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各國的兵力如何?看完這些就明白了:難怪秦國可以統一

2020-12-12 海叔說春秋

古詩曾云:「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而在我國的歷史上,「秦皇漢武」似乎一直是皇帝裡的楷模。畢竟公元前221年,嬴政能統一天下,開創秦帝國,這樣的雄才大略不是一般人可比擬的。不過戰國時的齊、楚、燕、趙、韓、魏6國似乎沒有1個是軟柿子,那戰國時各國的兵力如何呢?其實看看戰國時各國的兵力就明白了:難怪秦國可以統一。

據《史記》與《戰國策》所記,秦、楚巔峰時有甲100萬,而韓、趙、魏、齊則最多帶甲數十萬。這些數據基本出自史料,可信度比較高,但這些數據不過是滿打滿算的理想狀態下的數字,就整個春秋戰國時代而言,2個國家互掐時從沒哪個國家出動過100萬人那麼多。當然這裡面肯定有許多原因,比如史料記載的數字可能誇大了一些,再者每個國家出兵打仗還要留人守老家,因此能出戰的人數往往比總兵力要少這也正常。

其實從戰國時的幾場大戰就能看出來每個國家能出動的兵力了。公元前262—前260年,秦趙在長平展開了大戰。那時趙出動了45萬精兵,而秦則派出了40萬人。而且趙在慘敗以後,國家仍有10來萬士兵守老家,由此可見,即使到了戰國後期趙也曾至少有50萬以上的兵力可用。燕國本來是7國裡最弱的人,但他們卻也曾打過大規模戰役。公元前251年,燕曾派60萬兵去偷襲趙。貌似燕看起來好像很是那麼回事。

韓國似乎是戰國時最沒存在感的國家,他們在幾百年裡也沒整出個像樣的名將,而且基本沒單獨打過什麼大規模的戰爭。而魏在吳起、龐涓用兵時代軍事實力很強,不過他們也沒單獨整過大型戰役,即使後來竊符救趙也只帶了10萬人出發而已。按《戰國策》等史料來看,韓、魏能出動的兵力也就30萬左右。指望他們去單獨對抗秦國,似乎有點勉強。

楚是戰國地盤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記得他們曾在巔峰時有天下一半的地盤,號稱「帶甲百萬」。不過就《史記》等文獻來看,楚從沒在哪次戰役出動過100萬的人打仗。但在公元前223年,老王翦一直堅持要60萬人才能伐楚,後來嬴政也是這麼做的。由此可見,就算楚國混到了最後也還讓秦不敢小視,這麼來看楚巔峰時的100萬兵不算誇張。而秦卻真正的出動了60兵攻楚,加上他們還要有看守老家的人,所以秦總兵力也有100萬的可能。

從可100萬的總兵力來看,能與秦抗衡的只有楚;而從可出動人數60萬來看,似乎只有燕可與秦匹敵。但這些只是帳面實力,數字都是死的,打仗靠的是有戰鬥力的士兵與有謀略的大將。燕60萬兵讓別人10幾萬人追著打就說明了這個道理。而秦兵就不同了,他們不光數量龐大,而且武器精良戰鬥力極強,加上有王翦、白起等戰神指揮,以及秦變法後獎勵軍功的先進位度,所以秦具有絕對的優勢。秦能統一也就不奇怪了。

