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根雕 盆景等市場催生老樹根熱 翻山越嶺刨樹根

2021-01-08 中國園林網

中國園林網3月22日消息:最近三四個月,焦作市解放西路紅太陽家具城旁的星期天市場內出現了一個新興市場:不少農民聚集於此販賣在山上挖掘的老樹根,攤位有20多個。這些被販賣的樹根造型奇特,可用來製作根雕、盆景等工藝品或生活用品,引發不少市民的關注。也有不少市民對此心存憂慮:野生樹木、樹根被隨意挖了賣,勢必破壞我市山區的生態環境,如果按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半小時內

一個攤位賣三四株

市解放西路紅太陽家具城旁的星期天市場,是群眾自發形成的一個自由市場。最近幾個月,每到周六、周日,這裡一個販賣樹根的新興市場就十分繁榮。

3月18日上午,記者看到,這裡聚集了大大小小20多個攤位,成了樹根銷售「一條街」。不少人圍在一起,或駐足觀賞路邊擺放的樹根,或與攤主討價還價。幾乎每個攤主身邊都停著一輛車,每輛車上至少裝著幾十株樹根。

「這樹根埋下還能活,可以做成盆景。」一名攤主熱情地介紹。記者看到,不少樹根還是溼的,應該是剛挖出來不久。除了大量未加工過的樹根外,還有部分樹根被做成花架、凳子出售。黃櫨是該市場上數量最多的樹種之一,一般被做成花架,很多攤位都有售。一種叫「鬼見愁」的木材往往是被鋸成段來賣,攤主介紹,這種木材非常適合雕刻佛像,價格較貴。樹根有荊木、榆木、麻梨木等,造型都很特別。據攤主介紹,這些樹根少則長了幾十年,多則長了數百年。

市場上,還有對節木、荊木等做成的拐杖、木雕工藝品等,甚至還有剛從山上挖下來的稀有樹木的小樹苗。記者看到,半個小時內,一個攤位就賣出三四株樹根。

這些形狀各異的樹根,從山上挖下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株樹根要幾百元,太貴了,我自己去山上挖一株,省錢。」一名逛市場的市民說。「我家在修武縣西村鄉,離山很近,我經常在山裡找,有時候三天還不一定能找到一株,你們根本沒有這個工夫。」攤主的話讓這名市民打消了上山挖樹根的念頭。「我賣的是工夫錢,有的大樹根要挖一天才能挖出來,然後用肩膀扛回來,一般人吃不了這個苦。」這名老漢說。

雖然要付出很大的代價,但這些農民農閒時還是很樂意上山挖樹根。這些樹根的價格從幾元一株到幾百元一株不等。運氣好的話,一名農民一個月挖的樹根就能賺幾千元,而這又吸引了更多的人上山挖樹根。「路邊5公裡以內找不到,要爬上山頂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找。」一名農民說。據了解,這些農民基本上都來自修武、博愛、中站等縣區。

藝術創作

與保護生態成矛盾

農民上山挖樹根的背後是巨大的市場需求。購買樹根的人中,有的買來做成花架、凳子等日用品,有的是搞盆景、根雕藝術。

一名戴眼鏡的市民花100元買了一根大黃櫨根。受朋友影響,他學著做點根雕藝術品,只是自娛自樂。「搞根雕很賺錢,有人花幾十元錢買株樹根,經過雕刻後,可以賣到數百元、上千元甚至上萬元。」這名市民說。一名賣樹根的農民說,他挖的樹根很大一部分賣給了搞根雕的人。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審美情趣的提高,近年來藝術品市場持續升溫。根雕、盆景等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喜愛。在利益的驅使下,部分農民專門上山採挖那些根系發達、花繁葉茂、彎曲有致的「奇樹」,許多形狀奇特的天然樹木被攔腰砍斷或連根挖走。

「藝術創作,不能以破壞環境為代價。」市盆景園園長胡湛說,他們盆景園的盆景多是培育幾十年才長成現在的樣子,他反對隨意上山挖掘老樹根。因為農民挖掘出的老樹根,想要做成盆景很不容易,很多人缺乏這方面的經驗,多數樹根難以存活,成為「藝術」的犧牲品。他希望,加工、銷售根雕藝術品的單位和個人都來自覺保護生態環境,製作根雕應以人工栽培樹木為主,發展中、小型根雕。

