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7【田野圖記】都塘打醮:​與神共舞的鄉村野史(二)

2021-02-19 鼓語 L


海陸豐的鄉土

有鍾敬文也有馬思聰

有彭湃也有大士王

星轉鬥移也好改天換地也罷

海陸豐

依舊是滿滿的中國風

都塘

就是一個海陸豐鄉村社會的縮影

都塘打醮

與神共舞的鄉村野史

(二)

上海音樂學院「中國生態音樂學」團隊研究項目


        在都塘,「合境平安」並不是哪個組織和管理機構提出的口號,它的合法性建立在大眾的求安心理上。這是一個由鄉民個人的平安訴求而達成的集體契約。運用一個由神鬼構成的虛擬世界方式解釋現實問題,貌似虛妄、甚至荒誕不經;然而,對於生命、生存和生活中的諸多困惑和不可知,人類總是祈願能夠獲得一種超自然力的力量去化解。這是先民最為原始的解決方式,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係同時,也是許多民眾至今依然篤信的精神渠道。為甚?很簡單:當科學的解釋還不能夠解決人類的全部現實問題時,宗教的解釋就是一個選擇。迷信?同一個問題,解決的方式可能人有不同;這是都塘的方式,海陸豐的方式,成千上萬同此信俗民眾的方式,信不信由你。於他者,或許這就是祈願能夠獲得一種超自然力的儀式;於我,則猶如觀看一場善惡搏鬥中光明戰勝黑暗的大戲,抑或一個裹著敬畏之心的想像;沒有戲劇,生活枯燥無味;沒有想像,生命便是無魂殭屍。 

        象徵村落聯盟的黑色大王公旗,是都塘人的精神圖騰。諸器皆物,而物為人喜方為良器;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喜與棄,因地因人因時而不同。儀式中人的行為,說到底,就是由民俗打底信仰支配的

        上一集,主要是都塘打醮的由來、主題、神譜、場所的考察和評介,以及團隊作業的方法和過程。本集,是整個打醮儀式過程的實錄和描述。這次醮會是「三會」,為醮期中最為隆重的一次,完整地反映出「太平清醮」的全貌。一些儀式是例牌(走火、開光等),在不同的的時間裡舉行,本集基本按時間順次排列,不重複記錄:

迎神

◉ 掃街

◉ 開光

◉ 走火

◉ 過橋

◉ 解厄

◉ 趕船

◉ 醮日

◉ 擺幽

◉ 謝神

你聽:

鼓樂齊鳴

土銃轟響

諸神來了——

迎神

滿是鄉野古風的迎神禮

       都塘人一定相信土銃具有神力。不然,為什麼有了方便、環保的現代化「炮機」還使用這土玩意做迎神禮炮呢?炸雷般的轟響,揚起的塵土混合著空氣中瀰漫開來的硝煙,使我體味出「上有雷公下有海陸豐」的那般威武了。由此,想起了前不久山東某地強制百姓喪禮不得唱大戲、吹喇叭的殯葬改革「新政」。放哀樂與吹喇叭是百姓自己之所好,長官們為甚瞎操這份心呢?

       說實話,土銃每次炸雷般轟響都令我心驚肉跳,像小時候看大人過年放「二踢腳」似的,下意識地向後鼠竄。不過,時刻備戰在快門上的食指也一定會同時按下:留下了土銃驚天地、泣鬼神的瞬間。不吹牛,獨一無二的瞬間😄

