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東漢戰爭:曹操引兵北徵,擊潰袁氏三兄弟,佔據北方四州

2020-12-12 歷史總探長

公元204年,七月。

曹操的大軍順利攻破鄴城,控制了整個冀州。

袁譚趁此機會則攻下甘陵、安平、勃海、河間,引兵進攻袁尚。

這兩兄弟就是如此的執著,自家的老窩都被端了,還未能停止相互廝殺的魔鬼步伐。

原本在鄴城慘敗的袁尚幾乎毫無還手之後,引兵退往故安,投靠了自己的二哥袁熙。

大哥袁譚則趁勢收整袁尚的殘兵,引兵屯駐在龍湊。

鄴城當初被曹操圍攻時,袁尚曾派遣從事牽招督運軍糧,沒想到軍糧沒有運到,袁尚已經被曹操揍得滿地找牙,灰頭土臉的跑到了中山。

牽招勸說高幹,趕緊把袁紹迎到并州吧,袁尚在華北平原一路奔逃,最終的結局就是袁氏一族徹底倒臺。

但是并州不一樣啊,并州南有太行山拱衛,足以堅守這裡對抗曹操。

高幹拒絕了牽招的建議。

袁尚最後的崛起希望也被自己的大表哥生生扼殺。

牽招一怒之下,離開并州,投靠了曹操。

袁尚如果進入并州之後,其結局會怎樣?

還真不好說!

當時的曹操剛剛進入鄴城,對於冀州全境的的掌控力度還很小,很容易被當時宗族勢力排斥。

如果曹操想要北上,勢必要考慮到後方的安危,并州憑藉獨特的地理優勢,完全有能力掣肘曹操的勢力北上發展。

我們從崔琰一事就大抵看的出來,鄴城內的宗族勢力其實很排斥曹操。

曹操進入鄴城,翻看了冀州的戶籍,向崔琰說冀州真是個大都市吶,最起碼能夠招募到三十萬的軍隊。

崔琰聽了這番話,劈頭蓋臉的罵了曹操一頓。

琰對曰:「今力州幅裂,二袁兄弟親尋幹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聞王師存問風俗,救其塗炭,而校計甲兵,唯此為先,斯豈鄙州士女所望於明公哉!」

曹操為了收攏人心,還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

「操乃臨祀紹墓,哭之流涕;慰勞紹妻,還其家人寶物,賜雜繒絮,稟食之。」

慰勞袁紹妻子,又是送飯,又是送衣服的事情就不說了,這就是曹操的個人私心,可以理解。

但是在袁紹墓地哭的稀裡譁啦就是在作秀了!

曹操這麼做的目的其實很明顯,就是為了收攏冀州民心。

他收攏的不僅是當地的士族人心,還有整個冀州城百姓的人心。

袁紹在冀州的聲望很高,百姓一心向袁,如果曹操進入冀州之後做出過於情緒化的舉動,勢必會影響自己對於冀州的控制。

試想,袁尚一旦被大表哥高幹迎入并州,袁尚就能夠憑藉地形優勢,不斷侵襲曹操的後方,讓其無法順利北上推進戰線,勝負未可知!

只是,高幹大表哥沒有想到這一點,也註定了袁尚徹底失去了角逐天下的資格。

更為誇張的是,高幹沒過多久,自己以一州之地果斷投降了曹操,積極發揚了寧為曹老闆做嫁衣,也堅決不會幫助自家小表弟的優良傳統。

估計在九泉之下的袁紹看到這番景象,也會直接踹開棺材板。

公元204年,十二月。

曹操引兵北上進攻袁譚,袁譚放棄平原郡,趁夜北撤,撤退到南皮,憑藉清河天險增兵設防,阻止曹操繼續北上推進戰線。

曹操趁勢收降平原郡諸縣,佔領了整個平原郡。

眼看著曹操就要將戰線推進到幽州境內,曹操開始放緩了步伐,是時候穩固後方了。

他派遣剛剛投降的牽招前往柳城安撫烏桓,牽招北上途中恰好碰到烏桓峭王帶領五千騎兵南下馳援袁譚。

牽招曉以大義,說服峭王接受朝廷命令。

而對於遼東的公孫度曹操照樣派遣使者安撫,封其為武威將軍,封永寧鄉侯。

公孫度聲稱自己已經是遼東王,還要什麼曹操的封賞?拒絕歸順曹操。

不過,幸運的是,這一年公孫度病逝,公孫康繼位,遼東方面暫時會選擇安穩。

公元205年,正月。

幽州北部被暫時招撫,曹操斷定他們不會對袁氏一族進行軍事上的援助,再度對袁氏兄弟發動進攻。

曹操在南皮和袁譚展開大戰,袁譚帳下士兵拼死力戰,曹操想要停止進攻,暫時撤退,曹純勸說,兩軍都廝殺在了一起,怎麼撤?

