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照片
眼下,一條特色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在西寧越拓越寬。
湟中區田家寨鎮田家村的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實現了一二三產融合,探索出了「特色種植+觀光農業+休閒採摘+科普教育」的鄉村旅遊發展新模式,這裡的農民不僅成了上班族,種上了茶葉,還有了好的收益。
大通縣向化藏族鄉上灘村三成洋芋良種育種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祁三成和他的媳婦通過「專業合作社+農戶+市場」的產業化發展模式,讓農民增加規模養殖,產業化模式發展喜人。
湟源縣大華鎮通過飼草料龍頭企業帶動,公司與專業合作社籤訂飼草種植協議,建立黑麥、燕麥等一年生飼草基地,以土地流轉、訂單種植等方式帶動農民增收。
……
「產業融合激發農業和二三產的『乘數效應』,提升了農業精細度、農村美麗度和農民富裕度。」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吃透每一個環節,我市各類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流轉、勞務用工等方式,以訂單農業、『企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帶動農民達29萬餘人。」
近年來,我市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決策部署,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切實圍繞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培育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農產品加工水平,拓展農業產業鏈,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全力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
產業融合,要推陳出新。這些年,千紫緣農業科技博覽園通過土地流轉、生態種植等發展思路,由單一的發展特色種植業和鄉村旅遊,逐漸成長為一個大型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供給側改革,優化細化二產這個環節,讓農民得到真正的好處。」農業科技博覽園負責人蔡有鵬信心滿滿地說。
「調優結構活一產、鞏固提升聯二產、多元發展促三產,通過產業融合,我市農業正開拓出越來越廣袤的增效新空間。」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全市創建了7個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個農業產業強鎮,26個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鎮,40個休閒觀光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一區二縣均認定為全國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
位於大通縣的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冬日獨有的雪景、溫暖舒適的木屋、具有地域特色的農家飯,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景區負責人李振海表示,「我們就是要將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產品變禮品、農房變客房。」
產業融合,必須有的放矢。犛牛、藏羊是我市主要畜種,產業鏈條涵蓋飼草種植、牛羊養殖、屠宰與深加工等多個領域,牛羊肉產品覆蓋我市部分市場。「以往一家一戶分散養殖,效益不高,規模上不去,現在通過政策引導、企業帶動,牛羊肉養殖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不僅價格賣得好,我們的牛羊還賣到了全國各地。」湟源縣巴燕鄉下胡丹村有太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付有太高興地說。
在現代化的農業園區,綠意盎然,鮮花盛開;在田間地頭,一批新型職業農民正在用智慧和汗水,釀造著甜蜜生活;在偏僻山村,豐富的自然稟賦讓土地煥發生機……西寧全力唱響產業興旺曲,向著鄉村振興的美好願景砥礪前行。
(記者 樊婭楠 通訊員 寧農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