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的公孫家族有多強大?就連曹操也曾被其扣押過

2020-12-14 大咖說史

現在父母給剛出生的孩子取名字時,很喜歡將父母二人的姓氏合在一起,取一個四個字的名字,因此常常被人誤會是日本人。不過,兩個字的複姓也是存在的,而且數量並不少,而複姓的來源方式多種多樣。

有根據封地來命名的,如令狐,據說令狐本起源於姬姓,春秋戰國時期,有個叫魏顆的晉國名將因戰功卓越而獲得了一塊封地,這塊地就叫做「令狐」。後來,魏顆的兒子就以封地的名字為姓氏,在那裡生活的許多居民也以令狐為姓,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除了地名之外,還有根據職業名稱來命名的姓氏,例如漆雕,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複姓。據說西周時期,吳太伯的後代十分擅長製作精美的漆器,就將「漆雕」作為部落氏族的姓氏了。

今天我們來講一個許多人熟悉的複姓:公孫公孫家族在東漢末年特別出名,那它到底是怎麼發家的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複姓公孫

一、殘暴而不節的公孫度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相互混戰,諸侯們的野心和欲望被激起,都想在這亂世中稱霸,爭得一席之位,導致戰火從未停息過。這個時期的諸侯主要分為幾種類型,首先是以袁紹兩兄弟為代表的跨周聯軍,以稱霸天下為最終目的;其次是以劉謙等人為代表,佔據州府以求更好發展的。

總之,這兩種類型都是集政治、經濟和軍事為一體的,相比其他諸侯,他們在亂世之中會略勝一籌。還有一種類型是只佔據一城一池,甚至是一個孤零零的邊陲之地,只求能夠活下去。很顯然,這一類的諸侯勢力一定是最弱的,時不時就要看那些實力強勁的諸侯的臉色。

不過,凡事都有意外,在這一類諸侯中,誕生了一個堅持三十多年都屹立不倒的家族,他們割據遼東地區,從漢靈帝時期一直到魏明帝時期,是東漢末年所有諸侯中生存時間最長的一個另類代表,他們就是公孫家族。那他們到底是如何發跡的呢

圖片:公孫家族的人們劇照

我們先從公孫家族的創始人公孫度開始說起,他原來是遼東郡襄平人,父親名叫公孫衍,由於遭受官兵追捕,全家搬到了玄菟郡。當時,玄菟郡的太守叫做公孫琙,他有個兒子名叫公孫豹,可是令人惋惜的是,公孫豹英年早逝,留下父親痛不欲生。

無巧不成書,搬到玄菟郡的公孫度曾經也叫公孫豹,而且年齡也跟公孫豹同歲,馬上引起了公孫琙的注意。公孫琙見到公孫度,仿佛看到自己的兒子重生一般,十分喜愛和關照,不但送他去讀書,還為他張羅著娶妻生子的人生大事,完全把他當成了自己的親兒子對待。

公元169年,朝廷公布特舉科目,只要是有賢德和才能的人就可被舉薦為官,公孫度入選了,成為了尚書郎,後來還擔任了冀州刺史,但最後被謠言所害,官職不幸被罷免。

圖片:搬到玄菟郡的公孫度劇照

直到190年,公孫度的老鄉徐榮幫他找了董卓的關係,讓公孫度當上了遼東的太守,但是,公孫度原來只在一個普通的郡當小官,父親還是官府緝拿的逃犯,這樣的家族背景,使得遼東的許多貴族和世家都看不起公孫度。

在此之前,還發生了一件事,據說公孫昭在擔任襄平的縣令時,只讓公孫度的兒子公孫康任職軍中等級最低的官員,導致公孫度心有不滿,一直對此事耿耿於懷。

於是,公孫度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抓公孫昭,二話不說直接在刑場之上將其鞭打致死。陳壽曾評價公孫度「殘暴而不節」,此話不假,因為公孫度確實太小心眼了,只有人讓他心中不快,他就會想方設法地去報復那個人。

