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2020-12-15 科學塢

《對於引力的理解,牛頓理論和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在哪裡?》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一切物理問題都是測量問題,就如一切生物問題都是進化問題一樣。萬有引力定律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就要從測量的角度去講述。

一、沒有測量的物理學就是耍流氓

曾經我用這句話做過文章的標題,單獨寫過物理學中的測量問題,測量是物理與數學的本質區別。可以說,沒有測量,就沒有物理學。

萬有引力也好,廣義相對論也罷,都是從測量的角度,對引力的一種理解。引力作為一種客觀現象或者說是客觀存在,那麼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其實都是在基於測量方法的基礎上,對引力規律的一種主觀描述。

所以,萬有引力定律和廣義相對論的根本區別就在測量手段的進步當中體現出來。接下來我就要具體說說二者是如何在測量中體現差別的。

二、引力是一種幾何效應

先來說說相同點吧——引力是一種幾何效應。這個意思是愛因斯坦在廣義相對論中是明確表達出來的,引力是時空的一種幾何效應,但是牛頓沒這麼說過。牛頓在給出了萬有引力公式之後,對於引力的本質並沒有說明。對於牛頓來說,引力的本質是一個懸案。

那麼我為什麼認為牛頓的萬有引力是一種幾何效應呢?

這其實源自引力的測量方法。萬有引力公式只是給出了引力與兩個物體質量和距離的計算方法,但並沒有給出萬有引力的測量方法。如果回到牛頓時代,我們要如何測量地球受到的太陽的引力大小呢?

方法就要從圓周運動中去尋找了,就是這個公式F=mω^2r式子中,F是地球受到太陽的引力,m是地球的質量,ω是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角速度,r是地球與太陽質心之間的距離。

考慮用絲線牽引一個小球在水平桌面上的旋轉,小球所需要的向心力來自絲線的張力,而地球和太陽之間是遠距離的,非接觸的,之所以會認為萬有引力一定存在,就是因為,只要做這樣的運動,就必須有向心力的存在。牛頓也是因為這個原因,確定萬有引力是存在的。

這一點,在高中物理課本中,對萬有引力公式的推導過程中,引入了克卜勒的平方反比定律就能知曉,我也撰文寫過,這裡不做推導了。

正因為如此,我才說,牛頓的萬有引力也可以看作是一種幾何效應。

三、萬有引力與廣義相對論的區別來自測量技術的提升

牛頓那個年代,在測量的時候,地球圍繞太陽旋轉的角速度測量是不精確的,沒辦法,只有機械鐘。對於地球與太陽距離的測量也只能用天文觀測的幾何方法。當然也是不精確的。但這就是時代的局限性。

如果我們注意一下用圓周運動測量萬有引力的時候,地球的公轉角速度是一個不含時間的量,也就是說,在萬有引力定律中,地球在軌道不同位置上,其角速度就是固定的,與時間無關。其結果就是,萬有引力只與三維空間坐標系有關。

愛因斯坦這個年代,人類開始了對光速的測量,並且發現了真空光速不變這個特性。所以要想精確測量引力,或者說,要想精確測量地球的角速度及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就必須考慮測量工具帶來的影響,換句話說,時間和空間是不可分割的,是同一個事物的相互影響的一體兩面。

由於在天文測量中使用的都是光學測量,因此就必須考慮真空光速不變,即時間測量因素,進一步說就是多了一個時間變量。在愛因斯坦看來,要想精確測量萬有引力,就必須要把時間考慮進來,這樣就相當於在三維空間坐標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個時間坐標。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相當於在三維空間加一維時間這樣一個四維坐標系中的運動。

愛因斯坦據此提出——引力是時空(三維空間+一維時間)的一種幾何效應。

結束語——廣義相對論是萬有引力的升級版

從本質上來說,萬有引力與廣義相對論都說明了引力是基於幾何測量而產生的一種效應,其差別在於萬有引力沒有考慮測量工具(光)的影響,而廣義相對論由於考慮了測量工具(光)的影響,所以結果更精確。我曾經專門寫過文章,萬有引力定律是廣義相對論的一階近似,其實就是在說這個事情。