河南理工大學環境資源學院教授李建林認為,毀樹挖根,對水土保持不利,有損於生態平衡。挖地三尺刨出樹根,留下一個個大坑,嚴重破壞地表形態,遇上山洪暴發,會造成比伐木更嚴重的水土流失。此外,能用做根雕的樹木大多產在石山地區,把樹連根刨掉,將使原本脆弱的石山生態雪上加霜。

亂挖濫掘

嚴重者將追究刑責

「在利益驅使下,如果農民紛紛上山尋找、採挖名貴樹種,後果不堪設想,這種發展趨勢應該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市民陳先生近日也致電本報稱。陳先生希望有關部門加大執法檢查力度,採取有力措施制止在山中亂採挖樹根的行為;提高山區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自覺愛護生態環境。

記者在調查中,也有山區農民認為,山上有不少以前被砍掉的樹,後來補栽了新樹,把那裡的樹根挖出來,然後再把挖的坑填好,不會對山林帶來多大影響。這些樹根埋在地下是朽木,被加工後就有了很高的觀賞價值,挖掘出來後農民受益,也讓根雕愛好者受益,不能一棒子打死。

市林業局森林資源管理科科長牛有玲說,我國《森林法》以及《森林法實施條例》規定,禁止毀林開荒、毀林採種和違反操作技術規程採脂、挖筍、掘根、剝樹皮及過度修枝的毀林行為。非法採伐、毀壞珍貴樹木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如果確實需要挖掘,要先向林業部門遞交申請,經過批准後才可以進行。

「農民上山挖樹根,這是一個新現象,以前沒有聽說過這方面的問題。」牛有玲表示,他們要對此展開調查,採取相應措施加強管理。

推薦閱讀:

廣西陽朔:苗木市場火爆 日均交易額達500萬元

海寧苗木銷路不好「每日一助」幫忙賣出20萬

受乾旱和房地產行業不景氣的雙重影響 昆明苗木市場疲軟

株洲連續冷雨 鮮花價猛漲三成以上 花商開網店苦苦支撐

(來源:焦作日報   )

