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蘇聯——海軍力量的擴張

2020-12-23 歷史要說話

引言

可以把蘇聯排斥在世界海洋之外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帝國主義者不再能獨霸海洋了。我將在世界上所有的海洋行駛地球上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我們當蘇聯總參謀長扎哈羅夫元帥於1968年發表他的趾高氣揚的挑戰時,他不僅想到了在地中海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相對峙的新組成的蘇聯艦隊,而且也想到了開始在美國海岸巡邏的核潛艇。

01

迅速擴大的蘇聯商船隊當時正在為擠進西方各項航業會議,準備發動首次運動並聲稱「為達到目的,將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幾乎是按軍事規格組織起來的蘇聯拖網漁船隊,正在衝入一向是英美漁民捕魚的漁場,而蘇聯的海洋學研究船隊正出現在世界各大洋的每一個角落。

▲扎哈羅夫元帥

自彼得大帝以來,俄國是從未以這樣引人注目的形式傾全力於海洋的。如果英國的《笨拙幽默雜誌的漫畫家們還在畫俄國熊的話,那麼,他們應該把這種陸地動物改畫為一頭正在跳入北冰洋的北極熊。但是這並不是落後的十八世紀君主制的行動;它是一個集中的共產主義官僚政治,思想意識上是致全力於擊敗資本主義,而且是一項把現代海上力量的所有因素全部調動起來的行動因此其整體所發揮的力量,比一個一個組成部分加起來的力量,要大得多美國人,或者應該說是他們中意識到正在發生什麼事情的少數人,已經慌張起來了。

▲彼得大帝

甘迺迪總統說過:「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和平。控制海洋就意味著勝利。美國要保護它的安全,就必須控制海洋」;可是,在這重大的對峙上,美國所憑的力量,是一支仍以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艦隻為主的超齡海軍,是一支收費過高、無法競爭、逐漸淘汰的商船隊,一個走下坡路的漁業以及分布很廣而又支離破碎的研究工作。

與此相比,蘇聯的裝備幾乎都是過去十年有目的地製成的,毫無西方國家民主政治中所遭遇的那麼許多政治和商業上的阻礙。從一切跡象可以看出,它的使用也都有目的性。蘇聯正在興建的海軍以及它正在運用的海上力量都是為了要在對美國和其它自由世界國家的鬥爭中取得全面勝利而提出的共產主義總計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這段話引自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在1968年所責成編制的一份報告,這份報告既提出了警告,又攻擊了美國政府的自滿。報告提醒美國人,越南戰爭的補給,大部是靠海運,而且這場戰爭是在海軍佔絕對優勢下進行的將來不能把這種情況認為是當然的。報告警告美國人,美國正在迅速地失掉它的海外基地,英國正在撤出遠東和波斯灣,並且美國的海軍建設正在以「極其危險的緩慢速度」進展著。該報告力促美國要採取一項更有闖勁的海上政策

對美國失掉海上優勢表示同意,就是對接受劃時代規模的災難表示同意。美國及其盟國的自由是建築在對海洋的控制。不過,修建商船及建立新型特種部隊和艦隊都需要費很多時間。為了阻止蘇聯實現其海上野心,美國在未來幾年內只有採取更有闖勁的行動,從速加強以海洋為根據地的全部戰略部隊。英國的反應最初比較冷淡,自從大戰結束以後,皇家海軍對維持世界和平的責任,大多數都是厭倦地迴避了。

▲蘇聯海軍船隻

英國在商業航運方面仍然被公認為西方世界的領袖,但當它在這方面一感覺到蘇聯擴張的衝擊後,告警信號就發出了。1968年海運協會會長格迪斯勳爵在講話中指出,日益增長的蘇聯航運已投下了「又長又暗的黑影」,他的同業正在竭力設法要求政府予以協助—對於這樣的協助,過去他們是假裝藐視的。漁業很早以前就向皇家海軍呼籲,要協助阻止蘇聯船隊在沿海岸活動,以免把漁場捕撈一空,而且漁業不安地注意到,北大西洋的漁業資源的保護政策,現在是依仗於強大的蘇聯漁業的合作了。