連遼東的世家大族也難逃一劫,比如田韶等人,當初就因為沒有幫助過公孫度家族,就被他找理由滅掉。後來,公孫度還東徵高句麗,西討烏丸,名聲威震四方,海內外都出了名。

圖片:將其鞭打致死劇照

二、公孫家族割據稱雄

此時,位於中原地區的諸侯們正在絞盡腦汁如何攻打董卓,而公孫度在得知中原大亂之後,就同他的部下們共謀奪取漢朝天下的大計。

與此同時,襄平縣突然冒出一塊一丈多的大石頭,下面還有三塊小石頭支撐著它,有人藉此大肆宣揚,說是這塊石頭和漢宣帝的皇冠特別像,還向公孫度表示,這塊石頭被發現的地點名稱和公孫度父親的名字也一模一樣,這極有可能預示著公孫度將會擁有天下的土地,並有三公作為輔佐。

其實明眼人都能看出,那塊石頭只不過是這些政治人士迷惑世人的障眼法,唐朝武則天為了當女皇,也演過「洛河獻碑」的大戲。

圖片:發現的大石頭劇照

在這個節骨眼上,又發生了一件令人毛骨悚然的事,有個叫做李敏的太守,在郡中有很高的威望,可他十分討厭公孫度的性格和所作所為,生怕哪天公孫度加害於自己,就帶著全家人搬到了海外。

可此事還是被公孫度知曉了,他惱怒萬分,不僅派人挖開李敏父親的墳墓,還將屍身毀,甚至誅殺了李氏全族這件事被傳得沸沸揚揚,再也無人對公孫家族嗤之以鼻。

後來,公孫度將遼東郡又分為遼西和中遼兩郡,還分別設置了太守,並封自己為遼東侯。此外,公孫度還幫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修建太廟,並親自祭祀,出行之時還坐著只有皇帝可以乘坐的鑾駕,頭上還戴著九條玉串組成的帽子,完完全全把自己當成了下一任天子。

圖片:公孫度出行劇照

奈何公孫度並沒有活多長,公元204年,公孫度逝世,他的兒子公孫康繼承了太守之位,還給自己的弟弟公孫恭封了永寧鄉侯。

其實在公孫度在世之時,他也想摻和一下中原的爭鬥,連曹操都曾被他扣下過,可後來曹操平定北方後,又繼續遠徵,導致鄴城失守,公孫度此時若輕舉妄動,完全是找死,於是便放棄了。

至此之後,公孫家族的後世子孫再也不敢摻和到中原的鬥爭當中去了,雖然公孫家族的政權,在三國亂世是一個非常不起眼的割據政權,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力量,為中原地區減少了許多侵擾和掠奪,也算為中原政權的穩定獻出了一份力。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製作!

