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看,最近全運會足球比賽的規格改變又一次暴露了中國足球的問題,其實現在看,全運會應該是需要U19,U17,U21年齡段的球員參加比賽的一項賽事了,但是現在應該是U21,U19參加比賽的賽制吧,但是今年這個賽制改了兩次,最終還是原來的方案,導致很多省份重新開始重組自己的青年隊參加全運會,也許我們都忘了全運會的足球比賽重要性了,其實現在的全運會足球比賽,才是地方更加重視的比賽,這也是中國足球的現實!
原來的全運會足球比賽其實算是讓地方青年隊培養人才的一個方法,很多年輕球員其實就是靠全運會才有機會打比賽,但是有些地方不是,所以,其實未來全運會是需要改變參賽年齡了,不如變成真正的青年隊比賽得了,17,19,21歲年齡段的比賽!
現在看,要是有中超球隊的省份參加比賽,或者有職業聯賽球隊,至少是中甲級別球隊參加比賽的省份,基本上全運會的球隊組成是這些球隊的青訓球員組成的,山東一般就是魯能足校和青島的青訓隊伍一起組隊參加比賽的,上海其實一般就是根寶基地加上申花和上港的一些年輕球員組隊參賽的,所以很多時候全運會的比賽中,這兩個地方算是一直的王者般的存在,而且這兩個地方青訓已經堅持了很長的時間了,基本上正常的年齡段的球員都是有的,但是其實這些球員都是為自己球隊培養的,有機會參加全運會就是了,但大部分地方還是體校培養的球員參加比賽,然後比賽打完就解散球隊,好的球員去職業球隊了,所以,全運會大部分參賽球隊其實就是體校培養的人才!
這就是現在的尷尬之處,足校培養模式現在看,幾乎很長時間沒有培養出人才了,以前的體校模式是培養出來一批能夠參加2002年世界盃的球隊,但是足校模式下,現在的青年球員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但是最近的全運會冠軍基本就是足校培養人才多的地方獲勝的,這就是一個尷尬之處,但是其實這也是一個無奈的讓地方有青訓的辦法,要是沒有全運會這樣的比賽,各個地方早就沒有年輕球員這個選項了,所以未來如何讓地方體校也培養出真正的職業球員才是我們需要思考的!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讓全運會參賽年齡減小的原因,因為年齡越小,如果表現一般,其實未來可以選擇的更多,如果是21歲左右的球員參加比賽,比賽結束後就解散球隊,大部分打不上職業聯賽的球員是幾乎沒有很好的未來選擇的,然後21歲年齡段,很多省份體校還需要專門為這批人出一部分培養資金,出成績還好,但是如果不出成績,這其實也算是一個浪費,所以未來21歲以上或者甚至19歲以上就參加正常的青年聯賽就行了,19歲以下的年齡段參加全運會合適,然後這樣才能真的體校和足校好好的結合培養的人才,這也許才是全運會足球存在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