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98跑俱樂部的訓練計劃是:混氧耐力課30公裡,這也是「上馬」、「南馬」、「成馬」(11月29日)賽前最後一次長距離課。最終,第一梯隊以401配速輕鬆完成訓練計劃。
本次長距離訓練課結束,為期五個月的「上馬」周期訓練結束。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將進入賽前訓練階段(以調整性訓練為主)。
本堂訓練課目的和要求——
課程內容:距離:30公裡,強度:混氧(比賽配速)
課程目的:適應比賽強度和高配速奔跑節奏感
課程難點:細節準備,途中難點克服、節奏控制
課程預期:按照8成體力就可順利完成訓練要求
課程總結:學員訓練積極性比較高,近期長距離能力提升明顯,競技狀態良好。當然,在競技狀態好的時候也容易暴露出問題。比如:個別隊員因自我能力評估出了小偏差,在配速控制上沒有把握好,前程跑的有點快,導致節奏亂了,最終沒有完成30公裡,只完成了25公裡。
其實,賽前訓練中暴露的問題並非是壞事情,反而是好事情。這能夠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從而在正式的比賽中調整好自己的技戰術。
當然,無論是賽前訓練,還是日常訓練,一堂高質量訓練課數據只能說明你具備這樣的潛能,但並不能完全代表你就具備這樣的運動水平。真實的運動能力一定是基於你的周期訓練是否科學、系統和連貫,以及周期訓練中的整體表現,這才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因此,我們不需要對某一次高質量訓練課沾沾自喜,也不需要為某一次訓練課沒有完成預期目標而耿耿於懷。
為何說周期訓練如此重要?
首先,馬拉松是一項超長距離耐力項目,比賽中體能消耗比較大,對運動員的耐力水平、力量、速度、意志品質以及心理素質等綜合運動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在馬拉松賽道上,僅靠運動天賦還不足以讓你贏得比賽,只有重視周期訓練,扎紮實實練好每一次訓練,才能保證自己的專項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從而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基普喬格、貝克勒、董國建等名將都是經過10幾年,甚至20多年的周期訓練儲備,才在馬拉松賽場創造出自己的最佳戰績。而對於大眾跑者來說,我們更應該重視和堅持周期訓練。
其次,周期訓練是一個連貫的過程,有時候看似整套訓練計劃比較平庸,但是每一階段的訓練計劃都有它訓練的目的和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就是劍指某一場重要比賽。98跑俱樂部全年周期訓練計劃主要是以上半年(3、4月的賽事)和下半年(10、11月的賽事)的比賽為導向。
因此,今年夏訓俱樂部的訓練計劃主要是強化學員速度耐力訓練,旨在提升學員5000米、10000米、半馬競技水平,從而促進全馬水平。周期訓練過程中,除了保持有氧訓練外,夏訓期間幾乎每周都有一次間歇訓練。比如:2000米x8次;400米x20次;1000 米x12次;(800米x5次)x2組等。
進入9月,俱樂部開始逐漸加大跑量,增加30公裡長距離訓練,旨在加強學員馬拉松專項能力的提高。而通過近期學員在長距離上的表現,也能看出夏訓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
98跑俱樂部「破3」小分隊
某隊員備戰「上馬」周期訓練30+公裡數據
09月20日(距離:30公裡,配速:420)
10月05日(距離:30公裡,配速:413)
10月24日(距離:35公裡,配速:409)
11月08日(距離:42.195公裡,配速:407)
11月14日(距離:32公裡,配速:403)
11月29日(距離:上馬(42.195公裡),目標配速:402)
總之,馬拉松訓練是一項大工程,對於大眾跑者而言,訓練的難度比專業運動員更大,因此在訓練計劃安排上,應該做到每一堂訓練課都應該有它存在的意義,寧可不練、少練,也要儘可能避免無效訓練。
當然,從長期發展來看,要想保證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加入專業的跑步團隊,有專業的教練、運動康復師,營養師做指導,不僅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也更能保證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