相關焦點

  • 東漢末年,曹操徵討四方,到底消滅了多少割據勢力?
    在東漢末年,袁紹曾經有迎奉漢獻帝劉協的機會,不過,袁紹的猶豫不決,促使曹操捷足先登,獲得了挾天子以令諸侯。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漢獻帝劉協。不久之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庚申,遷都許縣。十一月丙戌,漢獻帝封曹操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百官總己以聽。
  •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不斷,他們維持軍隊的糧食從哪兒來?
    眾所周知,劫糧道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屢見不鮮的戰術,特別是在東漢末年,更是如此頻繁地使用這一手段,究其原因,是因為當時的軍閥誰也丟不起軍糧。東漢末年的各路軍閥培植勢力無非就一個字——搶。搶人、搶糧、搶地盤。
  • 東漢末年,群雄爭霸,為何沒有異族趁虛而入?
    中原豐富的物質資源,一直讓生存環境相對較為惡劣的外族勢力垂涎不已,從沒有放棄過對中原政權的騷擾。東漢末年,漢王朝衰微,天下大亂之際,外族勢力自然也想入主中原分一杯羹。但三國時期雖然各路軍閥間彼此混戰,也沒放棄過對外族的戒備,邊疆地區都有邊關大將鎮守。
  • 歷史人物:東漢末年的四位最強者
    雖然在東漢政府拼湊各方力量下剿殺了起義隊伍,但也揭開了東漢政權的亂世時期,各地諸侯趁著剿滅起義軍的機會,尋機發展實力,消滅異己,搶奪地域。在這個群雄混戰、兵鋒鳴鏑的時代,有四個最強者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他們有的武功蓋世、有的權謀深邃,有的殘忍暴虐,有的德高望重。他們的起點各異,側重不同,雖然名列最強者,但最終的結局卻是大相逕庭。接下來,我們就來認識一下這四位東漢末年最強者。
  • 真實的東漢末年,不僅僅有「魏蜀吳」,還有三個隱藏勢力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曹操、劉備、孫權三分天下。可是真實歷史中,東漢末年整個中原大地,並不僅僅只有魏、蜀、吳這三方勢力,還有三個隱藏勢力其底蘊也是非同小可,這或許是最容易讓大家忽略的冷知識。首先三國時期中原地區版圖,和現如今差距較大。
  • 劉備這樣的「皇叔」在東漢末年到底有多少
    東漢王朝的皇帝和王爺們,雖然並不熱衷生育,沒有創造出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一百二十多個兒子的壯舉,但光武帝十一個兒子,漢明帝九個兒子,漢章帝九個兒子,也為枝繁葉茂的東漢宗室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光武帝的兩個哥哥劉縯和劉仲的後代也要算在東漢的皇室宗親裡面。這些皇室宗親不斷繁衍生息,雖然經歷了黃巾起義,到了漢獻帝當上皇帝以後,依舊有不少於漢獻帝血緣較近的地方藩王。
  • 東漢末年,曹操有沒有機會統一天下?他應該怎麼做?
    東漢末年的曹操當然有統一天下的機會,而且,最好的機會也比較容易實現,那就是不打赤壁之戰。可能很多人會奇怪了,不打赤壁之戰,不滅了孫權,曹操怎麼統一天下?這個疑問其實很容易解決,我們只需要分析一下赤壁之戰前後的天下局勢,就很容易明白了。
  • 三國紛爭,內亂不斷,為何東漢末年沒有出現外敵入侵的現象?
    東漢末年,軍閥紛爭,政治混亂,由於皇權的衰弱,導致地方政府權力過大,造成了群雄紛起的局面。但是很少聽到東漢時期關於外敵入侵的事情,像是漢武帝時期的匈奴,對朝廷的威脅十分大。唐朝時期的突厥,宋朝時期的金人。每當國家混亂的時候,就是外敵入侵的最好時期。
  • 他是東漢末年的大忠臣,卻親手推翻了東漢
    求關注o(* ̄︶ ̄*)o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社會動蕩,你眼看東漢大廈將倒,就出現了一批忠君愛國之仕。文官愛國,武將也不例外呀,就拿大將軍何進來說,那就是東漢的大忠臣啊。何進是一個非常仁孝的孩子,為什麼這麼說呢?
  • 東漢末年,袁術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在東漢末年的初期亂局之中,要問當時誰的力量最強大,很多人肯定會說是袁紹,畢竟四世三公的頭銜擺在那,同時袁紹當時還佔據河北四州之地,在官渡之戰就可以看出,曹操傾盡全力也只有三四萬人能用,而袁紹當時可調配的兵力就有十萬人,就算是官渡之戰慘敗,曹操都無法和袁紹繼續分庭抗禮,只是暫時性渡過危局而已。
  • 東漢末年漢江南岸中廬縣屬南陽郡管轄證據確鑿