相關焦點

  • 對秦國統一最重要的一位君王,他差一步就可以統一六國
    千古一帝的美譽流傳了幾千年,然而秦國的崛起絕非嬴政一人之功,而是歷代先祖的共同奮鬥才達到的結果。其實秦國到嬴政手裡時,已經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翹楚,一統天下只是時間問題。而秦國早在幾十年前在秦昭襄王嬴稷時期,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只因為嬴稷做錯了一件事,導致將千古一帝的盛名送給了自己的曾孫嬴政,那麼嬴稷是怎麼樣將秦國變得如此強盛,又是如何錯失了一統天下的機會,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一探究竟。
  • 戰國時代秦國被群毆了幾次?秦國三次被打到認慫,統一六國好艱辛
    在今天,當我們看到秦國時,會想到秦始皇,想到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王朝。但是把時間倒回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時,那時候的秦國並不知道自己能否真的建成「羅馬」,不知道自己真的能統一六國,成為霸主。那時候,每個諸侯國皆有可能統一天下,只不過是秦國越戰越勇,最後一統天下。
  • 戰國四公子名聲顯赫,為什麼沒有秦國,這才是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隨著《大秦賦》的熱播,戰國時代的話題又熱了起來,每次看到郭開就想打他,看見李斯就覺的他是個小人,韓非死了,死在了李斯的懷裡。要是李信不死,趙國也不會那麼快亡國,趙姬終於下線了,秦王終於可以安心完成統一大業了,大家每個人都在說著自己感興趣的話題。
  • 「崇洋媚外」哪家強,戰國時代看秦國!網友:形容貼切
    戰國形勢圖這種文化的先天缺陷,導致秦國與東方各國產生「代差」,因此就像「發展」的中前期那樣,對「外國人」一直討好,甚至有」崤山之東,月圓於秦「的盲目言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早在秦孝公時,一紙「求賢令」將滿志無處報的商君帶往相對羸弱的秦國,當源源不斷的東方「客卿」流入秦國時,秦國儼然成為戰國的人才寶庫,不管地位如何,只要選之能用,用之必戰,皆奉以獎賞。
  • 秦人起源謎團,被一批戰國竹簡揭開,學者:難怪秦國能統一六國!
    簡而言之,儘管有「秦人東出」的想法,卻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說明,直到一批戰國竹簡的出現! 2008年,清華大學收到了一批特殊的捐贈,因為這是一批戰國時期的竹簡,共計2388件,由捐贈者在海外競拍所得。這批竹簡後來被稱為「清華簡」。經過專家研究,可以說是驚喜禮物。 雖然現在還不知道它們出土的日期、地點和過程,但它們仍然有很大的價值。
  • 楚國幾乎佔據戰國地圖的1/2,卻為何反而讓秦國統一了天下?
    從這張戰國初年的地圖來看,楚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地圖的1/2,比其餘六雄加起來的面積還要大。因此,經常有人問,楚國疆域面積這麼大,為何不能統一天下,反而讓秦國給統一了呢?戰國的實力排名楚國的疆域幾乎等於六國之和,但這不代表楚國的實力等於其餘六國之和,否則,早在晉楚對峙時,楚國就把中原幹趴下了,早沒中原六國什麼事了。
  • 戰國七雄各有多少人口,有多少兵力,為何動輒數十萬大軍
    戰國時期,不僅列國間的戰爭頻次極高,且戰爭規模也迅速擴大,動輒便是數十萬軍隊相互攻伐,甚至還出現了「長平之戰」這種動用百萬軍隊的戰爭,這種戰爭規模,即使放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也是極難想像的,因而一直以來都不乏對這些數字的質疑。那麼,戰國時期七雄到底有多少兵力呢?我們不妨從當時的人口、兵制、兵力三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 戰國|為什麼秦國能統一天下?
    說到著名的帝王,我們總是避不開秦始皇的,原因很簡單,秦始皇代表著秦國結束了紛亂的戰國時代,統一了天下,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皇帝。 可有人問了,當年周天子分封了幾百個諸侯國,就是到了戰國時候強大的國家也有七個,其他六國哪一個都不low,為什麼統一天下的是秦國呢?
  • 戰國後期各國綜合實力大排名
    所以總兵力要少於秦國。而項燕可以打敗秦國名將李信帶領的20萬大軍,所以楚國的總兵力大概在40到50萬的樣子。綜合排名第二。戰國前期各國分布圖第三名趙國,其實個人感覺趙國還是可以排到第二位的,因為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大大的提高了軍事力量滅了一些小國家,拓土千裡。
  • 秦國如何能夠做到以一敵六?這一策略貫穿秦國統一的始終
    齊國、楚國的實力並不比秦國弱小,而趙國大有崛起之勢,老牌大國魏國實力尚強,韓國「勁韓」之名尚在,燕國也在惠文王晚年開始變法圖強。因此,這幾乎可以說是戰國時代最精彩的20餘年,整體實力最強的20餘年。各國之間相互紛爭,並沒有把秦國當成共同的敵人,基本上處於誰強勢就集體打誰,誰弱勢就趁火打劫的時代。
