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經公眾號深燃授權轉載
ID:shenrancaijing
作者:周繼鳳
編輯:金璵璠
當自燃、斷軸事件多到一定數量,新造車們終於開始承認錯誤了。
威馬汽車近一個月內連發至少四起自燃事件,但都沒能等來官方的回覆和解釋。直到最近發酵起來的一起自燃事件,10月27日晚,北京海澱區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內一輛威馬EX5發生爆炸,車輛完全銷毀。一時間,視頻、照片在微博等社交平臺滿天飛,還一度傳出周邊單位不準電動車入地下車庫的傳言——事情鬧大了。
24小時後,威馬火速出面解釋:事故由於電芯供應商在生產過程中混入了雜質,導致動力電池產生了異常析鋰……並且即日起向用戶召回2020年6月8日至2020年9月23日生產的部分2020款威馬汽車產品,共計1282輛。
承認錯誤的還有理想。11月1日,理想宣布為6月1日及之前生產的理想ONE車型免費「升級」,避免再出現斷軸問題。等於公開承認理想汽車的「斷軸」風險與設計缺陷有關。
據理想汽車官方統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計發生前懸架碰撞事故一共97起,其中有10起發生了前懸架下擺臂球頭從球銷脫出的情況,也就是所謂的「斷軸」問題。此前理想一直將此歸因於碰撞事故,而非質量原因。
終於,理想在11月6日道歉了,宣布召回生產日期在2019年11月14日至2020年6月1日的理想ONE電動汽車,共計10469輛。
新造車本身沒量產多少車,今年1-10月份,蔚來、理想、小鵬三家車加起來賣了不到7萬臺,卻頻出安全問題,不止是自燃、斷軸,還有儀表黑屏、剎車失靈、漏水、高速上無法加速、排放控制系統故障引發報警、動力電池故障報警等等五花八門的問題。
問題出在哪兒?是新造車技術不行,還是新勢力為了速度和量產忽視了安全?
問題出在哪:
電池、硬體故障、自動駕駛系統失控
通過公司官網、官微、新聞報導,深燃整理出了自2019年以來頭部造車新勢力的24起安全事故,發現半數以上與自燃有關,剩下的則是軟硬體故障。
資料來源 / 公司官網、官微、媒體報導
製圖 / 深燃
「很多安全問題,在傳統燃油車上也存在,只不過新勢力車賣得少,出現了安全事故,被認為比例很高。」不少分析師對深燃表達了類似觀點。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自燃,確實是新能源汽車特有的問題。
頭部的造車新勢力在實現量產的同時,都沒能逃過自燃的「魔咒」。
比如,去年12月,理想汽車才開始正式交付,今年5月8日在湖南長沙街頭,一輛理想ONE引擎艙突發自燃起火。當時有網友調侃:「恭喜理想ONE正式跨入新能源大家庭。」
特斯拉也首當其衝,發酵時間最久的當屬特斯拉「421大火案」。2019年4月21日,上海徐匯區裕德路泰德花苑小區地下車庫內,一輛特斯拉Model S突發自燃,在短短5秒鐘內從冒煙到起火燃燒,火勢之大甚至殃及了周遭的其它車輛。自燃過程全程被監控器記錄下來,一時間車主們談特斯拉色變。
自燃之外,造車新勢力也沒少因為軟硬體問題導致的各類安全事故登上熱搜。
在2019年上海車展上,理想汽車創始人、董事長兼CEO李想曾放言,理想ONE將安全和質量放在第一位,是一輛比燃油車更完善、「比特斯拉更安全」的智能電動車。結果甫一交付就事故頻發。
理想汽車交付的第一個月,有車主反映,剛剛提車的理想ONE亮起了「排放控制系統故障」的故障碼。同月,另一位車主提車駛出杭州交付中心並上了高速,在解除了自適應巡航的情況下,腳踩電門卻無法加速。
理想身上最受關注的事件還屬「斷軸門」。今年1月份,理想被曝出與一輛寶馬3系相撞導致斷軸;5月,一輛理想ONE在行駛中右前輪與路肩發生碰撞,導致右前懸架受損,發生斷軸。
這期間,質疑理想汽車安全性的聲音持續出現,對此,官方在8月發聲明回應稱:至今為止,理想ONE所有懸架損壞都是因為碰撞事故引起的,沒有一起是質量原因造成的。緊接著,9月到10月間,理想ONE又多次重現「斷軸門」。
在11月1日的媒體溝通會上,理想自己開始爆料,截至2020年10月31日,理想ONE累計發生前懸架碰撞事故一共97起,其中有10起出現了斷軸。10起中的6起曾被媒體報導,另外4起是理想主動統計在內。當時理想拿出的解決方案是,將為6月1日及之前生產的理想ONE車型免費升級,避免再出現斷軸問題。
「升級肯定是因為當時有缺陷,這很正常。」李想在溝通會現場的說辭,等於公開承認理想汽車的「斷軸」風險與設計缺陷有關。
隨後,承受輿論壓力的理想,宣布召回10469輛汽車,免費更換球銷脫出力更高的前懸架下擺臂。
在自燃之外,特斯拉的安全事故量也絲毫不輸國產新造車。
今年1月,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收到了一份針對特斯拉的聯名請願書。在這份請願書中,共有127起投訴和特斯拉車輛「突然加速」有關,這其中涉及到110起撞車事故,共導致52人受傷。
重點來看特斯拉在國內的表現。今年6月,江西南昌一位Model 3車主自稱,車輛在高速狀態下突然自動提速至127km/h,在多次踩剎車無果後,撞上路旁的土堆翻車起火;8月12日,浙江溫州一輛Model 3也發生了車禍,據車主自述,當時車輛制動失靈,高速撞開收費處的欄杆衝進了停車場,造成多輛車損毀。