    南陽郡管轄陰、酇、筑陽、山都《後漢書》記載明確,關於山都縣以東,南漳縣以北,鄧縣隆中以南、以西的中廬縣東漢末年屬南陽郡管轄,「南陽宛城說」予以否認,他們認為沔水是南陽郡和南郡的分界線,中廬縣在漢江南岸,南陽郡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南陽郡在東漢末年到底管轄沒有管轄過中廬縣,其實歷史早就有答案
  • 並沒有被遺忘的交州,聊一聊東漢末年交州軍閥的興衰
    相對於其他州郡來說,東漢時期的交州可能存在感要弱一些。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它在東漢的極南,距離中原地區太懸遠;其次在民俗上當地人對東漢朝廷的統治也沒有太多歸屬感,管理非常不便,生產力也不高。不過交州也並非一個完全被遺忘的地區,和中原地區的戰亂還有一些絲縷的聯繫。那麼交州地區發生過哪些戰爭,又存在過哪些軍閥呢?
  • 東漢末年為何會出現群雄割據?主要有這五大原因
    東漢末年,最亂的時候,地方割據勢力多達11股,他們分別是:袁紹、韓遂、曹操、劉備、張魯、張繡、袁術、劉璋、劉表、孫策、士燮[xiè]。當時的地方行政機構分為州、郡、縣三級,全國共有13個州,分別是:司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并州、冀州、幽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
  • 東漢末年文武雙全的人才,一首四言詩寫出內心豪情壯志
    如果說古詩十九首代表了兩漢時期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那麼兩漢時期四言詩最高成就的取得者,就非這個東漢末年文武雙全的人才莫屬。東方末年時逢亂世,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在這個亂世當中,一位絕世英豪橫空出世。
  • 袁紹袁術這樣的紈絝子弟,為何能夠迅速成為東漢末年的最大的勢力
    袁紹和袁術兄弟倆,能在東漢末年軍閥割據的混戰中,迅速成為天下最強大的勢力,背後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值得深究。袁紹從公元189年逃離京城,到公元199年成為天下勢力最強大的諸侯,只用了十年時間,而袁術也不差,在公元197年,就以絕對的實力敢冒天下之大韙而稱帝。
  • 東漢末年袁術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稱帝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紛爭,都想成為天下之主。若論起東漢末年朝廷中的大家族,非袁家為首,袁家祖上四世三公,在東漢末年的大族中屬於翹楚,其中袁家的袁紹和袁術也是諸侯中實力的榜首!但是袁術的綜合實力比起族兄袁紹和後起之秀的曹操還是有差距的!
  • 東漢末年的十三州,劉氏宗親佔了五州,卻還是無法興復漢室!
    東漢末年,是指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的時期。也即從黃巾起義開始,直至曹丕篡漢或三國鼎立(東吳孫權於229年稱帝)結束,持續36年(或以東吳建立計算,為45年),這段時間內諸侯割據,彼此混戰。在東漢末年,很多實力強勁的諸侯,都不是漢室後裔,比如袁紹、袁術、孫策、呂布、公孫瓚、馬超、曹操等。
  • 三國:東漢末年三國時期的精銳部隊盤點,虎豹騎最著名,青州兵數量最...
    東漢末年恰逢亂世,一個人要想成為雄踞一方的諸侯,不僅要有過人的頭腦和謀略,更得有屬於自己的軍事力量,才有武力去爭奪,而在東漢末年到三國這段時間,幾乎每位諸侯都在積極的發展自己的軍事實力,不僅要有龐大的常規部隊,更得有能打硬仗的「特種部隊」也就是所謂的精兵。
  • 東漢末年一檔「選秀節目」,讓天下人趨之若鶩
    年輕的曹操(155-220)也曾迷茫過。據《三國志》記載,曹操「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又「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儘管曹阿瞞天資聰穎,但是由於整天不務正業,放浪形骸,再加之出身宦官家庭,當時還沒什麼人看得起他。這個有錢有勢的官二代也有著幸福的煩惱。
  • 社會輿論的力量,東漢末年的特殊群體——名士,擁有怎樣的影響力
    在漢桓帝、漢靈帝期間發生過兩次"黨錮之禍",宦官勢力藉助皇權打擊名士,可以說是一邊倒的勝利。但是打擊名士的代價則是大批士人對東漢朝廷離心離德。所以在"黃巾起義"爆發的時候,漢靈帝不得不聽從皇甫嵩、呂強等人的建議,解除對士人的禁錮。名士對社會的影響名士這個群體複雜又強大,那麼他們對社會有哪些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