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草原古國 — 烏桓,東胡的後裔

2021-02-13 部落可汗



烏桓,亦作「烏丸」、「古丸」、「烏延」,為東胡系統的古代民族之一。語言與鮮卑相同,屬東胡語言的分支,無文字,刻木為信。東胡盛時,與鮮卑同為其重要成員。秦漢之際,活動於饒樂水一帶。東鄰挹婁、夫餘、高句麗等,西連匈奴,南與幽州刺史所部相接,鮮卑居北,烏桓居南。

烏桓,東胡的後裔

漢使持節護烏桓校尉

公元前206年,匈奴王冒頓單于消滅了東胡人聯盟。東胡人中的一支向北敗退,來到科爾沁草原的中心地帶的烏桓山下定居,這就是烏桓。《後漢書·烏桓傳》記載:「烏桓者,本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桓山,因以為號焉。」

其實,早在東胡人來到烏桓山之前,烏桓已經存在,是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個部族。

烏桓沒有文字,使用東胡語,開始時比匈奴落後,沒有國家政權,還遺留不少原始社會母系氏族公社時期的痕跡。他們實行收繼婚和抱嫂婚,父親和兄長死後,兒子和兄弟可以娶其繼母和嫂子,伯叔母與侄子、叔父與侄媳之間甚至也可通婚。

烏桓的遷徙

烏桓是遊牧部落,以畜牧業為生,兼營狩獵。據《後漢書》記載,烏桓「俗善騎射,弋獵禽獸為事。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舍,東開向日。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他們的畜牧業很發達,牲畜特別多。

在漢代, 烏桓開始由原始社會末期向奴隸社會過渡,私有財產早已出現,婚姻嫁娶、犯罪贖死及喪葬,都會用私有的牲畜等財物辦理。由於作為遊牧部落的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牲畜變為私有,五環人開始由各家各戶獨自經營自己的畜牧業,但牧場、山林、湖泊仍保持氏族公有,只有一部分農耕地逐漸向私有制過渡。

隨著財產的私有,貧富差距就在烏桓人中產生了首領擁有了更多特權,虜獲的奴隸和戰利品,最有價值的部分歸於自己,次品分給戰士。首領逐漸成為統治者,成為貴族,握有統治權力。這時,烏桓各部落的統治者被稱為「大人」。開始時,大人由選舉產生,勇敢強壯、能處理爭執、糾紛的人就可以擁有候選資格,一旦當選,一般到死後才會被替換,不可世襲。到東漢末,這種公選制逐漸被世襲制代替。據《後漢書》記載:「獻帝初平中丘力居死,子樓班年少,從子蹋頓有武略代位。」這說明烏桓大人已是父子相承。

大人是烏桓各部落的最高領袖,而各部落則是由邑落組成的。每部統轄著數百乃至數千個邑落。烏桓每一邑落有人口100多至200多人不等,由不同氏族的帳戶相聚溶合而成。但此時血緣復仇的情況仍然大量嚴重,往往容易引起氏族、部落間的械鬥和互相殘殺。邑落的頭人稱為「小帥」。各帳落各自單獨經營畜牧業,夏冬兩季轉移牧地時,便在小帥率領下,以邑落為單位,順著一定的路線共同遷徙,每一邑落佔有一定的遊牧區。邑落小帥受制於部落大人。通過戰爭、朝貢、胡市,邑落小帥的權勢有所增長,並受漢魏賜封。

烏桓的氏族成員沒有自己的姓氏,常常以大人或部落中英雄的名字作為姓氏。大人發布命令時,以刻木為信,上面沒有文字,但部眾絕對不敢違犯。一旦有違背大人命令的,就會被處死;被大人通緝的罪犯,任何部落都不得接納。

