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樹根到根雕,正如人的成長蛻變

2020-12-22 問心求是

一隻木鞋樹根的來歷

陶愛兵

人生不只有苟且,還有詩和遠方。即便是在鬧市裡生活的凡夫俗子,也不能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把我們富有生機與活力的鬧市變為「城中村」,死困自己。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和妻子與一個朋友家的4口相約,一行6人準備放鬆心情,放飛夢想,借爬山旅遊撿撿樹根,做做根雕,打扮陋室,增色鬧市。

我們與一位曾經在這方面有個探索研究,有一定的經驗成果的「達人」商量,讓他帶著我們去。不巧,「達人」家裡有事難以成行。

這位達人還勸我們,如果是旅遊爬山尚可,如果是衝著撿樹根、弄根雕,就不要去了。撿樹根、弄根雕,要晚秋,或者是初冬去,現在初秋,森林這麼茂密,草叢這麼盎然,根本瞅不見樹根在哪裡,還弄根雕哩。

我們當然相信達人的意見建議,但更想發揮眼睛的作用,因為為了外出,我們準備的特周全,不到山裡去親眼看一看,怎麼會甘心?

當我們興衝衝地趕到山裡,看著眼前鬱鬱蔥蔥的植被,莽莽無邊的森林,我們的心裡像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根本不知道從哪裡爬上山去,更別說撿樹根、做根雕了。

結果真的不幸被達人所言中,大家的心裡頗不是滋味。

既來之,則安之。既然來了,就不能輕易地打退堂鼓。我們決定還是爬爬、試試、看看,說不準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一行剛進入山腳下不久,三個美女見一個根須也沒撿著,便開始打退堂鼓鬧著返回。

腳蹬高跟鞋,臉化淡淡裝,我一看她們那架勢,就知道爬不了多遠,便欣然同意。主動走人,大家臉上好看,省得我們動心思「卸包袱」。

剩下三個男丁,我們好不高興,頗像御掉了重裝備,輕裝前進的勇士,我們卯足勁兒往山頂上衝去。

道路越來越崎嶇,藤蔓越來越茂密,走已經是不可能的了,得時不時地彎腰爬行。不僅如此,有時還要忍受「去了咳嗽添了喘」,忍受剛趕走毒蛇,臉上、手上、體腳管上又被毒蟲毒起一個大包的難受。

苦難有時是塊磨刀石,但更多的時候是個讓人退縮的鼓槌,不停地在人們的心靈上敲擊。此時,我非常清楚大家心裡的想法,便用毛澤東主席的詩句「無限風光在險峰」,鼓勵大家:人跡罕至樹根美,堅持就是勝利,就能撿到賞心悅目,撥動心弦的絕美樹根。

真是蒼天不負有心人。我們爬呀、找呀,終於在半山腰的一個小河溝旁,撿到了一個酷似彈弓架的幹樹枝,「便引詩情到碧霄」。

人們常說,巧奪天工,巧奪天工,這關鍵是要「巧」啊!我等凡夫俗子,哪有什麼「巧」可言,只有坐等大自然的奢侈恩賜了。既然能撿到結構簡單、三枝均衡的「彈弓架」,就能撿到結構複雜、神似形更似的「根雕」。

夢想催人進。我們滿懷希望地順著溪流爬行,咬著牙、憋著氣慢慢地向山頂進擊,終於在快接近山頂的時候,撿到了一隻酷似高跟鞋的樹根。這個樹根,稍似加工就是一隻金舞鞋,在藝術家眼裡就是無價之寶。其時呀,我們的喜悅勁兒,無異於中了大彩。

在總結這次絕美收穫時,大家有一個共同的心聲,那就是錨定目標不放鬆,堅持、堅持、再堅持,就很容易有出乎意料的得到。

事不同,理相通。尋找樹根做根雕是這樣,做其它事情亦然!(文中照片系李麗老師所攝)

