說著就吵了起來,沒商量出老母親的著落,最後還動手打起來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孫子在運貨時被一個酒駕司機給撞死了,屍體都沒看到,對方賠了錢,就算了事,出門前好好的一個兒子,回到家就變成了一盒骨灰。

林郭氏知道五女兒不容易,決定回到老宅,可沒想到老宅早就被二兒媳霸佔了。林郭氏回到自己的家還要受氣,兒媳在飯桌上對林郭氏罵聲不斷,而林郭氏卻抽搐著笑起來。

全家人不知道林郭氏的病,不停罵她,還把她的觀音像給摔了,甚至還把她趕到牛棚裡。晚上,二兒子來給她送飯,告訴她敬老院的胡老太太走了,明天她就能去敬老院了。

兒子問母林郭氏恨不恨他,林郭氏覺得兒子在說傻話,因為天底下沒有一個母親會恨孩子的,隨後她把織的鞋墊給了二兒子,讓他們幾個兄妹分掉。

半夜裡,兒媳來牛棚餵草,林郭氏把手上的玉鐲送給了她,兒媳虛情假意地問寒問暖,其實是想搜刮她身上還有沒有好東西。

兒媳走後,林郭氏用冷水擦了把臉,對著破碎的觀音像,和往常一樣祈求子女平安,之後便拿出一包老鼠藥,灌進嘴裡自盡了。等到敬老院的車來接人,林郭氏早已離開了人世。

幾個子女給她辦了葬禮,請來唱曲兒的舞臺班子來慶賀。臺上是豔俗的表演,臺下是老母親的遺像,眾人歡聲笑語,沒看出哪裡有悲傷的情緒。

林郭氏下葬以後,女婿不小心將錢罐子弄倒了,在一堆雜物中,那張丟失的50塊錢鈔票被找到了,夫妻倆羞愧地不知道說什麼好。小孫子也去上海找自己的父母去了。

電影《喜喪》深刻還原了農村老人的無奈與悲哀。在農村的生活條件下,雖然有很多兒女,但卻沒有人願意承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

父母從小將孩子拉扯大,而很多孩子長大後都成了白眼狼。林郭氏至死都沒有憎恨自己的孩子,因為天下沒有一個母親會憎恨自己的孩子。但林郭氏和很多農村老人的悲慘命運都源於對子女教育方式的錯誤。

因為農村的生活條件和整體文化水平不足,孩子從小就缺乏家庭教育,以至於長大後沒有孝敬父母的理念。隨著經濟越來越好,農村發生這樣的事情會越來越少。希望天下每一個家庭都幸福快樂。