裝火藥

點銃

放炮

迎神隊伍

迎請大士王

中街元聖帝廟請神

三官爺(天官、地官、水官)在戲臺上有了新寓


土地、山神悉數登場

備祭

浴神

淨場


鋪壇


福戶榜


安民告示

張燈掛幡


天桿高懸迎神到

掃街

潔淨鄉裡,驅鬼送福的儀式

        掃街,亦稱「淨街」。入夜,一鄉民鳴鑼開道,花轎隨後,師公挨家挨戶點香送福。鄉村街巷很窄,我在巷子口蹲守。提燈湧進的人流一會兒就淹沒了我的視線,黑乎乎的牆,黑壓壓的背影,留下一盞盞燈籠搖晃出的影子;累了,蹲下點支煙,望著湮沒在夜幕中的人群。大鑼聲悶雷似的由遠而近,愈發洪亮;很快,又隨掃街隊伍的由近而遠,只留下大鑼餘音在漆黑的小巷裡迴響。

寫著姓氏的燈籠

提燈掃街的鄉親們

鳴鑼開道

家家戶戶在宅子門口點起了蠟燭

點蠟燭的老人

挑燈籠的孩子

走街串戶

為鄉民送福的師公

寂靜的小巷一下子熱鬧了起來

尾隨掃街隊伍的孩子們

醮場上高高揚起的天燈


開光

土地、山神和大士王有了靈性

        掃完街的當晚,最重要的儀式是為三官爺開光。翌日,還要為土地、山神和大士王開光。開完光,紙紮諸神便有了靈性。

醮場

師公念經

樂師奏樂

師公為三官爺開光

紅布矇住眼睛的大士王

師公為大士王開光

開了光的土地、山神和大士王


走火

求吉沾喜的儀式

        晚間,在醮場放五張竹編籃圃桌子,籃圃上擺放十幾個大碗,碗裡裝著蘿卜燭臺。大人小孩圍坐一團,嬉戲打鬧,等待搶碗納福的時刻到來。師公念經,然後手拿火炬魚貫而入,圍著每個籃圃串行五遍謂之「走火分燈」,亦稱「串五供」。儀式結束後,眾人一哄而上把碗搶光,到手者為大吉大利之人。

竹編籃圃

圍坐籃圃的孩子們

師公念經祈福

師公們走火串五供

燒紙紮大黑馬

人頭攢動的醮場


過橋

鄉村的原始民主和祈福願

        過橋,民間稱「過金橋」,是打醮三會才有的儀式。因為,要選出下屆醮會的「總理」。在醮場中心設兩個高臺經壇,師公談經祈福;過橋三次,稱上中下三元。選舉講究程序公開、公平和公正,有濃重的鄉村的原始民主味道。各隊提出候選人,由道士卜定,體現了鄉村宗權與神權的結合。中選者須在神壇前接受洗禮、飲酒,宣誓替天行道為鄉民鞠躬盡瘁服務。隨後,在師公導引下,接任總理率新「班子」成員過金橋,樂隊殿後,象徵著合村走向富裕、幸福和安康之路。咦,這麼古老的方式還真有點「後現代」的感覺呢。

等候金橋旁邊觀看過橋的鄉親們

本屆醮會總理的「府邸」

上報接醮候選總理的告示

卜定新總理

師公為接醮總理舉行的就職儀式

幾屆醮會的總理們

在師公的引領下向金橋走來

把柑子拋過金橋

師公、總理和拜官們過橋

殿後的樂師們

橋頭公背對著準備哄搶柑子的大人孩子們

搶到柑子的村民

哄搶壓橋米

揮灑壓橋米嬉戲的孩子們

在歡聲笑語中結束了


解厄

神秘的祛災儀式


        把掛著榕樹葉的24道符咒放在一個土陶罈子裡,師公施咒封印然後立馬送走——消災解厄。送罈人穿了一件發黃了的白衣衫,草帽壓低齊眉,拖著涼鞋。肩上,扛一把城裡人已經不識的鐝頭,兩手緊緊護著陶罈,從向村外走去。也許是使命特殊來不得半點閃失,送罈人路上始終一聲不吭,疾走如飛。

          我們肩扛手提一溜小跑追拍,直到送罈人在村外很遠的一個小山坡,挖好坑把那個神秘的罈子深深埋下。完活,已是大汗淋淋,真想就地躺下喘喘氣。咦,看什麼看?

