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再讀《琵琶行》
作者:薔薇紅繼木之戀
再讀白居易的《琵琶行》,已是暮年。
初識《琵琶行》,是在讀中師的時候,鄰座同學給我推薦說,在發的《文學欣賞》課本中,有一首長詩《琵琶行》,聽說你有過目不忘的本事,看能否在短時間內背下?我立即翻書找到該詩,對照文後註解弄通了詩的字面意思,用了兩個早自習時間,將原文一字不落背誦給了鄰座同學,郎朗聲音,引來周圍其他同學側耳傾聽,在他們羨慕的目光裡,青春年少時的虛榮之心得到了無限的滿足。
再讀《琵琶行》,已是暮年。戴著老花鏡,在逐字逐句細讀的同時,努力搜尋著模糊的人生記憶,讀著讀著忽然發現,年輕時的朗誦,那是逞一時之氣,對該詩的理解也是囫圇吞棗。今細細品味,心中不禁湧起幾分感慨。
詩中所述京城女,「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用今天的話來說,自幼進才藝培訓班,拜名師,練得一身超凡技藝,且美得不可方物,「妝成每被秋娘妒」,成了京師圈內頭牌。演藝事業也如日中天,「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日子更是過得滋潤,「鈿頭銀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汙。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只可惜歲月不曾饒過誰,「暮去朝來顏色故」,美人在遲暮之時,也只能直面「門前冷落鞍馬稀」之窘境。
誰都有青春年少的時光,三尺講臺,也可指點江山,激情飛揚。厚積薄發,春華秋實,桃李自然滿天下。然蠟燭終將成灰,餘熱隨一縷青煙散盡,莫不讓人黯然神傷。
京城女「老大嫁作商人婦」,用當今世俗價值觀來推斷,雖然「商人重利輕別離」,但在物質上應該是衣食無憂。而老師則是一身清貧,兩袖清風,除卻「教書育人、甘於清貧」的信仰,已身無長物。
唉!初聞不知曲中意,再聽已是曲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