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讀音,「名字」和「苗字」有什麼不同?

2021-12-09 滬江日語

「名字」と「苗字」の違いってなに?

「名字」與「苗字」不同在哪裡?

「名字」と「苗字」。この2つの言葉はどちらも「」と読むことができる熟語です。

「名字」與「苗字」——這兩個漢語詞的讀音都是「みょうじ」(羅馬音:myouji)。

ある日、自分で「みょうじ」の漢字を書くときに、ふと、この2つのどちらを書けばいいのかを疑問に感じました。

某天,我在寫「みょうじ」這個詞的漢字時突然有些疑惑:寫哪個好呢?

これを見ているあなたも、同じような疑問を感じたのではないでしょうか?この2つはどう使い分けたらいいのか、気になりますよね!

看到這兒,您大概也與我懷有同樣的疑問吧。這兩個詞語在使用的時候該怎麼區分呢?

今回は、「名字」と「苗字」の正しい使い分けと違いについて解説していきます!

這次就讓我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吧,「名字」和「苗字」的正確用法和這兩個詞的不同究竟是什麼呢?

「名字」と「苗字」の違いとは?

「名字」和「苗字」的不同是?

漢字は違えど、現代ではどちらも同じ意味として使っても大丈夫なのです。なぜ2つも同じ読み方の漢字があるの?では、なぜ読み方も使い方も同じ熟語が2つもあるのでしょうか?

雖然漢字寫法不同,但在現代日語中,無論用哪個都能表達同一個意思。但是,這兩個讀法也一樣用法也一樣的漢字詞,為什麼會同時存在呢?

それは、これらの熟語が生まれた理由にありました。

這其中的緣由可以追溯到它們的源頭。

「名字」が生まれた理由

「名字」一詞誕生的理由

最初に生まれたのが、現在でもよく使われることが多い「名字」。

「名字」一詞先誕生,至今仍被高頻率使用。

これは平安中期頃に、武士が自分の支配下である地域の事を指す「名田(みょうでん)」にちなんだ、「字(あざな)」を作るようになったことがきっかけ。これによって付けられた名前は、「名田の字」で「名字」となった訳です。

平安時代中期,因為武士階層要指稱分配到自己名下的田地,也就是「名田」,由此產生了「字(あざな)」,根據這種方法所起的名字叫做「名田の字」,簡稱為「名字」。

「苗字」の生まれた理由

「苗字」一詞誕生的理由

これに対して、最近ではあまり見ることが無くなった「苗字」。

與此相對,「苗字」這個詞最近幾乎不怎麼見到了。

これは、「名字」が生まれた平安時代よりかなり後の、江戸時代に生み出されました。

在「名字」一詞於平安時代誕生後很久,「苗字」一詞才在江戶時代出現。

「苗字」の「苗」は、遠い子孫、末孫という意味がある「苗裔(びょうえい)」という言葉から取られたものです。當時は庶民には名乗ることが許されていなかったものの、明治時代には『平民苗字許可令』というのが出され、全國民が名乗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

「苗字」中的「 苗」這個漢字,取於意為「子孫後代」的「苗裔」一詞。在當時平民是不允許有姓的,直到明治時代頒布了《平民擁有姓氏許可令》,全國民們從此才有姓。

どちらも発症の元は違えど、同じ意味を持つので、違いは無いということですね。あえて違うところを言うなれば、「名字」は所有地に由來する、「苗字」は血統を重視するということでしょうか。

這兩個詞語的起源不同,不過意思是一樣的,可以說是沒什麼不同。要是硬要說有什麼不同的話,「名字」一詞的來源與所有地相關,而「苗字」一詞重視血統。

最後に「名字」と「苗字」の違い、いかがだったでしょうか?

對於最後揭曉的這個不同之處,您意下如何?