        抽根煙不行啊?!

        回程時路遇一棵木瓜樹,小朋友們沒大見過木瓜長在樹上的模樣,好興奮。不過,這木瓜樹拍得怎麼像迫擊砲似的?

        返回途中,一個難得的小歇息,集體合個「影」吧。這是年輕人的時尚拍法,挺好玩的。現在回看,有點分辨不出誰誰了。那個戴草帽的特徵最明顯——是俏俏吧?



趕船

一個頗具戲劇性的趕鬼儀式

        早上,每家都放點垃圾在紙紮船裡,然後師公念經,師公還有一場趣味橫生的戲文。然後,一人把象徵鬼魔的神像放在紙紮船上向遠離村莊的荒野水塘奔跑,高舉黑色旌旗的一幫青壯年在後面緊緊追趕。到達事先選好的水塘後,眾人逐一用旗桿猛戳鬼魔入水⋯⋯意謂將引來災禍的瘟神遣送出境。

        兵分兩路,一路在幽場記錄祭船過程並尾隨追拍,一路在水塘附近打「埋伏」。我拍完祭船儀式後便急忙搭乘曾老師的摩的,向水塘趕去。


       儘管已有充分的精神準備,老遠看見呼嘯而來的趕船大軍,心裡還是有點發毛:他們從哪裡下路?只好採取「退走迎拍」的方式抓拍了。

        出事了:腦後勺沒長眼,退拍時我突然被田埂絆倒。為護手裡的家什,下意識地高舉相機來了個仰面朝天⋯⋯倒下的瞬間,老天倒是賜了我一個難得的機會,用超低角留下了這幾張現場感十足的照片。值吧?

       道遠「騎驢」(摩託)攝像,跑在趕船隊伍的前面,目睹了這狼狽不堪的一幕,拍完「水塘沉船」後急忙過來看我。跑不動了,叫他去水塘抓幾張戳鬼入水的鏡頭。

        這壞小子,忙著水塘沉船還不忘回頭抓一張俺偷懶抽菸的鏡頭。

        隨後,我們坐上一輛「體力不支」的摩的,歡實在鄉野小路上。

        曾老師駕駛,我倆坐後,跌跌撞撞地追趕已經遠去的大隊伍。三人同乘,超重啊!


醮日

盛大的鄉村節日盛典

        醮日,俗稱「五供日」。五供,指香、花、燈、酒水和果品,泛指豐盛的貢品。醮日,是醮會的正日和高潮。龍舞、獅舞,挑花籃,八音班,武術表演,唱大戲,放生,一應俱全,廣場表演,巡遊鄉裡,熱鬧非凡。

滿場太平景象的都塘

焚香

發稞、水果

酒水、魚肉

各色紙紮供品

合境平安的主題

、龍舞隊

獅舞隊

武術隊

花籃隊

放生

都塘八社的隊伍

鄰村助興的隊伍

喜氣洋洋的村民們

節日都塘  合境平安

擺幽

施孤宴鬼的儀式

        五供日當晚,打醮的最後一夜,是施孤魂野鬼的專場儀式。夜幕下,幽場格外森人。你家的亡靈就是人家的鬼,每人的感覺是不同的。此時,一起回來同場吃酒席。幽場下午太陽落山前已經擺好,等待著今晚孤魂野鬼的一次大聚會。