一撤勢必滿盤皆輸。

曹操親自擂鼓助威,士兵們士氣大增,反撲援軍,成功擊潰援軍,陣斬袁譚。

正當曹操準備繼續北上推進戰線的時候,冀州果然爆發動亂。

看得出來,曹操此時還未能收攏冀州民心,他的不斷攻伐已經引起了冀州百姓的反感。

曹操急忙讓原冀州主簿李孚進入鄴城安撫百姓,讓他們停止兵戈,冀州得以暫時安定。

郭嘉此時看著曹操掌控三州之地卻無法有效的整合當地資源,上書曹操大力拔擢袁氏舊部,收攏士族,穩定局勢。

曹操第一個拔擢的名士便是陳琳,當初討賊檄文的攥稿人,把曹操罵的狗血淋頭,就差捎上了他的祖宗十八代。

所有人以為陳琳必死,但曹操放過了他。曹操利用陳琳這件事情,一下子收攏了冀州士族人心。

一時間,各地民心向曹,漁陽人王松佔據涿郡,投靠曹操。

袁氏一族的老二袁熙、老小袁尚被部將焦觸、張南擊潰,兩人北逃至遼西郡,投奔了烏桓部落。

公元205年,四月。

黑山賊帥張燕帶領十餘萬兵馬投降,被曹操封為安國亭侯。

不過,幽州暫時還難以平定,袁氏一族的死忠粉實在太多,沒過多久,趙犢、霍奴等人在涿郡附近叛亂,曹操任命的幽州刺史、涿郡太守相繼被殺。

與此同時,三郡烏桓領兵進攻獷平守將鮮于輔

幽州開始動蕩不安,曹操此時還在冀州穩定局勢,暫時無暇顧及幽州局勢。

四個月之後,曹操終於騰開手解決幽州一帶的戰事。

公元205年,八月。

曹操引兵北上,一舉擊潰在涿郡作亂的趙犢等人,陣斬趙犢,隨即迅速沿著潞水行軍,順利抵達獷平,成功擊退了烏桓大軍,將其逼出塞外。

冀州、幽州、青州、并州四州之地被曹操全部收入囊中,曹操實力猛增,一躍成為東漢末年最大的諸諸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有時候,王者就是如此的寂寞。