相關焦點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遺照前勁曲豔舞慶《喜喪》:悲憐人性缺席
    喜喪指的是:年齡八九十歲的老者去世,稱為喜喪。喜喪有三個條件,缺一不可:一是全福,人丁興旺的大家族,本身是大家族的家長,至少也是德高望重者。二是全壽,亡者需年滿八十歲以上。三是全終,無疾而終,自然老死,非正常死亡算不得喜喪。86歲老人林郭氏,有德有壽,唯獨缺了第三條。
  • 86歲老人牛棚自殺,葬禮上兒女勁歌豔舞,《喜喪》在「喜」什麼?
    要住進敬老院的前一晚,86歲的林郭氏決定去死。她仰頭吞下了一把老鼠藥,徹底對這個殘忍的世界和她的6個子女絕望,就此結束了她悲慘的一生。86歲的老人林郭氏,住在山東棗莊的一個小山村裡。她這一生,35歲沒了丈夫,只留給她一間老房子和6個子女,最大的13歲,最小的9個月。
  • 《喜喪》:兒子在母親床邊擺滿鼠藥,老人獨活於世是怎樣的煎熬?
    直到在一次給老伴更換衣物的時候,發現衣服上的血跡,到醫院檢查後得知老伴得了癌症晚期。看著時常在床上疼的打滾、依靠止痛藥來維持生命的老伴,張君峰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張君峰將兒女都叫回家來,全家人吃了一頓團圓飯,待送走兒女之後,老人把家裡的門窗用膠帶封好,親自給老伴餵下了安眠藥後自己也靜靜的躺在老伴的身邊。
  • 86歲老人被逼睡進牛棚,自己卻說不恨兒子,網友:這個老人可恨!
    今天在網上看到張濤導演的《喜喪》,說實話,它很讓人震撼,不是因為它的劇情有多麼引人入勝,也不是因為畫面有多麼壯觀,而是因為它太真實了!真實的讓人揪心,看了心酸。一個女人在窮苦的農村,35歲沒了丈夫是一種什麼概念?那直接就是天塌了啊!
  • 市民參加葬禮收到喜喪壽碗:不收難堪 收了難受
    成都商報記者 宦小淮  到成都生活已經十多年,44歲的瀘州人王先生參加過無數葬禮,每次葬禮他都會收到一個「壽」碗,前前後後已經有20多個,但他一個也沒留下。「感覺還是有點不舒服。」據楊先生介紹,喪宴送「壽」碗是一種風俗,只有年滿80歲的老人去世才會向賓客送碗,「並不是所有喪宴都會送。」楊先生的母親在80多歲的時候去世了,他在舉辦葬禮的時候,專門找到了訂製壽碗的公司,做了110個紅色飯碗,並在碗上刻了「壽」字。  楊先生還特意將這些碗裝在了一個小袋子裡,裝上了香皂和毛巾。「這是一種禮儀,是對前來弔唁的親戚朋友的答謝。」楊先生特意選擇了18元一個的碗。
  • 農村老人過世,哪種情況下才能算是喜喪?除了年齡還有三個標準
    那麼為何百歲老人走後,還不能喜喪?對於傳統文化所講的喜喪,究竟有哪些標準呢?下面我給您們講解下。一、喜喪標準之一年齡雖然以前人常講,70古來稀,但70歲的老人並不能被稱為喜喪。對於喜喪的年齡,曹操曾在對酒歌裡,側面提起老人幾歲過世能稱為喜喪。
  •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腦筋急轉彎
    高老太爺喜喪,司儀講笑話,逝者嘴張開,這叫什麼?---請您猜一腦筋急轉彎如果是老爺,那說明他是一個老人。老爺當中加了一個「太」字,那就不得了,那就表示這位老人已經很老了,德高望重,在家族中很有地位。嗯,高老太爺已經一百歲了,在一百歲的時候死了。
  • 網抑雲遭群嘲,更多「被自殺」的沉默者卻還沒人看到
    我國的自殺率為10萬分之5,處於較低水平。但中國老人的自殺率,卻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5倍,排到了全球前三。人類學家景軍在採訪中說,2012年的時候,75歲以上的中國老人自殺率已經達到了10萬分之40。在中國某些農村地區,老年人的自殺率超過了發達國家中自殺率最高的韓國(10萬分之100)。但你沒聽到他們呼喊絕望的聲音嗎?
  • 92歲「編花環的女孩」?上海有座神奇養老院,老人扮演世界名畫人物...
    人活到90歲,住進了養老院,還能做什麼?還可以玩Cosplay(角色扮演),可以坐著旋轉木馬吃棉花糖,可以乘著小火車去看風光明媚。在上海,有這樣一座神奇的養老院,住在這裡的老人們會刷抖音,會編美篇,對各種年輕人愛玩的新鮮玩意兒司空見慣,面對鏡頭稀鬆平常。最近,他們拍攝了一組《老人版名畫Cosplay》,在抖音上徹底火了。
  • 黑人抬棺火了,其實國內某些農村地區的葬禮表演場面也很奇葩
    除了死後的歸宿,咱們中國人對於葬禮也非常重視。葬禮,作為人生謝幕的最後一場儀式,慎終追遠,本來應該是莊嚴肅穆的場合,以寄託人們對逝者的哀思。但是,在中國的很多鄉村地區,如果死者是高壽而自然死亡,而且兒女雙全,子孫富貴,在人們的觀念中,只有那些有福氣的人才有這等運氣。所以他的葬禮往往不會特別悲傷,這是所謂的喜喪。
