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曹操如何順利蕩平了烏桓部落?

2020-12-23 陳美妮遊戲論

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三郡烏桓於白狼山,平定了烏桓的親袁勢力,徹底消滅袁紹殘餘力量,穩定了東北部,為日後南下攻取荊州解除後顧之憂。200年春,冀州牧袁紹南攻曹操,司空、行車騎將軍事曹操迎敵,雙方展開官渡之戰。十月,曹操大破袁紹於官渡(在今河南中牟縣城東北),袁紹領著八百騎渡河逃回冀州,自此一蹶不振。202年五月,袁紹因憤鬱成疾嘔血病故;親信假稱主公遺囑而擁立其小兒子袁尚嗣位。袁紹長子青州刺史袁譚不服,遂自稱車騎將軍,出兵同小弟袁尚相攻爭位。袁尚兵敗,投奔二哥幽州刺史袁熙。袁氏兄弟鬩牆,同室操戈,便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良機。

205年正月曹操擊殺袁譚。旋即袁熙又被部將驅逐,無處容身,只好與弟弟袁尚脅迫幽、冀軍民十餘萬投奔遼西烏桓單于蹋頓,欲藉助烏桓力量「復圖冀州」。烏桓亦作烏丸,東胡之一支,西漢時逐步南遷,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東漢初,朝廷安置其入居塞內,分布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屬國及廣陽、代、雁門、太原、朔方等郡。烏桓以遊牧、狩獵為生,故精於騎射,驍勇善戰。入塞而居的十郡烏桓組建了「烏桓突騎」,是一支摧鋒陷陣、戰力強悍的騎兵衝鋒隊,頗享盛名。遼西烏桓居於遼西郡,即今河北遷西、樂亭以東、長城以南,遼寧松嶺山以東、大凌河以西地區。

時遼西烏桓大人(部首領)為蹋頓。蹋頓有武略威望,被三郡推為大首領,總攝遼西、遼東、右北平三郡烏桓,雄踞北邊諸郡,並不斷參與漢族軍閥之間的爭鬥。198年冬,冀州的袁紹攻幽州的公孫瓚,蹋頓出兵助袁紹破滅公孫瓚,袁紹盡得幽州之地,封其為烏桓單于,獎賞並拉攏之,以為外援。故蹋頓與袁氏有老交情。袁熙、袁尚兄弟跑到柳城(今遼寧朝陽市),投奔了遼西烏桓單于蹋頓。蹋頓真挺夠意思,不但熱情收留無家可歸的袁氏兄弟,並且熱心的準備幫助其恢復故地。於是二袁與蹋頓聯手,頻頻侵擾邊塞,攪得東北境不得安寧。曹操為徹底消滅袁氏殘餘勢力,安定其東北境,解除南下西進的後顧之憂,遂決定北徵烏桓。

曹軍諸將對北徵烏桓皆持異議,認為不值得為已不足為患的袁氏兩個喪家犬而勞師遠徵;更擔心荊州牧劉表乘虛進攻許都,導致曹軍腹背受敵,進退維谷。謀士郭嘉則認為,烏桓自恃地處邊遠而無備,出其不意定可奏捷;況且蹋頓與袁氏交厚,雙方聯結其勢必盛,可就不易制服了;劉表多疑寡斷,必不會出兵襲我。曹操甚善郭嘉之言,決意北伐。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謀攻烏桓之初,曹操便於206年先行開鑿了平虜渠、泉州渠兩條渠道,通漕運,以確保糧草軍需供給。207年夏初,曹操率領張遼、徐晃、張郃等將領及謀士郭嘉踏上北伐徵途。大軍北進至易縣,曹操採納郭嘉「兵貴神速」的建議,留下輜重,部隊輕裝疾進。

曹軍抵達無終(今天津市薊縣),兵臨塞口,準備經濱海道捷徑直搗柳城。不巧趕上連綿夏雨,沿海地勢低洼,積水漫衍,大軍被水潦所阻隔,曹軍頓時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然吉人天相,率領宗族隱居徐無山(今河北玉田縣東北)的奇士田疇出山相助了。田疇是個「地理通」,引導曹軍上徐無山,經遵化,從間道循灤河河谷出盧龍塞(在今河北遷安市西北喜峰口附近,是從河北平原通向東北的一條交通要道),經白檀縣(今河北灤平縣東北興州河南岸),歷平岡縣(平剛,治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黑城村古城),穿越鮮卑部落與王庭,歷經艱辛,終於接近了攻擊目標。

八月,曹操率領輕騎兵東指柳城。距離柳城不到二百裡時,烏桓方才聞警。二袁和蹋頓及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等,立時率領數萬精騎西進拒戰。曹操登上白狼山(即今遼寧喀左縣東境小凌河源松嶺)觀望,敵軍突至。居高遠眺的曹操發現烏桓軍雖眾,卻陣勢不整,突擊可以得手。曹操趕忙命張遼為先鋒,率領輕騎兵衝擊敵陣。烏桓突騎單兵作戰能力強,但缺乏戰術、戰略配合,而且恃眾輕敵,故而猝遭突擊頓時大亂,蹋頓命喪當場,全軍亦隨之崩潰,胡、漢投降者二十餘萬。袁氏兄弟及樓班等率領數千騎投奔遼東太守公孫康。公孫康殺袁熙、袁尚,首級函獻曹操。

