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經常提起溼氣這個詞語,因為溼氣重的人實在是太多了。從中醫的角度看溼氣,溼就是影響氣機的致病因素之一,是很多種疾病發生的重要的病理過程,所以溼氣常被稱為"萬病之源"。
那麼溼氣到底是怎麼產生的呢?
1:環境的影響
比如一個人長期呆在溼氣很重的環境中、或者是淋雨後沒有很快擦乾、或者洗澡後頭髮沒有及時吹乾等,這些行為都容易導致溼氣進入體內,而溼氣在體內會直接奔著脾胃走,影響脾胃的運化,導致體內生成大量的溼氣。
2:飲食的影響
脾胃主運化,人們攝入的食物都需要脾胃運化,之後再將糟粕排出來,但是飲食上不注意的話,就容易影響脾胃的運化能力,這個時候,食物不能完全被消化,最終會使體內的水分超過正常的生理水平,最終就會形成溼氣,而脾受到的溼氣的圍困後,運化能力又進一步受到影響,體內的溼氣就會更嚴重。
溼氣重,4個部位會提醒你,莫忽視
部位1:臉
正常的情況下,臉上的皮膚會分泌一些物質,在皮膚的表面粘附著,不過往往是很薄很少的一層,如果體內的溼氣太重,那體內的油脂就不能正常的代謝,就只好通過臉上皮膚的毛孔滲透出去,這個時候,就會出現臉上出油嚴重、愛長痘痘、愛長斑等表現。
部位2:舌頭
中醫裡說到"舌為心之苗,又為脾之外候",這也說明了我們可以通過觀察舌頭的狀態,判斷出身體的狀況,舌頭的顏色正常情況下是紅潤有光澤的,舌頭面上的舌苔是薄薄的一層,如果體內的溼氣重,整個舌頭都會發白,舌苔也會變得很厚,如果溼氣太重,整個口腔的環境都會變得潮溼,容易滋生大量的細菌,出現口臭的現象。
部位3:耳朵
如果一個人體內的溼氣太重,耳朵裡面可能經常都會是溼溼的,用指頭去觸碰的時候,還會感覺有油、很癢,有的時候還會痛,這種現象就是大家平時經常說的"油耳朵",在中醫裡也被稱為耳內溼、耳禪溼。
部位4:大便
在大便完以後,可以觀察一下大便,看看自己的大便有沒有粘在馬桶上衝不掉,甚至接盆水也沒能衝乾淨;或者是觀察一下自己擦屁股的衛生紙,正常的情況下,只要2張紙擦就夠了,而體內的溼氣重,則需要五六張,甚至更多。
想要趕跑體內的溼氣,平時注意做好這3件事
第1件:堅持熱水泡腳
平時經常聽身邊的人說熱水泡腳解乏、幫助睡眠,其實也是可以幫助祛除溼氣的,晚上泡腳的時候,盆儘量要大一些,水深一些,熱水最好能沒過腳踝,如果盆裡的水涼了,要及時往盆裡續熱水,使水溫保持在45°,泡腳的時間以達到身體微微出汗為止。
第2件:堅持一項運動
現在生活水平越來越進步,大部分人一天的狀態就是坐著的,上班有代步工具,工作時冷氣也開的非常充足,但是這種長期缺乏運動、缺乏日照的行為,都容易導致溼氣聚集,所以最好每天都能進行30分鐘以上的運動,幫助血液循環,使體內的氣血更好的流通,促進溼氣的排出;上班時也要注意冷氣不要開的太足,周末休息時多出去曬曬太陽。
第3件:揉揉4個穴位
① 陰陵泉:位置在膝蓋下脛骨內側的凹陷處;
② 足三裡:在小腿外側當犢鼻往下3寸的位置;
③ 承山穴:在小腿後面正中間,伸直小、腳後跟上提時,小腿肌肉的凹陷處;
④ 豐隆穴:在小腿外側的膝眼與外腳踝連線的中間點與脛骨前緣外側1.5寸的位置。
每天按揉這4個穴位,每個穴位至少按揉10分鐘。
健脾祛溼,這個經典方很不錯!
我們知道,溼氣對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長期溼氣重也是很多疾病發生的原因,比如肥胖、高血壓、高尿酸、甚至腫瘤。
因此保持健康,祛溼勢在必行!健脾祛溼,除了堅持2事和4按外,中醫推薦小金方【古方伏溼茶】
組成:茯苓,炒薏苡仁,炒白扁豆,麩炒懷山藥,炒赤小豆,荷葉,冬瓜皮,陳皮,砂仁,萊子,肉桂,玉米須
分析:
1、脾主運化,脾虛生溼,所以祛溼首先要健脾,脾胃運化功能健運了,溼邪不攻自破。茯苓、炒薏米、炒扁豆、 懷山藥都是健脾能手!
2、除健脾祛溼,祛溼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利溼,讓溼從小便中排出,直接減少體內的溼氣。炒薏米、荷葉,赤小豆,直接把我們的溼氣從小便排出去,簡單爽快。
3、砂仁和陳皮有一股特殊的芳香,脾有一個特點,喜歡芳香,芳香可以醒脾,讓脾胃精神抖擻。脾胃功能強健,溼氣自然順利排出。
4、還有加入萊,不僅能夠祛痰止咳,還能夠消食化積,幫助脾胃把積食化掉,從根本上解決生痰問題。
5、此外,肉桂溫陽,可以暖脾胃,給脾胃增加陽氣,增強脾胃運化功能,肉桂還可以促進毛孔,是溼邪通過皮膚以排汗的形式出來。
小結:
伏溼茶有補有瀉,還溫陽、行氣,既能從出汗、小便等方式直接排出溼邪,又能健運脾胃,解決溼邪再生的問題,多管齊下,相信堅持一段時間,會有意外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