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州訪古 玉皇山玉皇廟

2020-12-16 古韻汝州

汝州訪古 玉皇山玉皇廟

劉孟博/文

陳素貞、高明利/攝影

玉皇廟,又稱「天盤廟」,位於汝州市區北部13公裡許,玉皇山之巔。玉皇山為風穴寺後之主山,亦名「紫霄峰」,清《風穴續志.續景跡》卷三 記載曰:「紫霄峰,紫霄為寺後主山,上建玉帝祠,俗呼玉皇山。常有雲氣繚繞,山後蘭蕙叢生,春日,香風遠徹幽谷。」另道光《直隸汝州全志》卷一 山川記載曰:「玉皇山,與太祖山接,上有玉皇廟,創始無考,道光十九年裡民馬永福集資重修,並開闢徑途,有碑記,州北三十裡,採訪補」。清人尚夢書亦有言,「環汝皆山也,而郡諸峰聳秀可愛者,則玉皇山為最。予嘗二三人攀躋於其山上,見其孤峰特立,北望嵩山如屏,南望汝水如帶,而周圍眾山又羅立如兒孫焉,豈非天造地設勝地名區,或一世之偉觀者哉。」

考稽玉皇廟之肇建,或由來甚久,廟中現存最早重修碑刻為明萬曆二十一年,風穴寺方丈鳳林常鳥所撰《重修玉皇殿記》。其文曰「乃上帝行宮在汝州風穴寺正北山陽堡,歷古蹟久,以廟宇□□□□,磚瓦址落,雨滴神面,輒今萬曆歲次戊寅□□□十五日,本郡官莊保囗囗囗心善人馬自香、吉得林、楊如貴等致備香信,命請風穴千峰白雲禪寺□有道禪衲高僧正庵常改,□沐身心□行一十六年,重修上帝行宮並拜殿神像一堂九尊,金粧圓滿成一會,善人致買金帛,走風穴請一□為記。」

通過上述內容可知,玉皇廟昔時為山陽堡,堡者,通常指軍事上用以防守的建築物,因此玉皇山之巔的玉皇寨,或早於玉皇廟,亦或為同期所建。明代萬曆時期,天下承平,久無戰事,百姓安居,民間修築寨堡以自衛的可能性不大,上溯之,玉皇寨或修於元末戰亂。玉皇山海拔約有800米,在周邊群山中巍然高聳,而且東、西、南三面又均為峭壁,因此在這裡修築寨堡,可謂易守難攻。現今玉皇廟的古寨牆仍保存尚好,從寨內殘存建築遺址來看,明、清、民國三朝,每逢亂世,百姓為保生命財產安全,便對玉皇寨進行修葺或擴建,最終才形成今日所看到的建築規模。

明萬曆六年,玉皇寨內的玉皇廟,年久失修,裡中善人馬自香、吉得林、楊如貴等目觀心傷,為使古蹟不至淹沒無存,遂前往風穴寺迎請正庵常改禪師前來駐錫。正庵常改禪師來到玉皇廟後,歷時十六年,經四方化募,最終於萬曆二十一年,在玉皇寨內重新修蓋了大殿和拜殿,並金粧神像九尊,工程告竣,刊石以記。

清代玉皇山旁馬窯村馬氏一族,崇奉神明,族中成立玉皇神社,經理玉皇廟大小實務,廟中殿宇每有圮壞,均得妥善修葺。同時社中善信舍地為玉皇廟香火地,所得收成,折銀供廟內修理使用,為日後玉皇廟的歷次修繕,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撐。

清乾隆三十九年,玉皇廟年深日久,牆垣傾頹,木植蠹朽,風雨飄搖。社人馬士俊素來好善,出為首事,又得四方善信襄助,捐資對玉皇廟進行重修,其後馬士俊又施捨自家耕地一段為廟中香火地。道光八年,馬士俊所施香火地,自嘉慶二十三年以來,共積錢79384文。社首馬永福同信士何松、高銀惠、張忠明、馬常、馬善、馬金聲、馬宗堯等,用上述資金重修了玉皇廟及山神廟,並修香路15裡,以便信眾朝山進香。道光十九年,馬永福又用廟內六十畝香火地歷年所積153461文,將山上所有廟宇及神像次第重修,共用錢133992文,所餘19469文,經社中公議,交由馬永福、馬永祿經管,用以日後修繕之用。

