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玉皇山玉皇廟
劉孟博/文
陳素貞、高明利/攝影
玉皇廟,又稱「天盤廟」,位於汝州市區北部13公裡許,玉皇山之巔。玉皇山為風穴寺後之主山,亦名「紫霄峰」,清《風穴續志.續景跡》卷三 記載曰:「紫霄峰,紫霄為寺後主山,上建玉帝祠,俗呼玉皇山。常有雲氣繚繞,山後蘭蕙叢生,春日,香風遠徹幽谷。」另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一 山川記載曰:「玉皇山,與太祖山接,上有玉皇廟,創始無考,道光十九年裡民馬永福集資重修,並開闢徑途,有碑記,州北三十裡,採訪補」。清人尚夢書亦有言,「環汝皆山也,而郡諸峰聳秀可愛者,則玉皇山為最。予嘗二三人攀躋於其山上,見其孤峰特立,北望嵩山如屏,南望汝水如帶,而周圍眾山又羅立如兒孫焉,豈非天造地設勝地名區,或一世之偉觀者哉。」
考稽玉皇廟之肇建,或由來甚久,廟中現存最早重修碑刻為明萬曆二十一年,風穴寺方丈鳳林常鳥所撰《重修玉皇殿記》。其文曰「乃上帝行宮在汝州風穴寺正北山陽堡,歷古蹟久,以廟宇□□□□,磚瓦址落,雨滴神面,輒今萬曆歲次戊寅□□□十五日,本郡官莊保囗囗囗心善人馬自香、吉得林、楊如貴等致備香信,命請風穴千峰白雲禪寺□有道禪衲高僧正庵常改,□沐身心□行一十六年,重修上帝行宮並拜殿神像一堂九尊,金粧圓滿成一會,善人致買金帛,走風穴請一□為記。」
通過上述內容可知,玉皇廟昔時為山陽堡,堡者,通常指軍事上用以防守的建築物,因此玉皇山之巔的玉皇寨,或早於玉皇廟,亦或為同期所建。明代萬曆時期,天下承平,久無戰事,百姓安居,民間修築寨堡以自衛的可能性不大,上溯之,玉皇寨或修於元末戰亂。玉皇山海拔約有800米,在周邊群山中巍然高聳,而且東、西、南三面又均為峭壁,因此在這裡修築寨堡,可謂易守難攻。現今玉皇廟的古寨牆仍保存尚好,從寨內殘存建築遺址來看,明、清、民國三朝,每逢亂世,百姓為保生命財產安全,便對玉皇寨進行修葺或擴建,最終才形成今日所看到的建築規模。
明萬曆六年,玉皇寨內的玉皇廟,年久失修,裡中善人馬自香、吉得林、楊如貴等目觀心傷,為使古蹟不至淹沒無存,遂前往風穴寺迎請正庵常改禪師前來駐錫。正庵常改禪師來到玉皇廟後,歷時十六年,經四方化募,最終於萬曆二十一年,在玉皇寨內重新修蓋了大殿和拜殿,並金粧神像九尊,工程告竣,刊石以記。
清代玉皇山旁馬窯村馬氏一族,崇奉神明,族中成立玉皇神社,經理玉皇廟大小實務,廟中殿宇每有圮壞,均得妥善修葺。同時社中善信舍地為玉皇廟香火地,所得收成,折銀供廟內修理使用,為日後玉皇廟的歷次修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撐。
清乾隆三十九年,玉皇廟年深日久,牆垣傾頹,木植蠹朽,風雨飄搖。社人馬士俊素來好善,出為首事,又得四方善信襄助,捐資對玉皇廟進行重修,其後馬士俊又施捨自家耕地一段為廟中香火地。道光八年,馬士俊所施香火地,自嘉慶二十三年以來,共積錢79384文。社首馬永福同信士何松、高銀惠、張忠明、馬常、馬善、馬金聲、馬宗堯等,用上述資金重修了玉皇廟及山神廟,並修香路15裡,以便信眾朝山進香。道光十九年,馬永福又用廟內六十畝香火地歷年所積153461文,將山上所有廟宇及神像次第重修,共用錢133992文,所餘19469文,經社中公議,交由馬永福、馬永祿經管,用以日後修繕之用。
同治十三年,監生馬文、馬玉,同社友馬驥、馬振東、馬步衢、楊進發、何玉、馬永安、宋聚德、馬克智、馬振北、馬克勤、馬振魁、馬永錫、馬新榮、馬魁、何清池、馬克俊等,「將本山前坡地粿籽,自鹹豐五年經營至同治十三年,共積官錢二百餘千,以為維新之資。因於合社友楊、宋、何、馬諸君公議商通,協力興工,重修三官殿一間、創砌月臺三丈、開修車路一條、屢金神像數尊,不數日工程告竣焉。將見傾圮者燦然改觀,頽覆者煥然一新。」光緒十一年,「巽二作威,烈風怒號,倏將棟宇摧崩,垣墉折損,凡能自警心者,莫不感嘆。」馬文之子馬克平,馬玉之子馬克亮,同馬魁、馬驥、馬振北、馬倫、馬振魁、楊萬材、馬慶雲、馬殿雲、馬朝雲、馬良、宋聚成、何清池、何謙等社友,用廟中香火地,歷年所積資金,對玉皇山上被風災所毀廟宇、塑像,悉數重修。
民國二十六年,玉皇廟久未修繕,於是玉皇社中社友,謀劃利用廟中香火地歷年所積資金和眾人所捐善款,對玉皇廟再次進行大修。「今有樂善君子,自光緒三十一年至今,積金七百零六千七百三十文,寺內各殿傾者覆之,舊者新之,故者改之,金粧神像,修補堂室,潰成題彩,無不渙然如新也。資不復用,而諸位首事商議,每捐大洋一元,而方工程告竣。特恐年遠日深後世不聞,聊輟數語,列諸貞珉,以志永遠不忘云云。修補地共花費錢十一串零七十文,修補廟共花費錢十六串九百九十文,買棚共花費錢八十七串四百文,金神像立碑共花費錢六百五十串零三百四十文。」
行走在玉皇山上,環顧周遭,旦覺重巒疊嶂蒼茫間,幾許飄渺天地寬,誠仙山勝景也。遊人至此,除飽覽玉皇山的自然景觀外,遍布於玉皇廟內外的數座小石廟,也很值得細細觀賞。玉皇廟因修建於高聳的玉皇山巔,古時交通不便,虔誠的信眾們想要在此修建規模較大的殿宇,所需磚瓦木材,無不是肩背人抬,費盡千辛萬苦才完成的。透過廟中碑文來看,明清時期,在上山道路不能通車前,玉皇廟的建築規模並不是很大,而就地取材修建精製的小石廟,則相應的簡單很多。於是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虔誠的信眾們在玉皇廟內外,修建了數座不同形制的石廟,這些石廟造型精美別致,結構合理,鴟吻、瓦當、簷壟等無不精雕細琢,有些石廟前還設有小卷棚,可謂汝州小石作藝術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