  • 你如何看待養老院老人的「夕陽戀」?
    一般進養老院的老人都是失去老伴的單身老人,在養老院產生感情應是很正常的事。常年孤獨寂寞終於可以傾訴,心理壓力相對減少,日子也過得輕鬆舒服。我們做子女的不要幹預老人的晚年情感生活。只要他(她)們雙方願意,在一起過得快樂開心就好。必經他(她)們是生命的倒計時。隨著中國人口老齡化,大多數老人不願意跟子女住,選擇了養老院。
  • 《喜喪》:毫無修飾的鏡頭下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的禮義孝道
    《喜喪》是70後導演張濤的成名之作,他作品不多,大部分是刻畫現實生活的作品,而這部《喜喪》可以說是近幾年來是國產影片中的佼佼者,說它好並不是因為它得了多少獎,或者評分有多高,而是看完之後內心被它的真實感所震撼,和一種似曾相識的感。這部影片的劇情名義上是虛構出來的,但你我都知道這是千萬事實的縮影。
  • 衝上熱搜!39歲程式設計師住進養老院,作息早6晚9點!網友:我羨慕了
    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是種什麼體驗—— 重慶一39歲IT男告訴你 「早6晚9的作息 還和老人一起追劇」 是這樣的體驗 因身體原因住進養老院
  • 兩兒子上清華和人大,在北京安家了,可老人卻住進了養老院
    大家好,歡迎關注:社會奇聞正能量「兩兒子上清華和人大,在北京安家了,可老人卻住進了養老院社會發展得越來越好,咱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好,但是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很多農村的,都想走出自己的老家,到大城市裡去闖蕩,有的人是通過學習,考上了一個好的大學,然後留在大城市,也有的人拋家舍業
  • 39歲IT男住進養老院,好多人說:這就是嚮往的生活……
    年輕人住進養老院是種什麼體驗重慶一39歲IT男告訴你「早6晚9的作息,還和老人一起追劇」是這樣的體驗↓↓因身體原因住進養老院1月13日上午10點,重慶渝中區某養老院中,古先生正在院裡鍛鍊身體。古先生今年39歲,原本是一名網絡技術員。39歲正屬「當打之年」,為何會住進養老院呢?古先生說,事情要從2019年的一天說起,當天,自己在家中不慎踩滑摔倒,雙膝當時就失去了知覺。經過檢查,古先生確診為膝關節滑膜炎,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和恢復,於是,接下來的一年時間,古先生都在醫院的住院病房中度過,因為古先生的父母早年患癌離世,古先生又是單身,只得請了一名護工照料自己。
  • 《喜喪》:樸素的相機下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甦醒
    《喜喪》是70後導演張濤的名作,他的作品不多,大多描寫現實生活,這部《喜喪》是近年來最好的國產電影,不是因為他贏得了多少獎項,也不是因為他的得分有多高,而是在看了之後,我被他的真實性和似曾相識的感覺震驚了。這部電影的情節名義上是虛構的,但你我都知道他是千百萬事實的縮影。影片中的大多數角色,包括主要人物,都沒有名字,或者他們的名字是「你我身邊之人」。
  • 農村辦的「喜喪」是何意思,國家要取消,盡孝方式換一換吧!
    農村辦的「喜喪」是何意思,國家要取消,盡孝方式換一換吧!相信生活在農村或者看過古裝和鄉村電視劇的朋友都知道,至今為止在農村依然流行土葬,所以說要想看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禮儀制度,就要回農村,畢竟在這裡我們才能看到保存最完整的風俗習慣。
  • 39歲程式設計師住進養老院,「朝6晚9,吃得好睡得好」
    39歲程式設計師住進養老院,「朝6晚9,吃得好睡得好」 2021-01-16 22: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上海88歲獨居老人,300萬房產贈水果店主:老年最大的絕症是孤獨
    剛好老先生小區樓下有個水果攤,店主名叫小遊今年35歲,三年前一家五口從河南到上海賣水果,就住在水果攤旁邊的簡易棚裡。孤獨的老人平時不愛說話,唯獨喜歡孩子,他隔三差五就會買零食和玩具給小遊的三個孩子,時間長了就跟小遊一家熟悉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