同治十三年,監生馬文、馬玉,同社友馬驥、馬振東、馬步衢、楊進發、何玉、馬永安、宋聚德、馬克智、馬振北、馬克勤、馬振魁、馬永錫、馬新榮、馬魁、何清池、馬克俊等,「將本山前坡地粿籽,自鹹豐五年經營至同治十三年,共積官錢二百餘千,以為維新之資。因於合社友楊、宋、何、馬諸君公議商通,協力興工,重修三官殿一間、創砌月臺三丈、開修車路一條、屢金神像數尊,不數日工程告竣焉。將見傾圮者燦然改觀,頽覆者煥然一新。」光緒十一年,「巽二作威,烈風怒號,倏將棟宇摧崩,垣墉折損,凡能自警心者,莫不感嘆。」馬文之子馬克平,馬玉之子馬克亮,同馬魁、馬驥、馬振北、馬倫、馬振魁、楊萬材、馬慶雲、馬殿雲、馬朝雲、馬良、宋聚成、何清池、何謙等社友,用廟中香火地,歷年所積資金,對玉皇山上被風災所毀廟宇、塑像,悉數重修。

民國二十六年,玉皇廟久未修繕,於是玉皇社中社友,謀劃利用廟中香火地歷年所積資金和眾人所捐善款,對玉皇廟再次進行大修。「今有樂善君子,自光緒三十一年至今,積金七百零六千七百三十文,寺內各殿傾者覆之,舊者新之,故者改之,金粧神像,修補堂室,潰成題彩,無不渙然如新也。資不復用,而諸位首事商議,每捐大洋一元,而方工程告竣。特恐年遠日深後世不聞,聊輟數語,列諸貞珉,以志永遠不忘云云。修補地共花費錢十一串零七十文,修補廟共花費錢十六串九百九十文,買棚共花費錢八十七串四百文,金神像立碑共花費錢六百五十串零三百四十文。」

行走在玉皇山上,環顧周遭,旦覺重巒疊嶂蒼茫間,幾許飄渺天地寬,誠仙山勝景也。遊人至此,除飽覽玉皇山的自然景觀外,遍布於玉皇廟內外的數座小石廟,也很值得細細觀賞。玉皇廟因修建於高聳的玉皇山巔,古時交通不便,虔誠的信眾們想要在此修建規模較大的殿宇,所需磚瓦木材,無不是肩背人抬,費盡千辛萬苦才完成的。透過廟中碑文來看,明清時期,在上山道路不能通車前,玉皇廟的建築規模並不是很大,而就地取材修建精製的小石廟,則相應的簡單很多。於是在歷史的不同時期,虔誠的信眾們在玉皇廟內外,修建了數座不同形制的石廟,這些石廟造型精美別致,結構合理,鴟吻、瓦當、簷壟等無不精雕細琢,有些石廟前還設有小卷棚,可謂汝州小石作藝術中的精品。

