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蓉城笑笑來鏟史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抄襲必究】
春秋戰國時代,國家徵戰頻仍,社會動亂,官辦教育逐漸落後,而民間教育卻如星星之火,快速流行於諸國之中,九州之內,而孔子就是先驅者,當然如果有「束脩」(十條臘肉乾捆在一起)作為學費自然笑納。這之後名流之士紛紛效仿,就拿傳說中的鬼谷子來說,學子滿諸國,蘇秦、張儀、孫臏、龐涓,哪一個不是響噹噹的人物。
這些「平民」學子讀書求志,打破了貴族子弟才能接受教育的傳統,在才能志向的加持下,他們足跡遍華夏,但由於內部勢力阻撓,這些」外國人「往往備受冷落,但秦國可是奇葩的存在,從秦武王至秦始皇秦國21位宰相中12位「外國人」(另有8位國籍不明),為何秦國如此「崇洋媚外」呢?
秦人文化落後
秦人受封於中原之西,老家為西垂(今甘肅天水),在幾百年與西戎蠻族打交道的過程中,深受戎族文化薰陶,文化較東方諸國差距較大,就連罪惡的人殉制也是秦獻公(秦孝公之父)所廢,而此時東方各國大部分已經用陶俑代替人殉,當然這一點改變還引起孔子的不滿,他批評道「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這種文化的先天缺陷,導致秦國與東方各國產生「代差」,因此就像「發展」的中前期那樣,對「外國人」一直討好,甚至有」崤山之東,月圓於秦「的盲目言論。這也就很好理解為何秦國對「外國人」如此地鍾情,如此地對任用「客卿」不拘一格,高官厚祿不過是附帶標籤,量身定製罷了。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早在秦孝公時,一紙「求賢令」將滿志無處報的商君帶往相對羸弱的秦國,當源源不斷的東方「客卿」流入秦國時,秦國儼然成為戰國的人才寶庫,不管地位如何,只要選之能用,用之必戰,皆奉以獎賞。無論是間諜鄭國,還是窮酸書生李斯,這些客卿不僅沒有被驅逐出境,甚至許以高官,在人才任用上秦國一點都不含糊。
不管黑貓還是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秦惠文王至秦始皇百年中,秦楚兩家可謂冤家對頭,無論是丹陽之戰、藍田之戰,還是平輿之戰,在動則幾十萬的戰場上雙方各不相讓,戰鼓蕭蕭,廝殺震天,秦楚誰也不服誰,甚至楚國被滅後,仍流傳「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不服氣。
但令人瞠目結舌的是自秦武王至秦始皇21位相國中有7位為楚人,而「人才輸出國」魏國只有3人在列(刨除8人不明國籍人士的情況下),秦人對楚人如此鍾愛,正說明秦人不俗的識人與用人能力。可能是秦人獨特的洗腦功能,這些「外國人」無一例外對自己的母國都狠狠開刀,可能這些人是所謂的「兩面派」,但秦國用人這一點確實不虛,也難怪有網友說秦國崇洋媚外。
秦人獨特的人才栓心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春秋戰國時期是人才的大流動時期,人才流失都是很正常的事情,重要的是如何留住人才。大爭之世,天下唯賢君與功名爾爾。
整個戰國254年,秦國傳7代,每個國君在位時都可謂是兢兢業業的「上班族」,這一時間段內秦國社會安定,雖有短暫的驅逐客卿(秦國以外的人)活動,但卻一直奉行人才開放戰略,如果你有才能,你就是部門的CEO,不論地位不論出處,秦君對人才的打磨可謂極致,稱的上賢君。
而另一端掌控「高官俸祿」的大門,時時刻刻給這些遠道而來的客卿們發「合適」的籤證(詳見秦國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與《置吏律》、《工律》),只要功名到位,還怕不出力?魏文侯、齊威王其實在人才的選用上一點都不含糊,但無奈「不肖子孫」太多,步步葬送了基業。由此觀之,六國的衰落是無知者付出的慘重代價罷了。
下期繼續……
戰國篇:秦人喜戰,諸國厭戰,為何秦國這麼奇葩?只因為商鞅?
戰國時韓國和秦國幾乎同期變法,但為何比秦國弱?網友:變法不慎
聊一聊真實的三國,劉關張未桃園三結義與三英戰呂布,戰鬥力很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