此後的曹操開始了一段新的傳奇之旅,劉備、孫權兩人也即將重新走入他的視野,成為他一生的宿敵。

本文地圖繪製於「發現中國」——地圖分享知識

相關焦點

  • 解析東漢戰爭:東漢末年,袁紹如何快速坐擁四州之地?
    董卓為了拉攏袁氏一族,收買天下士族人心,沒有追究袁紹的過錯,還讓他做了渤海郡太守。 渤海郡位於今天的河北滄州一帶,隸屬於東漢的冀州片區。 當時冀州牧是誰呢? ---冀州牧韓馥。
  • 四世三公的袁氏對董卓威脅很大,董卓為什麼放任袁紹、袁氏做大?
    袁術我想這一定是袁氏和董卓之間有了交易,汝南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皇帝的命令可能都沒有他好使,足可見袁氏在漢末有多麼大的影響力。只能說袁氏交易的籌碼太誘人,讓董卓不在考慮潛在的危險。可以說袁氏是把董卓玩能於鼓掌之中啊!可見袁氏的老辣、奸猾。那我又有不解了,為什麼要把袁紹、袁術分別分開,一個在北方、一個在南方。
  • 解析東漢戰爭:東漢末年,曹操如何順利蕩平了烏桓部落?
    曹操北定烏桓,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視為一項極具冒險性質的對外軍事戰爭。 烏桓所在的,位於燕山山脈的北部山區一帶,曹操想要真正的進攻那些盤踞在高山林立的烏桓部落,其難度我們大抵能夠想像。
  • 袁紹袁術出身的汝南袁氏,不是東漢惟一的四世三公家族
    西漢之時只有韋、平兩家父子宰相,已經屬於非常罕見之事,但是到了東漢時期,數世官至三公的卻並不少見。最為著名的就是袁紹、袁術所屬的袁家,四世三公,是漢末有名的世家大族。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三公參謀議國之大政:「凡國有大造大疑」,三公通而論之,國有過事,則三公通諫爭之。
  • 四世三公,袁紹袁術還是走向破滅,汝南袁氏終究困于格局
    初平元年(190年),袁紹更是帶兵討伐董卓,成了聯軍的首領,此後佔據四州、統一河北地區。袁術雖說成了眾矢之的,但也曾割據淮南一帶。可以說,這兩兄弟合力共謀大業,曹劉孫三家估計腦殼要大,最後的得主也不可知,那麼袁氏兄弟是腦殼進水了嗎?汝南袁氏四世三公,可以說是當時的豪強門閥,因此袁氏兄弟一開始就有著不錯的前途。
  • 解析東漢戰爭:江北大亂局!三大據點火拼,叛亂四起
    恰恰處於巢肥水道的中間,這也意味著劉馥替曹操搶佔了一條南下水道,也阻止了南方勢力趁勢進入北方的可能性。為啥?先不說漢水道,先念叨一下蘇北水道。在官渡之戰時,張羨以長沙、桂陽、零陵、武陵四郡響應曹操,鐵了心要和劉表死磕到底,也為掣肘劉表,讓他沒法北上撈取官渡之戰的紅利。不久,張羨病逝,其子張懌接替長沙太守職位,繼續死磕。
  • 東漢之亂在董卓,若董卓沒有進京,在亂世中他能統一天下嗎
    東漢末年的亂世,董卓之所以能登上歷史舞臺掌控朝廷,全因為當時掌權的大將軍何進召來了董卓,而何進之所以召地方軍閥董卓進京,是因為袁紹給何進出了這個主意,袁紹之所以建議董卓進京,是因為董卓也算是袁氏門生,正所謂門生故吏遍天下的袁家,因為其四世三公的名聲,原本可以掌控朝廷,以士族為朝廷唯一政治力量的,可惜一切都被董卓破壞。
  • 袁氏歷史上著名的世族門閥之「汝南袁氏」
    汝南袁氏汝南袁氏為東漢時期的著名世族。據《後漢書》、《三國志》、《重修汝南縣誌》、《百家姓書庫•袁姓》及有關資料載,自袁安起,其後的近200年時間裡,汝南袁氏家族人才輩出,顯盛於世,「四世五公」,「於東漢一代相終始」。
  • 袁氏故裡訪三袁
    袁紹和袁術是同父異母兄弟,袁紹是袁逢的小妾或婢女所生。古代謂之「庶出」,這也是袁術瞧不起他這個哥哥的起因。全國總共十三個州,袁紹所向披靡,一鼓作氣兼併了冀州、幽州、并州、青州四個州,號稱「帶甲百萬、谷支十年」。在群雄並起、軍閥混戰中脫穎而出,成為勢力最強的北方諸候和中國黃河以北地區實際統冶者。
  • 解析東漢戰爭:漢末天下大亂,張角聚眾叛亂,爆發黃巾起義
    黃巾起義爆發時,整個東漢王朝的行政機能已經陷入了一種尷尬的境地。---無法順利運轉。劉秀當初建立東漢王朝時,大多為豪族擁立,所以見過之後,東漢的豪族們享受的福利最多,掌握的資源也就最多。這也是為什麼東漢末年的政治生態最終被外戚和宦官聯合把持,少帝們壓根沒有反抗的餘地。公元184年,甲子年。時間回到十年前,東漢各地屢屢發生地震、洪災、蝗災。
  • 袁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天下,為何袁紹袁術兩兄弟卻一敗塗地?