相關焦點

  • 汝州訪古 汝州紙坊鎮發現清代名人丁浩墓墓表
    汝州訪古 汝州紙坊鎮發現清代名人丁浩墓墓表劉孟博/文丁浩,晚清河南汝州直隸州寶豐縣人,為寶豐縣清代僅有的八名進士之一,工詩詞、善書法丁浩所居英裡村毗鄰汝境,自少時便與汝州的雅人韻士有這密切的往來,發跡後除在寶豐西大街購置房產外,在才墨之藪的州城中大街旁南門裡亦置有房產,並終老於此,對汝州的政壇、文壇均有重大影響,時至今日「丁字不挑勾」的故事仍被人津津樂道。
  • 『汝州訪古』——維嶽崧高氣象尊!探訪汝州紙坊鎮中嶽廟
    『汝州訪古』——維嶽崧高氣象尊!
  • 「我在玉皇山保護文物」:一位文物保護隊隊員的20年義務保護史
    濟南市長清區大崮山村,村裡有座玉皇山。玉皇山上有座玉皇廟,廟內有碑刻等文物。相關資料記載,大崮山村是歷史上皇帝封禪泰山的必經古驛道。時代變遷,村內至今還留存著不少歷史建築,這些建築大多始建於唐代。村民說,有的文物遭到破壞。為了保護這些文物,村民自發組織了義務文物保護隊。
  • 汝州訪古 汝東南地標性古建——三山培風塔
    汝州訪古 汝東南地標性古建——三山培風塔 劉孟博/文 陳素貞/攝影培風塔位於汝州市區東南三十裡許,小屯鎮史莊村南三山中峰之巔,與著名道教宮觀慈清宮毗鄰,為汝東南地區地標性古建。
  • 《汝州賦》
    四寨山巍巍,楚長城霸氣仍存;擂鼓臺峨峨,古戰場狼煙猶顯。五垛山下,羞臥八百載周朝之末代天子;峴山頂上,端坐兩千年道家之開山祖先。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楊震苗裔四知堂藥酒告慰先祖;年年歲歲,歲歲年年,初唐才子劉希夷詩文流傳千年。孟詵食療著書立說多少財富遺後人;丹陽針灸救死扶傷萬千佳話留世間。
  • 汝州臨汝鎮訪古:民國陸軍中將、軍長閻曰仁母親——馬太夫人碑錄
    按語:豫西汝州臨汝鎮,熊耳山之餘脈綿延橫亙其左,黃帝問道之崆峒山端莊峙立其右,形險勢要,其在黃帝時有廣成城之築,其在春秋為周王畿之地,兩漢迄唐在此闢有皇家御苑——廣成苑,歷來為宛洛古道重要節點,恃為洛陽東南之門戶,東漢八關之廣成關在焉。早期有石壕驛、李城驛之稱,隋末唐初,闢其地為汝州暨臨汝郡治。
  • 【城事】舟行汝水,汝州自古風流
    汝州文化歷史底蘊深厚、內涵豐富。在汝州境內發現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10多處,城區煤山遺址發現了水井和原始的陶窯,說明汝州的確是陶瓷的故鄉。汝瓷是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朵奇葩,它獨領風騷,雄居宋五大名窯之首。宋人葉寘在《坦齋筆衡》中記載:「本朝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河北唐、鄧、耀州悉有之,汝窯為魁。」
  • 推介汝州九峰山風景區
    主要景點:情侶谷、情侶湖、九女峽、孟詵廣場、玉皇廟、楚長城遺址等。我和小夥伴們是上午快9點到的九峰山景區北門,自駕遊,進來要交10元停車費,然後就把車停在孟詵(shen)廣場。科普一下,孟詵(621~713年),汝州梁縣新豐鄉子平裡(今河南省汝州市陵頭鎮孟莊村人。
  • 汾陽市大向善玉皇廟修繕募捐倡議書
    玉皇廟,位於山西省汾陽市內大向善村,據汾陽市大向善玉皇廟內正殿碑文記載,其廟續建於明清,始建年代不詳。
  • 鄭國聯//濬縣訪古
    濬縣訪古(遊記) 鄭國聯 隆冬時節,我和滑縣文史愛好者申老師在濬縣縣誌辦劉主任的陪同下我和申老師在約定時間趕到滑縣汽車站見面,然後坐上公交車開始了濬縣訪古之旅。 「結識」申老師,源於滑縣歷史文化研究群。對當地人文歷史的共同興趣愛好使我們兩個雖未謀面卻神交已久。對於這次申老師結伴濬縣訪古的提議我心嚮往之,欣然應之。雖然是隆冬天氣,但我的內心卻洋溢著莫名的溫暖。兩個素未謀面的人一見如故,第一次結伴同行竟然沒有交流的隔膜,有的只是親切和融洽。
