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戰上馬丨破「3」小分隊,401配速輕鬆搞完30公裡

2020-11-16 98跑


上周六,98跑俱樂部的訓練計劃是:混氧耐力課30公裡,這也是「上馬」、「南馬」、「成馬」(11月29日)賽前最後一次長距離課。最終,第一梯隊以401配速輕鬆完成訓練計劃。


本次長距離訓練課結束,為期五個月的「上馬」周期訓練結束。接下來的兩周時間將進入賽前訓練階段(以調整性訓練為主)。



本堂訓練課目的和要求——



課程內容:距離:30公裡,強度:混氧(比賽配速)

課程目的:適應比賽強度和高配速奔跑節奏感

課程難點:細節準備,途中難點克服、節奏控制

課程預期:按照8成體力就可順利完成訓練要求


課程總結:學員訓練積極性比較高,近期長距離能力提升明顯,競技狀態良好。當然,在競技狀態好的時候也容易暴露出問題。比如:個別隊員因自我能力評估出了小偏差,在配速控制上沒有把握好,前程跑的有點快,導致節奏亂了,最終沒有完成30公裡,只完成了25公裡。


其實,賽前訓練中暴露的問題並非是壞事情,反而是好事情。這能夠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從而在正式的比賽中調整好自己的技戰術。


當然,無論是賽前訓練,還是日常訓練,一堂高質量訓練課數據只能說明你具備這樣的潛能,但並不能完全代表你就具備這樣的運動水平。真實的運動能力一定是基於你的周期訓練是否科學、系統和連貫,以及周期訓練中的整體表現,這才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因此,我們不需要對某一次高質量訓練課沾沾自喜,也不需要為某一次訓練課沒有完成預期目標而耿耿於懷。



為何說周期訓練如此重要?



首先,馬拉松是一項超長距離耐力項目,比賽中體能消耗比較大,對運動員的耐力水平、力量、速度、意志品質以及心理素質等綜合運動能力要求比較高。因此,在馬拉松賽道上,僅靠運動天賦還不足以讓你贏得比賽,只有重視周期訓練,扎紮實實練好每一次訓練,才能保證自己的專項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從而在比賽中取得好成績。


基普喬格、貝克勒、董國建等名將都是經過10幾年,甚至20多年的周期訓練儲備,才在馬拉松賽場創造出自己的最佳戰績。而對於大眾跑者來說,我們更應該重視和堅持周期訓練。


其次,周期訓練是一個連貫的過程,有時候看似整套訓練計劃比較平庸,但是每一階段的訓練計劃都有它訓練的目的和目標,而且這個目標就是劍指某一場重要比賽。98跑俱樂部全年周期訓練計劃主要是以上半年(3、4月的賽事)和下半年(10、11月的賽事)的比賽為導向。


因此,今年夏訓俱樂部的訓練計劃主要是強化學員速度耐力訓練,旨在提升學員5000米、10000米、半馬競技水平,從而促進全馬水平。周期訓練過程中,除了保持有氧訓練外,夏訓期間幾乎每周都有一次間歇訓練。比如:2000米x8次;400米x20次;1000 米x12次;(800米x5次)x2組等。


進入9月,俱樂部開始逐漸加大跑量,增加30公裡長距離訓練,旨在加強學員馬拉松專項能力的提高。而通過近期學員在長距離上的表現,也能看出夏訓的效果還是比較明顯。


98跑俱樂部「破3」小分隊

某隊員備戰「上馬」周期訓練30+公裡數據


09月20日(距離:30公裡,配速:420)

10月05日(距離:30公裡,配速:413)

10月24日(距離:35公裡,配速:409)

11月08日(距離:42.195公裡,配速:407)

11月14日(距離:32公裡,配速:403)

11月29日(距離:上馬(42.195公裡),目標配速:402)


總之,馬拉松訓練是一項大工程,對於大眾跑者而言,訓練的難度比專業運動員更大,因此在訓練計劃安排上,應該做到每一堂訓練課都應該有它存在的意義,寧可不練、少練,也要儘可能避免無效訓練。


當然,從長期發展來看,要想保證訓練的科學性、系統性和連貫性,加入專業的跑步團隊,有專業的教練、運動康復師,營養師做指導,不僅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也更能保證身心健康。