違いが無いというのは、予想外の結果だったかと思います。これからの日常生活では、使いやすい方を使っていきましょう。

「沒有什麼不同」這一點有點超乎意外。在以後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就怎麼方便怎麼用吧。

相關焦點

  • 日語中的「名字」和「苗字」有什麼不同?
    「名字」與「苗字」不同在哪裡?「名字」と「苗字」。この2つの言葉はどちらも「」と読むことができる熟語です。「名字」與「苗字」——這兩個漢語詞的讀音都是「みょうじ」(羅馬音:myouji)。今回は、「名字」と「苗字」の正しい使い分けと違いについて解説していきます!這次就讓我來解答一下大家的疑惑吧,「名字」和「苗字」的正確用法和這兩個詞的不同究竟是什麼呢?「名字」と「苗字」の違いとは?「名字」和「苗字」的不同是?
  • 雙語:日語裡「穴」和「孔」有什麼不同?
    由於「孔」訓讀為「あな」時是常用漢字表之外的,所以一般「孔」會音讀為「こう」,「あな」的讀音一般寫作「穴」,但是在強調意思的時候,也有不用「穴」而用「孔」的情況。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都是「穴」和「孔」的區分使用吧。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表示最後動作的「〆」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趣讀丨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於是派遣使者來到洛陽帶回一枚「漢倭國王」的金印(1784年才被發現)又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第二任皇帝曹睿曾接見過一位來自日本的女王他們自稱是「邪馬臺國」,日文讀音(yamataikoku)並且當時日本還有另外一個叫做「狗奴國」的國家(這是什麼操作)和邪馬臺國爭鋒相對邪馬臺國此行正是為了尋找中原王朝的幫助
  • 「漢字篇5」一個相同的字竟然有三種讀音和兩種寫法「丨」
    沒錯,你沒有看錯,就是這個字「丨」原諒我眼神不好使,這難道不是阿拉伯數字的1嗎?難道不是英文字母的I嗎?它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個符號,稱之為字也無可厚非。那麼它的讀音是什麼呢,有人說它讀「豎」,也有人直接稱呼它為「一根棍」。其實都不太準確,寫法不同,讀音也不同。
  • 「から」和「ので」有什麼不同之處?
    「から」和「ので」是初級階段最常見的表示原因、理由的助詞。
  • 日本為什麼要從「倭國」改名叫「日本」?
    早在西周時期,中原政權便已經和日本有了聯繫。《論衡》中說:「周時天下太平,越裳獻白雉,倭人貢鬯草」其中「鬯草」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香草。也就是說,周朝時期,當時的日本有個倭國就已經是周朝的朝貢國。  後來到了漢光帝時期,倭國人已經接受了外國(其實就一個中國)稱他們為倭國。於是他們派遣使者來到洛陽,帶回了一枚「漢倭國王」的金印。
  • 【日語實用課堂】「雨」字什麼時候讀「あめ」什麼時候讀「あま」?
    我們知道,日語中的「雨」一般讀作「あめ」,但是還有一些詞中,「雨」就讀作了「あま」,例如「雨戸(あまど)」。「雨」字什麼時候讀「あめ」?什麼時候讀「あま」?有什麼規律嗎?以「あま-」開頭的詞語,比如「雨蛙」「雨傘」「雨雲」等。以「あめ-」開頭的詞語,比如「雨風」「雨上がり」「雨降り」等。
  • 日語中「々」的讀法和用法
    日文常常可以看到「々」這個字,到底該怎麼念呢?日文的漢字會隨著不同的組合就有不同的念法,例如「時」,單獨念的時候為「時(とき)」,當搭配不同字時就會改變,例如「12時(じ)」、「時雨(しぐれ)」。「々」也是同樣道理,要看是搭配什麼字才決定它的讀音。單獨一個「々」則沒有讀音,因為它就等同於標點符號的一種。「々」表示「漢字重複」,當漢字重複時就會出現這個字,不過要注意不同詞彙讀音也不同。