英國前任首相亞歷克·道格拉斯·霍姆爵士在預測蘇聯作為一個海洋強國出現時,用了新聞記者的職業語言總結過,說這個問題很可能在未來二十五年內是新聞記者筆下忙著寫作的問題。

▲蘇聯海軍

總結

本文章的第一個目的是從歷史上和地理上對蘇聯的海上擴張進行透視。然後對蘇聯的海上力量的主要部分一一加以探討,看看它們是用什麼組成的,怎樣行動的,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繫;在海軍方面主要和美國進行對比,在商業航運和漁業方面,同英國進行較。最後,我對已宣布的蘇聯政策進行了分析,以便鑑定適當的反應應該是警惕呢,還是自滿呢?換句話說,以便決定蘇聯商船隊對西方商業航運是一種威脅呢,還是不過是一種挑戰呢?蘇聯的深水漁業和水道測量研究的規模到底和西方有無關係呢?蘇聯的海軍戰略是否已從它早期的防禦性的和以陸地為主的立場,轉變為基本上是侵略性的和世界性的立場了呢?

相關焦點

  • 二戰時期,為何蘇聯海軍連五分之一的日本海軍都打不過?
    蘇聯是二戰的戰勝國,也是二戰中陸地上最強大的國家,但是蘇聯這個超級大國,在二戰時期,其海軍卻比日本聯合艦隊差的多。這主要是因為各個大國都有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發展環境和歷史,而且地理環境也不同,因此,每一個國家在自己的成長壯大的過程中,都有自己側重的方面和短板領域,如果放棄了自己的獨特優勢,那就等於放棄了國運。
  • 1968年,蘇聯50多萬軍隊,為何佔領了盟友捷克斯洛伐克?
    1968年8月,蘇聯出動了25個師,再加上盟友波蘭、匈牙利、東德等國家的軍隊,總計50多萬大軍,從各個方向進入了盟國捷克斯洛伐克,並且徹底控制了這個國家。一個重要的問題出現了,既然蘇聯與捷克斯洛伐克屬於盟友,蘇聯為何要大動幹戈,集結50多萬軍隊呢?
  • 蘇聯海軍偵察船捕獲美國魚雷
    第38特種艦艇支隊於1969年在第19獨立海上無線電技術中隊基礎上建立,隸屬於第169獨立艦艇大隊。該支隊是蘇聯海軍歷史上第一個戰役戰術偵察船編隊。1956年7月,蘇聯海軍太平洋艦隊第169獨立艦艇大隊開始籌建,起初只有通信船和漁船各1艘。1957年,大隊組建完畢。
  • 強國中的最弱海軍:二戰蘇聯海軍
    相比較於同時代的軍事強國,在主戰艦艇數量上,蘇聯海軍不僅完全無法與美英日相對比,就連二戰中沒什麼作為的法國和義大利海軍在主戰艦艇的數量和質量上也要高出蘇聯海軍許多,而1941年的蘇聯海軍實際上與當時「打腫臉充胖子」的德國海軍實力差不多,但是相比德國海軍的新式戰列艦和戰巡,又完全沒有戰鬥力優勢。
  • 冷戰時期:破舊寒酸的蘇聯近岸海軍是如何與美國進行海洋爭霸的?
    這一切都要回到1946年,時年三月,英國前首相邱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鐵幕演說」,正式拉開了冷戰序幕。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形成了對峙,蘇聯和西方這一對原本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並肩戰鬥的盟友就此成了對手。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強大的海軍力量,蘇聯的海軍裝備則顯得寒酸破舊。
  • 毫無存在感的二戰蘇聯海軍,卻不可低估
    二戰期間蘇聯海軍由於沒什麼像樣的軍艦顯得毫無存在感,二戰也讓蘇聯看到了各國海軍力量的崛起,而當時蘇聯紅海軍的艦艇大多還是沙俄時期遺留下來的船,因此和其他各國海軍相比感到相形見絀,甚至連德國海軍都不如,至少德國海軍還有艘著名的「俾斯麥號」。