相關焦點

  • 焦作:根雕 盆景等市場催生老樹根熱 翻山越嶺刨樹根
    也有不少市民對此心存憂慮:野生樹木、樹根被隨意挖了賣,勢必破壞我市山區的生態環境,如果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半小時內一個攤位賣三四株市解放西路紅太陽家具城旁的星期天市場,是群眾自發形成的一個自由市場。最近幾個月,每到周六、周日,這裡一個販賣樹根的新興市場就十分繁榮。
  • 上街根雕真讓人著迷
    從20多年前的寥寥數家根雕作坊,到如今全國約80%的木根雕來自閩侯上街,出口的產品也越來越多,閩侯根雕已經享譽世界。在聚集了閩侯根雕精品的上街根雕藝術城,營員們參觀了幾千件頂級根雕藝術精品。  當長達32米、寬2.2米、高2.8米的大型木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呈現在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營員面前時,營員們頭疼了,因為無法把整件根雕作品納入他們的相機鏡頭。
  • 花甲老人的根雕藝術夢想
    展廳裡的根雕作品栩栩如生,內涵豐富,給人以無窮無盡的遐想和美的享受。這裡經常吸引著當地及外省市根友們前來參觀,也時常進行根雕文化交流活動,根雕藝術館的主人就是河北恆藝根藝館長,根雕藝術家、收藏家高恆先生。
  • 【走近】五寨農民根雕藝術家胡胖小
    父親很早就學下了根雕、圓雕、木刻的雕刻方法,而且還學到了製作仿古門窗的好手藝。耳濡目染,胡胖小從小就對根雕產生了非常濃厚的興趣。  漸漸地,胡胖小對根雕到了痴迷的地步。為了弄到像樣的樹根,他翻山越嶺挖樹根,甚至爬到懸崖峭壁上一點點往出摳樹根。從17歲開始,他就和父親一起外出做工,主要做仿古門窗。3年後,他就可以當師傅帶徒弟了。
  • 大美根雕,讓枯木逢春的藝術
    根雕是以樹根為材料,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造型藝術。根雕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就出自戰國時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依舊被人們喜愛。
  • 從皮到魂:年輕藝人餘春洲的根雕之路
    中國木雕青年藝術家餘春洲帶領團隊歷時4年,以香樟木為材料雕刻成的32米長的《清明上河圖》尤為引人關注。 福建省內木根雕最具影響力的主要有象園、大坂、雁塔三大流派,閩侯上街木根雕行業大師繼承「三大流派」風格的藝術特色及工藝流程,推出創意性強、個性緊跟時代氣息的新型木根雕工藝品。
  • 李長庚——書法與根雕
    對於木器,只知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木之情節分外深厚,上到帝王下到百姓,大可雕梁畫棟,小可造生活物什。而根雕卻是木器的升華,在枯木中不斷地去獲取靈感,追求不朽的意境,通過雕刻琢磨,幻化出美輪美奐的藝術作品,根雕的作品更是以微知著,在一方小小的枯木裡,描繪出大千世界。
  • 高恆:井陘礦區的根雕奇人
    高恆好奇,想知道根雕的加工,常以找朋友為藉口,到根雕廠「玩耍」。高恆笑著說,「根雕加工的基本工序,都是那時候偷學來的。」上世紀90年代,高恆所在的陶瓷廠經濟下滑,他車開的好,就到石家莊開計程車,期間,高恆輾轉到過北京和深圳發展。2003年,高恆到深圳幫親戚打理生意,偶然機會他發現了深圳根雕一條街,琳琅滿目的根雕作品讓高恆驚喜若狂。他有時間就蹲在市場,看個沒完。
  • 根雕中的美人,一個比一個驚豔!
    根雕,漢族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
  • 嘆為觀止的合水根雕藝術
    這裡雨水充沛,氣候溼潤,地下水份充足,森林茂密,林木種類繁多,各種樹根千奇百怪,虯枝盤曲,優越的地理條件,為根雕藝術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醜老的根雕作品造型奇異、抽象誇張、線條流暢,他用匠心獨運的創意、構思和精雕細刻,化腐朽為神奇。他告訴我們,搞藝術是需要付出的,為了找到一顆稱心的樹根,他常常帶著工具和乾糧,獨自行走在溝邊崖畔上,雖風餐陋宿卻怡然自得。
  • 永城根雕藝人陳小峰:與根共舞的「守」藝人
    在永城,也有這樣一位一直堅守傳統文化的根雕藝人,他不僅利用爐火純青的根雕技藝,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何謂「化腐朽為神奇」,還向人們傳遞了一個精彩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就像根雕藝人手中的樹根,要在不斷的磨礪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價值。他就是根雕藝人陳小峰。