        幽場的一頭搭起了竹棚,指引孤魂野鬼回來接受施食。

        大士大王率城隍、判官等到此鑑場。一家一戶豐盛的酒席擺放在地上,點起紙燈,燃燭焚香。


        相隔一條土路的靈棚對面是祖先亡靈們的寓所,一位孤零零的大媽在上香,默默祈禱。


        我的鏡頭對準了這位守幽的老鄉,遲遲難以按下:不敢驚擾。他臉龐上躍動的燭光,指間繚繞出的青煙,似乎把我也帶進了冥界;蠟燭在冷風中搖曳不停,忽閃忽閃⋯⋯


        師公在醮場守夜念經,整晚不停,儀式進行到凌晨時分才結束。

        送神儀式是我最為期待記錄的場面之一。可我已經疲憊不堪,奔跑了一天的雙腳落地兒就疼得鑽心。小朋友們勸我上半夜躺一會兒。臨走前,我還叮囑曉東、道遠:午夜開始燒紙紮時提前把我叫醒吧。沒曾想,一覺到天亮也無人呼我。原來,現場幾個小壞蛋合謀騙了我:別叫劉爺了,讓他好好睡一覺吧。於是,錯過了時機。還好,他們提著我的相機留下了震撼人心的這些精彩場面。

       「搶孤」是擺幽的高潮。村民們爭先恐後地爭搶祭品,搶到者為得福沾吉、避禍祛災。此前靜寂幽暗的幽場,頓時一片歡騰。


        原來,「紙船明燭照天燒」是醬樣子!監場的大士王、判官諸神,乘著衝天而起的熾烈火焰,打道回府了。

謝神

一場盛大的酬神宴

        翌日,家家戶戶來到醮場擺桌,這是一場酬神盛宴。戲臺唱著酬神大戲,醮場一派喜氣洋洋。散場後,每家每戶把擺桌供奉的冥幣集中到醮場的焚燒爐焚燒,再把供桌、米鬥和供品等用籮筐挑回家。都塘,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狀態。

醮場上擺滿了一家一戶的宴席

擺宴席的老奶奶

酬神大戲

戲臺撒米送福

雨傘成了搶米神器

為諸神送冥幣

息醮後撤供回家的村民們

都塘,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活狀態:安寧、祥和

【回放】都塘打醮:與神共舞的鄉村野史

(一)