  • 都是「發火」「怒る」和「叱る」有什麼不同
    日語中「怒る」和「叱る」都有「發火」的含義,但是他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什麼不同呢?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在日本人心目中「友達」和「親友」有什麼不同?
    「友達」和「親友」是日語中常用來表示朋友的兩個詞語,那麼這兩者在日本人看來有什麼不同呢?
  • 福沢諭吉VS福澤諭吉:「沢」和「澤」究竟是不是一個字?!
    你有沒有留意過日本作家宮澤賢治的名字,在日語裡有時是寫作「宮沢賢治」,有時是寫作「宮澤
  • 上海で一番多い苗字は?2019年の「新百家姓」発表
    「百家姓」とは、中國の代表的な苗字504個を羅列した韻文であり、「三字経」「千字文」と並んで、子供に漢字を教えるための伝統的
  • 3個「女」—3個「牛」—3個「毛」,知道如何讀音嗎—日語
    3個「女」—3個「牛」—3個「毛」,知道如何讀音嗎—日語3個「牛」組合在一起,如何讀音呢?那麼,3個「女」湊集在一起,如何讀音呢?↓會讀了嗎?↓會讀了嗎?「かしましい」は他にも、「喧しい」「囂しい」とも書きます。意思是:喧囂,吵鬧等。那麼,3個「毛」組合在一起,如何讀音呢?↓會讀了嗎?
  • 日語中「傷」和「怪我」有什麼不同?
    日語中「受傷」有「傷」和「怪我」兩種表達,一些人認為皮膚等比較小的損傷叫「傷」,傷筋動骨等比較大的損傷叫「怪我」,但其實這種區分是不正確的,接下來就一起來了解一下到底有什麼不同吧皮膚のみの比較的小さな損傷を「傷」と言い、骨や筋肉に達する比較的大きな損傷を「怪我」と言うなど、傷と怪我の違いは損傷部分の大きさと言われることもあるが、傷と怪我にそのような區別はない。好多人都認為皮膚等比較小的損傷叫「傷」,傷筋動骨等比較大的損傷叫「怪我」,像這樣因損傷的嚴重程度來區分「傷」和「怪我」。但其實「傷」和「怪我」沒有這樣的區別。
  • 都是「發火」「怒る」和「叱る」有什麼不同?
    日語中「怒る」和「叱る」都有「發火」的含義,但是他們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有什麼不同呢?
  • 「花嫁」 與「華嫁」之間有什麼不同?
    その當時には、まさか「華嫁」という表現が30 代以上の女性に使われる時代がくるなどとは考えられなかったに違いない。1980年代前有這樣一種說法:「女性和聖誕節的蛋糕一樣(=25歲/25日過了以後就是剩餘品)」。1990年代電視劇《29歲的聖誕節》大火。在過去的日本社會,說著要成為「花嫁」就仿佛隱含了有「保鮮期」的意思。
  • 「卵」和「玉子」到底有何不同...是 卵焼き?還是 玉子焼き?
    在日語中「雞蛋」讀音是「たまご」,可以寫作「卵」也可以寫作「玉子」,早在日本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たまご」只對應一個漢字「卵」,跟現代日語中含義是一樣,表示雞蛋。在雞蛋中有一個蛋黃,好似圓潤的美玉,由此將雞蛋說成:「玉子」 ,其中「玉」表示圓形的事物,有著像寶石一般優雅美麗的意思。此時,「卵」和「玉子」一起存在,都可以表示雞蛋。
  • 日語裡「賞味期限」與「消費期限」有什麼不同?
    在日本的食品包裝上可以見到「賞味期限」或是「消費期限」的標識。這二者有什麼區別呢?在「賞味期限」與「消費期限」內的食物,都是沒有腐敗變質、可放心食用的。不過,「賞味期限」是指過了這個時間商品就不能保證最好的味道了,主要適用於可相對長期保存的食物,例如瓶裝、罐裝、真空包裝的食品;而「消費期限」一般標在無法長期保存的食物上,例如便當、生鮮類,是指過了這個時間商品已無法安全食用,一般比「賞味期限」要短。很多商品的「消費期限」都會要求在製作好以後的五天內食用(含製作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