  • 俄羅斯海軍力量
    俄羅斯海軍力量日落西山雖不至於,但是確實不復當年之勇。受蘇聯解體後經濟實力下降和相關技術廠家分布在其他國家的影響,俄羅斯幾乎沒有更新大型水面艦艇,大型水面艦艇的艦齡幾乎都在30年以上,這個確實不假,但是俄羅斯的核潛艇發展卻仍然在小步快跑中,也建造了一些輕型重火力護衛艦,仍然具有相當的實力。
  • 以「熊」為名,碾壓美制P-3C:談談蘇聯圖-142反潛巡邏機
    為此,蘇聯海軍於1958年開始研製伊爾-38,這幾乎與美國的P-3"獵戶座」同步,然而伊爾-38機械設備簡單,航程短,性能運低於P-3,最終250架的計劃生產量降至58架生產機,於1967-1972年相繼下線。伊爾-38反潛巡邏機伊爾-38的慘澹結局在很大程度上還來源於蘇聯遇到了新的反潛壓力。
  • 日本海軍未宣戰就擊沉蘇聯潛艇,為何戰鬥民族選擇沉默?
    德國在歐陸的擴張使得蘇聯將戰略重心置於歐洲方向,而日本深陷中國大陸戰場,又與英美矛盾日趨激化,雙方都無意在遠東大打出手,遂於1941年4月籤訂了《日蘇中立條約》,避免了在未來的戰爭中面臨腹背受敵的窘境。 與當時大部分國際條約一樣,《日蘇中立條約》的效力不是靠雙方的善意與誠意來保證的,而以實力和戰略需求為基礎。
  • 海軍補給站錨定蘇丹港 俄時隔20年重返印度洋大棋局
    通過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和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的努力,蘇聯迅速成為海洋強國,這意味著它對印度洋也產生了興趣。當時在該地區代表蘇聯的主要是蘇聯海軍第八特遣中隊,在冷戰時期同美國海軍的第七特遣艦隊分庭抗禮。當時,最先設在索馬利亞柏培拉的基地(正式名稱是物資技術補給站)不得不撤除,因為索馬利亞和衣索比亞交戰,而蘇聯押注衣索比亞。
  • 上個世紀70年代,蘇聯的軍事實力如何?
    蘇聯的飛行員蘇聯人也不甘落後,在各種武器裝備上全面追趕美國。通過幾十年的軍備擴張,到了70年代 ,由於世界原油價格的上升,蘇聯憑藉著高加索地區的大量油田,經濟實力迅速攀升。蘇軍的步坦協同作戰70年代蘇聯的軍事實力和美國相比,蘇聯又有哪些優勢呢!陸軍的人數和裝備數量完全可以碾壓美國。
  • 與蘇聯時期相比,俄羅斯海軍正倒退一步!俄網友:應找中國買軍艦
    昔日,二戰前蘇俄海軍的攻擊型潛艇數量,據統計,非核動力攻擊潛艇數量在300艘上下,二戰後更是逼近400艘。攻擊核潛艇數量也有近百艘。而今俄羅斯海軍現役裝備中,常規動力攻擊型潛艇僅21艘,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僅24艘。當然不排除舊艦退役所以數量減少,但也證明這麼多年間,俄羅斯軍事建造速度趕不上蘇聯時期艦艇退役速度。這是縱向對比。
  • 紅海軍的野望!這艘以蘇聯命名的超級戰艦究竟為何取消?|局器
    文/紫電如果提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蘇聯海軍,或許很難給人留下什麼深刻印象:相比令人震撼的鋼鐵洪流,蘇聯紅海軍或許在陸地上的表現還要更好一些。作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新生的蘇聯卻只有一支孱弱的海軍。(圖源:Wikimedia Commons)巡洋艦「阿芙樂但蘇聯並沒有放棄建設一支強大海軍的計劃:1928年,蘇聯開始了「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
  • 蘇聯軍艦在自家軍港遇襲爆炸,海軍總司令被撤職,真相永久成謎