  • 遊杭州八卦田和玉皇山
    遊八卦田和玉皇山,汽車可以直接開到八卦田遺址公園,這裡原是南宋皇帝祭祀農耕的地方,共有八塊田。接著遊玉皇山公園,玉皇山聳立在西湖與錢塘江之間,汽車可直接開上山頂停車場,途經山腰的「紫來洞」時,進洞遊覽,看到洞中有洞,深邃幽奇,溼潤涼爽,洞口「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格外醒目。在山腰往南俯瞰可觀賞八卦田景致,也是拍攝八卦田全景的最佳地點,山頂上的玉皇宮,香火很旺,走到這裡,無論你是否信仰宗教,都會被現場氣氛所感染。
  • 【汝州古剎】汝州佛山寺
    它就像一條長龍,平臥在汝州城西廣袤的平原上,東北西南走向,逶迤綿延30餘裡。陵頭境內的庇山是龍頭,高高昂起;臥龍崗是龍身中部的隆肌;其尾部緩緩延伸至廟下呂莊南的汝河之中。相傳,汝州一帶還是汝陽江之時,長壽山就是江面的「龍脊」。臥龍崗西南三裡地的灣子街曾是「灣船灣」或「拴船灣」(即泊船港灣)。當時,汝州一帶常有妖怪出沒,殺人越貨,打家劫舍,致使農不能耕,漁不能網。
  • 歷史滄桑的汝州黨屯古寨(劉佔江/圖文)
    清道光廿年《直隸汝州全志·集市》記載:「党家屯,屬在一裡,城東北十裡。逢單日集」。依此證明黨屯為清代汝州二十七個主要集市(包括在民國時期划走地區中的五個集市)之一,黨屯古寨不但是清代汝州著名的村寨,也是一個比較繁榮的商賈聚集之地。
  • 粵西民間風俗記錄——難得一見敬奉玉皇大帝的玉皇廟
    廟比較有氣勢,可惜在村裡面,雖說在路邊有個牌,但褪色了,一般人不注意,有點難找茂名市茂南區高山鎮玉皇廟,是道教協會的一座大廟正廟,廣東,特別是粵西地區敬奉的多是本地的神靈,如冼太夫人,關帝,康皇等,是要用三牲敬奉的,而用清淨水果素食敬道教天尊的廟不多,玉皇廟是大茂名比較難得一見的一間
  • 鄭宛古道與汝州古梁鄉女媧廟
    這條河發源於大峪山區(古稱「梁山」)的天皇山(又名天熊山、小紅寨山)兩翼,穿過二十餘裡的山區,流過五十餘裡的汝河衝積緩坡地,注入汝河。基本沿著黃澗河走向,古代是新鄭至南陽的古道(鄭宛古道)。更多閱讀【厚重汝州-劉秀文化】怪坡的故事傳說汝州古城千年城門望嵩門唐至清代嘉慶年間汝州籍進士名錄大汝州5000年來古今歷史名人集民國時期汝州人的文娛生活【汝州地名】汝州左村考辨【汝州辛亥革命英雄】朱繩武先生
  • 公益熱點:「愛在鄰裡間 遇見幸福裡」玉皇山社區鄰居節
    一年一度的鄰居節如約而至,為了慶祝玉皇山社區鄰居節,凝結居民情感,營造睦鄰友好的社區氛圍,2020年12月10日上午,親民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聯合玉皇山社區在八卦田公園舉辦了「愛在鄰裡間 遇見幸福裡」玉皇山社區鄰居節活動。
  • 吳哥訪古(3)——阿普莎拉
    相關閱讀:吳哥訪古(2)——巴揚寺的微笑                 吳哥訪古(1)——行程                《真臘風土記》                 小眉的旅行記錄(國內 2013~2020.08 )
  • 「歷史傳說」——劉仙姑是汝州劉圪壋村人
    ▲陵頭脾山遠眺說起汝州城西北庇山(古稱脾山)頂上的塔和廟,都是為紀念劉仙姑而建。可很多人都不知道,她是俺劉圪壋人。俺村世代都有「劉仙姑,爹姓劉,娘姓郭,仙姑修行脾山坡」的家傳。劉仙姑的父親叫劉禹錫,是唐朝詩人,先後為脾山縣令和汝州知州。劉禹錫的妻子姓郭,黎良村人,生有三個女兒,老大叫秀芳,嫁小屯街,老二叫秀蘭,嫁黎良村,老三叫秀英,閨名聰慧,即劉仙姑,也稱劉三姑。老大、老二死後,均被奉為「火神仙姑奶奶」,老三死後,葬於庇山山頂,人稱「劉仙姑」,我們稱「仙姑奶奶」。這事俺1998年新修的《劉氏家譜》中都作了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