  •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間交流用什麼語言文字呢?
    在公元前400年前後,中國人口達到了約2千萬,其中楚國450萬,齊國310萬,魏國320萬,秦國220萬,趙國200萬,燕國130萬,韓國140萬,其他國家100萬多,中原以外地區約100多萬人口,這些都是估計數。
  • 具有三大特色的遠交近攻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
    他在位期間,憑藉著秦國強大的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先後擊滅了戰國末期的其它六國,結束了從西周到戰國800多年諸侯割據的局面,把幅員遼闊的中國統一起來,建立了規模宏大、亙古未有的統一帝國,嬴政本人則成為千古一帝。而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是秦國統一天下的決定性戰略。秦國遠交近攻軍事戰略的形成與實施,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
  • 戰國名將之秦國篇:在你的印象裡,秦國都有哪些名將?
    前幾天筆者發布過一篇關於歷數戰國七雄中各國傑出君王的文章,有一位讀者提出能否出一篇關於戰國七雄各國名將的文章。說實話,戰國時期的七雄中,各國都有哪些君王能被稱之為傑出君王,這其實很好數,也基本不會漏掉任何一個傑出君王,畢竟史書典籍對這些君王的事跡記載的都是比較清楚的,傑出君王的名氣也都比較大,沒幾個傑出君王在歷史上是默默無聞的。
  • 春秋戰國時的兩個「代國」:一個被趙氏消滅,一個被秦國消滅!
    戰國時期簡稱戰國,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一中原前,各國混戰不休,故被後世稱之為「戰國」。「戰國」一名取自於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國策》。 趙襄子對父親臨死前的囑託非常重視,專門選了良辰吉日站在夏屋山上看遠方的代國土地,瞬間便明白其父的用意:讓其想辦法奪取代國的土地。到了春秋時代末期,也即公元前475年左右,趙襄子使人請代王。使廚人操銅枓以食代王及從者,行斟,陰令宰人各以枓擊殺代王及從官,遂興兵平代地。由此,在春秋末期,晉國卿大夫趙襄子消滅了代國,代國的疆域,自然被納入到趙氏的領土範圍內。
  • 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和商鞅能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嗎?
    秦國之所以能統一中原主要是秦孝公的功勞,若不是他重用商鞅,為秦國打下堅實的基礎,恐怕秦國連中原都進不去。有人問,如果再給秦孝公二十年的時間,他能不能帶著商鞅一起實現統一大業呢?其實是不能的!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是如何把秦國帶上富強之路。
  • 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才統一天下,為何劉邦僅用幾年就統一全國
    商鞅樹立嚴密的法令,勸民農耕,鼓舞士兵作戰,所以秦國山間無盜賊,百姓願意為國而戰,鄉邑得以大治。這時的秦國,內憂減少,百姓富裕,士兵勇猛,達成了一種民——兵——君之間的和諧,在各國間的聲望也大大提高。到了秦惠文王時,商鞅死了,但變法成果被保留下來。在實力空前壯大的情況,可以看到秦國既得義渠二十五城等,佔領外族之地拓展疆域;「又攻楚漢中,取地六百裡」等,奪取更多中原土地來鞏固自己在諸國間的地位。
  • 用圍棋思維淺談戰國時各國國情和地理位置
    這是一條黃金宗旨,意思是為圍棋裡下棋時要先佔角,因為在棋盤中角的地理優勢最大,第一,只用很少的棋子就可以獲得大塊的土地。第二,在角上可以建立根據地,成為穩固的後方,既易守難攻又可以以逸待勞,實現進可攻退可守的策略。翻看戰國地圖,會發現戰國時期的地理格局很像一個並不規範的棋盤,以秦國、巴蜀、燕國和吳越為四角對應的是如今山西,四川和重慶、河北及遼寧西部,還有以江蘇,安徽為代表的東南地區。
  • 戰國七雄中,為何秦朝能統一六國,看看衛星地圖就明白了
    古代周朝採取的是諸侯分封制,數量達到了一百多個,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真正能夠稱得上有能力雄霸天下的也只有七個,分別是齊、楚、燕、趙、
  • 戰國七雄實力對比,秦國並非最強為何秦始皇能一統天下?此人功不可沒!
    可想而知,在戰國末期,秦國的綜合國力是多麼強大。但是在戰國七雄之中,國土面積楚國最大,人口魏國最多,經濟齊國最強,那為什麼最後會是當初實力較弱的秦國統一中國了呢?今天就來跟大家分析一下戰國七雄各自的綜合國力,看看各國之間的實力是如何演變的。
  • 秦國統一六國絕非偶然,因為秦國掌握了六國沒有的黑科技
    而秦始皇嬴政統一了六國以後,力排眾議,廢除了分封制度,而改為對中央集權有利的郡縣制,由此奠定了古代中國皇權統一的基礎,同時,嬴政對後世影響最深遠的莫過於,統一了六國的文字,統一了度量衡。使得各國之間的文化與交流得到統一。對於秦始皇嬴政統一天下,大家都覺得是他的運氣很好,受到祖上的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