風雨送春歸  飛雪迎春到

給都塘人

送上一份兄弟的春節祝福

遙祝

都塘

合境平安  吉祥如意



相關焦點

  • 新書:《靈力具現──鄉村與都市中的民間宗教》
    ,從鄉村與都市情境中探討民間宗教的意涵。第一部分以臺灣鄉村的田野調查為基礎,從神像與乩童分析漢人民間宗教中靈力的概念與展現的形式,並以此說明漢人靈力的文化概念。第二部分,作者隨著村民從鄉村移往都市,探討移民在面對都市生活種種困難時,如何透過改造原鄉宗教,發展出新的都市宗教形式以面對快速變遷的都市情境。提供我們一個理解臺灣民間宗教從鄉村到都市的動態樣貌,呈現了臺灣民間宗教發展更整體的圖像。
  • 打醮
    打醮 現在各地民間都有進行一種宗教活動,叫"打醮",可打醮的意義除了部分人知道它的意思外
  • 中國鄉村: 論19世紀的帝國控制
    全書共分三大部分十一章。第一部分專門探討鄉村地區的行政劃分和基層組織劃分,即研究村莊、市集、城鎮的劃分,保甲和裡甲如何成立。第二部分專門研究清王朝是如何設置鄉村的統治體系,分別探討了警察性的保甲制度、稅收性的裡甲制度、饑荒控制性的糧倉體系和思想統治體系的設置情況。
  • 【研究】莊蕙芷丨理想與現實:唐代墓室壁畫中的天象圖研究
    由於天學與王權、政治關係密切, 因此天文儀器等均收歸政府管理,而天文圖像屬於觀測、佔卜的成果,因此也屬禁書。張 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記載的「述古之秘珍圖」中有所謂的〈五星八卦二十八宿〉、〈十 二星宮圖〉、〈日月交會九道圖〉、〈二十八宿分野圖〉、〈渾天宣夜圖〉等。由此可見唐代對 天象圖的嚴密掌控。
  • 田野·青春 | 2017臺灣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大陸考古實習
    ,前往位於遼寧省的喀左田野考古實習基地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大陸考古實習。此次實習計畫為臺南藝術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兩校之間行之有年的考古發掘實習合作,兩校約50人前往遼寧喀左土城子遺址學習考古發掘的相關知識,並通過實際動手參與發掘工作使知識得以內化為寶貴的經驗。回想當初我們抵達瀋陽之時,為當地的繁榮驚嘆不已。之後我們搭上一輛巴士,歷經了七小時的車程,車窗外的景色不斷變化,最終來到了一個純樸美麗的鄉村。
  • ​《閩西風土影像志》-民族出版社
    而影片無法完全容納和展現的故事,則以田野筆記、歷史文獻、口述史料的方式集結於此書。本書既呈現人類學影像民族志的風格(嚴謹,客觀,冷靜),又打破這種風格(本土情節,參與性),與影片重新構築了一個多元化的敘述文本。作者對故土的愛與悲憫、千年客家濃厚的風土人情、傳統鄉村社會的「變」與「不變」,都在此書中透見端倪。
  • 鏡頭之 MTF 圖與其代表的意思
    由35mm畫幅中心區至邊界位置,劃出與對角線平行的幼細線條,這些線條稱為弧線,在佳能MTF圖中則簡稱」S」﹔而另外一些和弧狀線成直角的是子午線,或稱」M」。這些重複而幼細的平行線以每毫米30條排列,可用來評估鏡頭記錄細節的精細度(或稱解析度)﹔而對某些光學設計藝術者更為重要的是鏡頭反差對比性能,可藉由另一組以每毫米10條排列的較粗線條量度。
  • 孫正軍:重視圖像自身的脈絡——以《歷代帝王圖》皇帝異服為線索
    [17]儘管二氏表述略有差異,但大致都認為諸帝所著主要是弁。不過,從形制上看,除隋煬帝首服可稱弁外[18],其餘大約都不是弁。漢昭帝所著頗似傳顧愷之繪《列女仁智圖》「楚武鄧曼」故事中楚武王所著之冠,唯後者多一耳(《列女仁智圖》中諸人所著冠多有耳,圖2a、2b),或認為即通天冠[19],不過對比漢畫像石所見通天冠形狀可知(圖2c),漢昭帝、楚武王所著應是一種變形的通天冠。
  • 【修訂】馬怡:《簡牘時代的倉廩圖:糧倉、量器與簡牘——從漢晉畫像所見糧食出納場景說起》
    [143]董、荀所議論的都是小農向「豪民」繳納私租的情況。是地主的私租亦可稱作「稅」、「賦」,擬於官府。由此推想,當時私倉的管理方式亦很可能與官倉略似。圖5和圖6所展示的糧食出納場景,便是其例。還要考慮到,墓葬畫像係出自當時從事該行業的畫工之手,畫像的定稿過程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
  • 保山潞江鎮多頻共振舞動鄉村振興的翅膀