烏桓人

大約在公元1世紀初的王莽統治中原時期,烏桓人開始蓄養奴隸,正式進入奴隸社會。從此,他們不斷在緣邊地區進行戰爭,掠奪人口做奴隸。公元25年,當赤眉起義軍戰敗退入遼西、遼東時,就被烏桓人截擊,全部被掠奪為奴隸。東漢初期,烏桓還與匈奴聯合出兵,攻擊東漢邊境,當地百姓經常被掠奪為奴。俘掠人口當奴隸,是當時的烏桓對中原發動戰爭的主要目的之一。奴隸的日益重要,使得烏桓連向漢朝進貢時都以奴隸為禮物。公元49年,烏桓大人向光武帝朝貢時,貢品中就有奴婢若干。

烏桓除了鈔略生口為奴外,還進行奴婢買賣。奴隸主要從事家務勞動,有的也從事拾糞草、牧幼畜等生產勞動。

匈奴消滅東胡政權以後,烏桓以及投靠烏桓的東胡其他部落臣服於匈奴,向匈奴交納牛、馬、羊和毛皮等歲賦。在西漢沉重打擊匈奴之後,烏桓脫離了匈奴的嚴密控制,附屬於西漢,但也時常與匈奴有往來。

到了東漢時期,中原王朝與烏桓之間關係真正改善的時期。光武帝以大量的錢和絲綢作代價,使烏桓徹底臣服,主動要求成為東漢的內屬。東漢授予81名烏桓部落領袖王侯榮譽爵位,並允許這些烏桓部落居住在沿邊諸郡。漢朝向他們提供食品和衣服,作為報答,他們承擔保衛邊境反對匈奴與鮮卑的義務。

東漢還重新設立了烏桓校尉府,負責處理烏桓、鮮卑事務。這個機構使東漢與烏桓之間的和平關係保持了半個世紀。烏桓忠實地履行了協議中規定的職責,堅定地和東漢一起抵抗匈奴和鮮卑的侵略,還參加了對付東漢境內其它叛亂的軍事行動。尤其在公元2世紀,烏桓騎兵開始為東漢皇帝服役,被用來作為皇宮侍衛。

漢獻帝時期,烏桓與袁紹勾結,共同對抗曹操。為了排除烏桓侵擾的威脅,公元207年,曹操親率大軍遠徵烏桓。大軍直搗烏桓的統治中心,殺掉了烏桓首領蹋頓,平服烏桓各郡。他把烏桓的一萬餘落部眾遷至內地,把烏桓的精兵編為騎兵部隊。這支部隊英勇善戰,在曹操統一北方及與劉備、孫權角力的戰爭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遷入內地的烏桓人因為與中原聯繫加深,開始從事農業,並被逐漸編入中原王朝的戶籍,逐漸與漢族融合。留居在塞外的烏桓人到兩晉時期仍很活躍,並先後歸附於前燕、前秦、後燕、鮮卑。

魏晉以後,烏桓與其它諸族錯居雜處,民族成分發生了變化,形成了所謂的「雜胡」。據《魏書》記載:「其諸方雜人來附者,總謂之『烏丸』,各以多少稱酋庶長。」後來,烏桓人又擴散至陝西的上郡、馮翊、北地三郡。而雁門郡的烏桓,與鮮卑、匈奴等融合成為鐵弗劉氏或獨孤氏,發展為赫連勃勃的夏國。幽、並二州烏桓則繼續內遷,遍布於太行山以東的河北省中部和南部,參與了十六國、南北朝時各地區的戰爭。久處中原的烏桓人逐漸被同化於漢族,烏桓姓氏相繼有郝氏、劉氏、張氏、王氏、魯氏等出現;而另一部分隨著鮮卑的強大而加入其中,先同鮮卑融合,最終隨鮮卑漢化而同化於漢族。

烏桓鐵騎威震中原

烏桓人本是東胡部落聯盟中的一支,所以繼承了東胡人的生活特徵,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勇猛善戰。