相關焦點

  • 青年農民變廢為寶,爛樹根賣上高價錢年收入30萬,做的啥行當
    小鄭說前年春天他帶著媳婦和女兒進山踏春,車子行駛在山路上遇到了山體塌方,塌方的山石泥土中夾雜著一個大樹根,他刨開一開是一個崖柏根,就和媳婦一起清理了2個多小時的石頭才將這個樹根刨了出來拉回了家,去年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創作了這個「連年有餘」的作品,9歲的女兒很喜歡,展會上她看到別人想買就哭鬧著不讓賣,所以我就沒出手。
  • 從樹根到根雕,正如人的成長蛻變
    這位達人還勸我們,如果是旅遊爬山尚可,如果是衝著撿樹根、弄根雕,就不要去了。撿樹根、弄根雕,要晚秋,或者是初冬去,現在初秋,森林這麼茂密,草叢這麼盎然,根本瞅不見樹根在哪裡,還弄根雕哩。我們當然相信達人的意見建議,但更想發揮眼睛的作用,因為為了外出,我們準備的特周全,不到山裡去親眼看一看,怎麼會甘心?
  • 花甲老人的根雕藝術夢想
    「那個時候雖然對根雕依舊有著濃厚興趣,可一直忙於生計,根本沒時間和精力琢磨根雕。」回憶起當時,高恆顯得很無奈。後來,高恆在深圳打工期間,偶然發現深圳有個「根雕一條街」。琳琅滿目的根雕作品讓他欣喜若狂,一有時間他就呆在市場裡看個沒完。在長期的摸索中,高恆發現在南方人的心目中,根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在北方卻一直有價無市:「井陘山區的枯木樹根資源豐富,我何不嘗試一下呢?」
  • 高恆:井陘礦區的根雕奇人
    長期摸索,他發現南方對根雕特別重視,根雕具有很高藝術價值,但在北方卻一直有價無市,井陘資源豐富,我必須嘗試一下!高恆回憶,「對根雕的濃厚興趣,深深的吸引著我。」2005年,高恆在井陘礦區清涼山下,緊挨公路租了一處農家院,開辦了一個根雕盆景店。他每天起早貪黑,蹲在四合院,刮樹皮,打磨根雕。別人累了,是上床睡覺;高恆累了,他就背上相機,去爬山採風,拍攝太行山美景。
  • 【走近】五寨農民根雕藝術家胡胖小
    根雕,是以樹根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藝術加工及工藝處理,創作出人物、動物、器物等藝術形象作品。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五寨農民根雕藝術家胡胖小。  一個偶然的機會,在一家公司的辦公樓裡,我看到了大大小小、數量不少的根雕作品,儘管主人一再介紹,這是一位名叫胡胖小的農民的作品,我還是很難把這些精雕細刻的根雕與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聯繫起來。
  • 樹樁盆景的根有話要說
    一般來說,根是樹木的基礎,根露出來才顯得出老樹形態;主幹是樹木的支柱,幹粗、蒼老多疤,才顯示出樹木老態橫生;側枝是樹木的骨架,枝曲分布自然合理才有美感;後枝與遮幹枝使樹幹露中有藏時隱時現的點綴作用;樹冠與葉片是樹木的毛羽,是大自然活力的體現。
  • 大美根雕,讓枯木逢春的藝術
    根雕是以樹根為材料,製成各種形象的一種民間手工造型藝術。根雕藝術在中國源遠流長,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就出自戰國時期。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依舊被人們喜愛。
  • 李長庚——書法與根雕
    而根雕本身就是一種極富藝術感的行為,從選木到雕刻,無不考驗著作者的耐心和創造力,從如何雕刻每一處界面,如何勾勒每一處線條,如何從材質的本身所有的資態、紋理創作出一件完美的作品均考驗雕刻者的功力,根雕的靈魂實際上就是在枯木裡注入新的生命。
  • 九旬老人迷戀根雕並捐資助學、給家鄉修路
    原標題:撿來一根木頭雕出一條大龍 昂著頭像是掛在樹上的猴子、吐著芯子的是纏繞在一起的小蛇、伸長脖子仰望的像是長頸鹿……在蜀山區西園新村小區裡,有一位名叫陳宏勝的九旬老人有創作根雕的絕活,大到天上飛龍小到枝頭小鳥,無不精通。根雕是他晚年的樂趣,而樂善好施則是他的本性,三十年來,他給家鄉修路,攢錢給貧困小學買電腦,現在還每年拿出3000元資助貧困大學生。
  • 根雕中的美人,一個比一個驚豔!
    根雕,漢族傳統雕刻藝術之一,是以樹根(包括樹身、樹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態及畸變形態為藝術創作對象,通過構思立意
  • 嘆為觀止的合水根雕藝術