曹操一戰破烏桓,徹底翦除袁氏殘餘勢力,穩定了北方,解除了南攻荊州的後顧之憂。為了增強軍事力量,曹操整編烏桓騎兵,組建了威震天下的烏桓名騎,成為曹操東徵西討的生力軍。

相關焦點

  • 解析東漢戰爭:東漢末年,曹操如何順利蕩平了烏桓部落?
    曹操北定烏桓,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視為一項極具冒險性質的對外軍事戰爭。 烏桓所在的,位於燕山山脈的北部山區一帶,曹操想要真正的進攻那些盤踞在高山林立的烏桓部落,其難度我們大抵能夠想像。
  • 東漢末年,曹操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在東漢末年,袁紹曾經有迎奉漢獻帝劉協的機會,不過,袁紹的猶豫不決,促使曹操捷足先登,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劉協。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為何沒有異族趁虛而入?
    北方匈奴、烏桓及鮮卑等族由曹操坐鎮的曹魏政權主導反擊,西部外族羌族戎族由劉備坐鎮的蜀漢政權抵擋,南部山越則由以孫權為首的東吳政權鎮守。東漢末年,外族勢力時有騷擾,為保疆衛土,魏國、蜀國、吳國都組織過數次針對外族入侵勢力的反擊戰。當時實力最為強大的曹魏政權面對的也是民風尤其彪悍的北方各族,其中就有「搗亂屆祖師爺」——匈奴。匈奴從古老的西周時期就時常南下作亂,三國時期也不例外。後曹操派遣了多名大將,逐步瓦解了匈奴的勢力。
  • 在朝陽神秘消失的古國—烏桓
    東漢初期,光武帝以財物誘惑,使烏桓徹底臣服,成為東漢的內屬。東漢授予81名烏桓部落領袖王侯榮譽爵位,允許烏桓部落居住在沿邊諸郡。漢朝向他們提供食品和衣服,作為報答,他們承擔保衛邊境反對匈奴與鮮卑的義務。 漢獻帝時期,烏桓與袁紹共同對抗曹操曹操北徵
  • 東漢末年,曹操有沒有機會統一天下?他應該怎麼做?
    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有統一天下的機會,而且,最好的機會也比較容易實現,那就是不打赤壁之戰。可能很多人會奇怪了,不打赤壁之戰,不滅了孫權,曹操怎麼統一天下?這個疑問其實很容易解決,我們只需要分析一下赤壁之戰前後的天下局勢,就很容易明白了。
  • 中國歷史上的少數民族:【烏桓】
    從公元前206年到公元前119年這大約八十多年的時間裡,是烏桓人的早期活動時期,這段時間他們一直生活在西拉木倫河、霍林河流域之間的草原上,在匈奴人的統治和壓迫之下。東漢末年,遼東、遼西等地的烏桓大人趁亂稱王。
  • 歷史人物:東漢末年的四位最強者
    在這個群雄混戰、兵鋒鳴鏑的時代,有四個最強者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有的武功蓋世、有的權謀深邃,有的殘忍暴虐,有的德高望重。他們的起點各異,側重不同,雖然名列最強者,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大相逕庭。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四位東漢末年最強者。最強軍閥:董卓董卓(?
  • 北方草原古國 — 烏桓,東胡的後裔
    由於作為遊牧部落的主要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牲畜變為私有,五環人開始由各家各戶獨自經營自己的畜牧業,但牧場、山林、湖泊仍保持氏族公有,只有一部分農耕地逐漸向私有制過渡。隨著財產的私有,貧富差距就在烏桓人中產生了首領擁有了更多特權,虜獲的奴隸和戰利品,最有價值的部分歸於自己,次品分給戰士。首領逐漸成為統治者,成為貴族,握有統治權力。這時,烏桓各部落的統治者被稱為「大人」。
  • 東漢末年文武雙全的人才,一首四言詩寫出內心豪情壯志
    如果說古詩十九首代表了兩漢時期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那麼兩漢時期四言詩最高成就的取得者,就非這個東漢末年文武雙全的人才莫屬。東方末年時逢亂世,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這個亂世當中,一位絕世英豪橫空出世。
  • 張晉丨烏桓三次南遷的歷史情境再探
    發生在兩漢時期的烏桓三次南遷的史實無法剝離漢與匈奴兩大帝國的存在。烏桓與匈奴新仇舊恨積怨甚深,第一次南遷既有漢帝國對騎兵需求的原因,也有烏桓逃離匈奴控制的意願。烏桓的第二次南遷是其正式融入漢帝國邊疆秩序的開始。第三次南遷始於烏桓參與東漢末年政治秩序紊亂後的軍閥混戰,參與混戰與再次南遷促進了烏桓與中原其他族群間的交匯融合。