相關焦點

  • 備戰上馬丨破「3」小分隊,401配速輕鬆搞完30公裡!
    備戰上馬丨破「3」小分隊,401配速輕鬆搞完30公裡!
  • 「破3」小分隊再創35公裡「PB」,國字號教練點讚!
    隨著「上馬」、「杭馬」等國內具有影響的馬拉松賽官宣競賽時間,留給大眾跑者備戰的時間也就剩下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全程馬拉松選賽前強化30公裡+長距離專項訓練,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上周六,98跑俱樂部備戰「上馬」訓練計劃是長距離有氧耐力測試:35公裡。
  • 「破3」小分隊再創35公裡「PB」,國字號教練點讚
    全程馬拉松選賽前強化30公裡+長距離專項訓練,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上周六,98跑俱樂部備戰「上馬」訓練計劃是長距離有氧耐力測試:35公裡。這是2020賽季俱樂部安排最長的一次耐力訓練,也是上馬比賽前最後一次35公裡訓練課,賽前18天左右會再安排一次30公裡(混氧節奏)。
  • 強化「2000米x8組」間歇訓練,「破3」小分隊的必修課
    上周六,98跑俱樂部「破3」小分隊備戰上馬第二階段訓練計劃是:間歇訓練:2000米x8組,間歇時間:5分/個。」小分隊夏訓周期訓練的月跑量在200~230公裡左右。考慮到這堂2000米x8組間歇訓練的總量達到:16公裡,從間歇訓練的角度,總負荷不低,所以在強度要求上就不能過於激進,不然學員很難高質量完成訓練計劃。因此,在強度要求上,要求學員按照全馬最佳配速-35秒左右/個的訓練強度,這樣的強度學員能相對輕鬆地完成訓練計劃,且也能達到提升專項強度的訓練目的。
  • 5公裡的配速如何提升?附5公裡配速等級表,對照參考
    從難易度來看,5公裡的距離不算太遠也不是太近,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跑完大概需要30-40分鐘,作為跑步新手,如果能不間斷跑完5公裡,就意味著具備了30分鐘中強度耐力運動的能力。就這樣循序漸進,讓自己能夠連續跑上30-40分鐘。3、嘗試你的第一個5公裡當你能夠不間斷的跑上30分鐘,意味著你已經具備完成5公裡的能力了。如果你覺得5公裡還是「遙不可及」,可以先嘗試從3公裡開始,體驗一下長距離跑步的感覺。
  • 5公裡的配速如何提升?附5公裡配速等級表,對照參考
    那麼為什麼新手要從5公裡開始呢?從難易度來看,5公裡的距離不算太遠也不是太近,具有一定的挑戰性。跑完大概需要30-40分鐘,作為跑步新手,如果能不間斷跑完5公裡,就意味著具備了30分鐘中強度耐力運動的能力。從日常訓練來看,在跑步場地的選擇上5公裡也有它的優勢。
  • 想要全馬破3破4?先看看你10公裡、半馬成績是否達標
    在我們平時備戰期間,比賽目標成績是非常重要的數據,因為它對訓練有更明確的指導作用,讓你有計劃地安排訓練頻次、跑量、配速等等。如果平時總是盲目訓練,那麼比賽時也就難以達到自己理想的成績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備戰積累,怎樣知曉自己的能力是否已逐漸向全馬目標成績靠近了呢?
  • 輕鬆跑的配速是多少?對輕鬆跑的誤解,是很多跑者進步緩慢的因素
    如何備戰馬拉松?如何提高自己的跑步成績?如何通過跑步瘦身?如何科學地補充營養等等,讓大家能夠科學無傷的跑步,跑得長長久久。今天要聊的話題是:多少配速才算是輕鬆跑?大部分跑者都有過和大神約跑的經歷吧,當大神說今天要輕鬆跑時,你還以為今天可以和大神一起肩並肩一起跑時,不料一開跑,大神瞬間飆出4分配速,讓你連背影都見不到,瞬間凌亂。
  • 他才13歲,5公裡15分23秒跑完,平均配速3分04
    他每周的跑量不超過32公裡,訓練課包括節奏跑,間歇跑和輕鬆跑。 他的父親認為,這樣的訓練更有效,不會浪費任何訓練裡程。「我不會讓兒子跑太多,但是每次訓練課都會全力以赴。儘量讓每一公裡都能發揮最大效果。」 這樣的高效訓練效果很明顯。
  • 平均配速436!梁晶12:11:45完成環巢湖161公裡挑戰