    這裡雨水充沛,氣候溼潤,地下水份充足,森林茂密,林木種類繁多,各種樹根千奇百怪,虯枝盤曲,優越的地理條件,為根雕藝術提供了天然的原材料。在合水縣段家集鄉就有這樣一位熱愛根雕的老人,年近八旬的他,用一雙慧眼,讓一段段枯木逢春,用一雙巧手,讓一塊塊朽根重生。他就是慶陽市根雕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醜捉勞。
  • 上街根雕真讓人著迷
    參觀、訪問位於閩侯的全世界最大的根雕藝術基地,和全世界最大的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圖親密接觸;與多位福州頂級根雕大師深度交流;自己動手,根據原材料對根雕主題進行設計、製作……  從20多年前的寥寥數家根雕作坊,到如今全國約80%的木根雕來自閩侯上街,出口的產品也越來越多,閩侯根雕已經享譽世界。在聚集了閩侯根雕精品的上街根雕藝術城,營員們參觀了幾千件頂級根雕藝術精品。  當長達32米、寬2.2米、高2.8米的大型木根雕作品清明上河圖呈現在榕臺大學生新聞營營員面前時,營員們頭疼了,因為無法把整件根雕作品納入他們的相機鏡頭。
  • 他花50萬造根雕500羅漢,富商開價100萬元卻變卦
    慢慢地,有人將奇形怪狀的樹根收集起來,雕刻成具有獨特審美價值的藝術品,根雕藝術逐漸出現,並流傳至今。現存最早的根雕作品應該是《闢邪》,屬於戰國時期。「驅魔」是1982年中國湖北省荊州區博物館清理馬山一號墓時發現的。應該是大約2300萬年前。其造型為虎頭龍身兔尾四足怪獸,雕刻十分精美。
  • 白蠟盆景形態特徵和主要價值
    白蠟盆景屬於落葉喬木,木犀科,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湖北鍾祥市、京山縣,生於海拔6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等地。
  • 盆景換土和換盆的要領全在這了,收藏起來吧!
    凡是樹根在盆內長滿時,會由盆缽底孔伸出許多根,只要觀察一下盆孔,就大致可以判斷是否該換盆。強度剪定後需要同時換盆,但纏線整姿前後不要換土。當換盆時,樹根與樹枝大多需要修剪與整理,這時剪掉的樹枝可以作插穗用。換盆的時期若能與扦幹的時期吻合,就更為方便了。
  • 永城根雕藝人陳小峰:與根共舞的「守」藝人
    在永城,也有這樣一位一直堅守傳統文化的根雕藝人,他不僅利用爐火純青的根雕技藝,向人們生動地展示了何謂「化腐朽為神奇」,還向人們傳遞了一個精彩的人生哲理:人的一生,就像根雕藝人手中的樹根,要在不斷的磨礪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現自己的價值。他就是根雕藝人陳小峰。
  • 營員參訪世界最大根雕基地 對話頂級根藝大師
    除了接觸到幾千件根雕精品,昨日營員們還獲得和頂級根雕大師們對話的機會。  怎麼把廢棄的樹根雕刻得如此形象?大師們是如何走上這條藝術創造道路的?根雕有什麼技巧?  來自海峽兩岸的50多位大學生利用難得的採訪機會,頻頻把問題拋給潘發清、吳傑、餘春洲等頂級根雕大師。大師們也一一回答了營員們的問題。
  • 崖柏根雕,崖柏根雕用什麼工具,嘉匠根藝崖柏根雕彌勒
    崖柏根雕製造什麼工具?大家好,我是嘉匠根藝,崖柏根雕知識系列傳播者,與您分享崖柏根雕知識我們可以經常能夠見到一個美觀的崖柏根雕,殊不知其製作技術工藝的複雜,需要通過多種方式製作教學工具。要提高崖柏根雕的製作發展水平,提高自己製作工作效率和作品的檔次,處理以及各種 大小的作品,還需企業要在學生原有手電鑽、小手鋸、木銼手工三大件的基礎上,增加直磨機和角磨機二種電動交通工具。直磨機:和手電鑽配合教師使用,操作簡單方便應手 。直磨機和手電鑽有多種相關配套的刃具,還有其他多種精加工和拋光的配套。特別注意提醒的是購置直磨機也好選自鎖卡頭。
  • 曲虎生:根雕匠人化「朽木」為神奇
    說起樹根,在普通人的眼裡就再平常不過了,而在牙克石市民間手工藝家協會副主席、興安工匠曲虎生的一雙巧手中,各種奇形怪狀的樹根,雕刻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每天,來往於曲虎生工作室的人們都可以聽到清脆的叮噹聲,聞到不同材質木材的芳香。
  • 撲身根雕創作20餘年:豐縣一位農民樹疙瘩玩出大花樣!
    今年49歲的豐縣農民吳立法,酷愛根雕藝術,苦心鑽研20餘年,傾心打造出的「愛國樹根」系列作品,在當地小有名氣。他的很多作品主要是用作自己和博物館收藏。吳立法是豐縣鳳城街道秦河社區黃樓組的普通農民,自小酷愛美術。1989年高中畢業後,他迷上了根雕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