自動輔助駕駛系統Autopilot是特斯拉目前最重要的應用軟體,同樣存在諸多隱患。2019年,特斯拉汽車發生了50起致命車禍,據美國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調查,其中14起與特斯拉的Autopilot自動駕駛系統有關。
在這方面,「國產新造車在產品完成度方面次於特斯拉,但比傳統主機廠要好。」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尤其是蔚來、小鵬,他們的自動識別技術,我們通過測試發現都不錯。」最近,蔚來和小鵬汽車先後發布NOP(Navigate on Pilot,領航輔助)和NGP(Navigate Guided Pilot,高速自主導航駕駛)功能。
有媒體報導稱,雖然輔助導航駕駛功能仍屬於L2級自動駕駛功能的範疇,但是它向更高級別的自動駕駛功能又近了一步。在汽車行業中,目前只有特斯拉、蔚來汽車、小鵬汽車三家企業將此功能落地。
但也不乏安全事故。有媒體報導,9月22日,一輛理想ONE在青島某高速公路發生追尾事故,並且在事故發生過程中,理想ONE系統對前車變道沒有警示,也沒有減速,車主出於對這一系統的信任,沒有第一時間接管,結果車輛直接撞上大卡車。
新造車到底安不安全?
自燃、硬體故障、軟體故障,造車新勢力的安全事故以這三大類為主,回到消費者最關注的問題:新造車到底安不安全。
「自燃背後的原因,要麼是充電導致的熱失效,要麼是被撞擊或者曾經受到撞擊。完全靜置狀態下自身起火的情況,極其罕見。」新能源汽車領域資深專家王朋波對深燃表示。
從官方的解釋來看,除了蔚來和威馬在多次自燃事件後調查承認電池本身存在問題外,其餘的自燃事故,當事公司或將責任歸咎於偶發事件,比如理想認定5月8日在長沙街頭自燃的理想ONE,原因是車輛在交付前整備過程中遺落在前機艙內一塊車漆防護墊;或歸咎於外部原因,比如特斯拉在去年8月份的一起自燃事件中,認定電池組之前有「嚴重的浸水」,並指出鈑噴廠沒有「妥善處理」電池組。
目前最受電動車企青睞的電池是三元鋰電池,高續航、能量密度大、活性大,但也容易熱失效。王朋波解釋稱,「一旦過充,電量充太滿,容易產生結晶,刺破電池隔膜,發生短路,或產生大量餘熱進行燃燒。」
但中國乘聯會秘書長崔東樹曾透露,最近一系列自燃事件的核心原因是設計不合理,不僅是電池本身的問題。
來源 / Pexels
王朋波的觀點亦能佐證這一看法:三元鋰電池的電芯活性確實較大,但安全性如何,還與電芯之間是否有隔絕熱失效擴散的材料、電池BMS管理策略、電纜線路設計、散熱系統設計、電池殼體結構設計以及整車結構防護有關。
其一,為了提升續航裡程,當前的純電動車大都將動力電池布置在底板下方,電池面積大,幾乎覆蓋了整個底板,其周邊到車身邊緣的間距通常不會很大,因此在碰撞或託底時容易被擠壓。
其二,近年來電池單體的能量密度提升過快,伴隨的就是電芯穩定性的降低,在機械載荷下發生熱失控的風險加大。因為補貼政策對動力電池系統能量密度有要求,為提升整包能量密度,國內的純電動汽車傾向於將電池包殼體結構做的儘量輕巧,導致對內部模組和高壓器件的防護不足。
從目前披露的頭部新造車事故來看,自2019年年初至今的24起中,有14起與自燃有關。
但汽車分析師張翔認為新造車自燃事件沒有大家想像的比例那麼高,也沒有那麼嚴重。「很多時候是媒體的關注度集中在新造車身上。」他稱。
今年9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孫逢春在全球智慧出行大會上表示,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起火概率是萬分之0.49,2020年是萬分之0.26。同時他拿出另外一份數據:據公安部交通管理部門公布的數據,傳統車的年火災事故率約為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之間。
兩相比較,新能源汽車的起火概率顯著低於傳統燃油車,不及燃油車的三分之一。
不止是自燃問題,張翔稱,新造車被曝出來的儀表屏黑屏、漏水等問題,在傳統燃油車身上也比較常見。「只不過新勢力賣的車少,出事故後被認為這個行業的出事比例很高。」他從另一個角度解釋這個問題,「相對而言,新能源汽車的系統結構比燃油車簡單,理論來說,出故障的機率比燃油汽車要少。」
但必須承認,新造車發展時間較短,算上特斯拉累計不到二十年,有很多技術確實不成熟,有待改進的空間。業內人士葉岷就表示,造車新勢力更加關注軟體方面、交互、智能座艙,從而忽視了硬體的重要性,在驗證方面不是很擅長,比如理想斷軸門就暴露出新造車在設計工藝方面的能力不足。
「如果因為產品缺陷給一個企業扣上'不行』的帽子,有些偏大。企業能夠及時高效的召回,正是其負責任的體現。」張翔告訴深燃,「不過召回是成熟汽車行業的一種國際性通用的質量監管辦法,每年每個月世界各地都會發生很多起汽車召回事件。」汽車行業的鼻祖奔馳,就於2020年6月27日,再次因發動機滲油問題發起召回近67萬輛問題汽車。
不過度鼓吹,就是最大的自我保護
上述五花八門的安全事件,對這些企業而言意味著什麼?