相關焦點

  • 東北歷史(5):東胡後裔鮮卑族,為啥能強大?能人輩出!
    但是,後裔還是有的,一個是逃到烏桓山的烏桓族,一個是逃到鮮卑山的鮮卑族。對於東胡後裔來說,鮮卑的名氣要比烏桓大的多,且建立了多個國家。那麼,鮮卑為啥能強大呢?主要就是因為能人輩出。鮮卑山鮮卑族名來源於鮮卑山。那麼,鮮卑山位於哪呢?也就是今天的大興安嶺。
  • 在朝陽神秘消失的古國—烏桓
    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東胡人北遷至鮮卑山和烏桓山,各以山名為族號,分別形成鮮卑人和烏桓人。東胡人中的一支向北敗退,來到科爾沁草原的中心地帶的烏桓山下定居,為匈奴人役使,是為烏桓。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烏桓】
    烏桓人是由東胡人繁衍而來的,秦末漢初(前3世紀末)之際,匈奴王冒頓單于擊敗東胡。匈奴王冒頓登位後,正是東胡強盛時期,東胡聽說冒頓殺父登位,便派使者對冒頓說,想要頭曼的千裡馬。(《史記·匈奴列傳》)於是便把一位自己寵愛的閼氏送給了東胡。東胡得到單于閼氏後愈發驕橫起來,欲向西侵略。東胡和匈奴之間有一千多裡的荒蕪地區,無人居住,雙方各自在自己的邊界地區建立了哨卡。東胡派使者對冒頓說:「兩國之間的緩衝空地,我們想佔有它。」冒頓詢問大臣們的意見,大臣們認為這是荒棄之地,給或不給都可。於是冒頓大怒,說:「地者,國之本也,柰何予之!」
  • 蒙古人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嗎
    蒙古人不是古代匈奴人的後裔,而是東胡人的後裔。在秦朝之前,中原王朝北部的少數民族中有兩個比較強大的政權,分別是匈奴和東胡,他們瓜分了北部的遼闊草原。根據歷史史料和史學家考證,東胡正是後來蒙古族的嫡親祖先。
  • 烏桓人與烏桓國
    烏桓,中國古代民族之一。亦作烏丸,烏桓族原為東胡部落聯盟中的—支。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
  • 匈奴是如何兼併東胡,佔據整個蒙古高原的?
    東胡居住在蒙古高原的東部,以克魯倫河、鄂嫩河、呼倫湖等河谷湖泊為主要牧馬地,勢力範圍延伸到大興安嶺西部和燕山北部。戰國時東胡曾越過燕山山脈與燕國交戰,在燕國鼎盛時期退出遼東、遼西、右北平等地。 東胡後來分為鮮卑和烏桓兩部,烏桓先不說,鮮卑的大部落有慕容、宇文、段部、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後來稱霸蒙古高原的有勢力有柔然、契丹、蒙古等。
  • 張晉丨烏桓三次南遷的歷史情境再探
    關鍵詞:漢帝國 匈奴  烏桓  騎兵 帝國秩序 軍閥混戰項目基金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秦漢時期河套地區民族與邊疆治理研究」 (18CZS048)作者簡介:張晉,男,上海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人類學、北方民族史。烏桓源於東胡,這是學界中的不爭之論。
  • 中國歷史上消失的22個神秘古國,你知道幾個?
    東胡:是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強盛一時的北方民族,因居匈奴以東而得名。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元年),統治蒙古高原西部的匈奴部落發生了冒頓殺其父頭曼自立為單于。東胡王認為匈奴軟弱可欺,先派人索求了冒頓妻子、良馬,又打算討要兩國邊境的土地。冒頓怒曰:「地者,國之本也,奈何予之!」遂興兵伐東胡。東胡人不備,慘敗告終,東胡國就此滅亡。
  • 東胡系與草原系不同視角
    主要是東胡系。如五胡十六國的拓跋鮮卑,建立了北魏王朝;如兩宋之際的契丹和女真,建立大遼和大金。大遼算是半隻腳踏入中原,大金則是連頭帶屁股一起進來了。所以,北方胡人就要做一個區分,一夥是正北草原上的胡人,即草原系;一伙人是東北地區的胡人,即東胡系。草原系和東胡系有什麼區別嗎?
  • 駿馬奔馳在遼闊的草原——馬與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的不解之緣