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比牛頓萬有引力多了一個維度,數學表達卻變得非常複雜。從前面我們對兩個理論的思路分析可以發現,兩種理論都是基於客觀事實的一種描述,客觀是什麼樣,就什麼樣,理論只是人在主觀上用數學工具對規律的描述。

我是郭哥聊科學,歡迎您的評論、點讚、轉發和關注支持,期待與您的深入交流。

相關焦點

  • 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後,牛頓的定律是錯的嗎?
    自艾薩克牛頓從蘋果上發現引力以後,我們對於引力的理解在不斷地完善,並且至今仍是。每當在引力研究方面有了新的發現,我們都能以一種全新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世界。圖解:被稱為牛頓蘋果樹後代的一顆蘋果樹,發現於劍橋大學的植物種植園。
  • 量子引力理論:物理界的聖杯,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的結合者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航天# 系列徵文什麼是量子引力理論?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是物理學中兩個偉大的理論,但一個基本的概念是:這兩個理論之間是不兼容的,事實上它們分別針對於世界上兩種不同的成分:時空和物質。量子引力理論是一種結合了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的假想理論,它可以解答一些我們關於物理世界的深刻提問,稱它為物理界的聖杯實至名歸。
  •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時空彎曲理論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牛頓萬有引力定律與愛因斯坦相對論是兩個層次的理論。萬有引力定律就像一個梯子的下面幾級,比較接地氣,指導了人類幾百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而廣義相對論是梯子的上面幾級,站得更高看得更遠。但我們爬梯子必須先踩在下面幾級才能攀爬到上面。
  • 「需要比愛因斯坦更好的理論」布萊恩·考克斯提出廣義相對論挑戰
    相對論的一般理論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於一個多世紀前發布,以完善艾薩克·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該模型提供了對重力的統一描述,將其描述為時空或時空的幾何屬性,目前仍被科學家用作現代物理學中對重力的描述。
  • 如果牛頓被旋轉的蘋果砸中,愛因斯坦承認他會有更好的引力理論
    在牛頓的傳記中有這樣一個廣為人知的故事:牛頓被蘋果砸中腦袋後就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那麼如果這顆蘋果是旋轉的,會有怎樣更精彩的故事呢?愛因斯坦承認,牛頓將會發現更先進的引力理論。那麼物質的旋轉與引力場有什麼樣的相互作用?讓我們以自由落體為例來闡述並回答這個問題。
  • 什麼是相對論?愛因斯坦到底破解了什麼秘密?
    狹義相對論被理解起來比較簡單一些,據說即使沒有愛因斯坦的存在,再過二三十年,狹義相對論也會出現。但如果沒有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將不會在幾個世紀內出現。也就是說,僅憑愛因斯坦一個人,他就提前把原本幾個世紀以後才有的科學理論帶到了人間。可見愛因斯坦的天才程度。
  • 尼古拉·特斯拉的《引力的動態理論》直接說愛因斯坦理論是錯誤的
    其實今天要講的是關於他的引力理論,在愛因斯坦發表相對論以來,在光線彎折和水星進動點的觀測實驗取得了較大的勝利,基本宣告了愛因斯坦的理論是正確的、是自洽的。廣義相對論是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愛因斯坦建立了新的時空觀,建立了可與光速相比擬的高速運動物體的規律,創立相對論。
  • 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以及弦理論
    現代物理學有兩大基石,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那麼在這其中,量子力學是用來解釋微觀世界的理論。量子力學的法則支配著微觀世界的原子和基本粒子的行為,想知道電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如何運動,以及它們與什麼樣的力發生相互作用的話,就必須要用到量子力學。
  • 引力到底來自哪裡?就連愛因斯坦都不是絕對正確!
    17世紀,牛頓發現天上天體的運動和地球上的蘋果落地,都是同一個力在起作用——引力。結合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大定律和牛頓運動定律,牛頓推導出了萬有引力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發現了引力的存在。只要有質量,萬物之間都存在引力作用,其大小與距離的平方成反比,與質量成正比。
  • 宇宙的終極秘密~「廣義相對論」