    圖為中國咖啡第一村新寨村 範南丹 攝   根據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保山市委四屆七次全會提出:保山市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到2020年末,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到2035年末,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到2050年末,與全省全國同步實現全面振興的鄉村振興三步走部署……   在隆陽區潞江鎮,一幅圍繞鄉村振興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老百姓在看到脫貧攻堅給他們生活帶來新變化的同時,也感受到了基礎設施改善帶來的便捷﹔農村經濟發展帶來的實惠﹔社會治理衍生出的鄉風文明。
  • 香港人用藝術來拯救最後的鄉村
    如果看過一條的熱門推送【日本人竟然用這麼美的方法,拯救了自己衰敗的鄉村】,想必對大地藝術祭這樣的方式不陌生
  • 法師打醮,河州人的非常道
    那時候,一碗釀皮子才一塊二。我沒捨得花,捏手裡汗灑灑的,就塞進了口袋。回家一摸,錢沒了,哭了個昏天黑地。日薄西山,我們興趣不減,學法師打醮。打醮,是高原上黃臉黑眼的人們,一種最樸素的祈願。他們宰豬羊、蒸素盤、獻米酒,迎接喜神,抬神串莊,呼朋喚友去看醮。他們以一種傳統的方式,表達著對山河大地的熱愛,對麥子的敬重,對牛羊的依偎。
  • 郭明芳丨明代山海經圖流傳研究
    現存《永樂大典》中的幾幅《山海經》圖,他的來源如何,我們並不清楚。但可以想見,他或許是明初修《永樂大典》時從宮廷藏書所取。而這宮廷藏書很多都是承自元代。其後如胡文煥所刊印《山海經》圖或與此相近。蔣應鎬及其後的蔣一葵刊本的圖又是有別於此的另一系統。[19](三)明代各地《山海經》刊刻情況這幾個系統中,與蔣應鎬有關連的究竟是哪一本?
  • 張子寧|龔賢與髡殘
    圖3龔賢「雲峰圖卷」尾段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藏所謂「師華亭」是否係「遠師」而非親及?龔賢離開南京到北方,與從北方南返揚州的時間,似乎都與他切身的交遊和當時的政治形勢巧合,如果從這一角度去考慮,那麼他之所以離開南京,是否僅因遠客他鄉以謀生計?就值得再推敲了。龔賢移居揚州後,住了十幾年。髡殘則在這一段時期到了南京:「甲午、乙未間,餘初過長幹⋯⋯餘住藏社,校刻大藏。」甲午、乙未即一六五四、一六五五年、龔賢仍居揚州。
  • 今年臨夏打醮的你看了木——婁高祁福神廟打醮掠影!獨特的河湟打醮習俗
    獨特的河湟打醮習俗——婁高祁福神廟打醮掠影!!  據當地民俗文化研究專家石林生介紹,河湟地區一般都有在春秋兩季舉行打醮的習俗。春季打醮為青醮,從每年農曆二月初二開始,意思是說莊稼種在了地,就交給上天了。
  • 谿山行旅圖
    在宋徽宗時編撰的《宣和畫譜》中收錄範寬畫作58件,千年之後,存世之作屈指可數,目前能在畫作上找到署名的,只有臺北故宮的〈谿山行旅圖〉與天津博物館的〈雪景寒林圖〉,其中〈谿山行旅圖〉為現今藝術史學家所公認真跡。
  • 新書:連瑞枝《傾聽獅潭:鄉村日常、生計與地方創生》
    ◆各界傾聽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個小鄉村的地方史或是勵志商業故事,更是在地社區如何發揮韌性與創意,應對外部經濟挑戰求新求變並延續在地文化的故事。──宋世祥(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藉由各個不同產業中小人物的奮鬥故事,深刻的說明獅潭的人文地景及歷史變遷及其與臺灣農業政策的互相依存關係。──吳翠松(聯合大學客家語言與傳播研究所教授)老天爺一定很愛獅潭。所以把她的地形造成像是老天爺用雙手捧著,得天獨厚。
  • 種方:論毛奇齡與胡渭的交往及他對《易圖明辨》的影響
    《易圖明辨》只記録了李塨給毛奇齡的一封信,不及其餘,《易小帖》則將毛遠宗、毛奇齡和李塨的往復書信都記録在案,完整地保留了整個事件的原貌(2)6。鑒於此事與本篇所論關係較遠,這裡不再引用原文。而胡渭與李塨展開的相關探討,在毛奇齡、李塨通過交流達成定論之後。
  • ​春陂煙水:任熊《範湖草堂圖》內容考
    浦軍因為未曾觀看原作,認為姚燮的《範湖草堂十九景圖贊》和楊峴的《周存伯範湖草堂十五首》中都沒有提到任熊,因此這兩篇詩文應該都與任熊的《範湖草堂圖》無關[10],顯然是不恰當的。      在這三段題跋中,周閑的《範湖草堂記》對各景之間的方位有較明確的描寫,對建築物形制的描述也更具體,因此依據此文對十九景的位置做出重新對應更為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