    中新馬,也稱草原古馬或原馬,它們的足跡遍布亞洲、歐洲、北美和非洲大地,漸漸離開森林,走向草原。在蒙古草原和華北地區多有發現這類草原古馬化石,說明中新世的黃河流域及北方的廣闊草原,是馬類繁衍發展的區域。迄今為止,內蒙古地區發現最早的草原古馬化石是距今2000萬年前中新世中期的戈壁安琪馬。
  • 烏桓、鮮卑的習俗
    匈奴單于有每天早晨出營拜日的習慣,烏桓也尊日出。《翰苑》注引說明此事恐怕是司馬彪的《續漢書》遺文:「烏桓以穹廬為舍,開向日;皆東拜日。" 說明住處入口東向與拜日有關。長期保持門戶東向習俗一事又見於自蠕蠕嫁到北齊的鬱久閭 後的傳文:「蠕蠕俗以東為貴,後之來,營幕戶席一皆東向。」(《北史•后妃傳》)記載蠕蠕族這一風俗的還見於《南史•滑國傳》:「滑國無城郭,氈屋為居,東向開戶。」
  • ​「烏桓」歷史簡單記載
    亦作烏丸,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  社會經濟烏桓人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室,皆東向日。善騎射,亦狩獵。食肉、飲乳,衣毛皮。兼營農耕,以布穀鳥為候,作物有青穄、東牆。能釀白酒,但不知作麴,糵米常仰給於中原。
  • 東漢末年,曹操如何順利蕩平了烏桓部落?
    旋即袁熙又被部將驅逐,無處容身,只好與弟弟袁尚脅迫幽、冀軍民十餘萬投奔遼西烏桓單于蹋頓,欲藉助烏桓力量「復圖冀州」。烏桓亦作烏丸,東胡之一支,西漢時逐步南遷,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東漢初,朝廷安置其入居塞內,分布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屬國及廣陽、代、雁門、太原、朔方等郡。烏桓以遊牧、狩獵為生,故精於騎射,驍勇善戰。
  • 它們被譽為歷史上最神秘的五大古國?最後一個居然連唐僧都去過
    它們被譽為歷史上最神秘的五大古國?最後一個居然連唐僧都去過在人類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曾經出現過很多國家,這些國家有大有小,有的延續數百年,有的僅僅是曇花一現,其中更有五個號稱是「最神秘的古國」, 最後一個居然連唐僧都去過。
  • 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
    題記:穿過歷史的迷霧,尋找北方民族的根藉——大興安嶺孕育了東胡、鮮卑、蒙古等諸多北方古老民族,他們成長壯大後,走出大山,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一個個深深的足跡。「假如呼倫貝爾草原在中國歷史上是個鬧市,那麼大興安嶺則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幽靜的後院」。
  • 中國歷史上,唯一吃人的羯族,後裔去哪了?
    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大部落入侵中國腹地,肆意屠殺漢族同胞。在五胡中,令人膽顫心驚的是羯族,竟然吃人,也就是我們傳說中的食人族。那麼,這個食人族後來去哪了?如今的後裔還生活在哪?羯族我們先說說羯族的起源。史料中是這樣記載,羯族是匈奴的一個小部落,官名叫做「匈奴別落」。
  • 匈奴後裔如今在哪?姓呼延、万俟的人,就可能是!
    關於匈奴的起源,中國史書認識是在公元前16世紀夏朝滅亡後,夏朝皇室履癸的一支後裔逃到北方,在吞併其他部族之後成為匈奴族。到了秦朝的時候,匈奴崛起,到了頭曼時代,匈奴地盤已經很大了,東與東胡、南與秦、西與月支接壤。秦朝時,秦始皇派蒙恬抗擊匈奴,頭曼單于不得不向北逃竄。
  • 樓蘭古國是如何消失的?與漢朝有關;其種族成謎,後裔仍存於世
    樓蘭古國,一個神秘的國度,它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東部,其國土大部分位於現在的羅布泊地區。樓蘭古國的前世在我國的史書中,「樓蘭」這個詞出現最初出現在司馬遷的《史記》中,其記載道:「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