    1905年,愛因斯坦完成了狹義相對論,但是對其結果並不太滿意,原因是愛因斯坦無法將牛頓提出的「萬有引力」納入狹義相對論的框架之中。
  • 為何說100年以前的一場全日食證明了愛因斯坦對了而牛頓錯了
    然而牛頓對水星軌跡的預測卻和十九世紀中期天文學家們看到的水星所表現出來的不一樣,科學家們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這個差異。也許,我們還是需要修改引力法則。當狹義相對論提出時,證據增加了。它證明不存在絕對距離這種東西。牛頓的理論預測存在瞬時力,這與相對論相違背。1915年,埃爾伯·愛因斯坦提出了一個替代萬有引力的新理論:廣義相對論。
  • 牛頓無法抹平的水星額外進動問題,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的?
    ——艾薩克·牛頓牛頓引力理論統御了人類宇宙觀近兩個世紀,天上地下沒有一件事不是牛頓不能解決的。但卻在水星上栽了跟頭。現在我們知道,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已經凌駕於牛頓理論之上,因為如果我們利用牛頓定律,水星軌道的進動就會存在每世紀難以抹平的微小偏差,那麼廣義相對論是如何解決這個問題的?
  • 走進愛因斯坦的世界,一窺相對論的奧秘
    在這段歲月裡,愛因斯坦滿腹愁腸,閉門不出,深入自己的科學研究。在研究中,他發現狹義相對論的理論體系還不完善,它只解釋了等速直線運動,而不能解釋加速運動和萬有引力的問題。三、廣義相對論愛因斯坦在1905年發表了一篇探討光線在狹義相對論中,重力和加速度對其影響的論文,廣義相對論的雛型就此開始形成。
  • 有研究質疑暗物質理論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根據那些對公認的物理學持懷疑態度的人的說法,物理學家需要使用新的運動和引力理論來解釋宇宙,而不是接受一種叫做暗物質的擬議物質的存在。這些新理論的通用名稱是MOND,是牛頓動力學修改的簡稱。圖註:引力使星系旋轉。天文學家可以研究距銀河系中心不同距離的恆星速度,以尋找暗物質或其他新物理學的證據。
  • 通俗的解釋愛因斯坦相對論到底說的是什麼?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是一個著名的物理理論,但人們對此知之甚少。相對論包含兩個不同的元素:廣義相對論和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首先被介紹,後來被認為狹義相對論是更全面的廣義相對論的特例。廣義相對論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1907年至1915年間發展起來的一種引力理論,1915年之後,許多人為驗證廣義相對論做出了貢獻。
  • 新理論摒棄了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
    Larry Silverberg和Jeffrey Eischen的理論甚至可能會取代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後者已經被用來解釋物理現象超過一個世紀,最突出的是空間和時間的扭曲。該理論基於這樣一個基本理念,即能量在空間和時間中不斷流動,永無止境,永不交叉。
  • 廣義相對論再次被驗證!黑洞周圍恆星上演「玫瑰舞」
    廣義相對論認為宇宙空間、時間和引力存在相互作用,並且像黑洞這樣大質量天體能夠扭曲其周圍的空間,影響周圍恆星的運行軌跡。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4月17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目前,天文學家首次觀測到一顆恆星環繞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運行,而這顆恆星在黑洞周圍閃爍舞動,正好符合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的預測結果。
  • 引力是什麼?引力真的存在嗎?
    廣義相對論雖然牛頓沒有給出一個令人滿意的答案。但是到了上世紀,愛因斯坦先是在1905年提出了狹義相對論,在狹義相對論中,他統一了時間和空間,他認為這兩者是密不可分的,應該合起來看,並稱為時空。而我們所生活的就是四維時空,是一維的時間和三維的空間。
  • 最美麗的理論: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推導
    全文共2948字,預計學習時長9分鐘偉大的前蘇聯物理學家列夫·朗道和葉夫根尼·利夫希茨在他們的著作《經典場論》中寫道:「建立在相對論基礎上的引力場理論被稱為廣義相對論,它是由愛因斯坦建立的,並且可能是現存的物理理論中最美麗的一個。」
  • 引力是如何產生的?
    目前科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引力的本質是時空彎曲,這一觀點來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並且經過了非常多的天文觀測證實,還在理論上起到了很好的預測作用。在人類對引力的認識過程中,主要出現了三大理論。下面分別介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