    雖然世界有將近兩百個國家,大部分都有自己的武裝力量,不過沒有多少國家有一支完整的現代化海軍。在兩次世界大戰後,有不少國家意識到海軍的重要性,開始大力建造本國海軍,有的國家甚至不惜重金投入。然而有個大國卻反其道行之,這個國家就是蘇聯。
  • 強大的「紅海軍」!二戰後的蘇聯海軍發展,水面艦艇從反潛到反艦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蘇聯領導層計劃建造一支可與美國和英國媲美的大型海軍。但是,很明顯該計劃無法執行,因為該國面臨其他優先事項。戰後必須恢復該國的國力,製造核武器,發展地面部隊,防空和空軍。因此,而在海軍領域,蘇聯軍方對於潛艇和海軍航空兵更為看重。
  • 前蘇聯「莫斯科」級反潛航空母艦
    自20世紀20年代開始,蘇聯海軍中部分富有遠見的軍官便開始制定建造航空母艦的計劃,然而由於史達林與赫魯雪夫兩位領導人皆對航母不感興趣甚至有強烈排斥情緒,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蘇聯海軍先後十餘個航母計劃均以取消告終。1959年12月30日,美國海軍搭載「北極星」戰略彈道飛彈的「華盛頓」級戰略飛彈核潛艇開始服役。
  • 美蘇爭霸時,蘇聯曾擁有全球第二的強大海軍
    作為蘇聯紅軍的一部分,陸軍和空軍發展了,怎麼可能讓海軍落後呢?蘇聯的海軍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紅海軍」,主要有由潛艇、水面艦艇、航空兵、海岸火箭炮兵等兵種組成,建制比較齊全。我先來看看潛艇。1963年,蘇聯製成飛彈核潛艇。很多人記住了核潛艇。其實,蘇聯的潛艇發展比較早,在一戰時就有52艘潛艇,其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行設計製造的。這些都是常規核潛艇。
  • 基洛夫級核動力巡洋艦:蘇聯紅海軍的輝煌,即便當下仍然威風凜凜
    此艦有「武庫艦」的稱號,在蘇聯紅海軍服役時,西方海軍就將其定性為「戰列巡洋艦」,意味著這是一型比巡洋艦更厲害,噸位和作戰能力接近戰列艦的大型水面艦艇,堪稱蘇聯紅海軍最後的輝煌。古巴飛彈危機,讓蘇聯紅海軍認識到了自身與美海軍在水面艦艇上的實力相差非常大,遠程打擊美海軍以航母為核心的海上作戰編隊,就成了蘇聯紅海軍孜孜不倦所追求的目標。
  • 一個「阿諛奉承」的時代,勃列日涅夫當政18年,毀了蘇聯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成為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上臺後便獨攬政治、軍事大權,在推行改革期間,看似大刀闊斧的改革推進,實際處處束手束腳、被旁人左右。他費盡心機上臺當政,任期僅次於史達林,但在這18年之久的日子裡,蘇聯的實力卻越來越衰弱,被人們認為是蘇聯發展階段的「停滯」時期。
  • 蘇聯雄心勃勃建設遠洋海軍,然而計劃過於理想,無法實現
    隨著蘇聯工業化的進程,逐漸到了可以真正建設海軍階段。而存在於新學派觀點中的那種對蘇聯工業薄弱無力的設想,隱含著對史達林本人的一種批評;而史達林本人從來不是一個完全信仰有限海洋觀念的人。隨著德國、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在新建軍艦中不斷違反《華盛頓海軍公約》,史達林的大海軍情節日益濃重。果然,30年代中期後,蘇聯海軍已從2個艦隊變成4個,準備實施建設遠洋海軍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