    撰文/eto編輯/柳條出品/馬孔多跑步研究室4月19日,安徽巢湖市,中國超馬選手梁晶成功完成百英裡(161公裡)環巢湖路跑,最終以12小時11分45秒的成績完賽,每公裡平均配速其中,12小時的時間梁晶跑出了157公裡的路程,這也突破了自己12小時連續奔跑最長紀錄151.2公裡的最好成績,同時也突破了去年11月遊培泉在山東濟南12小時超級馬拉松賽上,創造的153.3公裡國內12小時馬拉松紀錄。
  • 1:59:40,人類實現全馬破2!基普喬格30公裡後頻繁露出微笑
    42.195公裡!平均配速2分50秒!剛剛,人類迎來馬拉松歷史上最偉大的一刻。肯亞人基普喬格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完成了一項史無前例的壯舉,人類首次全馬跑進2小時——1小時59分40秒。最後一秒,終點就在眼前,人群開始歡呼,瘋狂拍著廣告牌,基普喬格帶著標誌性的微笑衝過終點線。
  • 馬拉松比賽配速的計算
    6分53秒,換算每公裡的跑步配速分別為3分06秒、3分12秒、3分12秒、3分12秒、3分14秒、3分09秒、3分11秒、3分12秒、3分08秒。上圖呈現Brigid Kosgei破世界紀錄的不同距離速度變化數據,與一般優秀選手選定的配速策略相當一致,不過在後半段有越跑越快的趨勢,可能也是破世界紀錄的原因。
  • 訓練1個月敢跑全馬,他是江蘇靖江首位破3跑者!
    跑到將近30公裡平均配速都在455~500,於是想想,32公裡都跑了,何不跑個全馬,只要保持這個配速,330就破了。 那晚,一個人在偌大的公園,沒啥補給,跑了一個全馬,最後5公裡終於體會到了撞牆的感覺,掉速嚴重,身體乏力,最終用時3小時38分,平均配速510。因為沒有補給的保障,那次跑完過後身體非常疲憊,到家已經10點半。
  • 5公裡,如何提升配速?
    5公裡,是每一個跑者經常跑步訓練的一個距離,但是每一個5公裡對於不同階段的跑者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很多新手跑步5公裡所帶來的是一種挑戰,但是只要經過長時間的一定訓練後,就會發現自己都能夠很輕鬆地跑進半小時。
  • 5公裡的配速,怎麼提高?
    5公裡,是每一個跑者經常跑步訓練的一個距離,但是每一個5公裡對於不同階段的跑者來說,有著不一樣的意義。很多新手跑步5公裡所帶來的是一種挑戰,但是只要經過長時間的一定訓練後,就會發現自己都能夠很輕鬆地跑進半小時。而對於一些進階跑者來說,他們更需要的是一種突破,所以怎麼樣來提高配速成為他們的難題之一。
  • 只爭朝夕不負韶華,2020年奔跑吧——上半年馬拉松備戰
    2019年11月北馬完賽休整一段時間後,又到一年冬訓時,要開始2020年馬拉松備戰了,先給自己定下了一個小目標:到2020年3月底減重20斤,體重155,全馬破430,半馬破152,開啟新的一季的奔跑吧。
  • 中年人慢跑6公裡用了30分鐘,算慢嗎?
    中年人慢跑6公裡用了30分鐘,算慢嗎?一般來說,非競賽的跑步的速度應該是與從前的自己做比較,只要比自己以前的速度快,自己覺得足夠努力,那就已經算很快了,但適當的與身邊人比較,也能明白自己的大概水平,可以更合理的規劃下一步跑步目標。
  • 備戰馬拉松:跑量足,強度適中,注重恢復
    對於有目標追求的跑者,300公裡~500公裡大有人在。不過話又說回來,拉400公裡,就一定比拉200公裡輕鬆?未必!該來的終究會來,30公裡以後,遭遇極點,不管專業還是業餘,這個時候,一定會精疲力竭,呼吸急促,不過有的人,有足夠的訓練積累,肌肉耐扛,能咬牙挺過去;但是有的人,底子差,跑量又欠帳,「崩」自然在所難免,所以,跑量一定要適合自己,200公裡就夠了!
  • 馬拉松●半馬21公裡配速
    認真地說,乳酸閥的高低、肌肉的強度、最大心肺功能等都必須透過平日練習來累積,因此路跑成績早在比賽前就可預見。整場比賽中,「能否舒適地完成比賽」才是少數能夠由跑者自己控制的項目。3年的路跑經驗讓我親證了配速的重要。配速是「舒適地完成比賽」的一項必要條件,如果說它是充要條件,其實也不誇張。
  • 跑馬第一步 掌握訓練與比賽配速
    因為E強度的配速很舒服,可以讓你維持得比其他配速來得久。不要懷疑花這麼多時間訓練輕鬆跑會有什麼效果,它會帶你完成看似不可能的目標。關於E課表的意義與各種建議  用穩定的配速跑30分鐘,一定能帶來相當多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