  • 烏桓人與烏桓國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東胡被匈奴冒頓單于擊破,部眾離散,烏桓一支逃至烏桓山(今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以北,即大興安嶺山脈南端),「因以為號」。但烏丸之名,戰國時已出現,《史記·貨殖列傳》曾指出:「夫燕亦勃、碣之間二都會也……北鄰烏桓、夫餘,東縮穢貉、朝鮮、真番之利。」有的學者認為烏桓初為部落大人之名,後來引申為部落之名。
  • 東漢末年的公孫家族有多強大?就連曹操也曾被其扣押過
    據說西周時期,吳太伯的後代十分擅長製作精美的漆器,就將「漆雕」作為部落氏族的姓氏了。今天我們來講一個許多人熟悉的複姓:公孫,公孫家族在東漢末年特別出名,那它到底是怎麼發家的呢?圖片來源於網絡:複姓公孫一、殘暴而不節的公孫度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相互混戰,諸侯們的野心和欲望被激起,都想在這亂世中稱霸,爭得一席之位,導致戰火從未停息過。
  • 曹操《觀滄海》 | 中小學古詩文必背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一首四言詩,《步出夏門行》的第一章。
  • 東漢末年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被抹去的是哪國?
    很多朋友都知道東漢末年出現了三個國家,即魏蜀吳三國鼎立。但是在三國爭雄天下時還有一國,即東漢末年是四國鼎立。第四國就是遼東的燕國,一個被忽略的政權。 東漢末年既然是四國鼎立,為何羅貫中卻只寫了魏蜀吳,難道燕國不值一提嗎? 東漢末年,燕國首先割據一方。
  • 攻其不備的詳細解讀,曹操千裡攻烏桓,鄧艾起兵入成都
    曹操曹操當初在北徵烏桓的時候,郭嘉就曾經獻計給曹操說,烏桓地處於北方非常遙遠的地區,所以說他肯定不會設下任何的防備。也正是因為他沒有任何的防備,所以我們只需要突然襲擊便能夠將他擊敗。而軍隊走到了易北這個地方的時候,郭嘉再一次勸說曹操兵隊神速,現在我們千裡襲人輜重如此之多,非常難以行軍。不如我們選擇輕兵上陣,從小道而出,掩其不意。所以曹操採納了郭嘉的建議,將自己的軍隊分出了一直輕騎,拋棄了所有的輜重和複雜的編制,直接從盧龍塞出發,打了烏桓一個猝不及防,最後也是成功擊敗了烏桓。
  • 東漢末年,袁術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在東漢末年的初期亂局之中,要問當時誰的力量最強大,很多人肯定會說是袁紹,畢竟四世三公的頭銜擺在那,同時袁紹當時還佔據河北四州之地,在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傾盡全力也只有三四萬人能用,而袁紹當時可調配的兵力就有十萬人,就算是官渡之戰慘敗,曹操都無法和袁紹繼續分庭抗禮,只是暫時性渡過危局而已。
  • ​「烏桓」歷史簡單記載
    亦作烏丸,原與鮮卑同為東胡部落之一。其族屬和語言系屬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諸說,未有定論。公元前3世紀末,匈奴破東胡後,遷至烏桓山,遂以山名為族號,大約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兩岸及歸喇裡河西南地區。  社會經濟烏桓人隨水草放牧,居無常處,以穹廬為室,皆東向日。善騎射,亦狩獵。食肉、飲乳,衣毛皮。兼營農耕,以布穀鳥為候,作物有青穄、東牆。能釀白酒,但不知作麴,糵米常仰給於中原。
  • 三國紛爭,內亂不斷,為何東漢末年沒有出現外敵入侵的現象?
    東漢末年,軍閥紛爭,政治混亂,由於皇權的衰弱,導致地方政府權力過大,造成了群雄紛起的局面。但是很少聽到東漢時期關於外敵入侵的事情,像是漢武帝時期的匈奴,對朝廷的威脅十分大。唐朝時期的突厥,宋朝時期的金人。每當國家混亂的時候,就是外敵入侵的最好時期。
  • 法律故事|曹操自刑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東漢丞相,後為魏王,去世後諡號為武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抓住這一機會,以漢天子的名義,徵討四方。
  • 解析東漢戰爭:曹操引兵北徵,擊潰袁氏三兄弟,佔據北方四州
    曹操的大軍順利攻破鄴城,控制了整個冀州。袁譚趁此機會則攻下甘陵、安平、勃海、河間,引兵進攻袁尚。這兩兄弟就是如此的執著,自家的老窩都被端了,還未能停止相互廝殺的魔鬼步伐。試想,袁尚一旦被大表哥高幹迎入并州,袁尚就能夠憑藉地形優勢,不斷侵襲曹操的後方,讓其無法順利北上推進戰線,勝負未可知!只是,高幹大表哥沒有想到這一點,也註定了袁尚徹底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