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散文之大,並不在題材,而在氣象。所謂書齋雖小,格局不窄;書生雖弱,剛健有力。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學者散文」出現並形成熱度。「學者散文」的真正代表,應是那批真正閱歷豐富、學識淵博的學者、作家,他們在博識和才情的基礎上,融合情趣、智慧和學問的文章。孫犁、楊絳、季羨林、張中行等,均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的散文,是書生親歷歷史的波譎雲詭之後,由書而人生、而人格的進一步思考和完善,是給情理文章增加知識見識、文化厚度、思想深度和人生境界的附加值。湯炳正的散文也在此序列之中。
湯炳正(1910-1998),字景麟,山東榮成人,文字學家、語言學家、楚辭學家。20世紀30年代受業於章太炎,成為大師晚年最為器重的入室弟子,被推許為「承繼絕學惟一有望之人」。擅詩文,早歲以《故宮行》《彩雲曲》等聞名於世,晚年又以「睿智與豁達」的散文作品,卓然獨立。著有《屈賦新探》《楚辭類稿》《語言之起源》等。
最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湯炳正作品集《聽罷溪聲數落梅》,共分三輯:第一輯為自述成長、治學、遊歷履歷。其中關於師從章太炎的回憶,關於屈原和楚辭的治學經過,關於個人成長和對書的感情等篇章,非常有名。第二輯為序跋集,間有關於語言學、散文創作和治學態度的精妙議論。第三輯為書信集。全書以作者生平為暗線編排,堪稱散文中的口述史、文零散文字間的傳記。從中亦能看出時代發展變遷,以及中國現當代學者隨社會、境遇而轉變的治學歷程。
湯炳正
「承繼絕學唯一有望之人」 回憶魯迅「溫和、沉摯而冷靜」
湯炳正是章太炎先生的高足,魯迅的師弟。在各有建樹的同門師兄弟中,他被章先生嘉許為「承繼絕學唯一有望之人」,也是代表同門在章太炎葬禮上講話的人。這些師兄弟包括黃侃、錢玄同、朱希祖、汪東、許壽裳、沈兼士、劉文典、吳承仕、顧頡剛、傅斯年、姜亮夫等等。事實上,他在《楚辭》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較高的成就,不負先生厚望。
《聽罷溪聲數落梅》收錄了湯炳正對章太炎和魯迅的回憶文章。對章太炎,他多從日常角度切入,在執尊師重道的弟子之禮之外,並不迴避客觀評價和歷史爭議。同時,因為日常親炙較多,他的文章中兼及章夫人湯國梨和幾位後人,以及一代大師去世之後的諸多身後事。 對魯迅,他講述的也是自己的親歷。「九一八」之後,湯炳在北京見過魯迅一面。他在《從魯迅先生的「像」說起》一篇中,寫到各種魯迅「像」的藝術變形之外,他的直接印象:魯迅先生「溫和、沉摯而冷靜,目光慈祥卻透露出一股敏銳的光芒,好像任何東西在它的射擊下都要『入石三寸』。他在談話時,雖然涉及極可憎恨的事,也不會使你感到有種『風雲變色』之勢;他的憤怒是『內蘊』的而不是『外露』的。」
「專業領域聲名赫赫、普通讀者群中響應寥寥的大學問家」
散文的一大功能,就是親歷者在回憶中補充歷史敘事的空疏,也檢視自己人生來路上的歡喜歌哭,給後人以共情和共鳴。好的散文,為藝術,也為人生;為歷史,也為未來;為自己,也為蒼生。所以,散文中,回憶題材最多,但其實回憶文章並不好寫,寫得情理兼備、公私兼顧,也並不容易。
湯炳正以大學新聞系畢業的學業背景,以自己在章門受教,在聲韻學、文字學、《楚辭》學研究方面的種種造詣,以及上世紀三十年代初在北京、抗戰期間在山東家鄉、在四川成都,以及新中國成立後在貴州、四川等大學任教,「文革」期間被衝擊的萬般苦悶愁苦的閱歷,寫成《聽罷溪聲數落梅》的25篇散文和多篇序跋、書信,讓人得以了解「學者散文」的另一重要收穫,也了解一個專業領域聲名赫赫、普通讀者群中響應寥寥的大學問家和大散文家的一生。
無論是《失落的童心》《海濱拾趣》中的童年意趣,還是《關於「書」的故事》《無名書屋話滄桑》中的書齋滄桑;無論是求學北京,採訪賽金花之後,寫下《彩雲曲》,還是在章太炎去世之後,與諸位同門艱難賡續「章氏國學講習會」;無論是寫抗戰爆發,困守家鄉小島的《「孤島」三五事》,還是寫太平洋戰爭爆發,四處求職奔波的《海嶽煙塵記》,他踐行沉靜從容、溫暖平和、灑脫質樸的表達風範和「辯而不華,質而不俚」的行文風格。
實際上,學者散文的魅力也不外於此,在尋常和不尋常的經歷中,寫出腹有詩書的別樣智慧,寫出學術訓練之下的思想韻味,寫出起承轉合間的「文氣」,寫出「過枝接葉處」的閒適明雅,更寫出潛心治學的質實中正和為人為文的雅美浩然。
到四川任教,下決心研究屈原和《楚辭》
湯炳正將自己的散文比作紅茶或者苦丁茶,濃鬱中有些苦澀。世事變遷、人生多舛,好比紅茶的發酵過程,而苦澀中回甘大概是88年的生命長度給他的最終感受吧。他生前沒有自傳,這些晚年間陸續寫成的散文,涵蓋了他從求學到治學的生命軌跡,也涵蓋了一個普通個體在戰爭烽火、時代變遷中的人生驛旅,當然,更從深層次展現了一個天賦才華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在問道求學的過程中,或主動或被動地「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心路歷程。或許,選擇《楚辭》和屈原作為終生學術志業,恰恰表達了湯先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受劉半農《賽金花本事》和夏衍的話劇《賽金花》影響,湯炳正曾採訪賽金花本人,寫下長篇七律《彩雲曲》。大學畢業後進一步問教於章太炎。抗戰期間,先苦悶困守於家鄉,後流落到當時西南的五大文化中心之一,俗有「小南京」之稱的貴陽。那時候,貴陽的文教界有謝六逸、王駕吾、姚奠中、張汝舟、蹇先艾等等同儕相扶,也有馬思聰公演等文化氛圍之薰陶。此時,他開始對《楚辭》發生濃烈興趣。新中國成立後,他到四川任教,下決心研究屈原和《楚辭》,寫下《〈屈原列傳〉新探》,由此經歷「兩度抄家,三次『勞改』」,在四川成都的萬裡橋畔度過艱難歲月。散文集中,湯先生沒有單獨的篇目寫到自己的情感和家庭,但讀者卻能從不同篇章散落的細節中,找到他情感生活、知音唱和的蛛絲馬跡,也能藉此了解,在學術作為生命價值支撐之外,家庭生活的和美亦是他穿過苦悶歲月的巨大支撐。
湯先生的散文近些年不斷以各種形式再版,在他1998年與世長辭之後的二十多年間,依然會有眾多年輕的讀者借著這些散文了解他、了解他那一代人,由此了解歷史的另外一個側面和另外一些細節,更重要的是,了解一種生活態度和人生境界。對讀者而言,借文學涵養人生,才是閱讀的真正旨歸所在。