「對於國內造車新勢力來說,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個難題,一個是交付,另一個是融資。」葉岷表示,這兩個難題都不是企業可控的,但等資金問題解決之後,其他的問題才能迎刃而解。
說白了,錢是第一位的,有資金實力,才好說話。
以理想為例,在提交IPO申請前,累計融資金額超過20億美元,手握的現金及短期投資有4.8億美元,但還是一心謀求上市。在理想IPO募集的同時,還獲得了3.8億美元的基石投資。
兜裡有錢熬過難關後,理想開始逐一解決問題,比如斷軸問題。
李想本人在11月1日的媒體溝通會上坦言,「因為這樣的斷裂場面,我覺得對於車主而言還是會帶來新的隱患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東西進行更換。在毛利、質量和安全之間產生衝突的時候,一定是保質量和安全放棄毛利,就這麼簡單」。儘管問題早在6月份就爆發了,李想和他的公司在11月份才決定放棄部分毛利保證質量。
而準備召回車輛的威馬,此前完成了由上海國資投資平臺及上汽集團聯合領投的D輪融資,總額為100億元,準備2021年上市。
特斯拉們顛覆傳統,以開發軟體的思維開發汽車,而尤其是自動駕駛系統逐漸落地,安全隱患也逐漸顯現出來。其實在這一點上,不鼓吹就是最大的自我保護。
恆大研究院在特斯拉的研究報告中就指出,特斯拉和馬斯克在Autopilot駕駛系統的宣傳上一直過度承諾和誇大。大多消費者在沒有深度了解的情況下,可能存在被「自動轉向、自動泊車」等字眼欺騙的情況,導致駕駛過程中放鬆對車輛控制,進而造成數件安全事故。
來源 / Unsplash
此外,由於攝像頭主導的視覺方案對物體探測數據體量要求非常高,但Autopilot無法100%將現實生活存在的每樣實物都傳輸進資料庫,從而又導致部分因為系統誤判造成的交通事件。
長期研究自動駕駛賽道的投資人李亮對深燃分析,特斯拉和國內造車新勢力走的都是「量產-獲取數據-算法迭代」的自動駕駛量產路徑,也就是量產在前,獲取數據和算法迭代在後。
「這些公司短期內不會出售完全自動駕駛車,但自動駕駛技術能讓他們給投資人講好故事,拿到下一輪融資。」另一位研究自動駕駛的業內人士表示。
有局限性就要承認,這點理想已經學乖了。在11月1日的媒體溝通會上,除了承認自己的質量存在問題外,理想還一再聲明,L2輔助駕駛不等於自動駕駛,更不等於無人駕駛,車主仍然要謹慎使用。李想本人也不斷強調,目前L2的判斷、預測能力仍然有限。
而如果不是事故頻發,新勢力們的狀態還是為量產奔波,把安全質量問題的解釋和解決方案暫時放在一邊。比如特斯拉今年的交付目標是50萬輛,這意味著,特斯拉要在剩下三個月時間裡完成銷售18.165萬輛的KPI。這個任務量有多重?自2018年以來,特斯拉單季度銷量都沒超過18萬輛,如今史上最好成績是今年Q3季度交付的13.93萬輛。
總的來說,在高禾資本合伙人劉盛宇看來,汽車工業是非常嚴謹和複雜的系統製造業,對於整車廠商,亦或是產業鏈上的各種零部件廠商都是如此,都要求極高的精益製造的精神和目標,無論是否是造車新勢力,不斷完善每個系統部分才能避免出現質量問題。
「汽車產品的安全要求要遠遠高於電子消費品,但很多造車新勢力是按照智慧型手機、Pad等消費電子終端的思路來看待產品質量和安全等問題。」在他看來,造車新勢力還是要學習傳統精益製造的苛刻要求。
*題圖來源於Unsplash。應受訪者要求,文中葉岷、李亮為化名。
— END —
【藍鯨渾水】聚焦泛網際網路行業
提供最具價值的商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