  • 營員參訪世界最大根雕基地 對話頂級根藝大師
    除了接觸到幾千件根雕精品,昨日營員們還獲得和頂級根雕大師們對話的機會。  怎麼把廢棄的樹根雕刻得如此形象?大師們是如何走上這條藝術創造道路的?根雕有什麼技巧?  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位大學生利用難得的採訪機會,頻頻把問題拋給潘發清、吳傑、餘春洲等頂級根雕大師。大師們也一一回答了營員們的問題。
  • 曲虎生:根雕匠人化「朽木」為神奇
    說起樹根,在普通人的眼裡就再平常不過了,而在牙克石市民間手工藝家協會副主席、興安工匠曲虎生的一雙巧手中,各種奇形怪狀的樹根,雕刻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每天,來往於曲虎生工作室的人們都可以聽到清脆的叮噹聲,聞到不同材質木材的芳香。
  • 撲身根雕創作20餘年:豐縣一位農民樹疙瘩玩出大花樣!
    經過反覆構思、精心雕刻,吳立法依照樹根原形創造出一個「金蟾茶海」,突出一個金蟾,前方雕刻出兩隻大鳥,好似竊竊私語;後面雕刻出一隻乖巧的小鳥,好似在偷聽大鳥對話。這個作品,讓吳立法充滿了自信,也領略到樹根雕刻藝術的無窮魅力。吳立法說,他的根雕創作主題就是圍繞愛祖國、愛家鄉,突出和諧、生態、自然、歷史文化。
  • 《洞天勝境》開嵊州根雕之勝境
    作品描述:造型別致,意境豐富《洞天勝境》採用千年野櫻桃樹根創作而成,外借其天然的形狀與氣勢,透出歷盡滄桑返璞歸真之感,隱覺與世隔絕之幽靜悠遠,烘託根內洞天的奇勝妙境;內巧用腹部鏤空的天然紋勢,近低遠高,古木掩映,曲徑通幽,又以一大一小兩人物作為點睛,山水畫一般的布局,空靈寫意的描繪,似劉阮遇仙般飄渺,如世外桃源般怡然,又像徐霞客帶著書童在探幽覽勝……上部枯根殘枝相互交錯,
  • 他花50萬造根雕500羅漢,富商開價100萬元卻變卦
    慢慢地,有人將奇形怪狀的樹根收集起來,雕刻成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品,根雕藝術逐漸出現,並流傳至今。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應該是《闢邪》,屬於戰國時期。「驅魔」是1982年中國湖北省荊州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墓時發現的。應該是大約2300萬年前。其造型為虎頭龍身兔尾四足怪獸,雕刻十分精美。
  • 青年農民變廢為寶,爛樹根賣上高價錢年收入30萬,做的啥行當
    小鄭說女兒還小她天天看著我擺弄樹根,受到我影響,可能是對根雕作品有了興趣,所以才反映強烈,既然孩子喜歡這兩件作品,我就當給她早早準備的嫁妝了,現在再多的價格也不會賣了,錢多少也不在乎這5萬元。話題回到小鄭的根雕創作上,他說自己從小就在山裡長大,小時候跟著爺爺和父親經常上山放牛羊,遇到樹根大人們都會把它弄回家來當柴燒,所以自己對樹根印象極深,特別是20歲後自己了解到了根雕這門藝術,就聯想到了家鄉山溝山坡上的老樹根,就開始在外學習根雕技藝。3年後自己出師回到家鄉開始走上根雕創作之路,到現在已經14年了,通過自己的刻苦學習和勤奮努力,終於創出了自己的路子。
  • 胡楊木根雕的寓意你知道嗎?那是一種不一樣的精神……
    根雕,中國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根雕藝術是發現自然美而又顯示創造性加工的造型藝術,根雕工藝講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意為在根雕創作中,應主要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態來表現藝術形象,輔助性進行人工處理修飾,因此,根雕又被稱為「根的藝術」或「根藝」。
  • 九旬老人迷戀根雕並捐資助學、給家鄉修路
    原標題:撿來一根木頭雕出一條大龍 昂著頭像是掛在樹上的猴子、吐著芯子的是纏繞在一起的小蛇、伸長脖子仰望的像是長頸鹿……在蜀山區西園新村小區裡,有一位名叫陳宏勝的九旬老人有創作根雕的絕活,大到天上飛龍小到枝頭小鳥,無不精通。根雕是他晚年的樂趣,而樂善好施則是他的本性,三十年來,他給家鄉修路,攢錢給貧困小學買電腦,現在還每年拿出3000元資助貧困大學生。
  • 小夥造根雕五百羅漢,富商開價百萬又反悔,如今在倉庫裡長出蘑菇
    根雕藝術很早就在我國開始發展了算得上是源遠流長,早在我國的元朝和明朝時期,人們就開始用樹根做臺桌和木架擺放武器等等。於是就有一些人慢慢的把那些形狀很怪異的樹根收集起來並且雕刻成了非常獨具審美價值的藝術品展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