    「袁氏樹恩四世,門世故吏遍於天下」,袁紹袁術出身於「汝南袁氏」,這是東漢末年一個勢傾天下的官宦世家,自高祖父袁安起,袁氏四世之中有五人官拜三公,人稱「四世三公」,雖然袁紹為庶出,袁術為嫡次子,但袁紹「容貌端正,威儀進止」,深得官拜司空的生父袁逢
  • 淺談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的前生今世,為何袁氏的號召力如此之大
    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袁氏文化,傳播袁氏正能量。袁氏家族一直是東漢中後期一個聲名顯赫的家族,在歷史上叫做汝南袁氏,所謂「四世三公」也就是四代人代代有人擔任三公之位。袁氏家族的四代人擔任三公究竟有多麼厲害呢?這就要談到東漢的三公制度。東漢的三公制度和袁氏四代擔任三公的影響三公指的分別是太尉,司徒,司空。
  • 解析東漢戰爭
    但是早在東漢的時候,東漢戰爭就已經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僅因為這場戰爭是當時的光武帝劉秀推翻後所導致的群雄暴動,而且還有著各種大大小小的戰事,可謂是在血泊中建立起來的封建制度。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個讓後人都為之震撼的東漢戰爭吧。
  • 東漢末年,曹操如何順利蕩平了烏桓部落?
    袁氏兄弟鬩牆,同室操戈,便給了曹操各個擊破的良機。205年正月曹操擊殺袁譚。旋即袁熙又被部將驅逐,無處容身,只好與弟弟袁尚脅迫幽、冀軍民十餘萬投奔遼西烏桓單于蹋頓,欲藉助烏桓力量「復圖冀州」。烏桓亦作烏丸,東胡之一支,西漢時逐步南遷,活動於今西拉木倫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區。
  • 東漢末年袁紹所謂的「四世三公」究竟是怎樣一種家世背景
    從袁安起汝南袁氏在四代人中先後誕生了袁安、袁敞、袁湯、袁逢、袁隗五個官至三公的人。所以有的史料中也有關於汝南袁氏「四世五公」的說法。《三國志·魏志·袁紹傳》記載:袁紹字本初,汝南汝陽人也。高祖父安為漢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勢傾天下。《三國志·蜀書二·先主傳》記載:先主曰「袁公路近在壽春,此君四世五公,海內所歸,君可以州與之。」
  • 百家姓:袁氏姓氏文化
    據《通志·氏族略·袁氏》所載,袁亦作轅、爰。陳胡公之裔。 十八世孫莊伯生諸,字伯爰。伯爰之孫濤塗,以王父字為氏,稱爰濤塗。亦作袁濤塗。世代為陳上卿。其後有袁氏。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 袁氏文化歷史探析
    在北方,山東、河南、河北是袁姓聚居地;南方,袁姓人口在四川、江蘇、江西、福建、浙江、廣東等地所佔比例很高。總體而言,南方袁姓人口超過北方。在國外,袁姓僑居地集中在東南亞各國及歐美一些國家;袁世凱的後代僑居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加拿大、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袁氏姓源比較純正,主要出自媯姓,即為虞舜之後。相傳上古五帝之一的舜是顓頊的後代,因生在姚墟(今山東菏澤東北)而得姚姓。
  • 解析東漢戰爭:劉秀再戰隴西,奔襲隴西高地,擊潰西北軍
    幸運的是,雙方對峙期間,佔據河西四郡的竇融積極響應劉秀,引兵攻下金城,從後翼威脅隗囂。不僅如此,劉秀還深得隗囂部將馬援之心,讓他在隗囂內部不斷離間其部將。可北地、安定兩郡的民眾積極響應隗囂,兩郡北部得以被隗囂所佔據。側翼軍南下進攻汧縣未能得逞,遂引兵北撤。劉秀聽聞兩郡丟失,急忙聯絡在河西的竇融,準備聯手前後夾擊隗囂。聯動作戰,勢必會有時間差,劉秀、竇融還未進攻,隗囂早已經下令引兵撤退,回到了天水防守。
  • 袁氏家族簡介
    史稱袁氏正宗,衍生出汝南袁氏與陳郡袁氏。陳郡袁氏從周朝就已世居我國北方,從魏晉南北朝汝南袁氏已經南遷,出自陳郡、汝南兩望族後裔早已散居江南許多地方,隋唐以前,袁姓的許多顯赫名人已出現在江南地區。明、清之際,袁姓已遍及全國。                                       源流二出自軒轅黃帝,軒轅以德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